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支气管炎防治210问 >

第2部分

支气管炎防治210问-第2部分

小说: 支气管炎防治210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兼治大肠来治疗肺的疾病。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临床上有“通便平喘”的治则,一些哮喘者只要大便通畅,哮喘便会停止发作,这是“以治大肠来治疗肺病”的典型实例。

5。上、下呼吸道是如何划分的() 
5。

    上、下呼吸道是如何划分的

    人的呼吸系统为通气和换气的器官,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图1)。呼吸系统通常以喉环状软骨为界,划分为上与下两部分,即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从气管起,分支为左右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次级肺小叶)、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初级肺小叶)、肺泡管、肺泡囊、肺泡,愈分愈细,共分24级。从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是气体的传导部分,从呼吸性细支气管到肺泡为气体的交换部分。

    图1 呼吸系统示意图

    skbshge

6。气管是如何构成的() 
6。

    气管是如何构成的

    气管位于食管前方,上与喉的环状软骨相连,全长约11厘米。在颈部与胸内各占一半,呈圆筒形,后面略扁,直径1。8厘米。横径比矢状径大25%。它由16~20个“C”形环状软骨(其缺口对向后方)、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等构成。气管的上段通连到喉部,下段由两根支气管与心包膜背面的结缔组织纤维固定在纵隔内。

    skbshge

7。支气管是如何构成的() 
7。

    支气管是如何构成的

    气管向下进入胸腔时,分支为左右支气管。右支气管较粗壮,与气管中线构成25°~30°,因较平直,异物易进入其中。左支气管较细长,与气管中线构成约50°,略呈水平趋向。左右两支气管的夹角,约为70°。支气管的结构与气管相类似,也由“C”形软骨环、平滑肌及结缔组织构成,但软骨环的体积较小、数量较少,左支气管有7~8个软骨环,右支气管一般只有3~4个软骨环。

    skbshge

8。支气管在肺内如何分支() 
8。

    支气管在肺内如何分支

    支气管进入两肺后,反复分支。由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次级肺小叶)、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初级肺小叶)、肺泡管、肺泡囊直至肺泡,软骨环逐渐消失,管壁愈来愈薄,最后成为极薄的弹性纤维膜与肺泡相连。

    左支气管长约5厘米,在距离气管分支3厘米处进入肺脏。左上叶支气管分出上、下两支支气管,上支支气管分出尖支(1)、后支(2)和前支(3);下支支气管即舌支支气管(相当于左肺中叶),分为上舌支(4)和下舌支(5)。左下叶支气管为左支气管下延的气道,分出背支(6)后,又分出内基底支(7)、前基底支(8),侧基底支(9)和后基底支(10)支气管。由于左上叶的尖支与后支支气管开始时为一个肺段支气管,叫尖后段(1+2),以及左下叶的内基底支与前基底支开始时也是一个肺段支气管,叫前内基段(7+8),所以左侧两叶肺内,实际上只有8个段性支气管(图2,图3)。

    图2 两侧支气管分支(正位)

    图3 左支气管分支(侧位)

    右支气管在1~2。5厘米处,分出右上叶支气管后,向下延伸为中间支气管,再由此分出右中叶支气管;支气管的主干继续延伸下去,即为右下叶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分出尖支(1)、后支(2)和前支(3);右中叶支气管分出外侧支(4)和内侧支(5);右下叶支气管分出背支(6)、内基底支(7)、前基底支(8)、侧基底支(9)和后基底支(10)等肺段支气管(图4)。

    图4 右支气管分支(侧位)

    skbshge

9。小气道的构成特点是什么() 
9。

    “小气道”的构成特点是什么

    “小气道”是指管径小于2毫米的支气管分支,其中有部分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它的特点是气流阻力小,且又极易阻塞。

    平静吸气时,空气进入狭窄的鼻咽部,产生涡流,到了气管及大支气管的分叉处,涡流更为明显,气流阻力就显著上升。而到小、细支气管以下部位其阻力为什么又减少呢?这是因为支气管在肺周围分为数目众多的小气道,它们管径虽小,但其总截面积则陡然增加,吸入空气到此分散,形成层流,所以气流阻力便迅速下降。实际上,由于小气道的阻力只占总气道阻力的极小部分,故能使吸入的空气均匀地分布到所有的肺泡内。

    既然小气道的气流阻力小,为什么又极易阻塞呢?这是因为小气道为膜性气道,管壁无软骨支持,所以当小气道发炎,有痰阻塞时,或在最大呼气气道外压力大于气道内压力时,小气道极易闭合而阻塞。常见的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阻塞性肺疾病,病变多发生在小气道,其原因就在于此。

    skbshge

10。传导性气道的管壁是如何构成的() 
10。

    传导性气道的管壁是如何构成的

    传导性气道(从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的管壁是由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构成。

    黏膜层覆盖在管腔的内表面,由上皮和基底膜构成。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细胞,在有些纤毛上皮细胞之间夹有杯状细胞,两种细胞的比例约为5∶1。每个柱状纤毛上皮细胞表面有200~250条纤毛杆,每条纤毛杆由长5~7微米的两根纤丝(或微管)构成。在黏膜上皮层细胞下位的间隙区,散在着不规则排列的基底细胞及中间细胞,使之成为假复层状,故称为假复层上皮组织。上皮下面是结缔组织构成的基底膜,其中有丰富的弹性纤维、肥大细胞和浆细胞等。

    黏膜下层含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其中有大量的黏液腺和浆液腺(统称为气管腺),腺导管开口于黏膜表面。气管腺经常分泌少量黏液,覆盖在纤毛上皮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黏液膜。它不仅有保持黏膜湿润的作用,还能黏着吸入的尘埃和细菌。依靠纤毛向同一方向运动(每秒22次),这些尘埃或细菌就可随黏液一起向咽喉部输送(每分钟约推进14毫米),最后到达大支气管或气管时,经咳嗽反射而排出体外。

    外膜由“C”形透明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软骨环的缺口处,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所组成的气管膜壁所封闭。平滑肌收缩时,管壁直径缩小。随着支气管不断分支变细,支气管的软骨也渐渐变成间断的、不规则的软骨片,而平滑肌相对增加,呈环状排列。

    skbshge

11。肺小叶是如何构成的() 
11。

    肺小叶是如何构成的

    肺小叶是由细支气管以下分支与相应的肺组织构成。按其所包括肺组织的多少顺序分为次级肺小叶、腺泡及初级肺小叶等。

    (1)次级肺小叶:是由结缔组织包裹着的最小型肺组织,呈不规则形的多面体,其中有30~50个初级小叶,直径1~2。5厘米。

    (2)腺泡:是终末细支气管所分布到的肺组织。其外围的包膜不完整,黏膜下组织渐趋退化,且直接与肺结缔组织相连接。腺泡内有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等,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3)初级肺小叶:是末级呼吸性细支气管所分布的肺组织。其范围很小,纵然有实变,也难以从X线片上显示出来。

    (4)呼吸性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平均有3级(但可有2~7级)连续性的分支。其表面的纤毛立方形细胞,渐变成纤毛稀少到消失的扁平鳞状细胞,杯状细胞显著减少到消失,而仍有Clara细胞的分布。管壁初见肺泡,肺泡随分支逐级增加。从气管分支到呼吸性细支气管末级分支气道的总数,估计共约233914根。

    (5)肺泡管:从每根呼吸性细支气管尾端,平均有3级(但可多到9级)系列性短肺泡管分支。此时管壁的平滑肌消失,并已全部肺泡化。肺泡管以下几乎没有管壁,而挤在一起的肺泡间却有细微肌纤维、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相互联系着。

    (6)肺泡囊:是肺泡管分支尾端形成的约10个肺泡附着的囊状盲端,有着与肺泡管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全肺估计有肺泡和肺泡囊共23×106

    个。

    (7)肺泡:成年人肺泡总数约3亿个(2亿~6亿)。肺泡的直径约250微米,总面积为40~80平方米,为终末细支气管总横断面积180平方厘米的2000~4000倍,为气管2。5平方厘米的16万~32万倍。在相邻肺泡间有肺泡间孔,有3~13微米大小;细支气管的上皮组织有时构成30微米的Lambert管道,直接通到肺泡。两者均起侧支通气的作用。

    skbshge

12。肺循环的组成及特点是什么() 
12。

    肺循环的组成及特点是什么

    肺循环包括肺动脉、毛细血管网和肺静脉。肺动脉从右心室出发,在动脉圆锥处分为左、右两支后,经肺门入肺,伴随支气管逐渐分支。相继分为弹性肺动脉(管径》3毫米)、肌性肺动脉(管径约150微米)和肺小动脉,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肺泡。每个肺泡周围包绕着长度为9~13微米的毛细血管段1800~2000根,整个肺共有2800亿根毛细血管段,在这里完成气体交换的功能。毛细血管网再逐渐汇合成小静脉,在肺小叶间隔中引流,最后汇集于肺门左右两肺的肺静脉,分别组成上、下静脉干进入左心房。

    肺动脉平均血压仅3。3千帕,约为主动脉血压的1/8,肺血管的阻力也只有体循环的1/8,故肺循环是一个低压力、低阻力、大血流量的血管系统。

    skbshge

13。支气管血液循环的组成及特点是什么() 
13。

    支气管血液循环的组成及特点是什么

    支气管血液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包括支气管动脉、毛细血管网和支气管静脉。

    支气管动脉起于胸主动脉,进入肺门后也与支气管伴行形成毛细血管网,营养各级支气管和胸膜脏层等。在支气管壁的肌层外,有动脉和静脉两类毛细血管丛,与支气管壁肌层下的毛细血管丛相连接。故壁肌收缩,支气管动脉的较高血压能使血液进入肌层下毛细血管丛;而压力较低的静脉血,就难以返回到肌层外的静脉毛细血管丛,从而成为黏膜水肿及管腔狭窄一系列临床的病理生理基础。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之间有潜在的交通支。在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时,交通支显著扩张。肺动脉有感染性血栓时,血液可从支气管动脉流入肺动脉,免致肺梗死;某支支气管动脉阻塞时,血液可从肺动脉流入其他支气管动脉而得以代偿,防止组织缺血坏死。支气管静脉收集各级支气管的静脉血,最后经上腔静脉流入右心房。

    skbshge

14。呼吸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如何完成的() 
14。

    呼吸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如何完成的

    呼吸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以下3个主要环节来完成的。

    第一个环节是通过有节律的呼吸运动,不断地把外界空气吸到肺泡里,与肺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把已经进行了气体交换的肺泡气呼出体外。这个过程称为外呼吸,或肺呼吸。简单地讲,这是肺循环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

    第二个环节是指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包括经血液循环把氧气由肺运送到组织,同时把二氧化碳由组织运送到肺。这个过程称为内呼吸,即体循环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第三个环节是指组织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细胞利用氧和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也叫组织呼吸或生物氧化。

    skbshge

15。气道阻力是如何产生的() 
15。

    气道阻力是如何产生的

    气道阻力是指单位时间流量所需的压差。呼吸道内气流同时存在着层流与涡流两种形式。产生空气层流所需的力与血液通过血管的层流所需的力相同。在气道长度、气体黏滞度不变时,层流形式的气体中,影响阻力最明显的因素是气道口径,即阻力与管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大多数气管内皆存在涡流,且气流速度愈快,气道越不规则,呼吸气密度愈大,越容易形成涡流。涡流时,推动气流所需的力与呼吸的密度和气流量的平方成正比。

    在呼吸运动中,气道阻力有周期性变化。吸气时,肺泡扩大,小气道内与肺泡壁上彼此穿插着的弹力纤维与胶原纤维就被拉紧,对管壁发挥的牵引力增加;同时,吸气时肺泡内压减少,使附近小气道受到的外压减少,结果管径增大,阻力减少。呼气时肺泡缩小,上述纤维松弛,对管壁发生的牵引力减少,加上肺泡内压在呼气时加大,使附近小气道受到的外压增大,结果管径变小,阻力增大。此外,吸气时,支气管平滑肌紧张性降低,呼气时紧张性稍有增加。上述两方面对气道的阻力均给呼吸带来了周期性影响,这也是造成支气管哮喘病人呼气比吸气更为困难的原因;而健康人气道阻力在呼气时也略比吸气时大一些。

    skbshge

16。呼吸运动是如何形成的() 
16。

    呼吸运动是如何形成的

    胸腔有节律地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肺脏本身不能扩张和收缩,呼吸运动是靠呼吸肌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形成,此外还有胸、腹部许多肌肉的参与协助。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和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腔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增大,同时由于膈肌收缩,横膈下降,胸腔的上下径增大,从而扩大了胸腔容积,肺容积也随之扩大,空气被吸入肺内。

    呼气时,肋间外肌松弛,胸廓(包括肋骨、胸骨及胸壁肌肉)因本身重力和弹性而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膈肌也松弛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脏也因本身的弹性回缩而缩小,肺内部分气体就被驱出体外。

    在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所以一般平静吸气时,肋间内肌弛缓,外肌收缩;平静呼气时,肋间外肌弛缓,内肌并不收缩。而气急、呼吸困难时,除上述主要呼吸肌外,其他呼吸辅助肌,如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胸小肌、腹壁肌等都参加运动。

    skbshge

17。呼吸运动是如何调节的() 
1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