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血染大秦 >

第41部分

血染大秦-第41部分

小说: 血染大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凉州,打架动刀子群欧,那是家常便饭,就连处在凉州的三岁小儿,腰上挂的,手上玩的,那也不是玩具,而是小刀小剑之类的。

    可见凉州之地有多么的混乱。

    而李显,今天确已经是明确下令,着骁骑营大军现在就开始奔赴凉州之地,一则是为了适应凉州之地的风俗人情,再则,也是为了适应那里的气候环境,毕竟凉州之地,气候多以干燥和风沙漫天而见长,处在这大秦国内部的人们,一时半会间,要是都不适应,那又让他们怎么去打这仗,所以,在李显决定在今年要好好跟那些塞外的蛮子们斗一手的时候,这让大军提前去凉州以适应新的环境,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事情。

    骁骑营,总帅是李显,可是,李显身为一国之君,自然是不能跟着大军去凉州苦熬,而扔下这整个朝庭不管的,毕竟这朝庭才是这大秦国运转起来的基础,而这些躲在咸阳城内的官老爷们,他们才是这大秦国真正的统治者。

    所以,骁骑营的大军,李显只能是把他转交给萧谨来带领。

    萧谨,这一位当初在富县里挖得来的人才,说来也算是一等一的一位智才之士了,可惜的是,萧谨他终究是这个时代的人,受着这个时代知识的所限制,就萧谨所说,他读过的唯一一本有关于战场上排兵步阵的书,也是那本国治世戒言。

    这一本治世戒言,做为一国之根本,做为一个国家最高规格等级的书,当初也不知道是谁撰写的,这一本治世戒言,包括民政,军事,教育,司法等等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

    可是,这包罗万象那也是有一个明显的坏处,那就是杂而不精。

    看着这么一堆竹简,足足有十几副之多,可是,里面真正说的有用的话那也没几句。而一国之民政,军事,教育,司法等这些东西,那得用多少笔墨能写完?

    所以,这大秦国里面的所谓军政高人们,几乎有八成以上,那都是靠着自己为政或从军多年的经验来做事的,完全就没有一个系统的学说来详细的解释于他们的行为。

    天可怜见,一堆全靠着经验来统治这个国家,或者是来领导一支军队的官员,那得可怜到什么程度?

    好在,这种情况并不是他大秦国一国这样,而是整个天下间的诸侯国里的官员将领们都是这样。

    谁也都是依据着前朝里传下来的这一本治世戒言在治理着这一整个国家,靠着这一本治世戒言在打理着一整支的军队。

    不过,相对来说,此时的萧谨,跟随于李显身侧亦是有小半年之久,而每天用晚膳之时,李显总是要在饭桌上,挤出一点点时间来,用心的教导一下眼前这位李显所收得来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人才。

    好在,萧谨虽是出身寒门子弟,可是,他也确实是生得个伶俐的头脑,特别是在军事上,只要李显稍微一提出一点点概念性的东西来,这位兄才,就总能总结出一堆可行性的战略理论,并且常常举一反三,说出很多道理来,虽然表达的不够明确,甚至于还有些模糊,可是,经得这位一提点,李显自己亦是感觉记起了许多曾经看过的名著名言。

    说来,经得这小半年的一对一传授,这萧谨自己已经是用那宣纸而整理出一部厚厚的兵法书略。

    这一部兵法战策之书,全都是李显平日点向萧谨传授的包括《孙子兵法》《鬼谷子》《武侯八阵图》《孟德新书》《吴子》《太公韬略》《司马法》《孙膑兵法》等数十部兵书战策。

    而萧谨所著的这一本,可谓是包罗了这些兵法战策之中所有李显能想到,能提到的优点所在。

    这一部书,在这个时候来说,可以说已经是一部国宝级别的存在,是战场上的无上利器,是任何一位将军名帅的经典教科书。

    可惜,这一本书,是萧谨根据平日里李显的口述而编纂出来的,如今,这一本无上宝典,已经是随着萧谨而带到了凉州之地去了。

    而此时,在咸阳城内的李显,确因着整个骁骑营都已经奔赴于凉州去了,而显得很是有些心不在焉。

    以前的李显,他不管平日里有多忙,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日里都会花上一两个时辰,而跑到北营里去,看看骁骑营里的这些将士们训练。

    可是,如今,这一帮子将士们已经是奔赴凉州去了,空荡荡的北营里,除了几个驻守的官兵之外,是一个人也没有,这确是让李显感觉一时半会间,很是有些不习惯。

    如今整个大秦朝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是一大堆,这都需要等着李显去处理,可是,这社会的生产力就这般大,就算是李显想要大刀阔斧的去改革那也是不可能的。

    毕竟,这天下间可不是他大秦国这一个国家,就大秦边上,楚,蜀,韩,晋,魏,这哪一个国家不都跟头恶狼一样,在狠狠地盯着这大秦国六州之地这一块肥肉呢?

    若是李显在这大秦国里折腾得一下子让整个国家跟不上他改革的节奏而大乱起来,那怎么办?估计那个时候等来的就不是大秦国的繁荣昌盛了,而是周边里那五个如恶狼般的敌国他们那雪亮的獠牙了。

    大秦国的改革缓不得,但更急不得,它需要李显以最温和最踏实最稳妥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的去改变这个国家。

    比如开天下之蒙学,定《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类书为蒙学者启蒙之读物。

    再比如李显创造出宣纸和活字印刷术,以利于知识的流传,好让这整个天下间的平民百姓们都能因为宣纸而受惠,能买得起宣纸所印的书,能读得起这书。

    这就是一种润物细我声的方法,反之,若是李显一上来,就强硬的推行什么土地私有制或者是开源节流,栽汰无能官员等。

    这等事情,只要李显敢做出来,保证今天搬面了昭令,明天李显就得想着怎么去收拾这个残局了。

    虽然,谁都知道土地收归国有,然后让这天下百姓每人都能有自己的土地这种制度,不管是放在哪个朝代里都是一个好制度,可是,那也是要分时候的。

    此时的天下,不管是哪个诸侯国里的土地,全都是归于官绅土豪们的,是归于那些站在统治阶层上的士大夫阶层的私有财产。

    特别是像秦国,因为上代国君武昭王李思,常年领军征战四方,而国家穷困,无钱无官可赏赐给部下,又想部下为这大秦国卖命,所以李思就经常性的封爵赐土地。

    到得如今,整个大秦国内,到底有多少个候爵世家,便是连李显一时半会也算不清楚。实在是太多太多,多如牛毛。

    而如今大秦国的国情又并不是很稳定,经济状况上,也并不是很好,这种情况之下,谁敢去动他们?李显真要去动他们,那除非是脑子坏掉了。

    ~~~~~~~~~~~~~~~~~~~~~~~~~~~~~~~~~~~~~~~~~

    嗯,这一张才两千五,字数有点少了,不过今天也是四更,补昨天的一更吧,呵呵。。。大家看在小血这么努力勤奋的份上,给个收藏啊,鲜花贵宾票什么的哦!!!!

    skbshge

第四十二回 民富则国强矣() 
大秦国,正因为有李显而在慢慢的一点一滴的在发生在变化。

    首先,当然是因为李显在年初刚打完金州之战回朝的时候就颁布的昭令,更改了大秦国赋税的问题,这赋税一减轻了,压在农民头上的一坐大山,顿时就被李显给改成了小馒头。

    虽然赋税还是要交,但是至少这赋税已经是交得无关痛痒了,至少,这赋税还在贫民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不用再像往年一样,辛辛苦苦忙碌了一整年,到来年开春,确仍然是要饿肚子。

    而今天就来会,等过了今年,农民们地里的庄稼收上来,在交了应交的赋税和田租之后,相信他们多少还是能赢余一些的,不至于再像往年一样,冬还没过完呢,粮食就没了。

    这赋税上是第一点,第二点当然就是着工部孔慎发行于大秦国六州之地的水利抢修和新开之举。

    这兴修水利一项,绝对是一项重大的利民举措。

    在这大秦国,虽然说六州之上有渭水,洛水,泾水,洮水这四大河流,可是,这大秦国内的当官者,根本就没有想着要去兴修什么水利工程问题,特别是李思这位战征狂,他一年到头就是想着怎么去多打几场战,好多抢点地盘过来,哪会去管农民们是怎么种上粮食的。

    而往年这大秦国的农民们种点粮食,那多半也是靠天吃饭的主。

    若是风调雨顺的,没什么大旱大涝的,那今天勉强还能混个温饱,种的那点粮食在交过沉重的赋税和田租后,多少还能剩些下来过个冬,待明年来春,再满山遍野的去挖野菜啊,打些野味的,勉强也能混着过。

    可若是碰上灾年,来个大旱或者是大涝的话,那绝对是会死上一大片人的。

    因为他们不知道水利工程排水和灌溉的道理。

    可是,今年呢?今年李显上位登基称帝后,就派了孔慎这位年青的原工部从事去干这活,那得造活多少百姓?养活多少农田呢?

    孔慎本身就是位对于水利方面很有天赋的人,光看他在这等知识匮乏,完全无可参照的情况之下,竟然能先进的提出要开新运河以引大秦的渭,洛,泾,洮四水以灌溉农田就知道,这位年青的官员,脑子里对于水利方面,那是有着绝对的天赋的。

    而经过李显的小半个月的指点,这位暂时被李显任命为总管大秦全国各地水利兴修工程的工部左侍郎兼代尚书,很快就明白了李显的意思,并着手实施于全国各地。

    户部拔不出钱来,那没关系,那就招募民工,让他们以工代赈,只要他们做了工,出了力,去修过这水利之后,那么今年你们家的赋税就不用交了。

    这就是李显想出来的一个以工代赈以摭户部穷困的法子。

    水利是其二利,而第三利者,则就是手工业的兴起。

    说起来,手工业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已经是存在了的,要知道古时候在家里的妇人们他们在没有工作之余,也只能选择着做一些手工活,比如最普遍也是最常见的事情就是织布,还有就是刺绣。

    织布和刺绣这两件事情,几乎每家每户里的妇人都是会做的。他们平常呆在家里除了照顾孩子之外,这也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一件事情。

    可是,这些妇人织的布,他们平常都是怎么用的?有的是织出来给自家一家人做一身新衣裳,有的是存着待儿子娶媳妇了,或者是女儿出嫁了,做为聘礼,而这些布拿到布庄里去卖的,几乎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

    这事儿,也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其它一些人力资源上的浪费,简单是到了让人发指而无力愤怒去指责的地步。

    而李显的出现,确正在逐步的改善着这一切。

    首先,他让那麻九开了个制宣纸的工坊,随着宣纸的销量越来越大,这作坊里所雇佣的工人也是逐渐的增多。

    从原来的只有三五十个妇人,发展到现在的近一千二百多个妇人。这就算后推五百年时间,这等作坊也算是一等一的一个大企业了。

    可是,这一千二百多人,仅仅只是青衣巷里的一家作坊,而所容纳的人里,也无非就是一个青衣巷里的人。

    咸阳城,有一百单八个巷,被闲置的人力还有很多很多。

    所以,李显从最开始的造纸作坊,到后来的酿酒坊,再到后来的八仙楼,这一个个,一件件事情,都属于一种商业上的发展。

    而接下来,李显将会让麻九新开一家布坊,专门的招收一些在织布上很有能力的手工妇人,在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之下,让他们进行手工的织布,然后再由麻九这统一的销售。

    这一个布坊开起来,可能在收益上,比之那独一无二的宣纸作坊,会要差上很多,可是,这布坊的意义确会是无穷大的。

    因为,在这整个天下间,还没有任何一个商人,有着这种开作坊的思想。

    而李显所开起的这作坊,只要这天下间的商人们接受了李显这种集合所有人力,而进行统一的规划,统一的安排的企业性作坊,在那些有眼力的商人看到这种作坊的运行模式比散户性质更能挣钱后,在利益的驱动之下,相信以后这天下间的作坊就会如那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

    而这一个接一个的作坊冒出来,就会大大的减少这天下间的闲置劳动力。

    整个大秦国的平民家庭里,只要他们家的劳动力肯舍得出来做工,出卖自己的劳力而换取酬劳的话,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不出三五年,整个大秦国的平民们都会变得渐渐的富裕起来。

    民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民安则国旺,这百姓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是完全紧密相结而不可分割开来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人而组成的,而这人里面,贫民百姓确又是占据着整个国家九成以上的基数。

    所以,民富,国自然就富。

    ~~~~~~~~~~~~~~~~~

    二更到。。。。满地打滚求鲜花票票收藏一个不少

    skbshge

第四十三回 麻爷的糊涂招() 
咸阳城内,自麻九在那青衣坊里办起了宣纸作坊,而日近斗金的挣得银子,那是连瞎子见了都眼红啊。

    一天几万两雪花银,不计成本的话,就光说这等捞钱的速度,试问谁能跟这青衣巷里的麻爷比。

    你说那董家,或者是舒家。

    哦,拜托,别开玩笑了,若是半个月前你这么说,那倒是还有点可能,可是这会儿的麻爷,人家那青衣坊里又扩大了,这会的工人数,起码都有二千来人了。

    每天光出的特种纸,那都是以万来计的。一张三两碎银,一万张,那就是三万两,二万张的话那就是六万两。

    再还有那八仙楼,每天咸阳城外地来的客商,在那八仙楼外排队等着买他们八仙楼酿的酒的队伍,几乎都能排出二三里外去。

    这麻爷,才兴起多久,以前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这会又是什么样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