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血染大秦 >

第62部分

血染大秦-第62部分

小说: 血染大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昭,恢复商税,人丁税,恢复蒙学制,并在各郡县处设立官学,凡在蒙学处,识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五本神者,不须再坐等三年,而可提前入郡学处求学。”

    第一个昭令,把个大秦国大军如日中天的军中世家大将梁宽给将为安州都督,让他领兵五万去镇守安州,这算是一种变相的夺取军权了。

    实在是梁家人在这大秦国军方的威信太过于高,这从当初城楼上,那审贸,袁愧二人劫持了李丰,袁焕他们,却独独不敢去动梁镇一下,就可看得出一二。

    而一国之中,一个将军在军中的威信如此之高,这对于一国之主的李显来说,显然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乘着这一次国中有反叛之事,而梁宽又没有出兵为由头,降下他的官职,乘机夺取他手中的部分军权,这将会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而第二条昭令,实在也是李显被这些世家大族给逼得没办法想出的办法,本来按李显的想法,是打算着让蒙学里这些学子们在学满三年之后再开启那郡学的,只是此刻,亦只能是提前的开启,因为,李显,他现在急需要各方各面的人才,来代替这些与他做对的士大夫阶层们。

    相信,只要李显新开一次科举,能够收入上百余位士子入朝入官,这些士大夫阶层们在没有了那种把持整个官僚阶层的优越感之后,一些小家族之人,自然就会想着把自家子弟给送出来的。

    这其实就是一个心理战,是一个无声的,确是谁也不能放弃的暗战。

    士大夫阶层们,因为他们的子弟都是有能力从小就开始读书识字,而把持着整个官官僚统治阶层,一直以来,任是哪一个诸侯国里选官,都是从这些士大夫阶层里选取。

    所以,他们对于当官,已经形成为一种共识,总觉得他们以后的入朝为官,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完全就是一种必须。

    所以,他们才会威胁当朝的帝王,常常会以罢官等行为来逼迫当权者的就范。

    而若是李显此刻,开科取士,只要取到百十位人才,不管是好是坏,只要李显取了来,而让这些士大夫阶层们觉得自己那稳不可当的官僚就职体质受到了威胁之后,大家族可能是会奋起反抗,而一些中小型的家族呢?他们拼又拼不过,又不能做那墙头草两边倒。

    在他们只能选择一家投靠的情况下,有的可能依然会坚持的站在那些大世家的同一条战线上,而有的却可能就转而投到李显这一边。

    毕竟,能够入朝为官,那才是一个正途,与朝庭做对,以前朝庭是无人可用,必须用他们为官的情况下自然是可以横一点,而现在当权者,确有另外一个选择的话,他们自然是需要好好考虑考虑的。

    李显所要的,就是这一种结果,所谓千里这堤,溃于蚁穴,大概说的也就是这么个道理。

    而李显对于郡学处这种更高一级的学府之地,教材上李显是早就已经想好了,就定以《九章算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这七本书本,相对应的也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六艺了,除了那个《易》比较难之外,其它的都算是比较简单的,而若是有品学兼优者,把这七本书都能学下来,那基本上来说,这一位已经可以出任一方县令之类的了。

    但若是还有特别突出者,李显也不怕,因为,在郡学之后,李显亦在大秦六州之地分而开设了州学,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为主要教材,再加上一些策论和时政要论等,相信,在州学之上学有所成者,然后再外放一方为几年官,再收入朝中,绝对能成为一个栋梁之材。

    这就是李显对于科举上的一些打算,只是这六经加九章算术,七本书算下来也是有好几十万字的,李显如今因着朝堂之上一下子少了许多官员,亿自己是忙得脚不沾地,是两头打鼓,想要编个这些教材出来,那亦差不多全都需要他挑灯夜战了。

    这些事儿,一时半会忙不过来,倒也是不急,而目前最为着急的事情,自然就是为着老太后,并四位老大人出殡之事。

    这事儿,在稳定了整个咸阳城之后,李显就曾找萧谨来商议过,让他去操办这事儿。

    而李显所给予的回复就一句话,一切按王侯之礼来办。

    ~~~~~~~~~~~~~~~~~~~~~~~~~~~~~~~~~~~~~

    你们看着感觉爽了,咱也不求别的,就求你们轻轻的点击 一下,收藏一个就行,哈哈。。当我看到后台上那收藏的数字在缓慢的一个一个的增加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是最快乐的。

    skbshge

第八十二回 若不退去,孤必屠尽整个乌恒() 
咸阳城内,此刻,早已是万人空巷,因为,今天,是他们大秦国的老太后和另外四位老大臣出殡的日子。

    而更重要的是,今天,他们的武穆王李显,将会亲自扶灵而去葬衣冠之礼。

    王侯之礼,何谓王侯之礼。

    礼记。王制里有言,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既然有言要以王礼而相待,自然是殡满五日后,再下棺以先行衣冠冢相待,至满五月而再下棺。

    而其中,要走的形式,倒也是简单。

    就这般,由骁骑营开道,前头,由李显亲自带队,身后再跟着袁焕,杨允,伍瑜诸家子嗣,随在李显身后,一并儿往咸阳城外而去。

    大秦的哀乐,奏的是鼓,那种庞大的鼓,需要一匹马才能拉得动的庞大大鼓,而鼓下,分立上四个汉子,擂鼓而起。

    咚。。。。咚。。。。咚。。。。咚。。。。咚

    低觉而缓慢的节奏,伴随着那满天飞散的卜纸,那哀怨的挽歌,这一份悲壮,又怎一个痛哭了得。

    犹记得就在十个月之前,就在武穆元年初,李显刚登基称帝时,这四位可爱的老人,并着王老太后,是他们,坐镇于朝堂之上,而在为李显镇住当时的那一份紊乱。

    而也正是他们,在李显无将可派的情况之下,他们一个个的毛遂自荐,主动的向李显承担着那一份份沉重的任务。

    而也正是他们,在李显最为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温暖的手。去帮助着李显。

    凡是只要对大秦国有利的事情,他们都会义无返顾的去做,就算拼却了性命,他们也不会去放弃。

    这就是这些可爱的老人们,他们本来可以与事无争,可以自由自由快乐的去享受完他们的余生。

    可是,他们却没有,因为他们放心不下他们的国家,他们仍然在时刻的在为李显,为这个帝国奔波着。

    国子监,因为他们的存在,而被建了起来。

    这天下的蒙学,李显只是颁布了个昭令而已,其它什么事情都也没有去过问过,因为他知道,这蒙学的事情,有这几位可敬的老人们在辛勤的耕耘着。

    因为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和付出,这大秦六州八十一郡数百个县,此刻却是全部都兴办起了蒙学。

    而又有多少事情,是他们在默默地为这大秦国做着,却又是李显不知道的呢?

    或许,有很多,很多。

    可是,此刻,这些可敬的老人们,他却因为一次可恨的政治交锋,而让他们成为了这政治交锋的牺牲品。

    就算他李显,屠尽了整个袁府和审府,诛杀了他们的九族,那又能如何?你又让他李显到休息再去寻这样的几位老人呢。

    送灵的长队,在那沉重的大鼓声中,已经缓慢的走出了咸阳城东门。迎着那初升的阳光,李显早已是泪如泉涌。

    他不光是失去了五位忠君爱国的好大臣,更是失去了五位知已良朋,五位能够推心置腹的伙伴。

    或许,在这个世界里,将会是要注定了李显的孤独。

    身后,传来了泼刺刺的马蹄声。却是惊扰了这沉痛中的送灵长队。

    李显,皱着眉头而轻扭转过头去,看向城门口处,那喧哗之地。

    如此重要而沉痛的时刻,竟然还有人骑着快马不顾一切的狂冲而至,若不是看到奔来的人是吕莽的话,李显绝对会治此人一个大不敬之罪。

    “何事如此惊慌,惊扰了诸位老大人,成何体统。”阴沉着张脸,李显怒声喝斥。

    “大王恕罪,非是末将不知,实是萧将军让我前来有大事相告于你。”看了看左右,虽然都是些认识的人,但吕莽却仍然是谨慎的把李显拉至于一边,而低声说道:“刚麻九传来消息,梁老将军在家吞玉而没了。”

    “什么??”此刻的李显,不由得惊呼出声。

    这事情实在是太让他意外了,当初袁愧,审贸二人扶持李延这个傀儡造反之时,朝中诸多大臣,皆是骑墙草,即不反对,也是不赞成,只在边上冷眼看着,而唯有梁镇,李丰,袁焕,伍瑜,杨允这五位老大人和当朝老太后是坚决的反对的。

    可是,后来,后面六人全被李延他们给或是软禁,或者是打入天牢里,全给禁闭起来了,而唯有梁府上,他们没有选择去动。

    因为,他们亦是怕惊动了就离这洛阳不远处的梁宽。

    梁宽手上那可是抓着自少亦是有二十万以上的大军,二十万大军哪,而且都是常年为大秦国戍守边疆的边军,都是些身经百战,能征惯战之士。

    袁愧,审贸拉拢梁宽都来不及呢,哪还会去触怒于梁宽,可是,因着梁镇的坚持抵抗,梁宽自然也是不能选择投靠于袁愧他们,所以,这二方之间就来了个君子协定。

    在这咸阳城内,梁宽你老子就是自由的,只要他不出这咸阳城,而同样的,做为条件,你梁宽不能带大军来攻打这咸阳城,否则,我们就不惜玉石惧焚,先一步灭掉你们梁家。

    梁宽他一家老小上百口人,那可都是在这咸阳城内呢,有审贸他们这一个条件做约束,他又哪敢动上半分。

    所以,一直到李显领着大军回来,梁宽的大军仍然是驻扎在函谷关附近,而没有选择回来。

    其它四位老人,包括老太后在内,都被关了禁闭,而最为自由的梁镇,却是最为憋闷的。

    他恨自己为什么不能随着这些老朋友们在一起。

    而直到,他在梁府上,听到了这四位老人的恶耗之后,梁镇这位唯一活下来的大秦硕果仅存的老人,却已经是做下了最后的一个决定。

    他先是写了封信给远在函谷关的梁宽,然后,在打发走了所有家人之后,而吞下了那整块的碎玉后,而悄然死去。

    梁镇,这位为大秦国征战了一生的老人,在临老来,确是为了保住自己精忠报国的名节,更为了成全自己的朋友之义,而不想独自一个人苟活于这世上,选择了吞玉而死。

    “为梁老将军挂幡。。。。以王侯之礼祭之。”李显,沉痛的向吕莽吩咐了下去。

    大秦国里,硕果仅存的一位老人,就这般的离李显而远去了。

    李显的心,在痛得滴血。

    还记得曾经,这位征战于沙场一辈子的老将军,他那风趣话语,他那不羁一格的性格,他那份独有的英武魄力,那都是他李显一辈子也学不完的鲜活教科书。

    可是,此刻,这位风趣的老人,却选择了如此而离他远去。

    大秦国失去这等样一位硕果老人,那是他李显的损失,更是这大秦国的损失啊。

    然而,就在这时,自远处,那泼刺刺地马蹄声,却又再一次的响起。

    这一次,却不是从咸阳城内而来,却是从那北面而来。

    “报。。。。。雍州急报。”马背之上,这一个斥候,满身都是泥灰,而那一双布满着血丝的双眸和那乌黑的眼圈,你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连夜赶来的斥候。

    “何事?”此时的李显,他已经开始处在狂暴的边缘。

    刚刚因为失去了大秦国的六位重要的老人,而在让李显心痛的在滴血,若是此刻,再有什么不长眼的人或事犯在李显手上,相信,李显绝对不会手下留情的,因为,他已经处在了暴发的边缘,而急需要一个能让他发泄的缺口。

    那斥候,稍歇了口气方才道:“禀大王,雍州边境之地,乌恒国国师完颜齐率大军六万,阵兵于雍州边境,要入雍州,说是受了大秦武威王之约而来。”

    原本这乌恒国大军,确正是审贸,袁愧他们找得来的所谓的援军。

    他们自然也是明白自家里若是就靠着他们手上那几千个家丁,虽然能嚣张一时,但绝对是维持不了多久的,但是他们自己手上又没有真正的大军,整个大秦国里的大军几乎都掌握在梁镇父子手上。而梁镇的拒不合作,却又让审贸,袁愧他们的处境大为的尴尬。

    为了缓解这种我兵可用的危机,他们方才想到了当时正在安州之地劫掠的乌恒国国师完颜齐。

    所以,当时袁愧就派了自家一个侄儿,带着五百万两纹银,深入安州之地,找到领军主将完颜齐,双方协议由李延他们出银五百万两,而请乌恒国六万大军,击杀梁镇梁宽父子。

    只要杀了这大秦国军界的两个顶级人物,以审贸,袁愧他们二人的人脉,他们自然相信,自己是能够全手掌握住这大秦国的军队的。

    只是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审贸,袁愧他们还没有成功之前,李显就先一步赶了回来,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而处理掉了这一切的事情。

    如今,完颜齐重新领着大军,布兵于雍州境外,坐等着那李延下令好让他们进入雍州这个富饶之地劫掠一翻。

    “完颜齐。。。。”此时的李显,那一双虎目内,早已是寒光闪烁一片。

    猛然间,李显朝着身后一声大喝:“吕莽何在。。。”

    “末将在。”刚从城内跑了出来,通知了李显关于梁镇的死讯,一时倒还没有回去,就站在不远处,此时,听得李显的招呼,连忙快走两步,跑了近前来。

    “你且骑快马去一趟安州,告诉那完颜齐,他们当初怎么来的,就给本王乖乖的怎么回到他们乌恒去,若赶带走一粒粮食,来年开春,孤必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