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 >

第110部分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第110部分

小说: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66章 气吞山河窥狼心【3】() 
朱允炆是半边月,那他写首关于月亮的诗如何呢,史书上还真留下了一首据说是他创作的诗,还是跟自己的父亲朱标一起写的。有天晚上,天上挂着一轮新月,朱元璋和自己的长子长孙在一起赏月,这时,他想考察一下自己两个有文化的后代,到底水平怎么样,于是下令,让朱标父子俩以新月为题做首诗。

    朱标做的是一首七绝:

    “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严陵是东汉开国时刘秀的谋士,隐居富春山,经常钓鱼,而未得团圆相,不知从何说起,整首诗显得比较悲凉。

    换上朱允炆了,朱元璋以为他能写出一首明快的,他随口吟出了一首五绝:

    “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

    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

    朱元璋看后,不免更为失望了,这完全没有帝王家的气势,感觉就像农家少女在抒情。

    当然,后来有些历史学家分析,这两首诗并不为朱标父子所作,是后人的移花接木,硬要算在他们头上,为他们后来命运的合理性造势。

    据说朱元璋曾经让朱允炆和朱棣对对子,他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在南京学习了多年的朱允炆,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毡”,显得是软弱无力,既没有美感又缺乏力度,而成天在北平跟人打架的朱棣这个粗人,倒对出了“日照龙鳞万点金”,对仗工整且透出了一种大气。高下立分。

    这个广为传播的段子,九成也是杜撰。朱标死时,朱棣还驻守北平,并没有回来奔丧,马皇后葬礼时朱棣倒是回来了,不过那时候朱允炆才五岁,也不可能对对子,其他时候,两个人一起见朱元璋的机会,几乎还真没有。再说,朱允炆一直都在南京,由最好的学者教育,而且聪明有见识,怎么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对联对成这德行,这无疑是好事者编出来黑朱允炆的。人家没你说的那么弱智,好不好?不会杀人不等于不会对对子,OK?

    朱允炆当上了皇太孙,朱元璋又任命冯胜和傅友德为太子太师,蓝玉为太子太傅,这三个当时明朝最重要的武官,都被安置在了朱允炆周围。遗憾的是,这三人在随后两年时间里,全被朱元璋处死了。

    借用小沈阳的名言——这是为什么呢?

    蓝玉作为徐达之后的明朝第一武将,捕鱼儿海一战立下了不世之功,让他的声望达到了极点。然而辉煌的顶峰之后仅仅五年,朱标刚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的第二年,蓝玉就遭到了灭顶之灾,不仅满门抄斩,牵连进来,黄泉路做伴的人数,更是有一万五千之多——也许说明了蓝玉平时的人缘相当不错。这个名单包括有开国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等十三侯,以及吏部尚书詹微、户部侍郎傅友文等高级干部,可以说是阵容强大,班底豪华。

    而冯胜和傅友德在随后两年内也先后被处死,这样,明初的开国名将们,就像红楼梦中的经典台词——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三位名将特别是蓝玉之死,与朱棣到底有多大关系,现在已经成为了永远的谜,因为相关的史料已经被销毁了,我们只能说,蓝玉的死,朱棣是有很大嫌疑的;冯胜傅友德的死,朱棣是受益很大的,仅此而已。

    蓝玉案是朱元璋在世时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清洗运动,传统的观点,说是为太孙允炆继位扫清威胁,这个结论显然经不起推敲。

    蓝玉是什么人?他是常遇春的内弟,太子朱标正妃常氏的舅舅,虽然朱允炆不是常氏所生,而是吕妃的儿子,但蓝玉和朱标的关系,确实不同一般。

    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就去世了,洪武六年,朱元璋为了显示自己对当年结拜兄弟的关心,不仅把常遇春封为开平王,而且要朱标娶常的长女为正妻,当时朱标已经有了一个妃子,但并未生育,有传言说妃子的问题,果然,婚后第二年,常妃就为朱标生下了长子朱雄英。

    因此,蓝玉也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保护外甥的义务。也就是说,蓝玉这个武夫,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太子党。太子死后,又成为顽固不化的太孙党。

    史书上说,蓝玉“长身赪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徐达、李文忠先后去世,冯胜又被拘押,蓝玉当仁不让地在武将中名列第一。据说朱元璋非常欣赏蓝玉,因此蓝玉居功自骄傲,行为不端,豢养多名家奴和义子。

    明史还给蓝玉安了一大堆罪证,反正人已经被杀了,死无对证:

    第一,强占东昌民田,当地御史过来劝阻,居然把御史打跑了。

    第二,北征胜利后,带兵章喜峰关时已是深夜,当地驻军不给开门,居然攻打自家城门。

    第三,发现自己抓获的故太子必里秃妃年轻貌美,就强行霸占,太子妃含恨自尽。

    第四,在军队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培植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五,朱标死后,封他为太子太傅,位列冯胜、傅友德之下,这俩是太子太师,他大为不满,“我不堪太师耶!”。

    蔡东藩先生为蓝玉写了一首诗,抄录如下:

    “功狗由来未易全,况兼骄恣挟兵权。

    朱公泛棹留侯隐,毕竟聪明足免愆。”

    还是蔡老看得清楚,有再多的军功,在朱元璋眼里只是一条功狗,不过要让蓝玉学习陶朱公范蠡和留侯张良,也太强人所难了,他连韩信的眼光和能力都没有。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突然弹劾蓝玉谋反,蓝玉随后被抓——要谋反的人,临死前居然不反抗,乖乖就擒。抓捕用的公文上说,蓝玉伙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阴谋造反,想趁皇帝出寻时起兵谋反。在最短时间内,这些罪犯及他们的九族,都遗憾地进入了大明帝国的死亡名单。前后被杀的人数有一万五千之多。这些人的名字被列入了《逆臣录》,永远受到谴责与唾骂——活着被收拾,死了也不得安生。这份逆臣录的字数超过了五万字,比作者一千多年之后写的硕士论文,字数还要多。

    有一句话叫杀鸡给猴看,朱元璋杀蓝玉时,还特意把冯胜和傅友德两位老将军专车接到南京,让他们领教一下造反派的下场是什么,见识一下自己是怎么消灭反皇帝集团的。这俩老朋友吓得够呛,赶紧表示坚决维护朱元璋的英明决定,坚决批判蓝玉的反动行径。但你害怕,不等于人家就不收拾你。随后在两年内,这两人也被莫名其妙地死了。据著名学者王世贞分析,应该是被赐自杀。

    蓝玉死了,谁最高兴?肯定不是他的甥孙朱允炆。

    朱元璋高兴,总算把这个不安定因素铲除了,大明江山更安全了;北元的残存势力高兴,杀人狂一死,我们多活几年的小小愿望就可以了实现了;小帅哥李景隆高兴,大将军的位子,名将二代里面最有希望的就是自个了;担任兵部尚书的文官会高兴,少了难说话,不好伺候的大将,挺好啊;大明百姓高兴,人民的好皇帝朱元璋,惩治腐败分子,真是一点都不手软啊……

    但最高兴的还不是他们。

    这会儿,朱棣与道衍哥俩,很可能会在大庆寿寺的某个密室里痛饮,以庆祝前进道路上,扫除了一个重大障碍。

    征讨纳哈出一役,朱棣跟随冯胜出征,但他还是主要留在冯胜大营中做后勤,冯胜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并没有让其出战。而蓝玉作为先锋,雪夜入庆州杀果来的的战绩,让所有人无不刮目相看,钦佩这个常遇春的小舅子能够当上大将,并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出身。

    朱棣虽然对蓝玉的军事才华非常佩服,但也不敢和他走得太近,一来蓝玉是太子的人,自己不能有拉拢之嫌,二来也不希望让父皇生疑。

    蓝玉从辽东班师回京,途中在北平休整,见到朱棣时,他特意送上几匹非常名贵的蒙古战马,希望和朱棣圈套近乎。

    朱棣这时候就体现出自己圆滑的一面了。他首先表示了感谢,装模作样地说了一大通客套话,然后客气回绝道:“马未进朝廷,而我先受献,显得对父皇不够尊重,还是请蓝将军将马献给父皇和太子殿下吧。”不过其中的潜台词却是:“蓝玉你这个粗人,有好马不送给我老爸,就先送到我这来,也太不懂规矩了!”

    蓝玉回到南京,立即去见朱标。

    他说:“我看燕王在他的封国举止行动,就像一个皇帝。我又听会看地气的人说,燕地有天子之气,希望殿下事先预防,对朱棣留一手!”

    太子一向仁慈厚道,劝蓝玉说:“不会吧,燕王对我很尊重啊,肯定不会有这种事。”

    蓝玉急了:“殿下对我非常照顾,所以我才把掏心窝的话给你说出来,希望我说的话会落空,不希望它变成真事,那可就太晚了……”,

    太子乐了:“舅舅您太过虑了,四弟和我手足情深,他不会的。”昏倒,显得蓝玉倒像是搬弄是非的人了。

    朱标平时的保密工作一直做得不到位,两个人说的话,据说早让已经被朱棣秘密收买的太监听到,并想办法通知了主子。朱棣因此非常讨厌蓝玉。

第167章 气吞山河窥狼心【4】() 
燕王回南京述职,与朱元璋单独会谈时,他不失时机地提醒父亲:“在朝廷中有一些被封了公侯的人,纵恣不法,将来恐怕尾大不掉,应当妥为处置……”朱元璋是何等聪明的人,知道他指的肯定是刚刚封了凉国公的蓝玉。凉这个字让人听着有点怪怪的,据说朱元璋本来想封蓝玉为梁国公,但为了提醒他做事收敛,不要让自己心凉,特意想出了这个主意。但蓝玉这个粗人,理会不到朱元璋的苦心。

    王世贞曾经认为,蓝玉被控谋反和被处决,燕王要负主要责任。这个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三大将领的非正常死亡,与朱棣都脱不了干系,而正是因为他们的缺失,使得在靖难之役中,军事才能并不出色的朱棣,可以找不到真正的对手,可以凭借八百壮士起兵,一举而定天下。

    与朱允炆争夺皇储的斗争,朱棣暂时失利,但是,他却成了蓝玉案的最大受益者。三大威胁都被清除,朝廷中已经没有能让朱棣害怕的将军了。

    朱标的死,给大明王朝这个第一家庭也带来了厄运。洪武二十八年三月二十,朱棣的二哥朱樉在西安去世,死时还不到四十岁。朱元璋诏赐为秦愍王,愍是明显的贬义词,看来老二的表现实在不怎么样,不然朱元璋也不会这样对待一个死人。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十二,又有噩耗传来。晋王朱棡去世,同样也只有四十岁。朱元璋平素比较偏爱老三和老四,数次安排他们出塞对蒙古人用兵,在藩国内筑城屯田,连冯胜、傅友德这样的将军,都要受他们节制,军情只有特别重大的才上报南京,平时都是他们直接处理。老三是朱元璋相当喜欢的人,葬礼极为隆重,赐谥为晋恭王,这与对待秦愍王的态度显然有很大区别。

    朱元璋四十岁的时候登上大宝,没想到两个儿子却都在四十岁时归天,自己已经是七十一岁的老人了,真正进入风烛残年,三个最年长的宝贝儿子在六年时间里相继去世,每接到一次丧报,都是对老头子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每主持一次丧礼,他的身心都要受到重大的摧残。

    从1390年开始,晋王与燕王事实上已经取代了开国元老,成为北方边境军事指挥的中枢,这也是朱元璋多年来不断追求的效果,晋王死后,在诸王中,燕王不仅年龄最大,而且在军事才华上,没有人能与之相比。这既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有相当的运气因素。朱元璋对朱棣的事情相当关心。四月初九,颁发敕书给老四:

    “听说最近边境烽火警报数起,这是胡虏使的诈。他们是想让我们出击,在路上设伏攻击我们,不能中了他们的计。烽火燃起的地方,人不要太近,即使望远,也应该距离二三十里。今年秋天,也许蒙古就要南侵,不能中了他们的计。烽火燃起的地方,人不要太近,即使望远,也应该距离二三十里。今年秋天,也许蒙古就要南侵,不是侵扰大宁,就是袭击开平。估计他们人马不下数万,怎可不为之操心?西凉可召都指挥庄德、张文杰,开平召刘真、宋晟二都督,辽东召武定侯郭英等,会兵一处,辽王以都司及护卫马军悉数而出。北平、山西亦然。步军需十五万,布好阵型等待,现在命武定侯、刘都督宋都督在左翼,庄德、张文杰、都指挥陈用在右翼。你与代、辽、宁、谷、五王居其中。彼此互相保护,首尾相救,使蒙古人不知端倪,则无往而不胜。兵法上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你要好好琢磨。”

    四月二十九,朱元璋给朱棣留下了最后一道敕令:

    “我观察成周之时,天下大治。周公依然告诫成王说“诘尔戎兵”,这就是居安不忘危之道也。现在虽然海内无事,但天像示戒,夷狄之患,岂可不防?我的诸子之中,你的才智独一无二,一定能承担大任。秦晋二王已经过世,你实际上是诸王中最长的了。攘外安内的职责,你不担当,又能交给谁呢?我已命令杨文总领北平都司、行都司兵马,郭英总领辽东都司并辽府护卫兵马,都听从你节制,你应该总率诸王,相机度势,周防边患,义安黎民,以报答上天之心,不辜负吾付托之意。希望你慎之又慎,不可懈怠。”

    这封诏书,看起来真像是一封政治遗嘱,而且,把朱棣的位置抬得过高,基本上无礼朱允炆的存在,让人怀疑是后人编造的。但从另一方面说,朱棣在诸王的地位确实是非常特殊,这也是事实。

    五月初八,朱元璋病倒了,经过多年风雨,大半辈子与炮火亲密接触的这位开国皇帝,敏锐地感觉到,自己这次很可能是真的不行了,必须对后事有所交待。

    朱元璋对于自己一生的对手蒙古人,到死都有几分忌惮。对于北方的防御,依然非常重视。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