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之钢铁风暴 小说作者: 搞个锤子 >

第158部分

抗战之钢铁风暴 小说作者: 搞个锤子-第158部分

小说: 抗战之钢铁风暴 小说作者: 搞个锤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安事变之后,蒋孝镇被送进医院,治了好几个月才把脚治好。

    

 350章 西安事变2

    再说孙铭九,冒着枪林弹雨抢入“五间厅”,一看蒋没在,顿时心里凉了半截,抓不到老蒋,可怎么向张副司令交代呢?

    确实,如果老蒋出了事,那就不是向张学良“交代”的问题了,而是从张学良起,大家一块全得“交代”了!

    孙铭久摸了摸床上的被褥还有一定温度,知道蒋跑出的时间不会太长,便命令搜查各处,但仍不见踪影。

    此时贵妃池那边激战正酣,孙铭久以为******在那里,于是赶快过去令对方缴枪,说“你们不要抵抗了,如果委员长在这里,就请出来答话,我们保护委员长的生命安全!”又说“再不缴枪,我们就扔手榴弹了,把你们全炸死!”对方才停止抵抗,把枪扔了出来。

    经搜查,没有老蒋,孙铭久大失所望,赶快去向捉蒋的总指挥白凤翔报告。这时已经六点多了,刘多荃也来了,赶快给张学良打了一个电话,说“尚未找到委员长”。

    孙铭九紧接着又回到“五间厅”,经仔细观察,他“看见蒋的帽子、皮包、假牙等东西杂乱无章地摆在桌子上。我命令搜查全院,仔细寻找。”

    ******没有搜到,搜出了他的侍卫长钱大钧,躲在一个窑洞里,还挨了一枪。

    蒋的手下,素有“八大金刚”的说法,即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陈继承、刘峙、张治中等八人,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黄埔军校教官出身。

    据******的日记记载,当天晚上。在与张学良的谈话中。他觉得张“形态奇异”、“形色匆忙”。“精神恍惚”,怀疑是“其为昨日闻余切训,使彼不乐而已”,再加上陈诚当天下午的提醒,使他产生了某种不祥之兆。因此,12月11日晚上,蒋曾有意召唤钱大钧,告诉他对“行辕警卫应特别加严”。但因太晚了,就没有叫他。结果真的出了事。

    在乱军中,钱大钧被流弹击中****,打穿了肺叶,只好躲在一个破窑洞中。被孙铭九发现,其实真的是救了钱大钧,否则时间长了,非死了不可。

    最后蒋委员长还是在一处山洞处被找到,被找到时蒋委员长赤着双脚,冻得脸色发青。马上就要冬至了。又是在大山里,寒风呼啸。终究是蒋委员长,意志远比常人更坚定,在山里躲几个小时,换作常人冻恐怕都冻死了。而蒋委员长赤着双脚都还能坚持。啥时被找到时,蒋委员长还摔伤了腰,已经颇为狼狈了,再也没有了往日三军统帅的威严。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以上八项,为我等及西北军民之爱国主张,望诸公俯顺舆情,开诚采纳,为国家开将来一线之生机,涤已往误国之愆尤。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临电不胜待命之至!

    12日晚24时,南京连夜举行中央执委会第28次会议,商讨对策,与会者发生了严重分歧。以何应钦为代表的“压服派”认为,张、杨的目的“第一要颠覆国民政府,第二要打倒国民党”,主张对西安施用武力。主和的孔祥熙(代行政院院长)等则认为张、杨的主张与******久已准备的决定是一致的,分歧只在于时间问题,所以和解是可能的,故主张推迟进攻,先把情况弄清楚,进行“说服”。双方相持不下,会议开到凌晨两点仍然没有形成决议。戴季陶看不下去了:“会议如此之久,倘无决定,明日报纸不见中央处置,政府将没有立场,亦即没有国家。”因此才形成了两条最重要的决议,一是“关于指挥调动军队归军委会常务委员兼军政部长何应钦负责”,二是“张学良应先褫夺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所部军队归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13日,南京政府将该决议对外公布。

    “司令,现在西安那边的情况可是紧张得很,蒋委员长是咬死了没松口,只要蒋委员长不同意抗战的八项主张,张杨就不可能放人。南京的何应钦可是********想要武力镇压张杨,唯恐跟张杨和谈丢了中央的权威,巴不得蒋委员长死在西安。为了此事,还专门出动了轰炸机,只是暂时没有炸到西安来,不过看情形是迟早的事。日本人现在也是上蹿下跳,巴不得南京跟张杨大打出手才好。听说南京那边,日本人不止一次要求跟何应钦合作,只是不知道谈得怎么样。司令,国内现在乱到了如此地步,咱们可不能再坐视不理。”西安事变所造成的影响远不止西安与南京。此时兰州气氛也十分紧张,此时议会大厅内军政大员济济一堂,外面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游行声音也如同山呼海啸一般,一阵接一阵的涌来。出声说话的是有着西北管家之称的藏式毅。

    “不错,司令,五年磨一剑,转眼间西北军蛰伏已有五年,这次正是促进民族统一战线,跟日本人一决高下的时候。西北不可再退让!”此时马占山等强烈的主战派纷纷起身大声道。

    “司令,西北是时候站出来了。”

    “连张杨都有如此惊人之举,难道咱们西北军要落于人之后?”

    “司令,你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真是急死个人了。”场内会用这种语气跟姜立说话的人不多,黄国栋尽管已经是西北政界大员这一,人比起往年已经沉稳了许多,但遇到这事,看到台上坐着不动如山的姜立,禁不住急道。

    “急什么!”姜立瞪了黄国栋一眼,看着眼前的群人道,“事情没你们想的那样危急,眼下当务之急是不让南京跟张杨打起来。真要开打的时候,西北拉拉架就好了。邵主席这边搞个政界联合声明,西北军上下赞八抗日八项主张,认为眼下抗日为第一要务。杨虎城派过来的人我先去见一下。”

 351章 西安事变3

    西安此时的一举一动已经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中央几次派人进入西安调解。但蒋委员长一直死咬着不松口,不同意在抗战八项上签字,张杨两人的耐性也受到了极大的煎熬。谁也无法左右蒋委员长的意志。不过这个时候蒋委员长的夫人宋美龄在戴笠的陪同下乘机抵达西安,为事情带来了一丝转机,在宋美龄的劝说下,蒋委员长此时也松了口。只是蒋委员长也只是做口头承诺,不愿意在任何书面上的协议签字。

    因为蒋委员长一直致力剿*共,却对日军的步步进逼不太上心。蒋委员长的口头承诺自然不可能轻易打发杨虎城。但并没有政治家天赋的张学良却找了个很好的台阶下,对于蒋委员长的承诺并没有多少怀疑。因此此时在西安城里也暴发一场激烈的争吵。

    “不行,蒋委员长出尔反尔也不是没有过,现在只做个口头承诺,万一他回到南京以后翻脸不认帐,我们岂不是纵虎归山!”杨虎城对于此时便释放蒋委员长的提议直接予以否决。哪怕是张学良,他也不会因为给对方面子却放掉蒋委员长。

    “怎么不能放,现在委员长不愿意签字,全天下的人都在看着西安,难道强按着委座签字不成,中央军现在随时可以开进陕西,中央军的飞机轰炸了三原,临潼几地,眼看着就要炸进西安城。难道中央军会同意咱们扣押委座一世?难道凭我的东北军和虎城兄的十七路军就挡得住存心报复的中央军?”

    扣押了蒋委员长之后,原本一直处于合作关系的张杨两人此时因为政见的不同,也开始出现了裂痕。此时张学良是倾向于放蒋委员长回去的。

    “哪怕是杀了。也比纵虎归山来得好。”杨虎城眯着眼睛说道。

    “什么!”张学良被杨虎城的胆子吓了一跳。

    “眼下咱们是已经将委员长得罪死了。若是蒋委员长真下定决心抗日为何签署公开的声明?他回到南京咱们再也拿他没办法。委员长若是打着秋后算帐的主意,咱们能耐他何?”杨虎城哼了一声,他起于微末,现在的地位全是一手一枪拼出来的,论胆识与见识自然不是张学良这个官二代能比的。

    “不行,委员长是国家领袖,万万杀不得。这是要弄出大乱子的,委员长一事。中央军势必不肯善罢甘休,到时候一场内战无法避免,国家还哪有力量来应对日本人的威胁?”张学良反驳着说道,在他看来,若是依了杨虎城的做法,才是真正的会让天下大乱。

    “死了一个委员长,难道南京不能再选一个?民国这么大,能人辈出,南京城里的也不少,少了他蒋委员长难道大家就不抗日了?现在跟咱们有过节的是蒋委员长。新上任的委员长只要他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我杨虎城便服他!张副司令别对蒋委员长抱有太大的期望,他以前连胡汉民都敢扣押,你以为咱们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声望在国*民*党里面能比得过胡汉民?”杨虎城语气森然地道,他对于蒋委员长的人品可并不怎么信得过。宁愿这次下手狠一点,哪怕挨上些骂名,也不能将自己的生死操控在别人的手里。

    “这,不成,绝不能杀委员长,虎城兄容我再思量两日,一定有更加稳妥的办法!”张学良见杨虎城态度颇为坚决,心里吃惊非小,不过此时戍卫西安城的虽然由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与他的东北军共同完成,但七个团里面有六个团是十七路军的,只有一个团是他的。实力对比悬殊,倒不合适跟杨虎城直接闹翻,眼下还是先拖住杨虎城再想别的办法。

    “副司令,主席,兰州那边来人了!”赵寿山拿着一纸电报走到门口大声说了一句,然后又压低了声音道,“同陕北的人一起来的。”

    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人同时心头一凛,陕北的共*员跟兰州的人一起来,是否说明两个势力已经走到一起去了?若是陕北得到了兰州的支持,足以在西北站稳脚跟,是否还会像之前那样支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策略?

    “杨主席,张副司令,久违了!”邵力子与刘澜波,周总同时走了进来。邵力子向杨虎城与张学良同时拱了拱手,就这次谁来西安兰州那边是经过一翻争论的,毕竟是从东北军里面分离出去的,面对少帅这么个老长官,黄显声以前是张学良的嫡系,冯占海还能跟张作相扯上点亲戚关系。就算跟张学良关系远一点的李杜,马占山,那也得是张学良的部下不是。以前好歹受过老张家或多或少的恩惠,谈判起来多少有些制肘。至于政界的藏式毅更不用说了。思来想去也只有把邵力子推到了西安,当然派刘澜波过来因为刘澜波本身就是个党员,又在西北军中拥有着一定的地位。

    “原来是邵主席,周政委过来了,你们来得正好,我跟张副司令正在讨论如何处理蒋委员长的问题。蒋委员长之前一力坚持内战,现在也只肯做出口头协定,丝毫没有要团结一致抗日的想法,我的意见是留着是个祸害,还不如早点处理掉了事。你们以为如何?”杨虎城直接了当的将想法提出来,左右眼前都是在西北落户的势力。这方面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不可,现在的国民政府派系山头林立,更有汪精卫等抗战悲观派,蒋委员长虽然此时还未认识到团结抗战的重要性,但他在南京的地位目前来说还是不可取代的。除了蒋委员长,现在也没有谁能压服粤系,桂系,湘军,南京势力最大的黄埔系也势必将四分五裂。毕竟还是有不少人是忠于蒋的,到时候恐怕西北当真要兴起一场大战。”周总目光敏锐,一针见血的指出杨虎城这种法子的弊端所在。

 352章 西安事变4

    “我的意思也是不能杀,蒋委员长现在的位置太过重要了,刚才也因为这个问题跟虎城兄争得不可开交。”张学良跟周总也是熟人了,此时听到周总同意他的看法,喜不自胜的出声道。“我的想法是既然蒋委员长同意承诺停止内战,为了避免进一步刺激中央军,还是把蒋委员长送回去的好,毕竟现在南京那边现在主战派的声音可不小。”

    “这件事你们姜司令怎么看?”杨虎城将目光看向邵力子与刘澜波,相对来说,姜立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若是能拉陇以姜立的支持,就算张学良反对,杨虎城现在也敢下手去。作为姜立的邻居,杨虎城对姜立的了解比起南京来要多出一重,恐怕整个民国也唯有他更清楚此时的西北军已经膨胀到了什么地步。

    “来之前我们跟周政委已经交流了意见,都认为现在蒋委员长杀不得,但也放不得。蒋委员长向来不是什么大肚的人,现在放了他后患无穷。”邵力子微微一笑说道。

    “为什么不能放,现在几十万中央军正在沿平汉路向河南集结,随时准备开拨进驻陕西,现在不放了蒋委员长,难道真的跟中央军打起来不成?若是西北军跟中央军开战,恐怕规模比起上次中原大战还要大,耗时数年,最后得便宜的又是日本人。”张学良辩解着说道。

    “国不可一日无君,南京也不可能太长时间没有人主持,扣留蒋久一点。南京自然会推行出新的人来。这比直接打死蒋要来得好。此时西北还不能煽动南京的仇视。至于中央军现在想打。那也要让他们知道有没有必胜的把握。没有必胜的把握,南京也是不敢妄动的,这场内战,打不起来。”

    邵力子语气笃定地说道,来之前西北自然分析过此时全国的局势,姜立还亲自做过交待,对于姜立的全局观邵力子也是十分认同的。

    “这么说姜司令跟我倒是想到一起去了。姜司令可是整个民国的抗日急先锋,无论是奉天之战。上海,长城,还是之前的绥远之战,都大为张扬我中华之志气。鼓舞国人。以姜司令在全国的威望,特别是在抗日上,称之为第一人也不为过,若是姜司令的西北军公开声援,就算是蒋委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