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皇上,系统不让我爱你 >

第84部分

皇上,系统不让我爱你-第84部分

小说: 皇上,系统不让我爱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知道这一仗十分重要,不但是稳固帝位的关键,更关乎生死存亡,需要竭尽全力在各个方面确保打胜。于是趁着确定将帅人选的当口,他先对整个军界做了一番整理和肃清。

    首先就是削减了御马监的职权,降低了宦官集团对军队的影响。历史上掌过权的宦官风评大多很差,而且实际有能力、起到过好作用的也确实占着少数,宦官两个字在这些年几乎成了平民百姓心目中对朝中坏人的代名词。皇帝这一次对宦官的削权,又获得了外廷和民间的一致赞誉。

    军界贪官如绮雯她爹之流数不胜数,虽曾被皇帝收拾掉了几个最过头的,现今余下的仍然遍布全军。这些人本还觉得今上正值用人之际,又顾念着稳定军心,不敢对他们动手,纵使看着朝中文臣大换血、宦官被削权,也没多少危机感,想不到自己却很快迎来了比文臣和宦官更悲惨的命运。

    往日对军队若要自上而下地抓人削权,难免牵一发而动全身,惹得其手下兵士惶恐不服,严重者还会激起反扑哗变,十分不好收拾。可人家今上却另有高招。

    这些军中贪官有哪个没克扣过饷银、苛待过部下兵将的呢?皇帝就从这里入手,抓人之前率先着人安抚其部下兵将:你们都受委屈了,今上这就来解救并抚恤你们,该给你们的钱和粮食马上就能补给你们啦。

    低级军官和小兵们可没人跟上司有多深的交情,也没太高的觉悟,当兵的目标就是赚钱养家,谁给钱给粮食谁就是衣食父母。看到皇上照顾自家利益,巴不得双手双脚地支持。

    所以这令行一下,登时引发了下属们的全力支持,这下别说哗变了,有的地方甚至都不用皇差动手,下面的人先控制了贪腐的上司等他们来拿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似乎也算是一种“哗变”吧。

    这一次被斩首祭旗的,就是这些军中贪官里的罪重当斩者。一百三十四人这个数字看起来多了些,实际绝没一个是冤枉的。

    一清查才发现这些人究竟能胆大到什么程度,简直令人咋舌。神机营中竟有人多次将大燕朝最先进的□□火炮私自出售,其中有些还是直接卖去了和国的,这样的人不杀还留着何用?与之相比,赵顺德都不显得那么罪大恶极了。

    原本出师之前总会杀个叛徒、逃兵之类的人祭旗,再杀头牛祭天。这一回皇帝把规矩改了,牛都免了,就直接杀这些军中败类连祭旗再祭天。他就是要三军兵将都看清楚自己是如何地赏罚分明,如何地手段凌厉,如何地眼里不揉沙子。

    大军由此开拔北上。

    簇拥在圣驾跟前的除羽林卫之外,另有数名近身侍奉的宦官,其中一个身形纤细,穿皂色贴里,头戴幞头,脸上罩着一个纱质面罩。

    这以铜丝与竹篾为框、上罩纱巾制成的面罩是人们行走郊野用来遮蔽风沙的东西,并无什么特别,但一般来说,在圣驾跟前还遮蔽面目未免显得不敬。今日出行,官兵们却发现圣上跟前的宦官公公们人人都戴着这样的面罩,也不明白是何意思,只猜着是圣上另有安排。

    绮雯竟然原本就会骑马,这令皇帝有些惊喜。

    两人的坐骑相隔很近,虽隔着面罩,皇帝也从她垂着头、略略垮着双肩的姿态看出她精神不济,当下提缰凑近,低声问:“是不是吓着了?”

    绮雯当即挺胸抬头,摇头笑道:“哪至于的?你可别忘了,我头一天遇见你时,就曾见你当街杀人,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了呢!”

    皇帝失笑:“那也算杀人?等真到了战场上,你才见识得到什么是杀人。比起那个,今日这行刑场面根本算不得什么。”

    话说他原本还打算把刚那些死囚都判凌迟来着,只因觉得行刑起来太占时间,才“简化”成了斩首。对比起来,手起刀落人头堕地的场面和寸刀磔体惨叫漫天相比,也另有一番震慑效用。

    望着前方噗噜噜迎风抖动的旗幡,他又听见她发出一声似有若无的轻声叹息。

    皇帝心如明镜,她这声叹自然不是为着前方的凶险,而是为后顾之忧:“你还是放心不下,留他监国?”

    绮雯摇头淡淡道:“不光是为什么监国,你知道的,不过你心里有数就好,我毕竟不及你懂得多。”

    事前他已经做了很详尽的解释,这次出征留潭王监国,为的是表个兄弟齐心、毫无嫌隙的姿态给国内的乱民和入侵的外敌看,实际只是做个样子。

    原先的天子亲征时,藩王监国也只是坐镇京师当个监工,真正朝中大事还是要送往战场等皇帝亲自批阅,并非把国家大事的决断权力都交到藩王手里。

    这一回更不必说,除了军权牢牢握在皇帝手里之外,其余权力也都在可控范围之内,除非他真去打个全军覆没回不来,不然就绝对有把握不会被潭王趁机得去半点权力。

    决定让潭王监国时,皇帝曾与他单独会晤,做了一番详谈。他们兄弟多年来都没什么正经的沟通,这一回当然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就做到交心了。皇帝只是尽到责任向潭王说清眼下的内外局势,公事公办地请他也尽一份皇子的责任。潭王一样也是公事公办地接受了。

    上一次潭王没有选择鱼死网破虽说有着投机之嫌,其实皇帝仍然坚信,自己这兄弟没那么不成器。原来之所以给他拆台,都是因为形势还没那么紧迫,源瑢还心怀侥幸,想要先夺过皇位再去治理。眼下可不同了,再不齐心协力,等待他们真的只能是一道亡国。

    受着几乎一模一样的教育长大,他还是有把握源瑢不会那么不懂事。

    但这话皇帝没有对绮雯说,因为他知道绮雯不会信。虽然绮雯每次都说一切由他做主,实际皇帝明白,她是打心眼里认为他应该抓住机会把源瑢置于死地的。对源瑢的为人,她的看法比他悲观一百倍。

    他只能用贴合实际的解释来宽她的心,告诉她自己做好了周密的计划,不会留给源瑢反手一搏的机会。

    其实绮雯也不是不信他,现今形势敏感,是他和众保皇党人对潭王的戒备最严密的时期,他一定是真的做好了周密部署,不会留给潭王可乘之机的。可是,将来呢?

    等到局势趋于稳定,潭王装乖装得时间足够长了,他总有懈怠下来的一天。绮雯清楚皇帝的本性,不到万不得已,他绝对下不去杀手。换言之,恐怕总要等到潭王先动手。

    这样下去,谁敢保证没有被其反噬的一天?善人与恶人的斗争当中,善的一方总是容易落于下风的。

    绮雯都想过,皇帝最可能为她的缘故忍不下潭王,或许以后自己应该故意卖个破绽给潭王,弄出点事端逼皇帝下手除了他。

    有时候她甚至会想,当初真该亲手把那丫捅死……

    经过前一年本土戎狄的冲击,辽东的几座重镇城池都毁坏严重,如今经过了仓促的修补,就又要迎接新一轮更大更重的冲击了,未免显得不甚牢靠。

    为此有人曾建议放敌军进到城池稳固的京城外再开打,皇帝当场把说话的人送出大门赐了庭杖。

    辽东再怎么无险可守,又怎能拱手送人?再说从前有过两回敌人进犯到了京郊,致使周边百姓惨遭荼毒,朝廷怎能明知如此还故意为之?这简直是再荒谬不过的建议。

    等到真出了山海关,一座城镇一座城镇地北上推进,皇帝与一众没亲自来过的将帅才发现,其实这些城镇已经修补得很好了,无论大城小镇,哪一座都不是能轻易被攻陷的样子。

    于是保守派臣下又开始进言,而且是每到一座城镇都要进言一遍,劝今上不必再冒险北上,就此驻兵据险而守。同时表明自己绝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出于替今上安全考虑的忠君之道。

    皇帝却一点采纳的意思都不露,执意继续北上迎敌,对出击的策略,他自有一番独到见解,绝不会为人左右。

    大燕的军队号称二十万,实际人数是二十四万有余,这是很不符合惯例的事。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但凡出兵,总是要把一万说成两万,十万说成二十万,五十万说成一百万,从没有往少里说的时候。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据说只有二十多万……

    只因这一次绮雯说了句:干什么都要往多里说虚张声势?换成我就故意说少点,好让对方掉以轻心,不是更好?

    皇帝陛下觉得有理啊有理,于是就开创了这一次“谦虚”的先河。

    和国的军队号称也是二十万,实际只有十五万。本来人家和国人讲究实事求是,不爱夸大的,都是听说了中原人夸大其词的做派,才有样学样,很“谦虚”地仅仅夸大了五万人。

    于是真正的局势,是大燕比和国兵力多了近十万人。

    和国的民族性格之一就是谨慎,打仗也讲究知己知彼,而且不是一般的讲究,是立志要把对方的任何细节都摸个清清楚楚才肯罢休。太上皇传位于皇帝,引发皇室兄弟有着争储危机,这些事国内的平民百姓都了解甚少,却都被和国统帅着人打探了去。

    本来这一次和国集结兵力,是准备趁着太上皇过世、皇帝与潭王争夺诸位导致国内动乱之际来进攻的。没想到他们原以为很隐蔽的行动早被锦衣卫侦查上报。

    皇帝为了争取更多时间集结和整肃军队,刻意着人透风过去,表示自己一方根本没出什么争储风波,只是一点家庭小矛盾,半天就解决平息,而且己方对他们的行动早有觉察,也早有准备。

    这一招打草惊蛇效果甚好,一向谨慎的和国果真没敢依照原定计划贸然进攻,而是暂时在中朝边境屯兵观望,很听话地留给了皇帝筹备出征的时间。

    这回听说了对方的皇帝要亲征,和国又除了对大燕朝早先几位皇帝亲征的具体做派风格之外,连同中原历史上所有朝代皇帝亲征的资料都搜集来研究了个遍,以推算当今皇帝的作风与战术。

    等到他们自认为信息处理完毕,可以真的动手出兵南下时,大燕集结的二十万大军也自京城北上出发了。

    这倒也不能说明他们愚蠢错失良机,如果他们搜集准备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一定会对战局十分有利,只可惜,在这个信息流通闭塞的时代,想完全甄别信息的真伪是谁也做不到的。

    北上的燕军与南下的和军都平分了东西两路,究竟是哪一方先决定分兵、哪一方又是听说对方分兵后才决定分兵阻截的,到这会儿已说不清楚。反正双方的探马斥候都十分活跃,也都十分尽责,双方的动向稍有变化,都很快被对方知晓。

    四路大军逐日聚拢,双方都很小心谨慎,就像两个武林高手对面而立,都想要出招毙敌,却又谁都不敢轻举妄动,每个动作都极度谨小慎微。

 第89章 挑灯看剑

   大燕历三月初三这天,对和国东路军统帅之一的羽柴良佑是个重要日子,因为他要依照事前得到的线报设一次伏兵,夜袭大燕东路军的粮草补给队。

    相比而言,此时的和国其实远不能比后来雄踞一时的日本相提并论,这是个刚刚由分裂到统一还不超过十年的国家,长久战乱造成的创伤还未完全修复,统治者又把精力都放在了扩充军备对外扩张上,军队是武装得很先进了,后勤力量却难以跟上,支撑如此长久和巨大的扩张战争,已经有些捉襟见肘。

    自从绮雯他爹丢了锦州、辽东驻兵全线退防在宁远时起,周边的百姓已有许多逃离,即使锦州被大燕拿回之后,宁远以北仍是人口寥寥。

    因料到和国占据百济之后早晚要南侵,皇帝就早有部署,着人刻意协调安置南来的难民,尽可能保全他们的财物口粮不遗失,同时对宁远以北坚壁清野,北方自然也没留什么余粮给倭人。

    和*队进入辽东后战线越拉越长,海上又有大燕水师封锁,偏去年百济国内粮食减产,本就没多点可用,后方补给只能从本国沿陆路绕百济运过来,耗资巨大。可以说和军刚一动兵时,粮草就已不甚宽裕。

    一心想着南侵进入辽东境内抢点粮食呢,却因皇帝的坚壁清野又落了空。于是□□的和国士卒只剩下一个指望,就是从燕军手中劫掠粮草,以战养战。

    阴历三月初的中原已是一片繁华春光,辽东一带却仍是草木凋敝,寒风呼啸。今年的辽东比往年冷得更久,二月间还下了场大雪,至今仍未化尽,比之京城冬日最冷的时候还要冷着几分。

    在这样的日子口还吃不足,显然是很难熬的。和国大军从统帅到小兵,早已盼粮草盼红了双眼。

    这一次打探到了燕军押粮队的经过路线,羽柴良佑便以将军之尊,亲率一万精兵绕路避过对方主力,前往押粮队必经之路设伏。

    面前是一道浅浅的山谷,道路绵延,两侧被平缓的山坡紧紧夹着,坡上没什么高树,却生满了半人高的灌丛,正好隐蔽身形,是个伏击的绝佳地点。

    薄阴的天上密布星斗,光芒黯淡,远处天际悬着浅浅一弯月牙,似有若无。这天气也是个伏击的绝佳天气。

    羽柴将军对此很满意。

    他今天带来的是一万薙刀队,这种薙刀形似中国的朴刀,有长柄,易于劈砍捅刺,但材质与武士刀相似,都是极硬极利。这支队伍是东路军里战力最强的精锐之一,虽不及长枪队攻力更强,却更适宜夜间偷袭作战,以免惊动更多敌军过来援救。

    羽柴将军有理由自信完全能对付得了那押粮的六千燕军。

    在瑟瑟寒风中苦侯了近两个时辰,终于见到远方的黑暗之中有一队人马开了过来,从行进的缓慢速度上便可判断出,必是押送辎重的后勤军队。

    埋伏在山坡上的和军兵将屏气凝神,半点声息不出,任由坡下的燕军队伍一路行进,直至整个队伍都进入到山谷之内。

    清楚看见队伍后方绵延好一段路的数十辆马车车队,看着那黑黝黝的满车粮草,羽柴良佑难以抑制心中兴奋,握着三股托天叉的手心里都渗出了汗水。

    他向身旁的差官点了一下头,那差官立刻抽弓搭箭,将一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