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家庭养生宜与忌速查手册 >

第27部分

家庭养生宜与忌速查手册-第27部分

小说: 家庭养生宜与忌速查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 春季提神醒脑宜用香袋() 
进入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皮肤毛孔舒展,血液供应增多,供应大脑的氧气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会使人出现无精打采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春困现象。要利用嗅觉刺激的方法克服春困,不妨自制一个香袋,佩挂胸前,缕缕幽雅的芳香相伴,可使你神清气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香袋起源于中医的“衣冠疗法”,即将特殊的中药装入帽子或衣服内,用于防病治病。后来逐步发展为药制枕头、肚兜、护腕、护膝等,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此外,还有预防感冒和流感的专用药物口罩。由于香袋具有特殊的疗效,备受人们的喜爱,一直在民间流行。

    下边的几个方子可供选择,自己不妨动手,根据需要制作各种香袋。①冰片、樟脑各3克,高良姜15克,桂皮30克。②川芎、白芷各10克,苍术20克,冰片3克。③山柰、雄黄各10克,樟脑3克,丁香50克。以上三方任选一方,将处方的药物粉碎成细面。然后,每取药面3~5克,用布缝制成小袋,佩挂颈上或缝于所穿的衣服上,15天换1次即可。

    skbshge

6。 盛夏宜重视精神养生() 
神气充足则人体的功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功能遭到破坏。《医书》中记载,“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因此,要使精神像含苞欲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向外,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术。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紧张,往往使人心理压力较大。夏日炎炎,高温逼人,极易出现烦躁不安、好发脾气等现象。有人平素温文尔雅,不急不怒,可到了夏天,却变得性情焦躁,常为小事大发脾气。这是因为气候的炎热加剧了人的心理紧张,促使机体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兴奋性过高而容易发怒。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所致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并不少见,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此时不仅仅是情绪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之处,就会发生各种疾病,影响健康。重视夏季精神养生有益身心健康。

    skbshge

7。 夏季精神养生宜心静() 
中医学认为,夏属火,与心相应。天热易使人烦躁,应重养神,忌恼怒气郁,以免气血逆乱。因此,要神情气和,胸怀宽阔,让自己思想平静下来,避免心火内生。三国魏代嵇康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夏季万物处在蓬勃生长时期,天、地之气交合,人体内阳气旺盛,故夏季精神调摄,应合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恬静愉快心境,神清气和,“无厌子日”,切忌发怒,使体内阳气得以宣泄。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出现烦躁、焦急的情绪。此时应找一通风好、空气清新、较为阴凉的地方,坐下来,上身坐直,两手自然地放在膝盖上,两脚分开同肩宽,腰要垂直,头项要直,不要弯,双眼微闭,心想着阴凉,呼吸自然,或者靠在竹做的沙发上,双脚伸直,双手自然地放在感到舒服的地方,双眼微闭,心里想着阴凉,思想放松,静坐30分钟或1小时,就会慢慢感到阴凉,烦躁、焦急情绪也随之消除。

    人的需求和欲望不可过分,否则必然耗伤精神,影响心身健康。俗话说“知足常乐”,明确告诫人们要节欲守神,善于满足,以保持乐观的情绪,在炎热的夏季尤应如此。同时,注意戒躁戒怒,努力培养自己处事不惊,遇事不乱的心态。尤其生活中的许多琐碎小事,应当耐心处理,避免焦躁从事。与人谈话时有意识地放慢语速,尽量“心平气和”,不使自己过于激动。中华民族历来把“忍让”作为一种美德,学会让步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而且能使不良心理迅速获得解脱,对养生很有好处。

    夏季天气热,这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人们除了要在生活起居等方面顺应自然,防暑降温以外,“心静”也是抵御热浪的重要方法。民间早有“心静自然凉”的说法。《黄帝内经》中也强调,夏天“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些观点,其实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现代研究发现,当人保持安静的心态时,机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明显减少,因而基础代谢减慢,人们因出汗等现象而产生的“热感”就会减轻。因此,越是天热,越要做到心静。

    skbshge

8。 老年人夏季宜神补() 
中医学认为,人体由神、形两部分组成。神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形则是指人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按中医的观点,神形两者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神附于形。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神指心理,形则指生理。人到老年之后,随着形的老化与衰退,神的功能也受到影响。形的衰退可以延缓,这有赖于良好的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记载:“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情绪稳定则畅,反之则滞。因此,夏季气候炎热,老年人容易烦躁,从养生的角度看,“神补”尤显重要。神补应以不伤精神,调摄好七情为要。

    所谓神补,就是通过愉悦精神,使大脑皮质血管舒张,皮质下中枢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协调,内分泌正常,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其作用是任何药物营养品所不能比拟的。

    人到老年,精神处于敏感状态,承受不良刺激的能力减弱,就连见到枯叶落地都会引发垂暮之感。再者,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量基本达到或超过身体所需。如果再依赖补品,必然会适得其反。因此,神补是最好的补养方式。

    神补的范围很广,方法也很多。但是,医学专家认为,老年人可以因人制宜,各取所需。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无论做什么事情,心情舒畅,就有利于心理健康。在此原则下,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良好的情趣爱好,是神补的最佳方式。年老赋闲,不妨找点事情做做,使精神有所寄托,让生活过得更加充实一些。比如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或棋琴书画,或种花养鸟,以利于养神健身。

    第二,养成健身锻炼的好习惯,也是神补的一种方式。夏季早晨,进行适度的、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舞剑、慢跑、散步,会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使人体产生“快乐素”,既能增强体质,又调整了情绪。

    第三,注重社交、讲究仪容,也是神补的一项重要的内容。退休之后,应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交流思想,获得信息。老来讲究仪容,不仅可使人外表显得年轻,心理也会随之年轻,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驱走心中那种落日秋叶的忧伤感,对促进身心健康极为有益。

    第四,适应社会环境,调整自身心态,也是神补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切莫用传统的眼光去看社会发展,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努力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在家庭中,不要搞家长作风,注意平等待人,无须事必躬亲,大事要清楚,小事可糊涂。

    skbshge

9。 秋季宜重视精神养生() 
秋季养生要十分注意精神的保养。精神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态的变化,精神好是人体健康必备的条件。要培养乐观情绪,以平素兴趣所好,尽情玩乐宁志,自释精神负担。可登高远眺,饱览胜景,以陶冶情操,稳定情绪,提高机体的防躁、免疫能力。

    秋季虽会给人以萧瑟之感,但也是金风送爽、硕果累累的季节。人们可以辩证地看待自然界的季节交替,静思其收获的喜悦,培养乐观情绪,常常登高远眺,饱览胜景而心旷神怡,不要悲伤忧思,以收神敛气,为冬令阳气潜藏作准备。秋季要使人情志安宁,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身体的影响,降低兴奋程度,减少活动,守护元气,使秋气和平,不要让情志外驰,使肺气清静。这是适应秋天天气的方法,护养“收气”之道。我国历代民间有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传统习俗,登高远眺,饱览奇景,有心旷神怡之感,可调节秋季不稳定的情绪,使一切抑郁顿然消失,且能调剂生活,更能调摄精神。秋季的精神调摄,对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减少冬季疾病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般来说,秋季人的情绪不大稳定,心情烦躁,也易产生悲愁忧伤之感。尤其是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的深秋,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产生悲伤忧愁的情绪。悲忧最易伤肺,故宋代养生家陈直指出:“秋时凄风惨雨,老年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神,则忘其秋思。”因此,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

    秋天是宜人的季节。但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草枯叶落,花木凋零。这往往使人触景生情,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抑郁、烦躁等情绪变化。特别是退休、离休在家的老年人,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而对此情此景,常常频忆旧事,更易生垂暮、忧愁之感,甚至引起抑郁症的发生或加重。

    skbshge

10。 秋季宜宁心安神() 
人的情绪与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而人的理智与意志可以调节、平衡情绪。秋季气候干燥,使人咽干唇干,皮肤干燥而发痒,甚至干裂而出血,这样就使人心烦而急躁,并影响到心脏功能正常活动而致病。清静养神法是古代精神养生的最基本方法。《医钞类编》中指出:“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所以,要保持精神清静,摒弃烦扰,排除杂念。唐代孙思邈曾指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这些都说明思想纯正、情绪乐观、精神内守、内无杂念能够强身益智而不得病。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一些精通养生之道的人们教导人们时都说,要适时回避自然界的虚邪贼风,情志要安闲清静,体内的真气就会调达顺畅。对物质生活不苛求,对名誉地位不妄想,更不被嗜欲、淫邪所困扰,适当劳动而不过度疲倦,全身气机调达顺畅,每个人的要求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能实现。不论粗细食物吃时都觉得甘美,穿着随便而不讲究,随俗入习自得其乐,不因地位高低之分而起羡慕之情,因此百姓们称赞他们质朴真诚。所以,一切嗜欲都不能让他们眼花缭乱,淫邪不能诱惑他们的心境,不论是愚呆的、聪明的、贤明的、不贤明的,这些人都对外界诱惑毫无惧色,这符合养生之道。因此,他们的年龄都能达到100多岁,而动作没有一点衰老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养生之道,涵养道德真气,使之内守不受危害的缘故。

    秋季精神养生要保持着与世无争、自乐其中的心理状态,这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着根本区别。这里所说的精神清静,是指思想纯正,不存邪念而言。保持精神清静,很重要的是要有事业责任心和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每个人的生活基石、精神支柱。而整日百无聊赖、生活懒散、无所事事,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要宁心安神,就要在思想上认识到秋燥虽可伤人,但人是可以防燥治燥的。只要静心养气,就可以使人体的适应功能增强,以适应秋天气候的变化。可练静坐功,垂目养神,调息敛气,清心去烦,以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老年人尤应宁心安神,养气健身防燥。可饮清心润燥和安神的药茶或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适应功能,可以尽快地适应秋季气候。

    skbshge

11。 冬季宜注意情绪变化() 
严寒的冬天,常会使人触景生情而抑郁不欢,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此时应养精蓄锐,以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冬季的情志养生对下一年的全年都起着奠基和开启的作用,它好像是下一年健康的“开关”。冬季情绪调适得好,可迎来开春时节的精神激昂、情绪饱满,从而带来全面的健康。冬季万物闭藏,养生要顺应自然,精神要安静自如,恬淡节欲,使神气内藏,宜“知足常乐”,养精蓄锐,热爱生活,丰富自己的情趣,开展有规律的活动,以战胜寒邪疾病。寒冬之时,枯木衰草,毫无生机,万物凋零,阴雪纷纷,常会使人触景生情,抑郁不欢。现代科学证实,冬天确实会使人的精神处于悲郁低落状态。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参加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如跳舞、弈棋、绘画、练书法、欣赏音乐、访亲会友等。这样可以消除由冬季带来的低落情绪,有利于振奋精神,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人的一生有一段时期会出现心理脆弱,每个人的出现时间因不同处境、不同心理素质而早迟不同。在一年中,有时出现,有时又会复原,而尤以秋冬时节为甚,称为心理交替时期。冬季重视情志养生可延缓心理脆弱期的到来和减轻其程度。

    冬季,下列精神疾患的患者增多:①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症。患者情绪低沉,想自杀,记忆力减退,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对其回顾性调查发现,实为典型的内源性抑郁症患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