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打工在东汉末年[全本] >

第74部分

打工在东汉末年[全本]-第74部分

小说: 打工在东汉末年[全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况拿给你看,沮授想到此不禁暗自嘲笑“看来自己在谋划上的确不如元皓”
这时因为连日来的郁闷,袁绍又像往日那样来找沮授,本来戏志才是想要跟来的,可是袁绍不在的时候,总得有人主持日常事务,所以戏志才就因为是最适合的人选而不得不留在邺城“子正,这都两天了,洛阳城内怎么安静得就跟没人一样,依我看不如先找个人进去探探虚实?”沮授无奈的叹了口气说“主公,这虚实也不用探了,城里肯定没人,也许那大门只要有点强风吹过去也会自己打开,哎,属下猜想此时那田丰应该已经带上天子向襄阳去了”
“什么!子正你误我!”袁绍惨叫一声,赶紧让人进洛阳,果然城门都是半掩着,打开大门还能看见不少百姓都一脸警惕的,从窗口向外张望,袁绍疾步流星的冲到了宫殿,那还见得到刘辨的影子,别说文武大臣,就连太监宫女都没看到,走到正殿门口终于看到到有几个人在那扫着厚雪。袁绍迫不及待的想要搞清除事情的来龙去脉,于是冲过去一把拉住其中的一个老头问“襄军呢?天子呢?文武大臣们呢?”
谁知这人‘纯洁’的眨巴眨巴眼睛,便伊伊吾吾的指指自己的嘴,然后又指指自己的耳朵,最后摊了摊手,袁绍知道彻底没望了,这群人一定是田丰留下来戏弄他的,又聋又哑。袁绍失落的仰天长叹“这洛阳城我拿来有何意义!有何意义?”
中军参军审配这时出言到“主公,我们应该立刻转道南下,与曹孟德配合攻伐襄阳,只要再攻下襄阳,陈琳便无处可逃,天子自然也就被我们解救出来!”
此时此刻,袁绍还能怎么样,只能按照审配说的继续攻伐?憋足了一口气,死伤了多少人?才把这洛阳打下来,可唯一的收获却只有这空空的洛阳城,以及一大群不信任他的百姓,不过俗话说祸不单行,就在袁绍刚出洛阳城的时候,他接到了从颜良那边传递来的消息“主公,颜将军他们击溃了襄军,只是。。。”
袁绍预感又有不好的事发生,于是厉声问道“只是什么?快说!”
传令兵暗自打了个冷战,硬着头皮说“颜将军击退敌人,并大破白马义从人数约两千,只是那些作为诱饵的粮草,却被敌人掉了包,颜将军抢回的粮车上装的全是泥土或者石头”
‘噗’袁绍听后一时气急攻心,突出一口鲜血便昏死了过去,他的手下无不震惊,纷纷高呼着医师,沮授看着这一幕闹剧,心中不由叹息“元皓,这前半截的比试,我沮授输得心服口服,只不过笑到最后的人却一定会是我”
。。。我在王朗家住了大概有半个月,总算把父亲当年在襄阳的事情彻头彻尾的弄清楚了,想不到被世人所称赞的父亲,在那一场战役中,前期或许是个主角,而在进入二零零年后,所谓的主角却有三个人,父亲充其量之能算是配角,甚至可以说是个无关紧要的小角色,只是王朗一直都坚信,当年若不是父亲的精神一直存在于他们的身边,也许现在的天下还是个未知数。
深夜的襄阳城守府邸中,贾诩和田丰两人一直在秉烛夜谈,时而还能听到些许叹息声,可是所叹何事,就没有人知道了,不过虽然是夜深人静,但这两人没有料到此后的谈话,全被王朗不小心的听到了“文和,你的建议我还是不赞成,虽然孔璋最近神情有点不对劲,但只要他没犯重大的错误,我是不会取代他的身份,而且他是主公亲自任命下来的大都督,你叫我这么做,要是别人不知道还以为我有叛逆之心?”
“元皓兄,此一时彼一时,陈孔璋现在的神情不是不对劲,而是很糊涂,难道你忘了昨日他还在惊讶于孙策的来袭,要知道这孙策攻伐荆南的事,他是早就知道的,我怀疑孔璋可能有间断性的健忘,你说他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统率全军,如今论威望除了他,军中就应该属你了,而且你还是他的师叔,至于主公那里我们只需要去一封信,把事情交代清楚,我想主公自然也就会释怀的,元皓兄,你还是听我一言吧,眼下曹操一直虎视眈眈的打量着襄阳,而袁绍最近也有消息传来开始南下,还有孙策,江陵那边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元皓兄,以大局为重啊”
屋内沉寂了下来,安静得连火烛燃烧的‘噼啪’声,响绝于耳,良久只听得在一声叹息“唉,要不我们先给主公去一封信函,禀明此事,然后再等主公的答复?”
“元皓你为什么如此优柔寡断,时不待我,等主公回复过来的时候,襄阳恐怕已经被落入贼人之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要知道,如今所有的人以及天子,还有你我的性命,都在你手上了,如果这时你不站出来,唉。。。”
“文和说得对,师叔我的职位是该让给你”闻言田丰和贾诩都不由一震,尤其是田丰,感觉就像做错了什么事一直没有抬眼看向陈琳,而贾诩则做出一副没有做亏心事的样子。陈琳并不是自己来的,而是当王朗刚听到两人的谈话,脸色即可大变,以为贾诩和田丰要投靠曹操或者袁绍,于是趁着屋子沉寂的时候,他连忙把陈琳找来,而陈琳来的时候也正好听到贾诩的话“师叔,师侄也知道我有心病,以前不跟你们说是怕你们担心,但如今贾诩说得对,我的状况已经不再适合统率全局,而你师叔你则是最好的顶替人选”陈琳一面说一面走进大堂,走到椅子边坐下来“唉,话说回来我这心病是前段时间水淹樊城后落下的,俗话说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数以十万的百姓被我这一场大水断送了生命,至今为止我每日都要做噩梦,每每在梦中我都被无数死去的百姓纠缠着,惨呼着还他们的命,可是我拿什么还?师叔,我现在也想好了,我立刻就把都督印以及佩剑交给你”
结果田丰脸色大变的说“使不得,使不得,孔璋,哦不大都督,你是主公大人亲自任命的,怎么能随意的就把职位让予他人,这万万使不得,还是先请示主公的好”
陈琳笑着摇摇头说“只怕到那时,就真的如文和所说,不止襄阳,恐怕连我们的性命都在敌人的手上,师叔我自己的情况我是知道的,说不准在危机的时候,我却突然下了道错误的命令,致使襄阳沦陷,更甚至让大家。。。唉,师叔,为了襄阳,为了我们大家的将来,你还是接过印鉴和佩剑吧,难道你认为这个重担你挑不起?”
田丰听罢不由随着叹息说“不是我不愿意挑这个重担,而是,唉这算是我做人的原则吧,不若如此,如果你真的想退位,那就让文和接任,如果有人不服或者遇到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再站出来,怎么样?反正这大都督的职位,我是不会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坐上去”
田丰的一席话,引起了陈琳的巨大反响,这时他才想起身边有毒士之称的贾诩,毫无疑问贾诩甚至比田丰都要厉害上几分,而且在三国时代,他最觉得可惜的就是郭嘉和贾诩,论智谋他们两个人并不比诸葛亮,甚至司马懿或者周瑜差多少,可惜的是一个年纪轻轻就挂了,而另一个,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却一直都被诸葛等人的名望压在身下,不得不说从他个人的观点出发是非常欣赏贾诩的,所以贾诩接任这大都督职位一事,陈琳问都没问他本人,便一锤定音下来。(题外话:不少人都说贾诩是小聪明,可是我觉得能在乱世中有如此成绩的人或许不少,但是正如易老师所说,能在三国时代众多谋臣中有最好结局的贾诩,有可能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一个人,当然这话或许有点偏激,但易老师说的是有可能,而且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连命都没了,那还搞个屁)
那一年是二零零年的一月末,按耐不住对父亲报复的渴望,曹操终于把部队开进了樊城,而后即可开始准备渡江南下攻伐襄阳。那时贾诩已经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大都督的教鞭,不久之后他便开始谋划起了自己的作战方案,虽然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清楚贾诩所做的事意义何在,不过现在看来,贾诩不愧被称之为‘毒士’。
。。。另一个战场上,在周瑜得知了曹操在樊城被打败后,他立刻建议孙策停止了对江陵的打算,虽然袁绍那边他没有得到多少情报,但这只能说明那边也出现了僵持状态,而且是很不乐观的局面,不然以袁绍那种大咧咧的手段,一定会耻笑曹操当下的进展。孙策其实是很无奈的,一方面他们只和曹操达成了联盟,而袁绍并不买他的帐,再说这扬州和荆南虽被他所得,却名不正言不顺,日后如果天子落入曹操更或者是袁绍的手里,江东军难不要看他人眼色行事,到反而还不如让天子在刘备手里过得快活;可另一方面,本来想落井下石的他却看到襄军是如此的顽强,且不说他这里的战事,尽管他和襄军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交战,可曹操的惨败以及久无捷报的袁绍,让他心中有点胆寒,莫非这次他孙策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棋?不是他太小看襄军,也不是太高估了袁绍和曹操,而是他没有考虑到陈琳有如此大的魅力,让本来如同散沙般的襄军又凝聚了起来,形成了两只拳头,不!准确的说是三只拳头。孙策想起了在高大的江陵城中,守将吕岱对他的劝降不假言辞,而且说出了誓与城池共存亡的豪言壮语,当然这并不足以让他和周瑜感到威慑,可是江陵城中所有的百姓都在吕岱喊出口号后,纷纷沸腾了起来,不断的高呼着、怒喊着相应吕岱,甚至不少襄兵和百姓都激动得流出泪来。那时吕岱也是感触颇深,他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而后对孙策说“孙将军,我们的军师曾说过一句话,现在我照着原话送给你‘单单只是一支军队,那么这力量是很有限的,可拥有了百姓的军队,力量却是无限的’”
“公瑾,事到如今,你说我们该怎么办?进还是退?”
“主公,都不可以”周瑜很果断的回答着。
看着孙策疑惑的眼神,周瑜继续解释着说“如今的局势属下想主公可能看的已经很清楚了,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袁绍和曹操不知道他们已经深陷到了刘备的漩涡中去,或许他们也知道,但此时却无法自拔,而我们应该尽早远离这个漩涡”
“你的意思就是退?”
“不,主公,属下的意思是我们暂时停在这里,不进也不退。所谓不进,就是在襄军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败绩前,我们不再攻击江陵,而不退则是反过来,在袁绍和曹操没有完全败露前,我们也不退回江东。如此有两大好处,那就是无论最后到底谁赢了,我们都不算做得太过,另外就是或许我们还可以坐收渔利,说清楚了也就是当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我们就会摇身一变,成为最大的赢家”
“好”孙策低喝一声,周瑜此计的确是很漂亮,但转念一想“可是公瑾,无论他们到底谁赢了,我们都不好说啊,你看如果袁绍和曹操胜了,那么我们停留在此不前是事实,那么时候他们完全有理由来吞并我,再说刘备,同样如果他赢了,事后他也可以因为我们攻略了他的荆南,而来找麻烦,嘶,公瑾你再想想”
孙策能想这么多已经很不容易了,或许这就是近朱者赤的原因,周瑜笑笑说“主公果真英明,如此你大可分别修书信于曹操和刘备,写给曹操的就说,粮草未到,不敢行军作战,再说长江水涨,小船行不得,大船有限也不可作战,如此推搪过去。而写给刘备的,恩,不是陈琳的就说,他荆北战乱,唯恐山越起兵来犯,便帮他镇守荆南,日后方便之时便还,如何?”
听罢孙策笑了,周瑜也笑了,然而算人者,人亦算之,世事难料,周瑜毕竟只是周瑜,他不是神,更加不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多智而近妖’中的诸葛亮,他很快就会碰上贾诩,这个三国中一顶一的智谋高手。诩,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正文 第八十五章 贾诩接鞭(中)
(更新时间:2007…7…23 19:02:00  本章字数:6133)
第八十五章
现在我要去的是长安,在那里有着全国最低调的世家大族,贾府,不过我能找到的,就只有贾诩先生的长子,贾穆(名字忘了,但好像就是这个名字,如果有人知道请留言),当年贾先生也因为父亲被卷入了那场政治风波,好在贾先生一生英明,禀奉着独其身的信条,他可以算是在经历了那场风波后结局是最好的人。
好不容易找到贾穆,本来他是在处理长安事务的,不过当知道我来找他(奇。书。网),一下就想起我正奉着天子的命令,在编撰与我父亲相关的史料,所以他毫不犹豫的放下了手中的事,把他所知道的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我“我父亲其实这么久以来,一直都很内疚,记得以前他常常告诉我,说自己真的是个‘乱武’之人,而且一谈起这事,他就老泪纵横,本来这应该属于涉及到了父亲的私人问题,但如今恐怕父亲也早已仙去,倒不如把这事记录在史书里,让后人去评论他的对错。父亲他对我说过,这一生他好事没做多少,但坏事却做了一件让他刻骨铭心的,就是侍奉董卓的时候,当初董卓祸乱国家,祸乱人民,屠杀大臣,父亲不但没多加阻止,反而还在一旁为董卓出谋划策,这让他在后半身都一直觉得抬不起头来做人,永德,我希望你能把我说的这段话记录在上面,然后在旁边写着一句‘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我父亲虽然不希望自己流芳百世,但也不会甘心做个遗臭万年的罪人。也许你也知道,我父亲是个很低调的人,一般很少出谋划策,也不喜爱结交什么朋友,很多时候都是闭门谢客,安安静静的在家里读书写字,吟诗作画,就连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成家,他也不是很同意我们找到什么高门大户,为什么?这就是避嫌,说句不好听的话永德,我有点恨你的父亲,要不是你父亲的原因。。。唉,算了,也不说这些了,往事已矣!哎,你想问的是当年父亲接任大都督后的事,是吧?其实大概的始末我想你也知道,那我就跟你说说其中的小环节吧”
。。。很少数的人知道,在贾诩接过陈琳手中的教鞭后,之后的有天深夜里陈琳是把贾诩叫到了自己的房间,而贾诩是在第二日早上八九点后才出来,并且没有丝毫困意,如此只能说要不是贾诩在陈琳房里睡了一晚,要不就是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