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棉花高效栽培模式 >

第2部分

棉花高效栽培模式-第2部分

小说: 棉花高效栽培模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生立枯病、炭疽病和根腐病等,影响棉花苗期生长,甚至死苗。该棉区多数棉田属于枯萎病和黄萎病混生病田,6月份以后相继发生枯萎病和黄萎病,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黄萎病的新类型——落叶型黄萎病对棉花生长危害很大,棉株感病后短期内叶片变黄,大量脱落,形成“光秆棉”,甚至大量植株死亡,被称为棉花的“癌症”,这是目前对棉花危害最大的病害。该棉区棉铃虫、棉蚜、棉盲椿象、棉红蜘蛛危害较普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和快速普及,棉铃虫已不是主要害虫,棉盲椿象的危害较普遍。

    该棉区以种植转基因常规棉为主,近年来抗虫杂交棉面积增加较快。

    skbshge

1。 一熟制棉田基本栽培模式() 
一熟制棉田种植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栽培模式,占该棉区棉花种植面积的50%以上,该种植模式主要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及陕西的棉花高产地区,以及干旱、盐碱较普遍的丘陵地区和沿河、沿江地区。21世纪以来,该地区由于推广应用了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和杂交种,棉花抗灾能力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种植技术也随之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建立了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技术环节。

    (1)播种前的准备与播种技术 打好播种基础是棉花高产高效的关键,一播全苗是实现高产高效的基础。

    ①施足基肥 棉花是喜温、喜光、喜肥的高产经济作物,在施肥技术上,以粗肥为主,施足基肥是前提;每667米2

    产籽棉250千克以上的地块,要求每667米2

    施有机肥4500千克、碳酸氢铵50千克、过磷酸钙100千克、硫酸钾或氯化钾20千克、硼肥1千克、锌肥1千克,撒于地表,耕翻于土壤深层之中,夯实地力基础。

    ②精细整地 由于有的年份秋季气温偏高,棉茬上会长出部分新的枝叶,造成棉田养分的消耗,棉茬成活会衍生大量的病毒和细菌,越冬害虫的密度会增加。因此,需要在冬前及早拔除棉柴,拾尽根柴和残留的地膜。现在不少地区采用棉秆粉碎机打碎棉秆,结合冬灌促进有机质腐熟,效果良好。冬耕有利于消灭越冬害虫和土壤病菌的传播,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深度要达到30厘米以上。

    ③播前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在播前10天,要选择晴朗的天气,晾晒棉种,晾晒时间2~3天,促进种子后熟,打破休眠期,提高出苗率,以达到苗全苗壮。种子摊得不宜太厚,以10厘米为宜,每天翻晒3~5遍,晒种时切忌在水泥场和硬化的地面上晾晒,要摊在竹席、苇席或布单上,防止出现僵籽硬籽。采用脱绒包衣的精加工种子,可不必晾晒。

    ④足墒下种 浇足底墒水,浇水的时间要在播种期前7~10天,以利播种时地温能够较快回升。黏性土壤保水能力强,浇水时间适当提前,沙壤土地适当推后。

    ⑤选择最佳播期 根据黄河流域大部分棉区春季气温回升的规律,以4月20~25日为最佳播期,此时5厘米以上地温已稳定通过16℃。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地区以及河北省中部地区多采用播种后地膜覆盖技术,播种期可适当提前,一般3月中下旬开始播种。

    ⑥播种的深度和播量 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是争取棉花高产的基础,为确保一播保全苗,播深应在3~5厘米,地膜棉宜浅不宜深,使用脱绒包衣种子,每667米2

    播量不少于1。5千克;穴播每穴3~4粒。

    ⑦密度与行、株距的确定 近几年部分棉农有降低种植密度的倾向,片面认为只要单株结铃多、棉铃大即可高产,种植常规棉品种把种植密度降低到2500株/667米2

    以下,甚至2000株/667米2

    ,这种做法不可取。根据黄河流域棉区近几年棉花高产创建的成功经验,常规棉高产田种植密度以3200~3500株/667米2

    为宜,中等肥力棉田密度应不低于3700株/667米2

    ,干旱丘陵和盐碱地种植密度还应适当增加,要求密度4000株/667米2

    左右。种植杂交棉的地区,肥水管理条件较好的,密度可适当降低,一般为3000~3300株/667米2

    。采取等行距种植,行距以75~85厘米为宜,宽窄行种植时,大行距90~100厘米,小行距60厘米,株距35厘米左右。

    (2)棉花苗期管理 棉花出苗后至现蕾称为苗期,其生长特点是地上部和地下部同时生长,以地下部生长为主,此时期棉花主根生长较快,侧根迅速增加,真叶不断出现和增大,养分吸收以氮肥为主,养分分配以地下部为主,棉田管理重点是保全苗,促壮苗,控制病虫害,增根增叶,搭好丰产架子,运用相关栽培技术,确保苗全苗壮,早发稳长。为此,要掌握和运用以下栽培技术。

    ①确保全苗 在运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方面,当前采用播后盖膜播种方式占有相当大的面积,这就涉及放苗技术。我们要求地膜覆盖棉田,当棉田出苗率达到70%以上,子叶平展变绿时,应及时放苗,掌握放绿不放黄的原则。出苗后1~2片真叶时,要及时间苗,3片真叶及时定苗。如出现缺苗断垄,要及时移苗补栽,力争达到苗全苗壮。

    ②早细中耕 露地播种的棉田,在棉花出苗后,尽早中耕松土,中耕要细,深度略超过棉种深度。地膜覆盖棉田,在行间中耕,要保证棉田土壤无板结、无杂草。另外,雨后一定要及时中耕,以利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保苗早发。

    ③控制肥水 一般苗期需肥量占全生育期的5%左右,施足基肥的一般在苗期不再施肥,如基肥不足,每667米2

    施尿素5~7千克即可;苗期浇水容易造成地温下降,一般不提倡浇水,以促进根系下扎,出现较干旱的棉田可开小沟、浇小水,浇后及时中耕,促使地温上升,破除板结,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④苗期病虫害的防治 苗期病害主要是立枯病、猝倒病、炭疽病等。苗期虫害有棉蚜、棉叶螨、棉蓟马、地老虎等。棉蚜发生后可造成叶片卷曲,影响棉苗正常生长,其防治指标是:如果棉苗在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达到10%,3片真叶以后达到20%,要立即施药防治;棉花苗期如果出现了立枯病,可用兽用庆大霉素灌根,防治方法是每桶水加庆大霉素2~3支,畦下喷洒,向根部喷洒2~3次;棉花炭疽病防治采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溶液灌根;猝倒病可用25%瑞毒霉灌根。

    (3)棉花蕾期管理 棉花单株现蕾以第一果枝上的第一花蕾苞叶最宽达3毫米为准,大田群体有50%的植株达到单株现蕾标准之日,即为棉花的现蕾期。棉花现蕾后,进入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地上和地下营养器官的生长明显加快,花蕾的增长也日渐加快。与苗期相比,蕾期是棉株群体体积增长较大的时期,是一般棉田株体各器官增长最快的时期,蕾期的光合产物主要向主茎和果枝前端生长旺盛的部位输送,供给蕾的很少。随气温不断上升,棉花的根、茎、叶、果枝、花蕾的生长明显加快,植株代谢越来越旺盛,生理活动增强,光合生产率高,根系生长达到旺盛时期。此期管理主要是壮棵稳长,搭好丰产架子。蕾期棉花要“壮而不旺,稳而不衰”,也就是在壮苗早发的基础上,壮棵稳长,既要使根系发达,植株健壮,蕾大、蕾多,又要防止徒长。蕾期正常的长势长相是茎秆粗壮,主茎节间紧凑,红茎占60%;植株宽度大于高度;顶心凹陷肥壮,向阳性强;叶片大小适中,叶色油绿;果枝健壮、蕾大、蕾多;平均3天左右增长一个果枝。主茎日生长量从现蕾时的0。3厘米增加到1~1。5厘米,盛蕾阶段达到2~2。5厘米。见花时株高50~55厘米,有10个左右的果枝,20多个花蕾。为此,要采取以下关键栽培技术。

    ①遇旱及时浇水追肥 棉苗生长进入蕾期以后,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同时并进,要求蕾期稳长,肥水适当控制,如果前期干旱,棉田肥力不足,要进行浇水追肥,一般施肥量为每667米2

    施尿素7。5千克;如果肥力较足,不必追肥,要因地制宜;蕾期遇旱浇水成为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夺取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在降水量少、气温不断升高、田间耗水量日益增多的地区、要根据天气,土壤含水量,确定浇水。

    ②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适时进行化控 应用缩节胺进行化控是高产棉田保证棉株稳长、夺取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使用缩节胺,要掌握“早、轻、勤”,以及前轻后重的原则,蕾期使用量要少,使用时期在盛蕾期,时间在6月20日左右,或者棉花长出12片真叶时,不管旺长不旺长都要打,最佳用量为每667米2

    喷施0。3~0。8克。旱地和贫瘠棉田不宜化控。

    ③中耕松土 棉花蕾期,要继续中耕松土,特别是深中耕,对控制棉株徒长,促进棉根下扎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蕾期要中耕2~3次,提倡雨后及时中耕,对旱田不宜深耕,主要是浅锄灭草保墒。

    ④简化整枝技术 合理整枝可控制营养生长,降低养分消耗,调剂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分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的条件,降低田间温度,减少烂铃等。在整枝上实行简化整枝的方法是,一次去叶枝,一次打顶。去营养枝的时间在6月上旬,当营养枝和果枝能清楚分辨出来的时候,将第一果枝下叶枝全部打去即可,高产棉田,每667米2

    密度不超过2500株,平均行距在1米的棉田,可横向留2个健壮的叶枝,当叶枝上长出4~5个果枝,要及时打去叶枝的顶尖,不可多贪果枝。此时正值小麦收获期,不少棉农因忙于收获小麦而推迟整枝时间,造成营养枝偏大,浪费了营养,而且整枝时易造成棉花主茎折断,需要特别注意。

    (4)棉花花铃期的田间管理 棉花从开花到吐絮的这段时间称为花铃期,该时期的生长特点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以生殖生长为主。棉花平均日生长2~3厘米,开花和幼铃生殖需要大量营养。花铃期是棉花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决定产量和质量高低最关键的时期。应掌握初花期促控结合,盛花期以促为主,增加蕾铃、减少脱落;实现三桃挂满,有以下几个措施。

    ①科学运用肥水 棉花进入花铃期,茎、枝、叶的生长都达到最大值,现蕾、开花、结铃同时进行,积累的干物质最多,对养分的吸收达到了高峰,是肥水应用的关键时期,此间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50%以上,吸收氮、磷、钾总量占全生育期60%以上,花铃期是棉花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抗虫棉开花结铃快而集中,需肥高峰期来得快,如果肥料不足,极易引起早衰。但花铃期正处于高温多雨季节,如果一次施肥过多,极易造成棉花徒长,导致蕾铃大量脱落,蕾铃大量脱落后,又往往出现脱肥早衰现象。在前期施足磷、钾肥的基础上,这个时期主要施用氮肥。高产地块,在棉花单株达到4个成铃时,一次追尿素15~20千克,结合浇水;长势弱的棉田,可在初花期进行浇水和追肥。在棉花晚发和套种棉田增加的情况下,花铃肥更不宜一次集中追施。为了满足棉花不断开花结铃和抗虫棉更需要钾肥的需求,要改过去花铃肥一次集中追施和只施氮肥的做法,分为2次追施,并配施钾肥。一般每667米2

    追施尿素20千克、钾肥10千克,第一次追施肥量的2/3,剩余的1/3过15天左右再追施。蕾期施肥不足的,花铃肥追施时间可适当提前并增加肥量。地力水平不高的早发棉田,要适当提早追施花铃肥,并增施氮、钾肥。

    ②搞好抗旱和防涝 进入开花结铃盛期的棉花,对水分反应十分敏感,既怕旱又怕涝。花铃期正处在高温、干旱与暴雨交替发生的季节,旱涝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花铃期温度高,蒸发量大,若10天左右无雨,20~40厘米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要立即浇水,切不可被地表潮湿的假象迷惑而耽误浇水,浇后适时浅中耕保墒。要隔行沟灌,忌大水漫灌,以防浇后遇雨引起内涝。大雨过后要迅速排除田间积水,适时进行浅中耕,确保土壤透气性良好,促进棉花生长发育,防止烂铃发生。2006年,有些地区部分棉农,在7~8月份棉田出现长时间干旱无雨的情况下,却不敢浇水,怕浇水后落蕾、落花、落铃,结果造成因干旱导致大量蕾铃的脱落,造成减产。广大棉农要注意:7~8月份,气温偏高,棉株蒸腾、土壤蒸发量都很大,若7~10天无雨,棉田就出现了旱象,如果不及时浇水,就会造成减产。在高温天气,要注意选择浇水的时间,应选择早晨或傍晚,阴天气温低的时候浇水;千万不要在中午气温高时浇水,以免造成蕾铃脱落;浇水不宜积水,浇后要渗完。

    ③及时揭膜,开沟培土 棉花进入花铃期,地膜的增温效果很大,要求在6月25日至7月上旬,要把地膜全部揭去,揭膜后结合培土,固根防倒。

    ④喷施缩节胺,保证棉株的稳健生长 花铃期是棉株生长最快的时期,应用缩节胺可以塑造理想的株型,增加光合作用,加快成铃的速度,减少蕾铃的脱落,增加成铃,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缩节胺控制营养生长的有效期为15~25天,因此在盛蕾期喷一次后,初花期和盛花期应再各喷一次;初花期的用量,每667米2

    用量为1。5~2。5克,盛花期为2。5~3克;应掌握喷旺不喷弱,喷涝不喷旱;不要用药过量,影响棉花生长,造成贪青晚熟,铃壳增重、变厚,吐絮延迟。利用缩节胺或其水剂助壮素,对旺长棉田进行化控,是一项简便有效的增产技术。但因抗虫棉的长势不如非抗虫棉强,后期易早衰,如有棉花晚发的情况,要做到合理化控,化控的次数和用药量宜适当减少。一般在初花期进行第一次化控,每667米2

    用缩节胺1。5~2克或助壮素6~8毫升,对水40~50千克盖顶喷施。7月下旬对有旺长苗头的棉田,再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