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皇宋 >

第74部分

皇宋-第74部分

小说: 皇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文泰之所以定霸北方,全赖令绰公也!”钱彦远黑着脸给赵禳补习历史。

    宇文泰赵禳倒是认识了,那是南北朝中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的奠基人。如果说这有些陌生,那么因为唐朝而闻名天下的府兵制,想来不少人都知道一些。府兵制虽然闻名于唐朝,实际上却是宇文泰发明的。

    而且宇文泰建立西魏,而当时北方还有东魏,双方同出北魏朝,以黄河、潼关中分北方。虽然大致疆土差不多,实际上人口和兵马差距都很大。

    当时东魏占据富裕的河北、中原,人口逾二千万,兵强马壮,实际掌权者高欢能调动的军队不下二十万。而西魏占据的是自从东汉末年开始已经破败的关中,国土虽然不小,但多为穷山恶水,人口不满千万,宇文泰直接掌握的军队不过三万余人。同时,西魏立国之初,关中即遭大饥,人心浮动。不过最后宇文泰却战胜了高欢,宇文泰是一代了得的枭雄!

    赵禳想到这里,忽然说道:“莫非是宇文泰的谋主,苏绰?”

    钱彦远点头道:“正是!令绰乃令绰公之字!”

    赵禳脸色也变得认真很多了,苏绰此人在历史上虽然不特别出名,但实际上此人的智慧可以用鬼神莫测来形容。当初宇文泰情况如此危急,最后靠的还是苏绰安定后方,这才让宇文泰得以击败东魏。

    收拾心态,赵禳一本正经的对公孙玄虚拱手道:“请指教!”

第169章 治心身,敦教化() 
第168章治心身,敦教化

    公孙玄虚脸上虽然不动声色,心中却对赵禳这个态度很是佩服和满意。为君者需要的不是明察秋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最需要的一颗海纳百川的心,拥有决断的能力,用于承认错误的决心。

    之前对苏绰赵禳流露出不屑,但当知道苏绰本人后,立刻改变态度。一点也没有因此而顾忌自己的面子上不好看。

    这是多少人所不能够做到的!

    公孙玄虚指着第一条,说道:“王爷如何看待治心身?”

    赵禳思索一番道:“可是要为君者,以身作则?”

    公孙玄虚道:“说对一半!治心身,实际上是治心和治身。心者!民心也!正所谓率至公之理以临其民,则彼下民孰不从化?(带着真理治理百姓,百姓怎么可能不会顺从)”

    赵禳说道:“至公之理说的倒是容易,但如何行之?”

    公孙玄虚说道:“至公之理说的就是公道!虽然大户有贱买、趁火打劫的因素在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双方情愿的情况下买卖田地的!贫道认为王爷需要的,便是派人劝说大户,晓之利害,使其再出一笔钱财安抚百姓!相信大户为了息事宁人,或多或少也会出一些。”

    赵禳恍然大悟,道:“百姓虽然叫的厉害,但说到底他们底气也不足,不过是心中一股怨气作怪。虽然得了一些小钱财,但心中怨气怎么也消去一些,想来也不会再作无用功之事!”

    公孙玄虚点头,道:“正是!此乃治心也!”

    顿了顿,公孙玄虚接着说道:“治身,便是王爷之前说的为君者,当以身作则!君之不行,民之何行?(你当君主的行为不好,叫百姓怎么学好呢?)”

    钱彦远在一边插口道:“下官记得当初对此,令绰公对此如此定下细则。”

    说着,钱彦远已经摇头晃脑的背诵道:“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义,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平,躬行俭约,然后继之以无倦,加之以明察。行此八者,以训其民。”

    公孙玄虚哈哈一笑,道:“这不过是表面功夫,王爷哪怕白日宣淫,只需要不传于外,何足道哉?”

    钱彦远却对此颇为不满,认为公孙玄虚不趁机指导赵禳走上圣人之途,乃是有奸佞之举。不过公孙玄虚展露出来的才华,使得钱彦远此时也不敢指责其,这才忍住心中的不满,没有发作出来。

    在边上的赵禳反而对公孙玄虚的话大涨好感。人之所以求权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可以得到满足感,可以掌控他人的人生,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那些什么躬行仁义、俭约的,是圣人的行为。如果赵禳这样做,那他还不如回去做个逍遥王爷来的自在。

    不过赵禳也看出钱彦远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不满,岔开这个话题,问道:“第二条敦教化,想来便是多兴学舍,使得百姓明公理,辨是非吧!”

    公孙玄虚点头道:“此正解也!不过尚未足释其奥义。王爷兴学舍,其所出士子自然对王爷有一份感恩、一份崇敬,如此可自成一党!”

    钱彦远这次忍不住了,呵斥道:“君子不群不党,此乃乱国之行!先生怎么可以如此为王爷献策呢?”

    公孙玄虚也不发作,只是冷冰冰的回应道:“君子不党,故君子不足成事!汝观当今朝廷,形形色色的党派林立,其中以吕坦夫最为大,此方贬谪半年便重新起用之基础!汝如此,岂可辅助王爷成事?”

    赵禳看了钱彦远一眼,淡淡然的说道:“本王不是君子。”

    赵禳一句看似没头没尾的话,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钱彦远咬了咬牙关,沉默不知怎言,心中的信仰不由自主动摇了。一个略带书生气的士大夫正在远离……

    过了半响,赵禳问道:“这敦教化说的容易,只是钱粮那里来呢?另外得请来大儒,不知道公孙先生对此有何见解?”

    公孙玄虚早有腹稿,从容道:“对此贫道认为,不需要大兴学舍,毕竟衣不果腹,百姓如何有些习礼教呢?但也不可以对此无视,应该先把架子搭建起来,请来一名大儒,收留益都城一带的大户子弟习文,为日后奠基。”

    赵禳想了想,说道:“大户虽然重要,但本王认为,寒门子弟更会感恩。这次大旱,不知道导致多少户百姓破家,应该收留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学习。一方面可以笼络其心,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彰显朝廷之恩威!”

    实际上赵禳心中还有一层打算,这些孤儿因为失去了父母、家园,正处于心灵脆弱的时候。自己如果这个时候向他们宣传对自己的忠义,为他们树立人生观念,岂不是事半功倍?那些大户子弟则不然,只是能够添加几分好感罢了!

    势大可依之,势穷,还是得靠自身!

    公孙玄虚朝赵禳拱手,感慨道:“王爷所见,贫道所不足也!”

    赵禳不以为然的笑了笑,道:“不过是缝缝补补罢了!只是对于大儒,你认为应该请谁好呢?”

    “有四人之选!”公孙玄虚微笑道。

    赵禳登时有些惊讶了,公孙玄虚作为他属官已经大半年了。赵禳也对公孙玄虚有一些熟悉,公孙玄虚好奇,做事也比较激进,对于士大夫也颇为仇视。这大概和公孙玄虚的经历有关系。

    正因为如此,公孙玄虚所推荐的人,定然是他有几分佩服的人,并且合适自己。要不然就说范仲淹、晏殊二人,他们都足以担当此任,问题他们可能会屈居赵禳吗?石介倒也算合适,大儒的身份,而且官位不高,请来也容易。问题他是赵禳的死对头,双方见面都恨不得掐死对方,甭提邀请了。

    如此一来,合适的人选自然不可能多了!在这个情况下,居然还有四人,怎么叫赵禳不惊讶呢?

第170章 四大儒() 
第169章四大儒

    公孙玄虚从容说道:“此一,青州李之才,字挺之。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现任卫州获嘉主簿、权共城令。精通象数易学、古文,尤精《易》!”

    赵禳不置可否的微微颌首,心中却有所认同。这个李之才的名字,赵禳也听说过,毕竟他在青州当父母官,青州出去的人才怎么可能一无所知呢?家中境况只能够算是小富,本出身于寒门,想来对于寒门子弟的教育不会有所歧视。

    而《易》虽然算是道家的玩意,实际上包含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还有数学这些。对于培养庶务的胥吏、书记官等人才很是合适。

    公孙玄虚见赵禳似乎不怎么感兴趣,很知情识趣的把话题转移到第二个要推荐的人那里。“此二,曹州定陶刘潜,字仲方。年轻的时候卓逸有大志,好为古文。天圣年间进士出身,现为淄州军事推官。此人与范讽、石介、张轞、李冠、徐遁等京东名士为至交,时人称之为东州逸党。喜豪放剧饮,不循礼法,京东两路的后生多慕之。只要王爷聘请其来,当有立竿见影之效!”

    顿了顿,公孙玄虚补充道:“虽然其与石介为至交,但只要王爷诚恳邀请,当可为之!毕竟其和石介不可能什么想法都一致的!三国尚有诸葛分仕魏蜀吴呢!(注)”

    (注:这里指的是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人,皆为兄弟。)

    赵禳想了想,还是没有说话。给公孙玄虚打了个手势,示意公孙玄虚接着说下去。

    公孙玄虚心中禁不住有些忐忑了,王爷这是怎么了?满意不满意也得说一句啊!不过作为军师,自然得装了!脸上一片镇定之色,公孙玄虚徐徐而道:“此三!胡瑗胡翼之,泰州海陵人,因为祖籍西北安定堡,故又名安定先生!其年幼之时,已经显露出非常才华!”

    神童?赵禳有些兴趣了,问道:“如何非常才华?家世如何?”

    公孙玄虚心中稍定,看来王爷对于自己的举荐之人还是有一点认同的。公孙玄虚当下趁热打铁,道:“这等徐徐道来了!胡翼之于宋太宗淳化四年出生,虽然家境一般,但其家族世代显赫,始祖胡遵为晋车骑将军。此后再有过两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十余人。祖父胡修于任泰州司寇参军时举家随迁,其父胡讷任宁海军节度推官,不过因为此推官乃虚职,故俸禄较少,少时家中贫困,无以自给。”

    顿了顿,公孙玄虚接着说道:“胡翼之虽然家境贫困,但其七岁已经善属文,年及十三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只是因为家境衰微,少年间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直至二十多岁后才得以与孙复、石介等人到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此间心志远大,十年不归,潜心研习圣贤经典。据闻他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一心刻苦钻研学问,直到三十岁开外的胡翼之才结束苦修,从泰山回到泰州,不想竟然七次应考不中。”

    赵禳皱起眉头,道:“这可是有什么缘由呢?观此言语,此人既然早慧,定然智慧不短。又有如此惊人的专研学问之毅力,按道理应该有所成就!”

    公孙玄虚很不负责任的一摊手,道:“这个贫道就不知道其中内情了!不过贫道看了一些其文章,怕是和时下科举不合流的缘故吧!”

    赵禳摸了摸下巴,问道:“不合流?”

    公孙玄虚沉沉的点头,道:“正是!”

    思索了半响,公孙玄虚这才找到形容词。“胡翼之的文章更多的是直切当下时政要害,不以经文为要,故不给当下官场所好!”

    赵禳立刻恍然大悟,这个时候的科举是以传注为主的,解释经文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在前人画出的圈子里面做事情。而这个胡瑗则不然,跳出这个圈子不说,还直指当下官府的弊处。在刘娥的时候,刘娥一切都求稳,毕竟他女子当政,如果改革这,改革那,会让本来就对其不满的士大夫愤怒,很可能爆发内乱。

    在这个情况下,公孙玄虚怎么可能科举成功呢?

    “这是有个有才华的人!只是不知道他目前在那里呢?”赵禳问道。

    公孙玄虚说道:“据贫道所知,胡翼之科举不第后,便回到家乡泰州,办了一所书院,讲授儒家经术。”

    按照公孙玄虚的想法,赵禳应该意属胡瑗的了。不想赵禳却道:“第四个要推荐的人呢?”

    公孙玄虚摸不透赵禳的心思了,想了想,还是说道:“此四,便是泰山先生!想来,王爷也有所耳闻吧?”

    赵禳露出些许恍然之色,点头道:“听说过一些其名声,不过不怎么了解!”

    公孙玄虚乃介绍道:“孙复晋州平阳人,生于淳化三年,幼年父早丧,故家贫,但并没有放弃学习,多侍立于学舍为听教,饱读经学。四举于开封府而不第,故在去年来到泰山授徒。只是并没有得到大户支持,最近听闻衣不果腹,每日竟然要于山野间采集蘑菇就食!”

    钱彦远这个时候忽然插口道:“怎么会这样的?下官倒是听说石介和孙复关系很好,当初孙复之所以到泰山授课,皆因石介赠送一所别院和强烈邀请之下,才有如此之行!”

    听了这话,赵禳脸色立刻黑了起来,又是石介这混蛋!这家伙看来官位不高,但结交的人都是有才华的人!日后要弄下他,不容易啊!

    公孙玄虚却笑道:“王爷不必如此,贫道倒是认为石介和泰山先生关系早已不复当日之情,要不然石介岂可会不资助泰山先生呢?别说不知道这间情况,京东东路大旱,物价飞涨,如果是友人,怎么也会使人送来钱财探望。”

    赵禳深以为然。只是公孙玄虚推荐的四人都不错,自己应该选择谁呢?

第171章 泰山先生() 
第170章泰山先生

    忽然间赵禳突发奇想,自己能不能一次性的招募几个呢?不求四个都招募来,但招募二三个也够啊!

    当下赵禳便对公孙玄虚问道:“公孙先生,你道可以一同招募而来吗?”

    公孙玄虚怔了怔,脸色古怪的说道:“王爷当可知道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无论是李(之才)挺之,还是胡安定,或者泰山先生,别看他们现在有些落魄,但都算是一方大儒。就好比泰山先生,虽然衣不果腹,但其门下的弟子并不少,只是多寒门而已!最盛大的那一次,足足有近三百寒门士子听其讲授!”

    赵禳听了这个数字,禁不住为之暗暗咋舌。赵禳记得最近一次州试,也就是明道元年的州试,地方上报到朝廷的人数,经过整合后,一共是三万七千人有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