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最强罗成之横扫天下 >

第233部分

最强罗成之横扫天下-第233部分

小说: 最强罗成之横扫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土豆的吃法多种多样,能够根据各地情况发展出不同的食用之法。罗成从来就没有担心华夏百姓的创造力,尤其是在吃之一道上。

    作为一个正宗的华夏人,罗成很清楚吃货民族的恐怖。只要给他们充足的食材,保证能够开发出各种各样的美食。

    当然,这并非最主要的。

    每个国家兴建之初,必定是这个国家统治力最为强大的时候。如今的大夏便是如此,只是命令传出,便是快速的调集大量人口。

    就这样,夏京城的扩建开始了。

    此前居住在城中的百姓,感觉自然大为不同,他们甚至有些恍惚。不知不觉间,他们竟然成了国都内的土著,昔日北平王竟然成了皇帝?

    这样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可仔细想想,貌似也和他们息息相关。毕竟燕云的成功,离不开罗成,更离不开那众多的士卒。

    如果没有大军助力,仅靠罗成一个人如何能够横扫天下,恐怕累也累死了。正是燕云百姓的踊跃参军,才让燕云的战力越发强大。

    这真是极其壮观的工程,数以万计的人口在夏京城外劳动。他们在匠人的指导下,开始使用水泥,一种极其便捷且坚固的新型材料。

    其实华夏人的接受能力很强,他们出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没有上层人物的可以阻挠,有些东西可以传播得很快。

    就像水泥一般,在罗成的刻意引导之下,匠人大多熟知其用法。也就是这个时候,他们知道水泥原来这般便捷,比起他们此前的方法效率高了许多。

    如此一来,他们日后建造其他东西,也势必会在第一时间想起水泥。毕竟水泥效率更高,但成本却没有增加,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很多工业化的产品,如果只是少量生产,成本定然极高。可如果你大批量的生产出来,成本就将会越来越低,以此类推。

    最新扩建的夏京城外墙,使用的都是水泥材料,其中还依据罗成的要求,加入了铁柱稳固,在众人的持续努力下,终于是能够看出些端倪。

    新建的城墙比原本的要高耸许多,建筑更加宏伟壮观了。虽然还没有完全成型,但和前朝的都城大兴比较起来也是不逞多让,甚至于更胜一筹。

    如今的夏京城,除了在外貌上有所变化,其内部也改观了许多。虽然此前的商业便已经颇为发达,但如今无疑是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罗家不禁商贾,对于行商之家无疑是件好消息。毕竟历朝历代都在实行重农抑商,让他们叫苦不迭,如今可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虽然罗成对商贾并没有成见,但他也很清楚,如果让商业肆无忌惮的发展下去也不是好事情。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来进行制衡。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从中获取应有的利益,国家保证商贾正常经商,他们怎么可能一毛不拔。前朝的法律太过苛刻,罗成倒是没有强求。

    这玩意已在酝酿之中,只等时机成熟自然会颁布出来。到时候对天下又有不小影响,但这是有利的促进,没有一个文明的进步发展是一蹴而就的。

    反正种种情况相结合,让如今的夏京城显得无比繁荣。哪怕城池依旧还在建设,但其气魄已然更胜当年长安城了。

    这是罗成一手促成的事情,是以他看见人口繁多的夏京城,觉得心潮澎湃。这只是开始而已,可以想象,用不了多久时间,整个天下亦将焕然一新。

    若他依旧是此前的那个罗成,或许已经殒命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斗之中,但他是另一个罗成,所以他改变了命运。

    直至今日,罗成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他不会因为什么受到掣肘。因为在这个国度之中,罗成已然达到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地步。

    盛唐虽然强悍,却未必能够达到足以睥睨全球的程度。但罗成的野心却不止于此,最起码在这个世界中,他有着选择的权力。

    既然这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罗成岂会轻易放弃。势必要竭尽全力一试,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这些年的征战,他人期望。

第六百四十八章 科举之事(第二更,求订阅)() 
罗艺颁布圣旨,命天下有才学之士,可至夏京城试策。

    只要能够通过考试,便有机会入朝为官,可以说是一步登天的捷径。最重要的是,这道圣旨并无门槛,哪怕是寒门学子,亦有机会进入朝堂之中。

    自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寒门子弟想要出头已然是十分困难。毕竟朝廷权柄尽数把持在世家手中,哪有寒门的机会呢?

    但如今情况却大不相同了,因为天下已经换了主人了。昔日的大隋已然逝去,如今这天下是大夏了,其统治者也变成了罗家。

    所谓的群雄争锋也只是过去而已,如今天下渐趋安定,是以需要更多的有能之人,为朝廷治理地方,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除了这个,最让人大跌眼镜的,莫过于活字印刷术的传播。这玩意早在数月之前便已经传向天下,此物带来的风波,不可谓小。

    如果是此前,有人告诉世家,书籍能够很简单的推广开来。读书人的数量也会大大的增加,或许他们不会相信,乃至于出言讽刺。

    但现在他们知道了,这就是现实,在活字印刷术面前,书籍已然失去了其珍惜性。只要有一版活字,就能重复的利用,不断的印刷。

    这骚操作简直让世家暴走,若非他们知道这是罗成弄出来的玩意,恐怕真会忍不住带人上门去将之砸了,这可是坏他们根基的大事啊。

    偏偏就是罗成,那个恐怖的男人,轻而易举就横扫了兵强马壮的李唐。他们这些世家的力量,在罗成面前根本就不够看。

    再说他们也不是不知道,早就有人悍不畏死的想要搞事,但他们的结果相差不大,都是下场极为凄惨,在燕云兵锋之前,毫无还手之力。

    此刻他们只能强压心中的躁动,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动手的后果是什么。世家同样明白实力的重要性,如今他们技不如人,怎敢向罗成叫嚣?

    而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对寒门子弟的好处无疑是极大的。因为他们能够花费更小的代价获得支持,罗成此举很快获得天下寒门子弟的拥护。

    毕竟罗成的战绩摆在那里,此前也有着众多诗作,文名不小。如今又有活字印刷术推出,自然是为万众瞩目,被寒门学子奉为偶像。

    自古以来就有投笔从戎的故事,罗成这个案例更是无比的鲜明。哪怕是读书人,同样能够成就大事,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罗成对于这个倒是不怎么清楚,就算他知道了也不会介意。因为他本就是想要以此为引导,让舆论向他这边倾斜。

    世家实力强大,其实有的时候并非在武力上面,更是因为他们掌控着舆论。若是不小心,可能就会着了他们的道。

    与其让世家把持舆论,倒不如罗成自己掌控。古人一旦发生大事,必定会有预兆,所谓的童谣,若是说后面没有人推动,罗成是不相信的。

    反正对于寒门学子而言,罗成这是给了他们机会,前面先有活字印刷术,如今更是推行科举,无论世家寒门皆可参与,选择其中优秀者。

    若不是现实太过残酷,谁愿意承认自己低人一等,哪怕是寒门子弟也不例外。他们无时无刻不想证明,可他们从来就没有机会。

    世家不会做慈善,从某种角度而言,他们只会想方设法的维持自己的地位。如果有人侵犯到了他们,必定会奋起反击。

    从这来说,他们并没有做错,可他们并非是站在正义的一方。正因为罗成和罗成的计划背道而驰,所以他们显然只能成为反例。

    当然了,既然有世家想着如何东山再起,那同时也有世家想着如何向罗成妥协。他们都是聪明人,自然清楚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有多大。

    在长安城中。

    这个昔日的大隋帝都,如今已经没有此前的气势,随着王朝的陨落,它仿佛也陷入沉睡之中。但它依旧庞大,因为这里有着众多的世家。

    作为京兆杜陵土著的杜家便是其中之一,罗成攻陷长安时,他们便在城中。也老老实实的选择了臣服,他们没有对抗罗成的勇气。

    众多世家中,杜家不是最弱的,但他们也没有多强大。中规中矩而已,但这样已然足以保证他们家族的富贵长流,不落于俗世。

    可在罗成攻破长安后,他们的处境便有些尴尬了,因为他们并非第一时间投靠罗成,自然无法享有太多的好处,更别说像长孙无忌一样成为话事人。

    但杜家依旧存有野望,尤其是在听闻科举之时,召天下有才之士入夏京。这道圣旨并未针对于谁,只要有本事就有机会。

    作为一个世家,再怎么落魄,也不可能没有几个有用之人。他们的资源基础摆在这里,培育读书人的能力比寒门不知道强大多少。

    寒门家族难以诞生一个有学识的子弟,但在世家之中,绝大部分人都会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基础,也是世家的底蕴所在。

    此刻在杜家正堂中,坐着一个老者同一个青年,老者望着青年,有些唏嘘的说道:“今时不同往日,我杜家只能倚仗你了。”

    “克明,你此番前往夏京,乃是背负我杜家众人期望,若是能够金榜题名,家族亦以之为荣。”老者微微点头,语气凝重的说道。

    这青年便是日后声名极大的杜如晦了,原本他会在杨广初年被征召为官,却恰好遇上了天下大乱,此事便被搁置下来了。

    这些年来,杜如晦都在家中韬光养晦,直到如今受家族之名。作为杜家学识最高的后辈,他身上无疑是背负着众多的期望,这一点,他自己也清楚。

    听着眼前长辈的叮嘱,杜如晦恭敬行礼,答道:“如晦定当全力以赴,此番前往夏京,绝不弱我杜家之名,金榜题名。”

    身为大丈夫,心中岂能没有凌云志,杜如晦也是如此。他虽然没有出仕,心中志向却是不低,他已然下定决心,定要闯出一番事业。

    而这些,恰好就是罗成想要得到的,所谓的历史人物,自觉的送上门来。这就是权势的作用,根本不用罗成主动去寻找。

第六百四十九章 心中之志(第一更,求订阅)() 
夏京城的建设依旧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而与此同时,众多士人也从天下各地奔赴夏京。朝廷开放科举,向天下取士,无论是什么身份,这都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纵然是世家子弟,在如今也没有上位的捷径了,若是他们想要入仕为官,同样只有通过这个方法。不论地位和出身,只看其才能。

    凡是世家之中,才能卓越的子弟,此刻悉数往夏京而来。他们身上背负的不只是个人的荣辱,更是包括家族的荣耀在其中。

    ……

    自长安而出,杜如晦带着随从一路到了夏京。

    望着此刻的夏京城,杜如晦显得有些诧异,这和他想象之中有些不一样。

    虽然夏京的规模和长安有所差距,但他能够看出其内蕴的气质。仅以此而言,竟然是不弱于长安,从某种角度而言,甚至尤有胜之。

    最重要的是,夏京城如今正在营建,待完成之后,其规模恐怕就要超过长安城了。哪怕是杜如晦看见这一幕,也不禁有些感慨。

    杜如晦和寻常的世家子弟自然是有所不同,他并未忧虑自己是否能够出仕,或者说他在想象这个国家的未来,和此前的大隋有什么不同。

    如今的大夏,正值如日中天,和大隋的差距竟然不小。单从城中看见的景象,就让杜如晦有些诧异,一切都井然有序,并未因为人多嘈杂而混乱。

    哪怕是长安城这样的都城,也不可避免的因为人口太多而难以管理。但夏京却完全没有这样的现象,所有的一切都融入其中。

    杜如晦能够看见,如今的夏京虽然还未营建完成,却有了比拟长安的底蕴,其中的商贾往来,显得异常繁华,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许多色彩。

    当然了,最让杜如晦诧异的,莫过于夏京城的营建速度。那些匠人使用着一种从未见过的材料,用飞快的速度工作着。

    这可是一国之都的建设,杜如晦知道匠人们绝对不敢从质量上开玩笑。如此说来,就只可能是那材料的问题了,能够匹配得上那恐怖的效率。

    不过现在人家正在干活,杜如晦显然是不好上前询问的,只能在一旁打量着。但哪怕如此,这座城市的变化,也已经远超他的想象了。

    便在杜如晦思索间,身旁忽然有人走近,只听有人说道“克明贤弟,许久不见,想不到今日你也来了夏京城。”

    能够以克明称呼他的,自然都是熟人,杜如晦连忙回身看去,那确实是熟悉的身影,便是笑道“玄龄兄,你也在此?”

    “你不是早已入仕了吗,如何今日也在夏京,莫非欲要行科举之事?”杜如晦看见老友,先是有些欣喜,随后面色讶异道。

    那被称作玄龄兄的男子,年纪明显要比杜如晦大一些。二人乃是旧识,虽然杜如晦说得直接,却也不至于使之烦厌。

    此人便是房玄龄,他听得杜如晦之言,并未在意,反倒是淡然笑道“前朝的官吏如何能够算在本朝呢,况且杨广残暴,我早就请辞了。”

    “如今朝廷欲召天下有才之士至夏京,房乔虽然并非天资卓绝之辈,却也不甘落于人后,自然要来这夏京城中看看了。”房玄龄笑着说道。

    杜如晦恍然,他并未太过纠结于此,而是将目光看向正在建设的夏京城外墙,问道“玄龄兄先至,不知是否知晓此物?”

    房玄龄显然提早了解过一些的,听得杜如晦询问,很快便是答道“此物名为水泥,传闻是今太子所制,似乎用于筑墙之上效率极高。”

    “今太子?”杜如晦微有讶异,很快便反应过来,当今天下,除了那位传奇人物,还有谁能够担得起这称号呢?

    对于罗成之名,杜如晦自然是如雷贯耳,昔日他在长安城时,原本以为李唐能够多坚持些时间,谁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