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三国之争锋乱世 >

第236部分

三国之争锋乱世-第236部分

小说: 三国之争锋乱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后,匈奴畏惧,避之,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射箭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也终竟射死了这只虎。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馀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

    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和他人李广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闭居时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

    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

    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不久,郎中令石建死,李广被任命为郎中令,“郎中令”是掌管宫殿门户的官,但实际权力很大,是皇帝禁内的主要职能官员。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再为后将军,跟从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大多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广军无功而还。

    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

    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人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

    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射,他手持强弩“大黄”射杀匈奴裨(副)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渐渐散开。

    这时天色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致力于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

    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救兵才赶到,解了匈奴之围。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复没,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博望侯张骞延误行程,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却始终得不到封侯,当年同他一起为汉中郎的堂弟李蔡,“蔡为人在下中”,“下中”,即《汉书古今人物表》之第八等,下等之中。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景帝时,李蔡积功劳至二千石。

    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后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位至三公。李广的许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爵邑,官职也没有超过九卿。一次李广与望气算命的王朔交谈,说:“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王朔说:“将军想想难道做过什么可悔恨的事情么?”

    李广想想说:“我为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引诱他们投降,来降的有八百多人,在他们投降的当天我就杀了他们。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事。”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已降的人更大了。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武帝认为他年老未被启用。直到元狩四年才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

    出塞,卫青得知单于的驻扎地,卫青决定自率部队正面袭击单于,而命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东路道迂回且远,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

    李广希望做为先锋正面对抗单于,说:“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第494章 李广难封,卫青幸封() 
论“李广难封”与“卫青幸封”在汉匈作战史上,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卫青和霍去病被誉称为“帝国双璧”。

    他们共同完成了武帝讨伐匈奴的主要战役,基本消灭了匈奴军队的主力,实现了“漠南无王庭”的旷世伟业,同时,也成就了各自的千古英名。

    但是,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些将军,一生与匈奴作战,却终生未封侯。唐朝著名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里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

    于是,“飞将军”名扬天下,而建立赫赫战功的卫将军却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为何难封?而卫青真的只是因幸而封?

    一、身世背景。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从《史记》的记载不难看出,李广本身出身高贵,名门之后,资历也非浅,军旅出身,对敌经验丰富。

    而卫青的出身,可谓是最低的。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卫青是私生子,少时为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因姐姐卫子夫受汉武帝的宠幸,从而得以改变命运。

    但是也正是因为二人的不同出身,为他们今后的命运沉浮埋下了伏笔。

    李广出身高贵,但正因为其出身、名望、经验的累赘,使得李广本身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自以为是的泥潭,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需要再去学习了,当然就更谈不上深思。

    李广最大的缺点,恰恰在于自负,当然,不可否认,李广的自负是有资本的,其骑术和箭术在那个时代独步天下,几次与匈奴的交战为他树立了孤胆英雄的形象,也让他对于他的骑射愈加自恋,而忽略了作为将领的其他方面的素养。

    早在汉景帝时期,典属国公孙昆邪就曾经对景帝说“李广材气,天下亡双,自负其能”这样突兀的性格,为他在仕途上增添了不少麻烦。

    至于卫青,虽然拥有苦涩的童年,但这样的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坚毅果敢,仁善退让的品格,以至于虽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仍然内敛沉静,不飞扬跋扈。

    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华和令人敬重的品质,得以书写“骑奴到大将军”的传奇,善始善终。

    二、治军作战。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恚В≡嘉氖榧拢灰嘣冻夂颍闯⒂龊Α3滩皇墩壳形橛拢鞯抖罚坷糁尉局撩鳎坏眯菹ⅲ灰辔闯⒂龊Α

    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然虏卒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

    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李广治军简易,人人自便,士兵轻松自在,但是如果匈奴突然攻击他,他就吃不消了。

    士兵只是图眼前的享乐,却丧失了战斗力。

    还有一处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爱惜士卒,人所共知,但是这种把严格要求与关心士卒对立起来,是不可能真正形成战斗力的。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使谓必取”又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为将治军,宽缓不苛只能造成军纪松散,不能做到赏罚分明,令行禁止,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打胜仗?同时,《史记》中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李广深夜射石,孤身脱险的精彩故事,但是,这些却不能掩盖“飞将军”五战匈奴,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复没的不佳战绩。

    卫青治军,史籍中没有正面描写,但通过漠北之战,可以看出端倪。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里,见单于陈兵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钢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亦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暮,单于逐乘六嬴,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

    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撤走《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与李广相比,卫青治军法度清晰,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迂回包抄敌人。

    古代中国对带兵作战有很多精辟的总结。譬如说孟子曾针对将帅品德修养和有关指挥艺术总结了“六术”:制号政令,预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臧,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

    单从孟子总结的六术看,李广称得上是一位善于冲锋陷阵的勇将,却不是那种能调度从容,指挥镇定的帅才。

    三、性格品质。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布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馀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第495章 原因() 
李广言而无信,滥杀降卒,不仅不人道,而且有违军事道德,是谓不信。汉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李广因得敌军军旗立功,但“以梁王受广将军印,还,赏不行”错过了一次封侯的好机会,按照汉朝的法律,中央官员如果私下接触诸侯王是要严惩的,而李广接触的又是汉景帝最不喜欢的梁王刘武。

    李广的做法,即使不算是通敌,也是投机,是谓不忠。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这位大名鼎鼎的李将军的心胸。“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霸陵尉不让李广过关本来是照章办事,李广却心胸狭隘,挟怨报复,竟然在国家任用他的时候,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是谓不仁。

    同样的遭遇,也在汉光武帝身上发生过,但是光武帝非但不处罚阻止他入城的洛阳令,反而重赏了他。李将军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可见一斑。

    相较而言,卫青就显得谦和高明得多。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青。青问其罪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建当云何?”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闳、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

    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馀,士尽,不敢有二心,自归。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大将军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无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

    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军吏皆曰“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卫青的做法既听取了部下的意见,也给了皇帝面子,尊重皇帝的权力。卫青因功当上大将军后,苏建曾向卫青建议,让他招纳一些名流之士,以提高他的威望。但卫青却说“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这也正说明了他的谦虚谨慎,不妄自尊大。

    随着卫青地位尊宠,“公卿以下皆卑拜之”,独汲黯分庭抗礼,“长揖不拜”卫青非但不为此不满,反而更尊汲黯之贤。后来李广失道自刎,其子李敢击伤卫青,卫青也不计私怨,并且匿讳击伤之事,确有大将风度。

    四、时代变化。无论怎样,在冷兵器时代,将领能否封侯,主要还是看他的战绩,而不是所谓的贵戚身份。军功奖励制度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实行,而到了汉代,高祖刘邦更是确立了“无功不得侯”的祖制。

    况且李广与卫青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汉王朝由“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进取”的时代,在军事上,被动防御也随即转变为主动出击,千里奔袭,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

    在这一点上,卫青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