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 >

第220部分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第220部分

小说: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人正要接瓜,朱棣却不给了,燕王突然间变成了阎王,他满脸怒气,指着二人鼻子大骂道:连平常老百姓,也讲究兄弟宗族情谊,我身为天子的叔叔,却还要担忧自己的性命,朝廷这样对待我,天下的事就没有什么不能干的了!

    说完,朱棣摔瓜为号,燕王府内众卫士把张、谢两人捆了起来,这二位平时上馆子都不要钱,没想到吃片瓜还把脑袋丢了,同时被抓住的还有葛诚。朱棣一声令下将他们全部斩杀。

    这样看来,那年头想吃片瓜真是不容易啊。

    朱棣扔掉了手中的拐杖,用庄严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人,大声叫道:我根本就没有病,是奸臣陷害我,不得不这样做而已,事已至此,也就怪不得我了!

    被杀者的鲜血还未擦净,朱棣就发表了自己的声明,现场陷入了可怕的沉默之中。

    士兵们知道,就要打仗了,得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去拚命。燕王的亲属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改变,不是从王侯升格为皇亲,就是降为死囚。无论如何,改变现状,特别是还不错的现状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毕竟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的考虑,类似造反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值得庆祝的,特别在成功之前。即使是义正言辞的朱棣本人,心底应该也是发虚的。但有一个人却是真正的兴高采烈。

    这个人就是道衍,对于他而言,这正是最好的机会。他已经六十四岁了,为了等待这个机会,他已经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他的一生中没有青春少年的意气风发,也没有声色犬马的享乐,有的只是历经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孤灯下日复一日的苦读。

    他满腹才学,却未官运亨通,心怀天下,却无人知晓。隐忍这么多年,此时不发,更待何时!

    反了吧,反了吧,有这么多人相伴,黄泉路上亦不寂寞!

    不登极乐,即入地狱,不枉此生!

    张丙和谢贵被杀掉了,可是他们的卫士还在门外等着,士兵们看见人一去不返,最先想到的问题倒不是两人有什么危险,而是自己的肚皮问题。

    毕竟士兵也是人,拿着刀跟着你来拚命,你就要管饭,但是很明显今天的两位大哥不讲义气。王府里面自然好吃好喝,却把兄弟们晾在外面喝风。时间一长,天也黑了,再等下去也没有加班费给,于是众人回家的回家,搞娱乐的搞娱乐,纷纷散去。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张、谢两人被燕王杀掉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老大被杀,这还了得,于是众多士兵操起家伙回去包围王府,但他们虽然人多,却没有主将指挥,个别士兵虽然勇猛,也很快就被击溃。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干了,就干到底吧!

    朱棣立刻下达第二道命令,夺取北平!

    大将张玉率兵乘夜攻击北平九门。此时九门的士兵根本反应不过来,也没有做激烈的抵抗,朱棣没费多少功夫,就取得了九门的控制权。

    在当时,只要控制了城池的城门,就基本控制了整个城市。所谓关门打狗的成语不是没有道理的,建文帝花了无数心思,调派无数将领控制的北平城在三日内就被燕王朱棣完全占据。

    城中将领士兵纷纷逃亡,连城外的明将宋忠听到消息,也立刻溜号,率兵三万退到怀来。

    朱棣终于夺取了北平城,这座曾是元朝大都的城市现在就握在朱棣的手中,他将在这里开始自己的霸业!

    给我一个造反的理由

    朱棣为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准备了很久,士兵武器粮食都十分充足,但他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造反的理由。

    造反需要理由吗?需要,非常需要。在造反这项活动中,理由看上去无关紧要,但实际上,理由虽不是必须的,却也是必要的。

    对朱棣而言更是如此,自己是藩王,不是贫农,造反的对象是经过法律认可的皇帝。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自己都是理亏的。所以找一个理由实在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骗不了别人,至少可以骗骗自己。

    于是朱棣和道衍开始从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规定中寻找自己的依据,这有点类似今天法庭上开庭的律师翻阅法律条文,寻找法律漏洞。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法律规则的漏洞,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

    朱元璋并非完全没有料到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可能会造孙子的反,他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规定,用来制约藩王,但为了防止所谓奸臣作乱,他又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谓“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但这个规定有一个关键之处,那就是需要天子密诏。而在朱棣和道衍看来,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厚黑学的本领,对这一点视而不见,公然宣称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居然还将这一套歪论写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摆出一幅义愤填膺的模样,这就如同街上的地痞打了对方一个耳光,然后激动地询问肇事者的去向,并表示一定要为对方主持公道。

    “靖难”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充分说明朱棣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权谋规则中的一条重要原理:

    如果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就把它拿过来,辩护律师总是找得到的。——腓特烈二世原创

    历史,就是那么惊人的搞笑,建文的一切,或许也是他自己所造成的。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初秋,京都南京北郊江边,波涛涌动,蒲草早黄。

    皇孙朱允文、大学士刘三吾、侍读黄子澄等王公大臣在江边码头为大儒方孝儒先生送行。此时,衰芦萧瑟,江风凄紧,气氛热烈,宾主难舍难分。

    “学正先生就要启航入蜀了。”刘三吾激动地向方孝儒说道,“先生自洪武九年,离开宋濂先生后,多年未能再回宁海家乡,尤其在洪武十五年受陛下召见后,十年来为我朝礼制和民生大事,为皇孙学业,花费了无限心血!实令我等敬仰之至!皇孙及朝中诸位本不忍与先生离别,奈何先生今日幸得受封汉中教授,又得蜀献王聘为世子之师,我等又岂能阻挡先生此去大鹏展翅一番?”

    “诺,大学士如此看重孝儒,乃是前辈欲激励后生之意。孝儒深感诸位情意不浅!孝儒何能,敢叫诸位如此牵挂?”方孝儒慨然说道,“孝儒当年自钱塘出山,沿运河经苏州,达溧水,再由胭脂河,过天生桥,来到这东南形胜之地,已觉心胸开阔。今应诏西去,体察西南,是令孝儒目光远望,诚为孝儒之愿矣。诸位切勿挂怀!诸位的深情厚谊,实令孝儒眷恋,然而,诸位在京的肩负重任,每想到此,孝儒西往,犹觉不安!”

    “先生权且应诏西去,听皇祖说过,先生乃如周朝的管仲、乐毅之才,不久回京后,将长期为我讲授学业。学生鹄望来日……”皇孙朱允文抱着孝儒之首,流泪说道,“俟先生回朝后,学生又能与先生朝暮相处,时听教诲!”

    “以先生之才,当不日回京,得到重任。先生仍为文学博士,文章盖世呀!尤其是先生的‘井田’主张,治国安民之策,更令我朝百官信服,虽当年的管、乐也莫过于此,望先生早日回京大展宏图。此乃万民之幸矣!”侍读黄子澄说道,“况且,此趟前往蜀地,溯江而上千里,尚可考察西南民风、民情,对将来先生治国安民之策的实施也大有益处!”

    “来日方正学先生当大展宏图!”刘三吾也点头笑道。

    “各位大人过奖了,孝儒一介书生,有赖诸位提携,只图来日能共保国家,为民求福而已。”方孝儒挥泪道,“望皇孙及各位大人保重!孝儒当牢记诸位临别勉励之言,趁机体察民情,以便来日为国效力。孝儒将时刻谨记范中淹名句: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

    “博士言之有理,我等在朝者,也当铭记:在庙之高,则忧其民!”刘三吾、黄子澄齐声对孝儒说道。

    此时,浪潮汹涌,一行白鹄飞过。方孝儒等人冒着江风吹起的雨雾,陆续登船,艄翁扯帆摇桨,开始起航。

    “各位大人……”船行数丈时,孝儒又冒着雨雾走到船头向岸上送行的人们叫道。

    “学正先生尚有何话要说?”刘三吾向江中高声喊道。

    “懿文太子初薨……国家册储之事……”孝儒的声音和在波涛声中,传到岸边。

    “先生放心:因袭古制……册立长嫡……”刘三吾立刻大悟,并大声地向孝儒叫道,他的声音也断断续续地传到不远处孝儒的耳中。

    接着,孝儒之船,扬帆而去。刘三吾、黄子澄与皇孙一起,再一次频频向他拱手道别。

第331章 星矢横飞役难靖【6】()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秋,太祖在皇宫奉天殿内召集群臣会议,文武百官山呼万岁朝贺之后,分左右两边站立。

    太祖在御座上沉思片刻后,徐徐说道:“国家不幸,太子已于今夏瞑目归天。古称,国有长君,方足福民。如今太子已先朕而去了,奈何?”

    “懿文太子,仁义君子,是我大明贤能储君,而今太子既薨,国家应当再立贤明仁厚者继为储君。”兵部侍郎齐泰出班奏道,“万岁圣明,明察秋毫,能知在龙子龙孙中,谁人最可作为储君!”

    “陛下……”左都督徐增寿出班奏道,“懿文太子虽已故去,然而,诸王之中也不乏贤能之人。因此,储君当从王子中选取,何必虑及皇孙?”

    “父皇容禀!”谷王朱惠立即上前奏道,“左都督徐增寿所言极是!诸皇孙多皆年幼,既有英武众王子在,选储何必要涉及皇孙?”

    “朕已立二十四子为王,或在朝为重臣,或在野作藩王,其中可作储者是谁?众爱卿看何人堪称是‘仁义储君’?”太祖向众臣再三问道。

    过了一会,阶下仍全场寂静,未有人能奏答。

    “……朕以为,为君者当有仁义之心感召天下,然而……仅有仁义之心还不足,非沉鸷能力者也难以镇服众人。”太祖接下来说道,“……朕二十四子中,唯有燕王棣儿最为沉鸷,且已历经沙场百战,肩负重任。朕意欲立燕王,众爱卿以为如何?”

    “父皇英明!燕王有勇有谋,酷似父皇,且有君主胸怀。若立燕王,国无忧也!父皇当立棣兄为储……”谷王朱惠立即奏道。

    “陛下不可!”大学士刘三吾一听急切出班奏道,“仁义懿文太子虽薨,然而,其子皇孙已年富力强,且系嫡出,孙承嫡统,乃是古今通礼。燕王乃第四皇子,尚在秦王、晋王之后,若立燕王,那么又将秦王、晋王置于何地呢?弟不可先于兄长!臣以为陛下不如册立懿文之子为皇太孙储君!”

    大学士刘三吾接着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上自商周,下到宋元,一口气历数了十余部史册,道出古代惊心动魄的因立储不当而导致分争的故事。说得太祖及满朝文武胆战心惊,众人默默无语,鸦雀无声。

    “大学士危言耸听!陛下既有英武燕王在前,何必定要皇孙继承大统在后?”左都督徐增寿再三出班奏道,“微臣以为陛下之言英明,当册立燕王为储……”

    “燕王并非唯一人选!朕方才之言,并非定论,乃让卿等朝议而已。众卿切勿受此约束!”太祖厉声说道,过了一会又问徐辉祖道,“魏国公乃中山王长子,方才汝弟增寿之意与卿相同否?”

    “非也!微臣虽为燕王郎舅,然而也不能徇私,国家大事当以先贤法度为准则,微臣还是认同刘大学士之意,以为册立皇孙为好。”徐辉祖回头怒视了一下徐增寿后,再转身向太祖奏道。

    “不可!”谷王朱惠急忙奏道,“父皇……”

    “惠儿勿再三多言……”太祖阻止道,“刘爱卿之言与方孝儒先生之言不谋而合。前次,方先生去蜀时,朕曾与之谈及立储之事。方先生劝朕必须遵循古今通礼,应孙承嫡统,以免遭致后患。朕以为此言有理,古今多少是非,皆因法度紊乱所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明千载传业尤重,古人训导,朕岂能忘怀?”

    “父皇以为……”谷王还想争辩,却见太祖摆摆手,走下金阶。

    “魏国公有乃父之风,胸怀宽广,虽与燕王至亲,仍以国事为重,不偏袒燕王。朕之忠臣良将也……”太祖走到徐辉祖跟前,笑对辉祖说道,“爱卿之言,朕当思之;不过,卿弟徐增寿之言,也在情理之中,望卿对阿弟切勿过于苛求!”

    “微臣恭听圣言—!”魏国公感激地向太祖道。

    “朱惠、左都督如无他意,权可退下,来日再来议论!”太祖接着笑向谷王朱惠、左都督徐增寿说道。

    闻罢,谷王朱惠、左都督徐增寿等急忙低头退下。殿上沉静了片刻后,开始围绕册储之事,热烈地讨论起来。

    “大学士言之有理……”

    “方先生乃国之大儒,所言不差。”

    “……”

    各位大臣纷纷附和。

    “刘爱卿所言极是。朕决意册封太孙,立即颁诏以示天下!”太祖回到龙座上,大声向文武百官说道。

    随即太祖吩咐退朝,文武百官遂徐徐退出。

    “辉祖慢走!中山王今年的秋祭事宜准备得如何了?”这时,太祖下阶追上徐辉祖问道,过了一会又自言自语道,“徐达的忌日本在仲春,因故只得秋祭……光阴似箭,人生如梦。魏国公——中山王,转眼已仙逝七年有余矣!”

    “承蒙陛下关怀,敝府佛事已一切就绪!”徐辉祖感激涕零,俯首回答,“家父魏国公身为大将,受到陛下格外恩宠,仙逝后得封中山王,又让微臣世袭魏国公之爵位,此乃微臣满门荣耀!今日又承蒙陛下关心敝府佛事,实令微臣举族感激不尽……”

    “爱卿免礼!哈哈……”太祖欣然扶着徐辉祖的肩膀大笑道。

    祖册立皇孙允文,燕王大为不满,彻夜难眠。这天午夜,在北平燕王府寝宫里,燕王朱棣忽然从梦中惊跳起来。

    “来人……”燕王大叫一声,见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