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血染大秦 >

第18部分

血染大秦-第18部分

小说: 血染大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投到17K来没有太大的读者基础有关吧。

    当然,在这里还是要很感谢那些收看了这本书的读者朋友们的,你们的收藏和支持,才会是作者写作的最大动力。

    下一卷,将人是进入大秦国富国强兵的道路,而且将会是以内政上为主,对外的战争,将只会是少量的稍带着的一点点,毕竟,主角想要去争霸天下,也不是靠着嘴皮子去就行的,而是要实打实的国力去支持的。

    好了,废话咱也不多说了,还是努力码字吧,最后,再附上一份从发书之日起,到今日其中一些时间段上的点击量表,这是小血无聊的时候,随意存下来的,呵呵。希望你们还能看得懂哈。

    7月5号

    344 6:38 348 8:11 367 17:43 372 19:03 536 8:20

    7月6号

    612 7:30 662 13:21 676 14:14 706 19:49

    7月7号

    909 19:55

    7月9号

    1245 17:07

    7月10号

    1567 20:34

    7月12号

    1747 16:00

    7月16号

    2895 18:34 2957 20:41 2994 21:33

    7月17号

    3253 10:43 3326 14:05 3363 15:58

    skbshge

第一回 推行颁布三省六部制() 
“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随着山呼万岁之后,离朝近三个月之久的李显,终于是再一次的登上了这太宣殿,而开始了第一般的朝会。

    此次这一般朝会,李显大秦力挽狂澜而兵退六国,特别是李显在金州亲自指挥的那两场战斗,绝对是堪称经典之战。

    以三万对十五万兵马,光俘虏晋军就达四万之多,其余随地坑杀者,当是不计其数。李显凶威之盛早已是一时无两。

    而此时这朝中这一帮子老油条老相公们,见着这位原本号称是书呆子来着的秦王时,确是再也不敢有半分的轻视之心。

    “诸卿皆我大秦之栋梁之材也,如今我大秦兵退六国,正是百废待新这时,还望诸卿努力向上,恢复我大秦荣光。”

    “尊大王令。”

    “此次兵灾,我大秦诸卿皆功不可没也。诸卿尽当加官进爵,以示天恩。”话落,李显挥了挥手,早有立于一旁的萧谨会意,上前两步,摊开一副圣旨朗声念道:“天佑我大秦,降英杰以为我栋梁,赐天恩以为浩荡,满朝公卿之功不可没。当晋官加爵以为荣显。

    遂特定九品中正官制以为区别,设中书府,尚书府,门下府三府,各府分设府令一人,定为当朝一品,着紫翡翠顶戴,就一品朱雀服,副使二人,定二品,着红宝石顶戴,就二品青鸾服。其它杂佐官待定。

    设吏,户,工,礼,刑,兵六部,各部定主官尚书一人。

    原司徒袁愧,进封户部尚书,位同正三品,赐珊瑚顶戴,就孔雀服。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

    下设四部: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设侍郎二人,位正四品。户部设巡官二人,主事四人,令史十七人,书令史三十四人,计史一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人;

    度支设主事二人,度支令史十六人,书令史三十三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

    金部设主事三人,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一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

    仓部设主事三人;仓部令史十二人,书令史二十三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

    原司马审贸,进封兵部尚书,位同正三品,赐珊瑚顶戴,就孔雀服。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

    下设四属: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凡将出征,告庙,授斧钺;军不从令,大将专决,还日,具上其罪。凡发兵,降敕书于尚书,尚书下文符。放十人,发十马,军器出十,皆不待敕。卫士番直,发一人以上,必覆奏。诸蕃首领至,则备威仪郊导。凡俘馘,酬以绢,入钞之俘,归于户部。下设侍郎二人,位正四品。

    兵部设主事四人,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三人,兵部甲库令史十二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

    职方设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

    驾部设主事二人,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四人,掌固四人;

    库部设主事二人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五人,掌固四人。

    原司空罗际,进封工部尚书,位同正三品,赐珊瑚顶戴,就孔雀服。掌管各项工程、水利、交通、山泽、屯田、工匠、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等。

    下设四属: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设侍郎二人,位正四品,工部设主事三人,令史十二人,书令史二十一人,计史一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

    屯田设主事二人,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二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

    虞部设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

    水部设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

    原大鸿胪寺卿梁启,进封礼部尚书,位同正三品,赐珊瑚顶戴,就孔雀服。掌国之教育事务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下设四司,一曰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设侍郎二人,主事三人,令史十二人,书令史二十一人,计史一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

    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设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

    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设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二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

    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设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

    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原太傅管钟进封吏部尚书,位同正三品,赐珊瑚顶戴,就孔雀服。掌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之责。下设侍郎二人,位正四品;郎中二人,为正五品;员外郎二人,为从六品。

    下设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四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吏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四人;甲库令史十一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有司封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司勋令史三十三人,书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有考功主事三人考功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

    原延尉尉何同,进封刑部尚书,位同正三品,赐珊瑚顶戴,就孔雀服。。掌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政。

    下设四部:一曰刑部,二曰都官,三曰比部,四曰司门。设侍郎一人,位正四品。

    刑部主事四人,都官主事二人,比部主事四人,司门主事二人,有刑部令史十九人,书令史三十八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人;

    都官令史九人,书令史十二人,掌固四人;

    比部令史十四人,书令史二十七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

    司门令史六人,书令史十三人,掌固四人。

    暂定此六部主事,余者,正四品以下官职,皆由各部主事任命后,报备于御书房,不得有误,钦此。”

    “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殿下诸臣工,一则是畏惧于李显的声威正是如日中天之时,一则也是因为李显这一般任命,在朝中诸臣看来,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换了个官名称呼而已。其它的,倒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异议,所以,这一次李显强势的颁布这一套三省六部制的官职体系,勉强算是顺利通过了。

    ~~~~~~~~~~~~~~~~~~~~~~~~

    阿弥陀佛。。。这一章总算是被俺给整出来了,新鲜出炉的,马上就传了上来。

    今天为了找这个三省六部制的资料,可让我把个度娘给累惨了。。

    不过还算不错,基本上的资料也都已经找齐了,先传上一章来,继续码字,没得说的,今天继续三更。。求收藏和鲜花。。当然,若是鲜花够猛,收藏够多,四更五更也就看你们的了!嘿嘿

    skbshge

第二回 变法亦谓之为适者生存() 
说实在话吧,早在李显登上了这秦国的王位之前,就已经想着要去改革,而当初着那匠作大将去发明那活字印刷术,也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只是,因着李显先前在为亲王的时候那名声实在是难听了点,所以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李显只有选择了隐忍。

    而如今,借着赫赫战功,李显在打得整个秦国统治阶层一个措手不及之余,自然是要大刀阔斧的去改革,去改变眼前这种无力而软弱的情形。

    只有去改革,去变法,才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进步。

    而改革,亦或者说是变法,其改革官制无疑是最具有效果的一步。

    原大秦朝里满朝文武官卿,拢共算起来,也不会超过三四百人,就这三四百人,维持着这一个国家的运行,其效率可想而知。

    当然,并不是说官员越多,这朝庭运转的就越快,而是要掌握好这其中的一个度。

    一个国家里的事情,总是要平均分摊给这些在朝的官员的,若官员太少,每个人所分担的事情自然就多了起来,而每个官员的精力和一天办公的时间总共就那么多,其分担的事情多起来,自然就会有事情积压,时间越长,这种积压只会是越多,直到最后,整个国家到处都会出现因为处理不及时而产生的漏洞。

    相反,若是官员太多,虽然每个人分担的事情少了,可是,每个官员又会显得无所事事了,官场上就是这样,当官的若是无所事事了,他们内心里想的自然就是怎么往上爬,怎么去勾心斗角去祸害别人,祸害百姓。

    若是一个为官者,不想着为民办事,而是想着祸害同朝为官的官员,或者是去祸害百姓,而且整个朝庭里的人,都是以此而乐此不疲,那么这个朝代差不多可以说已经是走向了末路了。

    更何况,若是一个朝代官员过多了,这每年光给官员的薪俸就是一个不斐的数字,若是一个物产不很发达的国家,怕是一年到头来,其收入还不够发这些官员的位俸禄呢。

    所以,这其中的一个度的掌握,是很关键的。

    而三省六部制,经历了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积淀与经验的累积,其在内部的结构上,在官员的配比上,在系统的办事效率上等等等等,可以说,都是完全优先于那古往传承的三公九卿制的。

    随着三省六部制的强制推行后,整个大秦朝的统治阶层,在经历过小半个月的混乱期,待得所官员全部到位,而皆是熟悉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后,整个统治阶层的工作效率自然是大大的提升。

    而且,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现在所有的官员因为细分的各自的工作职责,所以在工作量上,比之以前那是少得太多太多,更何况六部每个部下面,都有着林林总总近两百的个体官员,这样一来,做为六部尚书的原各位大秦国的官方大佬们,对于李显这一制度自然是极度的拥护的。

    改革之路上,这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这只是一个开始。而接下来,李显的圣旨那是一份接着一份的颁布而出。

    整个大秦国间,用一日三喜又三惊来形容,那都是完全不为过的。

    大秦武穆元年三月龙葵,李显正式传旨昭告天下,废除原三公九卿制,而改为现在的三省六部制,定六部,而三省中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暂不设,六部百直接归秦王李显统率。

    这一政策,因为得到了当朝诸多大佬的拥戴而得以顺利的实施通行。

    武穆元年三月甲戌日,秦王再传昭,废除州牧制,而改行州刺史制,大秦凉,肃,金,安,汉,雍六州分设六部刺史,各州刺史定为正四品要员,下设长史,治中,主薄,别驾,都尉各一人,另设功,参,法,税,兵,尉六曹分管一州盗捕,刑法,民生,政务,税收,教育六部。

    而州下再设郡,郡下设县,诸郡、县皆设郡太守,县令各一人,其它佐官,例同原来,暂不更改。

    这一条昭令,因着数月之前,李显刚登基称帝那会就已经着令更改了,早已算是天下皆知了,如今再发昭书,也只是当做一份申明而已,倒也是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折。

    而三天后的三月甲申日,李显传昭于户部,着户部配合诸州刺史,清点秦国人口数量,核实人口基数,所有人员全部需登记造册而传付于吏部。以确定少年,壮年者皆有几何。

    这事儿,确多少引起了一些骚乱,因为青壮年的人口数量这关系着一国兵源之根本,一国发展潜力之根本,而李显初登帝位,对于自己所掌握的国家自然是需要去多多深入的了解一下的,只是这核查人口中基数这事儿,其中的工作量到底会有多大,这谁也说不清楚。

    以现在这时代的环境来说,怕是没个一二年都别想得出个大概数字来。

    所以,在底层官员当中,特别是吏部的官员,对于这事儿的牢骚那是最大的,核查全国人口数量,并为其登记造册这事儿,以前可是从来就没有做过的,如今李显这一出确算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了。

    只是,李显确并不去管那么多,昭书传了出去,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李显只要在他规定的时间内能得到他想到得到的结果就行了。

    四月甲子日,李显再传昭书于天下,定天下三纲人伦五常,废物除人口,田亩税之外的所有苛捐杂税,定税律由原本的五税一而改为十五税一,并定商贾由原来的不用交税而改成百税十五。

    这一纸昭书一出,整个大秦国一时间亦是为之震动。

    不管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工商手工业者阶层,亦或者是农民阶层,可以说,整个大秦国一时间都开始沸腾了起来。

    士大夫阶层那是土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