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仙侠武侠电子书 > 骁雄 >

第245部分

骁雄-第245部分

小说: 骁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心中,那些只杜重威不愿他立功的托辞。

    “好,好,好!”杜重威哈哈大笑,他说那番话,大半都是说给旁人听的,根本没想过梁汉璋真的会遵从他的将令,“粱将军此去务必小心谨慎,若真能大胜,当记将军首功。”

    梁汉璋喜不自胜,点起麾下两千精骑,一路烟尘,旌旗飘扬,向北方而去。

    梁汉璋离开后,杜重威即下令安营扎寨,等待梁汉璋的消息。

    皇甫遇悄悄地来到李守贞身边,低声道:“末将以为,梁汉璋将军此去极为不妥。此为北地,地形复杂,山川险峻,可以设埋伏的地方实在是太多。梁将军后无接应,孤军深入,万一中了埋伏,岂不糟糕?”

    李守贞点了点头,答道:“是啊,不妥,极为不妥,可是他自己要去,谁又拦得住他?杜帅也说了,他此去的目的是侦探敌情,发现敌踪,立刻撤回,不可擅自出击。

    但愿汉璋将军能将杜帅的话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皇甫遇眉头紧皱,道:“万一梁将军不听杜帅将令,一味向前死战,又该如何?既然如此,是否该向杜帅建议再派一支人马,护住粱将军的后路,随时接应他后撤?”

    李守贞回头撇了皇甫遇一眼,问道:“皇甫将军,你可知军中十七禁律五十四斩是什么吗?”说罢,拍马走开。

    皇甫遇一呆,他是军中将领,哪有不知十七禁律五十四斩的道理。

    十七禁律五十四斩指的是:

    一: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此谓悖军,犯者斩之。

    二:呼名不应,点时不到,违期不至,动改师律,此谓慢军,犯者斩之。

    三:夜传刁斗,怠而不报,更筹违慢,声号不明,此谓懈军,犯者斩之。

    四:多出怨言,怒其主将,不听约束,更教难制,此谓构军,犯者斩之。

    五:扬声笑语,蔑视禁约,驰突军门,此谓轻军,犯者斩之。

    六:所用兵器,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不利,旗帜凋弊,此谓欺军,犯者斩之。

    七:谣言诡语,捏造鬼神,假托梦寐,大肆邪说,蛊惑军士,此谓淫军,犯者斩之。

    八: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

    九:所到之地,凌虐其民,如有逼**女,此谓奸军,犯者斩之。

    十:窃人财物,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犯者斩之。

    十一:军民聚众议事,私进帐下,探听军机,此谓探军,犯者斩之。

    十二:或闻所谋,及闻号令,漏泄于外,使敌人知之,此谓背军,犯者斩之。

    十三:调用之际,结舌不应,低眉俯首,面有难色,此谓狠军,犯者斩之。

    十四:出越行伍,搀前越后,言语喧哗,不遵禁训,此谓乱军,犯者斩之。

    十五:托伤作病,以避征伐,捏伤假死,因而逃避,此谓诈军,犯者斩之。

    十六:主掌钱粮,给赏之时阿私所亲,使士卒结怨,此谓弊军,犯者斩之。

    十七:观寇不审,探贼不详,到不言到,多则言少,少则言多,此谓误军,犯者斩之。

    仔细想了想,皇甫遇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

    十七禁律五十四斩的第四条是:多出怨言,怒其主将,不听约束,更教难制,此谓构军,犯者斩之。

    这不是正说的是梁汉璋吗?

    而十七禁律五十四斩的第八条: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他刚才所说的话,似乎能跟这条靠得上一点边。

    皇甫遇明白过来,李守贞刚才的话,一方面是在点拨他,另一方面也是在警告他,莫要多管闲事。

    原来,无论是杜重威,还是李守贞都认为梁汉璋此去必死。杜重威正打算利用这个机会,趁机除掉梁汉璋这根眼中钉肉中刺。而李守贞似乎还很赞同杜重威的做法。

    想明白了这一点,一股怒火不由得从皇甫遇心底升起。

    就算梁汉璋该死,那两千精骑何辜?难道就为了除去梁汉璋一人,就该让两千铁血男儿洒血疆场吗?

    更何况,如今治军,又有几人真的是按十七禁律五十四斩来的呢?若是真按这十七禁律五十四斩来执行,麾下的兵卒没有逃光,也该被砍光了。

    皇甫遇忽然想起了李风云,与李风云联手打的那几仗,何其的快意,可以说是他戎马生涯中打得最痛快的几场仗,因为,他根本不用不用担心后背,更担心有人在背后射冷箭。

    不像现在,连身边的友军也不能相信,生怕被人找什么理由除掉了,或者故意被送往死地,死得不明不白。

    人生在世,为欢几何?不知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与李风云并肩作战。

    皇甫遇心中暗叹了一口气,他与梁汉璋并无交情,犯不着为了他去触怒杜重威和李守贞。

    第三日凌晨,有残兵逃回报告,梁汉璋所率的两千精骑,在浮阳之北界遇伏,契丹将领高谟翰率五千兵马杀出,将梁汉璋两千人马包围。两军厮杀了一整天,梁汉璋战死,所率的两千精骑,除了十多人浴血杀出重围,其他的人,尽皆战死,全军覆没。

    这三天,杜重威的大军没有向前移动一步。

    听到这个消息,杜重威叹了一口气,道:“可惜了,一员忠勇良将!”

    李守贞也道:“是啊,契丹鞑子实在是太狡猾,汉璋死得其所,此事必须马上禀报皇上,请朝廷厚加嘉赏!”

    听得皇甫遇后背直冒凉气。

    杜重威当即下令大军拔寨南撤。

    注1:取自白居易《长恨歌》。

    注2:此刘延祚并非天策府中刘延祚,同名而已,前文提过,他曾向晋国乐寿监军王峦写过信,说准备投降晋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后者是本书杜撰出来的人物,请勿弄混。

    注3:梁汉璋(898年-946年),字国宝,应州人。年少时投入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军中,以勇力著称,先后担任突骑、奉德指挥使。

    石敬瑭即位的第二年,遥领钦州刺史。第三年,加检校司空,改护圣都指挥使。第七年,迁检校司徒,遥领阆州团练使。第八年,授陈州防御使。

    契丹从黄河南岸撤军后,改任检校太保、郑州防御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不久任永清军兵马留后,俄正授节制。这一年,他诏领千骑戍防冀州。946年,石重贵命令杜重威北讨,诏令他担任北面马军都排阵使之职。杜重威命令他收复淤口关,在浮阳之北界与契丹骑五千兵马相遇,苦战竟日,以众寡不侔,为流矢所中,殁于阵。

    前文提到过此人,但未注释,此处详加说明。

第四百六十五章 武学根源() 
“天人五衰之所以又被称为心劫,是因为天人五衰并非是由于修为出了问题,而是心境出了问题。所以,妄图从修为上去解决天人五衰,无异于缘木求鱼。”了然大师盘腿禅坐于静心潭边,缓缓地道,“心境如山,心意如水,各人心境皆不相同,为何有的溪流能汇聚成河,直奔大海,而有的只是消失在岩石缝中?

    这不是水的原因,而是山的缘故。

    心境中有罅隙,那水自然就会流入罅隙中去。

    不要以为出招时的种种杂念只是心意的事,其实,说到底还是心境出了问题。”

    一边盘坐的李风云闭目不语,苏语侬似有所悟。

    苏语侬提出袭击慧法大师的人可能不是内事监,甚至朝廷的人后,众人都觉得有此可能,若真是这样,那此中事情错综复杂,恐怕一时也难弄清楚。

    少林寺住持慧法大师,命令门中弟子详查此事,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少林寺身为武林中的泰山北斗,万没有道理吃了这么一个暗亏而没有任何行动的。李风云、苏语侬毕竟不是少林寺弟子,也不好过多插手此事。

    李风云身上的天人五衰越来越严重,杜如月央求了然大师出手相助,了然大师不是敝帚自珍之人,欣然答应。寻了这静心潭边指点李风云。

    “大师,那这心境出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过了许久,李风云睁开眼睛问道。

    “心境的问题,老衲说过,也没有完全解决的办法。不过,却可以补救,虽然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并不是很好。

    这就好像铁锅裂了,补上一块锡一样。但锡毕竟是锡,并非铁,所以那铁锅裂口处仍旧会出问题,只看时间长短罢了。”了然大师答到。

    说到这里,了然大师从怀中掏一本十分陈旧的经书,放到李风云面前,道:“这边上老衲修补铁锅的那块锡。”

    李风云定睛望去,只见那经书上写着几个大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急忙拿起翻阅,只见那经书开章写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

    李风云翻来翻去看了半天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抬头问道:“大师,这是什么心法秘笈?我怎么觉着像在讲故事,半点也不提武功的事情?”

    “噗嗤”一声,苏语侬笑了出来,解释道:“这是《金刚经》,是佛经,可不是什么心法秘笈,在洛阳大街上,二十文钱就能买来一本。”

    李风云大为不解,道:“大师,你给我一本佛经做什么?难道是要劝我做和尚,那可不成。我喝惯了美酒,吃惯了肥肉,青菜萝卜偶尔吃两顿也就罢了,要我天天吃这个,那我还不如去死。而且……”

    偷瞄了苏语侬一眼,李风云接着道,“我还要娶美女,生儿子,承继香火,享受大富大贵,建立不朽功业,要我出家当和尚,决计是不成。要不这样,等我八九十岁时,儿孙满堂,苏语侬也变成唠嘴的老婆婆,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何?”

    李风云当初被大慧法王弄怕了,此时满嘴胡柴,满地跑着马车。

    苏语侬羞的小脸通红,娇啐道:“你看奴家做什么?你才是唠嘴的老婆婆,你当不当和尚,关奴家什么事?”

    了然大师呵呵笑道:“风云,老衲让你看这本《金刚经》,可没打算叫你做和尚,你要真做了和尚,老衲这乖孙女后半辈子该怎么办?难道去做尼姑?你有这想法,老衲还不同意呐!”

    苏语侬没想到了然大师虽然九十多岁高龄,心地却如孩童一般,竟然拿她打趣,更是满面飞霞,站了起来,佯怒道:“爷爷,连你也欺负我,不理你们,的哪!”说罢身形一闪,朝外跑去,转眼就不见人影。

    苏语侬被说得心底“扑通扑通”直跳,又牵挂李风云的天人五衰,悄悄地从一侧绕了回来,躲在一块大石头后偷听。

    了然大师与李风云的耳目何等敏锐,苏语侬的此举怎瞒得过他们,只是两人都没有挑破。

    李风云放下心来,道:“既然如此,大师究竟为何要将这《金刚经》给我看?”

    了然大师正色道:“《金刚经》当然不是什么武功秘籍,但若说他不是一门心法,却是不对的。”

    李风云不解,又拿起《金刚经》翻看了一番,失望地放下《金刚经》,道:“大师有话何不明说,我看这经书,满眼都是佛、须菩提、世尊之类,还有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知所谓的话,与心法何干?”

    了然大师笑道:“这就是心法呀,难道只有教你如调教气息,如何运行真元才叫心法?心法者,心之法也。不过是教大家用心看世界的方法,内功心法也只是其中一种,也是有其根本心法演化而来。

    就比如我佛家武学,其实都是由佛家心法演变而来,其根本,也都是佛家之至理。这些至理,虽然看起来与武学无关,但要细究起来,也能发现其中的脉络与发展。彼此息息相关。

    不止是我佛家武功是如此,道家武学也是如此,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就是老子的一部《道德经》。

    学武不知其宗,纵然能练到一流境界,但再想再进一步,便是千难万难。

    你以为武林秘籍为何物?其实佛、道两家的经典便是最好的武林秘籍,只是众生识别不出其中的奥妙。”

    李风云听得目瞪口呆,他以前练武,大多是照着传授或者秘籍照本宣科,没想过这其中的道理,今日听了了然一席话,顿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了然大师说得没错,万变不离其宗,弄清了其根源所在,明白了为何这般,许多武学问题也就自然而然迎刃而解。

    这就好比人人都知三七二十一,三下五除二,但是真正明白三七为何是二十一,三下五为何要除二的人,才能真正的活学活用,因为他明白了三七二十一的道理,自然也就能想到九九八十一,晓得了三下五为何要除二,理所当然也能推出五下五进一。

    了然大师的话,为李风云推开了一扇窗。

    只是李风云有些不明白,了然大师为何说《道德经》是他的,李风云听冯道说过,《道德经》明明是他的本家,一个姓李的人放牛的时候写的,怎么就成了他的?

    呸,还大师呢,都九十多了,还口出脏话,自称是“老子”,难道以为自己是山大王吗?

第四百六十六章 乾坤大挪移() 
亏得了然大师不知道李风云心中所想的这些小心思,要不然,正说得兴高采烈、唾沫飞扬的了然大师必然口吐一口鲜血,大叫道:“驴子不可教也!”

    “其实,老衲今日拿出《金刚经》,也并非是要你去精研这部经书。”了然大师呵呵笑道,“《金刚经》全文六千余言,就算老衲真要你通读背诵,你有这耐心么?”

    李风云松了一口气,挠了挠后脑勺,“嘿嘿”笑了两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