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血染大秦 >

第139部分

血染大秦-第139部分

小说: 血染大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看到信使,带着关外九路联盟的回信,并着那苏秦的人头送上之时,李显确实是多有些意外的。

    想他当初写那封信之前,李显几乎已经是要把苏秦这号人物给完全忘记了,只所以在信中还提起这苏秦来,完全就是因着想给双方找个罢兵的借口而已,仅此而已,完全是别无他意的。

    只是,当李显确认眼前这确实是那苏秦的项上人头之时,李显亦是不由得满脸的苦笑不已。

    鬼谷子纵横家一脉,唯苏秦,张仪两个弟子,如今那鬼谷子的得意弟子苏秦,就因着李显这般一句可有可无的话,而年纪轻轻的就丧命于诸侯,虽有显名于世,然而确多属恶名,也不知道他那师弟张仪和他那死鬼师傅鬼谷子到时候又会如何的来难为他。

    不过这些也都是次要的,对于李显来说,也都是些鞭长莫及的事情,眼前来说,那关外九路联军既然已经答应双方停战罢兵并各自退去,李显自然也就不会再领着大军再镇守于这虎牢关这,留下大将黄泰,并小将黄羽,杨龄二人镇守这虎牢关,李显确是亲领大军,班师回朝而去了。

    对于这整个天下之形势来说,虎牢关外这一场大胜,可谓是真正的奠定了秦国霸主之姿态。

    秦国,不论是军中士卒战力,还是其所拥有的诸多上将领军征战四方的能力,亦或者是大秦国国民富足程度,后勤钱粮丰沛程度,甚至于包括国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所占有的地盘,人口,战争资源的收集难易程度,以及医疗先进程度等等等等,这些都远不是天下这诸路诸侯可以相比的。

    特别是经得虎牢关外这一场胜败悬殊的战斗,足以让关外九路诸侯们二三年里都无法回复到因这一场大败而重伤的元气。

    然而,秦国,确在别国的诸侯们正在努力的恢复元气之时,秦国确正在努力的,高速的发展当中。

    如此一来,只要秦国保持着这个差距,并努力地把这个差距拉大,相信,不出三五年,这天下间将再也没有一路诸侯能比得上秦国矣。如此,过得三五年后,秦国的绝世霸主之姿,当已经是从这诸路诸侯中脱颖而出,已绝对的实力,而凌驾府视于这天下众路诸侯之上,从而无敌于天下矣。

    然而,对于李显来说,这一场大胜所带来的意义,确并不如他所得到一员上将这般快乐。

    正如李显当初在见到赵佗时所说的那般:“孤不喜得此大胜,唯喜我秦国又多此等一员上将矣。”

    大秦武穆六年秋八月廿三,大秦之武穆王李显,领军师祭酒李斯,并大将王翦,白起,章邯,梁宽,赵佗并马步军三十万,凯旋而归咸阳城。

    户部尚书百里奚,工部尚书孔慎,刑部尚书吕不韦,礼部尚书陆准并朝中诸多文武大臣百余人,于咸阳城外百里处,跪迎秦王大胜凯旋归来。

    ====================================================

    咸阳城内,当那三呼万岁之声而过后,居于昭德殿上的李显,左手轻挥,早有那司礼监侍郎上得前来朗声而念道:

    “兹我大秦,承载天地,统继大德。。。。。。

    兹册封诸有功之臣刑部尚书吕不韦,户部尚书百里奚任中书门下左右平章事,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群臣奏请兴创改革及任命省、台、寺、监、侍从、知州军、通判等官员。谏诤,匡正大王的过失;以王同议国政。

    兹册封吏部尚书李斯入同知章枢密使,镇东将军蒙恬掌同知章枢密副使,掌军容机谋,参政国要。

    兹册封礼部尚书陆准,入职门下省谏议大夫,赞导众事、顾问应对,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兹册封工部尚书孔慎入尚书台尚书令,总领六部,行督导六部二十四司及诸有司之责。

    加封平南将军王翦,平东将军白起,平西将军梁宽,平北将军萧谨,扬威将军章邯,奉威校尉黄泰,王平。。典军中郎赵佗。。奉义校尉叶步等各加官一等,以示天恩。”

    诸部大臣及军中诸多大小将佐,受此加封,各个皆是喜笑颜开。

    战场搏杀,为的也就是这般一个封妻萌子而已。如今,秦王天恩,大笔一挥,确是各部主官及有功之臣皆有封赏,这般结果自然是让人大快人心的。

    当然,对于李显来说,如今这般急切的一回朝就提拔六部诸尚书主官入选中书门下及尚书台三省。为的,也就是能够更好的去行使三省六部制,去更好的完成与民休生养息之策。

    毕竟,当初在那虎牢关上定的与民休生养息这般一个国策,对于现在的秦国来说,确实是很有必要的。

    一直以来,秦国在秦王李显的带领之下,走的几乎都是外圣内王之策,内部缓慢却坚定不移的稳步发展,而外部确是常显雷霆手段,行那攻伐之事,以奇谋,诡计而行以战养战之事。

    大秦国至如今,已经是走过六个年头,国域一时间扩大了足足三倍亦不止,如此大的地域,官员确还是那般几人,若这千万里山河政事,仍然是如以前那般,吏,刑,工,礼,兵,户六部诸事皆要李显一人而决之的话,那李显就算是累死,亦是没用的。说不得,在事倍功半之余,还会因李显一人而拖垮了整个大秦国的军政体系。

    所以,到得如今,想要停止对外征伐而专心于国政,这与王同掌国政,参机军政国要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确实也是应该要开启了。

    只是,秦国里,能入得李显法眼的民生政务主官,除了这吕不韦,李斯,百里奚,陆准,孔慎五人外,其它人,实在是让李显颇有些不堪入目的感觉。

    此般诸人,为诸部小官,做那蝇头小吏尚可,若想为一部主事者,非误国政不可也。

    但如吕不韦,李斯,百里奚,陆准,孔慎诸人,现如今已经是各自入得了三省部,若再由得他们三人插手于六部之中,总揽于诸军机要务,那显然是不合适的。

    这不但是李显不会同意,朝中诸部官吏者,甚至于包括军中诸多大将们,亦是不会同意的。

    但现如今吏,刑,工,礼,兵,户六部主事者皆缺失,而对于六部之下诸多官吏者,李显实在是不能放心让他们去执行。

    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窝汤,有的时候,这种粗俗的俚语,用之于这朝堂之上,亦是同样的道理的。

    所以,对于现如今的李显来说,他唯一要安排的一件事情,就是开科举以取士。

    大秦国,自李显登基称王于秦以来,便在李显的苦心积虑下,而开设蒙学,如今六年过去,也该是到了李显他丰收的时候了。

    ~~~~~~~~~~~~~~~~~~~~~~~~~~~!

    谢谢LOUJIA的推荐位哦,今天是周一,希望这一周会有一个好结果,呵呵

    skbshge

第一二六回 招摇过巷() 
秦武穆六年秋十月初上,大秦,咸阳城内。

    此刻的咸阳城内,早已是人流如织,摩肩擦掌,是好不热闹,而道路两旁,来回驰道之间,诸京畿虎贲之士,身着冷艳铠甲,手执长缨剑器,往来巡逻于整个咸阳城内。

    近日,就是那大秦国第一次的科举了。他们虽然还不是大秦国里那镇压四方的诸路远征军,更不是那大名鼎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骁骑校,然而,他们确是守护这咸阳城京师重地的御林羽卫。

    他们亦是重大秦国全国各地里精挑细选而出的好儿郎,此时,呆在这御林军中,受那最严格的训练,只要他们合格受满训三年之后,他们就能被收入各入远征军中,而追随于各路将军开始东征西讨。

    而若是让他们入得各入远征军,再于军中勇猛善战,立得大功后,他们就有可能被挑中入选那顶顶有名的骁骑校中,随侍于秦王身侧。

    入骁骑营,是他们的梦想,更是整个大秦国里所有年青儿郎们的梦想之地。

    那里,是荣誉的象征,是攻无不故,战无不胜的信念,更是那大秦国里千千万万个子民们的精神归宿。

    因为他们知道,在那里,带领着整个骁骑营的,确是那位,大秦国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战功赫赫于世的大秦武穆王。

    所以,即使是他们还只是负责守护于外围的京畿御林军羽卫,他们仍然是一丝不苟,而兢兢业业,因为他们都有一个那遥远的梦想。

    ================================================

    早在数月之前,秦王李显于虎牢关外大胜关外九路诸侯而归来之后,李显就搬下了昭书,于金秋十月以广开天门,开科以取士。

    定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博学鸿词,通译,商律十三科。

    定《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定《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为四书,设《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开民齐要》《杂经》为诸杂科。

    诸般经义要论,皆从这六经四书四杂科里选取,待得昭德殿中殿试高中之后,由秦王李显于承阳殿前钦定新科状元,榜眼,探花郎,并诸般恩科进士贡生。

    这是国策,更是李显早就于登基之日就定下的,好在这一次能入选得这殿试的,不是李显命那李丰之长子李傲于国子监中代为培养出来的诸多年青士子,就是那些于朝中已经处官多年的人物。这些个各地官员,一直以来,他们上任为事,皆是靠着一些有名望有财力势力之辈举荐而上位的。

    他们要么就是通读了一本策赋论,要么干脆就是靠着点经验,在任上无所作为,对于这等有德无才,或者干脆是无才亦无德之辈,李显自然是想着要把他们一撸到底的。

    只是可惜的是,这些官员当中,有九成以上,皆是前代武昭王李思留下来的,一时半会之间,李显还赶不走这些人。

    对于这其中的蛀虫之辈,李显已经忍了他们六年,如今,在这一次开科取士之后,有能力者上位,无能力者,便是你再有德行,再有名望,李显亦是会把他给拉下马来。

    一地父母官,整日只知虚枯生事,而碌碌无为,豪无建树,不为百姓做事,这等样人,要之又有何用?

    所谓有才无德不得用,有德无才不重用,有才有德定重用。大概也就是这么个道理了。

    当然,这一次算是有史以来最为宏大的一次开科取士,其中不光是秦国本地诸多官员,以及秦王李显自家培养的诸多士子,也包括一些以前就隐居于各地的有真才实学之辈,以及那些诸多一直以来就与李显作对的诸多士家大族中的优秀子嗣们。

    大秦国,在秦之武穆王李显的带领下,如今已经是霸绝于世,成为这天下第一诸侯国,待得那三年五月之后,秦国,必将凌绝于关东九路诸侯之上,再无之一。

    大秦国国势如此,这些曾经选择隐居于各地的有才学之辈,各大士族当中的优秀子弟们,自然是纷纷的乘着这一次秦国开科取士中以求能入主于朝政之中。

    甚至于,有传闻,此次秦国开科取士,于周边诸路诸侯国当中,亦是有那士子长途跋涉而来,走过千山万水,不远万里而来。

    实在是,这天下间,除了秦国,又何曾听过有哪一路诸侯国里会收取平民子弟者为官的。

    这些平民子弟们,有着如此一个能一步登天的好机会,他们又如何肯放弃,便是前头有那刀山火海,他们亦是会咬牙奋不顾身的跳下去,何况于只是行千百里路而已。

    漫步在咸阳城头,此时的李显,亦是如那些士子们一般,头戴四方平定青濮帜,身着青衣对袖衫,腰佩书生剑,脚踏四方步,正缓慢而四处踏走。

    然而,看得此刻的李显一脸的逍遥书生模样,与其身后的诸位朝中阁老们,此刻确是变成了一脸的苦瓜脸了。

    此刻,跟在李显身后的有那中书门下左右平章事吕不韦,百里奚二人,又有那枢密院正副使,李斯,蒙恬二人,还有那门下令,尚书令,陆准,孔慎诸人。

    此刻,这十来人,再加上几十个侍卫,就这般大摇大摆的穿着一票书生袍而出,其中的吸引人眼球的程度,那当真无与伦比的。

    实在是这书生袍,对于这个时代里诸多人都是穿那种宽服对襟长袍的士子们来说,这轻便,飘逸,洒脱而又充满轻灵的书卷气息的书生袍,实在是太具有吸引力了。(想不出什么效果的,建议去参考电影龙门飞甲里面陈坤那烧包的外披黑披风,里面书生袍的造型,请不要把许仙那搓把子的书生造型对号入座成书生服。。那太伤人心了,太对不起书生这两个飘逸的字眼了,谢谢。。。。)

    这十数人当中,李显居先,长身孤傲,霸气绝伦,龙骧虎步之间,每一个动作,却都带着无形的威严,仿佛,那走过来的,并不是一个人,而就是一只下山猛虎,搅海的苍龙。

    而李显身后,那中书门下左右平章事吕不韦,百里奚二人,此二人,一个长须飘飘,道貌岸然,直若有如那仙家神眷般,而另一人,虽年青些,然其中亦是英姿博发,器宇宣昂,更兼得此二人,此刻已经算是大秦国名至实归的左右丞相,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这其中的风采,此刻,亦怎能不让人心折。

    再之后,就是那枢密院正副使,李斯,蒙恬二人,此二人,手掌大秦百万武卒,一个风流倜傥,一个威武无双,一个是争峰于沙场雄将,一个是一计而谋一国之绝顶智者,顾盼间,自有无穷魅力耀人眼眸。

    而李斯,蒙恬二人之后,确是那门下令陆准,尚书令孔慎二人,此二人一个掌一国言论封驳之权,一个掌朝中六部并二十四司属,虽其风采皆为前头数人所掩,但这二人,行走于左右,亦是有如那暗夜之中的明珠般,闪亮夺目。

    再之后,以那大将章邯为头,其它如,王翦,白起,赵佗,刘明,王平等朝中一票儿虎将,个个虎背熊腰,虽无甲胄傍身,但这一个个皆是自那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人物,其自身的那一股凶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