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汉第三帝国 >

第70部分

汉第三帝国-第70部分

小说: 汉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他的长子刘渊就是嫡长子,等刘渊四十五岁的时候,他才六十一岁。

    当刘渊任期满后,其年龄也就到了五十岁,超出了准太子四十五岁的上限,无法参加下一届的太子推举。

    跟他年龄相仿的刘政、刘广都可能会因为年龄超限,而失去准太子或储君之位!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第139章 分封与推恩() 
历史上因为皇子处理不当,而引起国家动乱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

    能被刘曜喊来文成殿的朝臣,除了虞辰才能相对弱一点之外,其他人没有一个不是有大本事的。

    虞辰虽弱,那是相对来说。

    凭他的能耐,放到地方上做一郡守绝对绰绰有余!

    “臣窃以为,或可分封之?”

    说话的是杨赐,刚才陈寔、荀爽、郭泰、庞德公等人提出来观点,皆被刘曜采纳,融入了培养储君之法的构思之中。

    他身为七位台相之首,三公之一的丞相,哪里还能坐得住,自然要发表一番见解,刷一刷存在感。

    刘曜疑道:“哦?丞相有何高见,寡人愿闻其详!”

    杨赐精神为之一振,立刻思如泉涌,道:“分封诸子,可起到拱卫中央之作用,更可震慑地方宵小之辈!周武王分封诸侯,而享国运八百年!以大王培养继承人之法,未来诸子必能成才,若施行分封,可无虑也!”

    他的话音刚落,桥玄忍不住抢着说道:“丞相之言,虽有一番道理,可本朝建立之初,诸吕之乱、七王之乱亦是分封所带来的弊端。故而,臣以为,可在分封的同时,执行推恩之策,方可避免诸侯势大。”

    “御史大夫所言极是,是老臣刚才疏忽了!”杨赐连忙朝桥玄拱了拱手,脸上微微有点尴尬。

    随着桥玄与杨赐两人的议论,其他人也忍不住加入了讨论。

    刘曜只是静静听着。

    他当然明白分封的好处,但其弊端也正如桥玄说的那样,不利于中央集权。

    分封其实是一种行政区划制度,与郡县制类似。

    是指将国家的土地分封给皇子或异姓功臣,交给君主下面的人去治理,从而形成一个天子、多个诸侯、千万百姓这样一种金字塔造型的国家体制。

    在秦朝建立以前,夏商周皆施行的分封制度。

    秦朝建立郡县制后,分封制随之被废除,尽管当时还有一个小小的卫国,但那属于“一国两制”的特例。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后,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严格意义上也属于“一国两制”。

    郡指的是郡县制,国指的是诸侯封国。

    当年汉高祖刘邦联合众诸侯击败项羽之后,迫于形势上的压力,不得不分封异姓功臣为王,比如韩信、彭越等人。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刘邦剿灭了各异姓王,并发出了“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样的规定!

    事实证明,在强权面前,一切规定都是屁话!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又分封后族诸吕为王,随有诸吕之乱。

    等诸吕之乱平定后,代王刘恒被推举继承帝位,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上台后,心想既然异姓王不能分封,那分封诸皇子做王,以来拱卫中央,岂不美哉!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汉文帝死后,他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汉景帝深知地方诸侯王会威胁中央的统治地位,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

    然而,削藩引发了汉朝史上规模浩大的同姓诸侯王之乱!

    幸好汉景帝麾下有一位名叫周亚夫的盖世英豪,协助汉景帝平定了诸王之乱。

    等汉武帝上位,此雄主意识到诸侯王权力太大,必须维持削藩的国策,继续削弱地方诸侯的实力。

    主父偃看穿了武帝的心思,向其写了一份建言。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是由嫡子继承的,庶出的子孙没有继承资格。

    主父偃建议,让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孙为列侯。

    这个建议,名义上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瓦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武帝考虑了一段时间之后,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

    这便是威力巨大的“推恩令”!

    推恩令的实施,让一些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的大诸侯王国,瓦解成了许许多多的侯国。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随着王国之中不断分出侯国,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土地也随之越来越多。

    到了最后,一个王国的管辖范围便只有数县之地了。

    在刘曜看来,不管搞不搞分封,大一统的基本国策不能变。

    他决不会允许也不可能允许一个国家之中出现两个政权!

    天下人只能有一个国籍,那就是汉!

    天下只能有一个元首,那就是天子!

    刘曜不排斥分封,但他绝对不会让受封之人,执掌地方行政权、司法权,最多保留有限的军权,适当的时候还能起到拱卫中央的作用。

    所谓的“适当”是指未来中央被某个权臣控制,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到那时,手里多少有些军权的刘姓王侯,起码能拉拢民心,联合其他诸侯,集结一支刘家军,向权臣发起挑战,收拾山河。

    为了防止后世子孙之中出现类似朱棣那样的野心家,举起清君侧的旗子,行造反之事。

    刘曜若真的施行分封,必会严格控制受封皇子的军权。

    这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在此不做展开。

    且说杨赐等人议论纷纷,一个个引据经典,口若悬河,说的是唾沫横飞,铿锵有力。

    刘曜静静旁听,受益良多。

    过了一阵子,他见众人说的累了,便示意侍女给众人换上热茶,打算结束这次的会谈。

    “有关分封之事,暂且搁置!至于卸任的太子,以及任期满后年龄超限的准太子,暂时规定让其入皇家学院担任讲席,或加入谏议台任职,不可执政或从军!”

    刘曜觉得时候也不早了,开口对众人议论的话题做了一个收尾。

    在场的人听了刘曜的话,很快安静了下来。

    刘曜接着道:“众卿可有异议?”

    “臣等无异议!”

    刘曜说的也算是事实,分封这个事太大,众人心里有数,自然不会再多说。

    “既然众卿以为可,那御史台便照此构想去起草爵位继承法罢!”

    刘曜边说边扭头,把目光转向鹤发童颜的桥玄。

    桥玄起身行礼道:“此乃御史台职责之所在,臣定当率领诸御史尽快出台继承法案,以呈给大王过目!”

    “可!”刘曜点头道。

    ps:有票子的记得投票呗!

第140章 敬天法祖() 
熹平二年,十二月初八。

    亥初两刻,即晚上九点半。

    文成殿。

    礼部尚书陈耽烤着暖炉,坐在刘曜书房里的藤椅上,静静等待着。

    而刘曜此时却在活动室内摆着架势,正在站桩,他打算以这种方式恢复近几日因祭祀之事而损耗的精气神。

    如今是腊月,而腊月里最重要的日子便是十二月初八,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神的祭祀仪式。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

    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据《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即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祭祖敬神之后,人们还要逐疫——古时医疗方法之一就是驱鬼治疾。

    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后世湖南等地区仍有。

    虽然刘曜不喜欢繁杂的祭祀之乱,但他仍然坚持在礼官的主持下,完成了整套的祭祀流程。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指祭祀,也指祭典。

    戎,兵戎,指兵器、军队,也指战争。

    春秋时期,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祭祀和战事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

    《国语·周语上》说:“夫祀,国之大节也。”

    祭祀,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主祭者,为一国之主。

    所以,祭典都是非常隆重的。

    刘曜虽然未称帝,但楚王朝廷自成一国,该有的礼仪不能缺!

    中国是个重视礼和礼制的国家,“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的作用。

    因此特别强调“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祭典,是最重要的国之大礼。

    春秋时期有“观兵”(即阅兵)之礼,也是国家的大典。

    古时候的祭祀,表面上是反映人们对天地神明先祖的敬畏和崇拜,其实质乃是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

    而战争,更是一个国家体现其军事力量强大与否的形式。

    刘曜心中非常清楚,不管是哪个朝代的君主,若是忽略了这两个方面,必将自食苦果!

    正是考虑到这两个方面,他在组建百姓军之初,几乎是毫不犹豫照搬了后世新朝太祖等伟人领袖整出来的那套军制。

    除了两汉与隋唐,许多朝代的军事力量都是在建国后逐渐走下坡路。

    反观后世新朝,自建国开始,军事力量那是与日俱增!

    此便是得益于太祖等领袖定下的军政分开,军政并重的规矩!

    刘曜借鉴新朝太祖等领袖定下的规矩,当然为了实现军事强国的目标!

    至于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与人们的信仰方面,刘曜也有他的想法。

    国家领导人用来祭祀的庙宇,如诸夏神庙与炎黄祖庙等已经正在修建当中!

    而地方百姓个人层面祭祀用的庙宇,早在三个月前就按政事堂颁布的政令,投入了建设。

    政事堂颁布这条政令,自然是得到了刘曜的授权与首肯。

    刘曜认为,每个乡都必须修建一座庙宇,用来祭祀祖先、神灵!

    他必须把诸夏“敬天法祖”的伟大传统,发扬出去,融入每一个华夏人的骨子里!

    天就是自然规律,祖就是祖先神,敬是态度,法是学习。

    敬天,即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违背天时,违背人之天性!

    一切灭绝人性的,皆是逆天,不可能有好下场!

    “存天理,灭人欲”害了多少人?

    法祖,即学习祖先的优良传统与积极向上的精神。

    那些鼓吹摆脱习俗、传统束缚的自由派,其中个别激进者甚至视婚姻与家庭制度为自由的对立面。

    但尊重习俗与传统、遵循习惯法及捍卫婚姻与家庭制度,不仅不与自由相冲突,反而是自由的基本前提。

    后世每年的清明,万物复苏,万象更新,人们祭祀祖先,上香、上贡品。

    这项传统不曾因改朝换代而消失过。

    以上种种,汇成一个词,就是“敬天法祖”。

    祭天、祭黄帝与祭祀祖先,就是敬天法祖的仪式化。

    刘曜站桩结束后,感觉神清气爽,便回到了书房。

    陈耽等了有一刻多钟的时间,倒不是很着急。

    他见刘曜迎面走来,连忙上前行礼道:“臣耽,恭问大王圣安!”

    “寡人躬安!看茶!”刘曜回了一声,示意侍女上热茶。

    待陈耽坐下之后,刘曜含笑道:“等急了罢?”

    “臣不敢!”陈耽急道。

    陈耽,字汉公,东海人。

    历史上,他以忠正著称,敢检举当朝太尉与司空贪污受贿。历位三司,还当过司徒,被中常侍诬陷,下狱而死。

    任何一位能走进朝堂,位列三公的人,绝对都有两把刷子!

    不是名望和本事超过常人,就是政治情商与手段高人一等。

    原时空曹操之父曹嵩用钱登上太尉之公位,显示了其因权导利,以利谋权的高超手腕。

    至于陈耽,则属于有名望有本事的人。

    当时天下乱象丛生,奏章像雪花一样飘向朝堂,结果被张让等中常侍拦截,他们忽悠汉灵帝刘宏说天下太平。

    朝臣刘陶看不过去,上言汉灵帝,说明宦官蒙蔽圣听的真相,结果却被宦官反咬一口。

    汉灵帝要杀刘陶,陈耽非常不满,他当时担任司徒,语气比刘陶更加强硬,用鲜明的对比,直斥灵帝昏聩!

    灵帝刘宏竟然又听信谗言,辩称宦官里也有忠臣。陈耽知道再说只能招祸,于是拼死磕头,血溅台阶。

    汉灵帝气的要死,命人将刘陶与陈耽一并下狱,两人皆死于狱中。

    史书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因何死在狱中,但八成跟张让等奸宦脱不了干系。

    这样一个类似唐太宗之魏征一样的人物,竟会落得如此下场,只能说汉灵帝有眼无珠,器量狭隘!

    刘曜穿越而来,导致历史改变,汉室宗亲举兵清君侧,曹节、王甫、张让等中常侍被诛杀,陈耽命运因此逆转。

    如此忠正敢于直言之人,刘曜当然要重用,让其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礼部尚书只是暂时的,倘若“万家祖庙工程”在陈耽手中完成,刘曜完全可以让他接替年老的杨赐,登上那首相之位!

    刘曜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喝了一口,同时示意陈耽用茶。

    片刻后,他放下茶杯,缓缓开口道:“三个月前,政事堂颁布了一道要求各乡里修建‘万家祖庙’的政令,寡人经历腊日祭礼后心有所感。寡人深夜唤陈相来此,乃是为了解此事推进的详情。”

    陈耽激动不已,声音瞬间高了一倍。

    “回禀大王,万家祖庙之工程进展顺利,各地乡里反映强烈!待臣与大王细说!”

第141章 祭祀与信仰() 
祭祀是信仰的一种体现形式。

    国家层面的官方信仰,与民间的信仰皆离不开祭祀。

    通常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