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末英雄 >

第337部分

清末英雄-第337部分

小说: 清末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炀次醺龅亩圆卟⒉怀鋈艘饬希钦庑┏丝梢愿慷釉黾踊鹋谥猓渌亩疾豢尚小
  “修工事可以先去看看,但是没有洋灰,并且大规模修建一定会引起各界注意。增兵不是不能,但军费还要想办法筹措,目前的只能增加民兵的训练。炮兵可以增加,但是只能是迫击炮,主要是六〇迫和八〇迫,其中六〇可以布置到排,机枪现在产量不大,但最终会布置到连。兵力不够火力凑,要是你们还给日本人占了通化,那就自杀好了。”预算里钱不够,杨锐只能是增加火力了。他就不相信,凭借自己基本不要钱的炸药会守不住通化。
  “先生,如果边界不好修筑工事,那么离通化新城近的据点还是可以修的。”贝寿同补充道,“而且这些地方与通化的交通比较便捷,洋灰我们又可以自产,想来修筑并不会太花钱。还有就是迫击炮弹的消耗量极大,如果能事先根据各处的远近储备一部分,还对于防守极为有利,铁丝网也是如此,最好也能事先储存在各关键节点上,以备开战后所需。”
  铁丝网的好处日俄战争时大家就知道了,只是当时俄军自己都不够,只在奉天战后守四平的时候才下发了一些,战后通化铁厂竣工出铁,参谋部着重研究了铁丝网这个东西,确定了几种布置方案,发现是房顶状的铁丝网最好,用75mm的火炮,如果直瞄,打开缺口需要一百余发,如果是间瞄,那就要近三百发;而150mm的火炮,先不说能不能从朝鲜那边拖过来,便是拖了过来,也是要一两百发才能奏效,消耗这么多的炮弹,相信突破铁丝网之后,日军的大跑基本上时摆设了。
  “好吧,你们草拟一个方案上来,那些地方要修筑工事?修筑多大的规模?如何修筑才能隐蔽?需要花费多钱?都写成一个报告递上来吧。还有一个就是军工厂现在产地雷了,这个东西你们也要好好研究一下,看看怎么用。”虽然这又是一大笔钱,但有备无患,一旦通化被端了,那损失将更大,这些钱还是要花的。
  早上杨锐已经见过各部队的主官了,加上现在的参谋部会议,部队的军务基本都通报了一遍,其实现在部队的状态不错,就是没有战打,士兵都憋的慌,幸好训练艰苦。同时士兵都成了家,军心极为稳固。前一段时间的整肃,部队这边基本没有涉及到普通士兵。而只是针对军校后几期的毕业生,不过这些人在军队日久,部队又有政委,基本是毫发无损。只有农垦、农贸、还有通化工业系统里受了些影响,但是考虑到通化的重要性,向严州那种强度的整肃没有发生,因为一旦严整。那就有投靠满清的可能,为通化安全计,范安很多时候还是处理的比较谨慎的。
  参谋部的事情说完。接下来就是军情局这边的事情,这次来通化,刘伯渊的意思是有一些人杨锐还是要见一见的,一是复兴军对外的烟雾弹韩登举。这块地方本来就是韩边外的固有领地。后面韩边外被招安,各处才设县管辖,虽然如此,但还是有很多地方是清廷管辖不到的,复兴军就钻这个空子留在这里。不过对于韩登举来说,当时可是吓一跳的,不过见来人不和他争利,并且离他的金矿远的很。后面也就放心下来。不过这个人杨锐没有见过,还是要见一见为好。
  除了韩登举。另外就是朝鲜那边的来客了,现在已经他们在东北,
  刘伯渊一说朝鲜人既然在东北,杨锐奇道:“怎么带进来的,不会走漏了消息吧?”
  “绑着眼睛进来的,其实这些人有一些摸到了海龙,在那里办私塾,被我们的人发现了,他们估计是想在东北的朝鲜人中发展势力。”刘伯渊道。
  “叫什么?什么组织?”朝鲜这个时候独立党,杨锐只记得金九和安重根,他很好奇会不会碰到这个两个人。
  “是一个叫李会荣的,他说他是新民会的成员,该会的首领则是一个叫安昌浩的,他们有大概几十个人,李会荣家境宽裕,办私塾的钱都是他变卖家产之所得,我看这个人值得信赖,所以把他带进来了。”刘伯渊道。
  听到是变卖了家产干革命的,杨锐对此人的印象好了一些,最起码积极性是有了,至于是不是聪明,那就要再看了。于是说道:“那就晚上见一见吧,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李会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完全不是杨锐所想象的年轻气盛的模样,他本来是和复兴会的人接洽军火买卖的,后面被军情局瞄上了,简单的交谈之后他便决定来见一见清国革命党的首领,除了进一步确保弹药来源之外,更重要的是想看看清国人是怎么干革命的。
  两人的初会是在总部前哨站的一间屋子里,因为不想带他去总部,所以这些天李会荣一直在这里。他其实对一个贩卖武器的反清组织很好奇,因为所购的步枪基本是日式三十年式军用步枪,都是日军的现役装备,他就想不通这么好的武器怎么要卖掉。
  “李先生,这位是我们的首领文先生。”见面之时,刘伯渊介绍着杨锐,但是说的是化名。
  “幸会,幸会!”李会荣汉语很流利,打量着杨锐几眼便垂下了目光。
  他说幸会,杨锐便只能说久仰了,不过也不想这么客套,于是杨锐久仰之后便道:“贵国现在已经成为日本的保护国,贵会是否想举兵以推翻日本人的统治?”
  没想到杨锐一上来就问起兵的事情,李会荣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现在朝鲜国内正在筹备另一件事情,那就是参加在海牙举行的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李会荣虽然没有参加,但他是这件事情的知情人。去年过到东北办私塾的时候,他还想发展势力,举行武装起义,但是有这么个机会,他武装起义的心有歇下了。
  “我们现在正在设法获得国外支持,以帮助朝鲜获得独立的可能。如果得不到帮助,那么就只能发动义兵,驱除日人。”李会荣半响之后才答道,不过话语说的比较隐晦。
  杨锐却想不到高丽棒子还是两手准备的,不过想来也是,朝鲜和中国不同,他们只是刚被日本吞进口里,还没有完全咽下去,所以他们有引列强以求独立的想法,而中国早就被满人统治了两百多年,除了革命别无它途。自己看他们可怜,也许他们看自己也是可怜的。想到此,杨锐想笑,但又感觉笑起来不好,只好忍住笑,道:“我记得日俄战后,贵国就想找美国帮忙以获得独立地位,但是罗斯福抛弃了你们。现在你们还想着找洋人住持公正,你们难道不知道吗,第二次英日条约早已经签了,英国人又和法国人签订了协约,而你们期望的俄国,现在自己国内都一塌糊涂,想支持你们也是不可能。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想要朝鲜独立的只能是靠自己手里的枪。”
  李会荣被杨锐说的有些冒汗,其实他也知道去求助于列强未必有用,但机会就在眼前,不得不冒险一试。在此情况下他除了点头倒也说不出其他什么来。杨锐话说完,见大家理念不合,寥寥数语之后就结束了会面,他觉得还是要靠那些整合来的义兵作为自己在朝鲜那边的助力了。(未完待续。。)
  ps:  注:日俄外交史纲,p995


丁卷 第三十二章 谴责

  打发完李会荣,在回去的路上,杨锐问刘伯渊:“你哪里找来的这些书呆子?”
  刘伯渊刚才见那朝鲜人很不上路,心里便汗了一把,现在见杨锐问,只好把朝鲜人的事情和盘托出,“开始是在海龙,他带着几个人四处晃呀晃的,聚在韩民中间打算办私塾,后面我们调查发现他们的老巢是在延吉那边龙井的瑞甸书塾,主持的人叫李堂,去年秋天左右从朝鲜那边过来的。他们一边办学,一边找巡防营的买枪,就这么搭上线了。”
  “这个李堂又是什么人?是新民会的那个什么安昌浩的化名吗?”杨锐只想知道这个新民会的头头到底是什么人物,如果是个孙汶那般光说不练的,那就算了,要是个可以干实事的,那还可以拉一把,革命成功前给日本人捣捣乱,革命成功后给日本加加压,中日开战的时候再做做带路党,反正用途是全方位的,而自己要提供的只是炸药,还有一些培训而已。
  “我派人偷偷进去过他的居所查过,这个李堂叫做李相卨,在朝鲜素有名望,之前是议政院的参赞,官居从二品,乙巳条约之后自杀未遂,后面辞了官,拉着一帮人在龙井那边办学耕田,估计是想积蓄力量,筹划反日事宜。”军情局派去搜查的人并不专业,只知道李堂的身份,并不知道这个化名李堂的朝鲜官员其实还是朝鲜高宗派往海牙国际会议的正使,而海牙会议又使得日本大发雷霆。以宣战为要挟,逼迫高宗退位,同时解散全朝鲜的军队。至此朝鲜在实质上已经被日本吞并了。
  杨锐听闻这个高丽棒子居然还是个从二品,又有过自杀的经历,感觉这个人名望是够了,就不知道是不是一个枭雄。“既然是这样,那改日你找人亲自和这个叫李相卨人谈一谈,看他要什么,如果是炸药什么的。那可以按照成本给价……哪套恐怖袭击的东西可以灌输过去,让日本人尝尝炸药的滋味。”
  听闻杨锐交代让朝鲜人去搞恐怖袭击,刘伯渊全身忽然一凛。这可不是黑火药啊,实打实的猛炸药,几公斤的炸药爆炸,那方面几十米的人都要死光。杨锐见他的模样道:“怕什么?我又不打算把朝鲜给并了。最多济州岛弄过来搞搞旅游。他们的炸药只能用在日本人头上。还有啊,我们给了他优惠,他也要给我们些东西……朝鲜的皇宫里,弄几个会汉语的太监宫女出来,还是那一套皇宫里的规矩,圣旨的织造啊、龙袍啊、油墨啊,反正是和皇帝有关的东西都拷贝一套出来。”
  刘伯渊是少数几个知道那张牌的人,虽然杨锐思路转的极快。但是他还是能跟得上。前明那边,谱牒、印信是真的。谕旨也算勉强是真的,但是这只能是见旨不能见人。现在已经用上了这张牌的地方,一是江湖会党的收编,再就是蛊惑南非那边的矿工。感恩是不会使人臣服的,唯有恩威并重才对百姓有用。按照这个思路,南非的矿工一被救出来就以满奸的身份打了一顿,然后挂上一幅朱元璋的像,磕头跪拜喊了万岁,并且割了辫子才给饭吃,那些有‘骨气’不跟着朱八八走的,全扔到海里喂鱼。当然,喂鱼只是一个测试,喊服的就捞上来,还不屈服的,就真的要喂鱼了。
  一套流程下来所有的矿工服服帖帖,加上农场就种些腰果,放些牛羊,工作轻松的很,只是每日的训练辛苦,但饭菜不但吃的好也吃的饱,便基本没有什么怨言了。至于工资,早先在矿井的时候每月二十五先令,合银八两不到,但是矿主不但计件,还怕矿工逃跑,只发铁片,这些铁片许诺合同到期后换发工资,看上去公平,但矿工从来都不准外出,伙食极差,住处卖的东西又是外面的几倍十几倍,钱花来花去,最后铁片也剩不到几块。现在旷工们都跟着朱八八走,月薪一般是一两五钱,职位高则给的多些。钱虽不多,但是比铁片好,而且是得实的,不要再买什么,更想到日后封侯列相、光宗耀祖,所有人都死心塌地跟朱八八干了。
  不过因为这都是靠着钱伯琮和谢缵叶远程操作,只出示过前明的谕旨,时间久了,这些人的劲头未必能保持,所以在适当的时候,那个叫什么朱宽潚的小孩子要现现身才行,既要现身,那一套前明皇室的做派就要扮足,前明那一套东西早就没了,但是朝鲜还有,所以拷贝一套弄上去,那就真的是货真价实了。
  刘伯渊牢记着杨锐的这些交代,只掏出本子具体的内容写在本子上,他记完又道:“那朝鲜人那边怎么解释?”
  “不要做什么解释,反正就告诉他们我们要这些东西就好了。还有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走漏了风声,那以后就别想要什么枪支炸药了。你这边适当的时候可以把复兴会的名号亮出去,没有实力,他们是不会重视我们的。”杨锐交代道。
  “是的,先生。”刘伯渊说道。“那义兵那边和他们这边该怎么协调?是让他们并成一伙,还是各分各的好?”
  “义兵都好几个首领吗?他们到底是反贪官污吏还是反日本人?”杨锐问。
  “大多都是反日本人的,也有些是反贪官污吏的,不过基本都是农民矿工,或是山中的炮手,打战不怎么会,但是作战还是比较悍勇的,目前联络了五支,真宝的李夏铉、小白山的金相泰、英阳的金淳铉、还有黄州等地的金贞焕,最后一支就是庆北地区的申乭石,他的人数最多,有一千余人。对他们,我们之前援助过一批日式村田枪械和日军军票,所以交情还算不错。”刘伯渊介绍着义兵的情况。其实这些早前都密保过杨锐的,只是他当时没什么心思看而已。
  “你就着重介绍那最后一支吧。”杨锐刚说完,队伍后面一个通讯兵喊过口令之后跑过来报告:“报告。刚才那个朝鲜人说日本陆军有人在两月份来过龙井,他们打听后是说日本人想派人到延吉这边保护韩民不被满清欺辱,这次是先过来调查的,他让我们小心。”
  延吉那边朝鲜人差不多有近十万,农垦公司几年前也算是看中这个地方,移民了近二十万,就是防着日本人借机闹事。杨锐闻言想着历史上的间岛问题。不由得笑了,历史上日俄的势力分割点是在长春,现在呢。被自己堵在了昌图四平之间。按照目前实际的情况看,日俄在辽东这边的分界线是在昌图—西丰—海龙厅(含梅河口镇)—濛江(今靖宇县)—抚松—长白山天池一线,延吉完完全全归在了俄国这一边,日本人探查可以。真要是敢在俄国人头上抢地盘。怕第二次日俄之战又要来了。
  刘伯渊不明白历史,不知道日本人要耍什么阴谋,脸色凝重中却看见杨锐一脸轻松,顿时也平静了下来。杨锐说道:“去告诉他,谢谢他!另外再告诉他,洋人靠得住,母猪都会上树。”或是见到一个比自己还烂的革命者,杨锐的心情不错。只把一句后世的名言送了过去,只待通讯兵走了。他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