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末英雄 >

第481部分

清末英雄-第481部分

小说: 清末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田话说完伊集院彦吉就没再问了,事情确实非常诡异,复兴会在满洲留下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其目的绝不是只占领满洲。伊集院彦吉不说话。旁边的宗方小太郎则道:“诸君,和复兴会的战争确实应该停止了,即使我们战胜了。帝国在满洲的利益也不能扩大多少,但这样的话十几年来苦心经营的日支关系,将毁于一旦。”
  甲午之后在日本的运作下中国非但没有仇日,还迅速的亲日。特别是前几年。诸多留学生前往日本留学,中日友好、同文同种喊的比天还响。这样的情况在日俄战争时达到了顶峰,诸多中国人、包括中**队都在暗中相助日本战胜俄国。可在日俄战后,因为日军的占领政策对当地搜刮甚于俄军,中国仇日的言论开始抬头,特别是这次满洲事变,全中国人都开始愤恨日本,即使复兴会不在长江搅事。由沪上总商会发起的抵制日货狂潮,也让日本损失惨重。
  “宗方君。你素来对支那了解,现在杨竟成内阁成立,你对他们怎么看?这一次谈判支那的最终底线是什么?”内田康哉问道。
  “阁下,杨竟成政府比清国政府危险十倍。”宗方小太郎断言,“清国政府毕竟是异族,法统不正,一旦对外战争失败,那么其对国家的统治力就会下降,政府随时可能被汉族推翻,这是它的死穴,甲午的时候我们能势如破竹,清**队并不以死相拼,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
  而杨竟成政府不是,他有双重法统,一是复兴会本身推翻了满族,再是前明朱元璋驱除蒙元。这样的结果就是,法统不正的满清一打战就要求和赔款,因为他们怕国家打烂之后失去统治;杨竟成则相反,战争越打民众就越团结在政府周围,军队数量就越多,这才是我们输掉战争的最终原因。阁下,这就是民心,即使流尽全日本的血,也不能战胜中国!”
  宗方小太郎素有支那通之名,他这样判断,只让伊集院彦吉很是不满,但想到这几个月以来复兴会作为,还有各地民众的反应,本想提气反驳的他又只好塌了下去。
  杨锐不知道宗方小太郎给自己的评价如此之高,他只知道不想成为张某某第二,即便是复兴军死光,他兵败自杀,战争也要继续下去。现在日本来和谈,复兴会第一个前提就是要新来的日军全部撤出中国,不过日本的条件也很苛刻,一上来就要复兴会道歉,双方都是强硬的很,要不是英美调停,怕是第一轮谈判就要黄了。
  耐着性子听完日本的要求,杨锐发现他要求不出所料,一是道歉,二是赔偿军费,三是赔偿南满铁路损失,四是同意安奉铁路扩轨,并获得本溪煤矿铁矿等,最后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是日本还要求中国必须君主立宪。
  杨锐听完日本人的条件,忍着怒火的时候,谢缵泰也把中国这边的条件抛了出去,一是道歉,二是赔偿军费,三是赔偿奉天城因为战争损失的财产,四是彻底调查南满铁路爆炸案。这些条件倒有和日本人争锋相对的意思,也让参加和谈的日本代表极为愤怒,不过和中国看美国人面子一样,日本也看英国人面子,没有当时退场,但在第一次谈判之后,双方的下一轮谈判就遥遥无期了。(未完待续。。)
  ps:  注:金水河在承天门(**)外,河上共有垮桥7座,称外金水桥,桥南北各有华表一对。


戊卷 第六十章 不明所以

  “先生,日本国内现在的舆论对和谈并不利,很多日本人不满日本的失败,想把奉天之战打成第二次日俄战争,诸多报纸也表示要全国动员,说要教训教训我们……”郑亲王府内,中日和谈商议会上,已经扩大了组织、改名为中央情报局局长刘伯渊,在向杨锐汇报着日本国内的情况——中央情报局这个名称局内诸人都不喜欢,他们自己给自己取了一个极为蛋疼的名字,“西园寺内阁的支持率也是不高,只不过桂太郎倒阁之后,日本贵族院、众议院实在找不出更好的人选,只能同意西园寺组阁,但如果外交上受到挫折,很有可能西园寺也要倒阁。”
  “这不就是日本人特点吗?”杨锐篾笑道,“战场拿不到,那就谈判桌上拿,谈判桌上拿不到,那又回到战场上拿,屡试不爽了。他难道就不怕我们会鱼死网破,一心一意跟他们打下去?”
  “竟成,山县有朋还在背后操持着一切,加上日本之前战胜过俄国,要他们对我们让步是不可能的。”外务部部长谢缵泰说道,“现在美国人是希望我们和日本人继续死战下去,不过因为英国人的建议,他们这次不得不出面调和。我想……”谢缵泰看了一眼寒着脸的杨锐,小心的说道,“我想,为今后计,这一次还是先退一步。”
  “不行!”杨锐激动的抬着手,“这肯定不行!对日本只能进不能退,一旦退了。后果不堪设想。英国人那边如何了?”
  “英国人只是不想在关内发生战争,关外他们并不在意,之所以要调停。也是不想把战火牵扯到关内来。现在欧洲那边已有缓和的趋势,一旦欧洲那边的问题解决,那他们的注意力就可以放回远东了。”谢缵泰道,“前两天我拜会过英国公使朱尔典,他表示希望看到一个完整中国掌握在我们手中,但前提是我们不得干涉西藏内政。”
  “呵呵!”杨锐失笑,现在西藏已经稳稳在13师谢澄手里。之前是清军巡防营驻守西藏,现在13师正在和巡防营换防,“他们管的还真多。看来德国人一腿软,英国人胆子就肥了。其他几国现在还不承认我们吗?”
  “法国一直是跟着英国的,俄国恼怒我们控制了外蒙,日本就不要说。而美国。代理公使卫理说的好听,但权力有限,国务卿那边按照自勋的判断,他们是想看着我们和日本两败俱伤,而后才好来收拾残局。所以我说,现在这个时候和日本达成议和是最好的。”谢缵泰把国际形势分析了一遍,只认为局势在恶化,抓紧时间谈妥才是正理。
  “季眉。枪械弹药东北那边够了吗?”杨锐没马上答应谢缵泰,只问向参谋部的贝寿同。今日是联席会议,参谋部也是参加的。
  “我们重新从美国购买了一百万发炮弹,三百门火炮,十万支新式步枪和五千万发弹药,这些货物将在这个月从美国起运,预计下月底就能运到东北了。有这些枪械弹药,东北完全可以一战。人员方面我们也很充裕,以前的农兵……”贝寿同道,但他没说完就被杨锐打断了。
  “日本知道我们从美国购买弹药,这么一大批东西运过来,他们不会派人在海上拦吗?”杨锐问道。
  “这……”贝寿同卡壳了,“和前几次一样,运输弹药的船只都是美国船,以前日本人不敢阻拦,那现在也应该不敢阻拦吧。”
  “难说!”杨锐说道,“下个月月底才到,我们和日本人最多谈一个月,这一个月要是没有把军火运进来,那等西园寺内阁倒台,安东那边的情况又不一样了。”
  杨锐说完军火,只好头疼的看着谢缵泰,无奈的道,“重安兄,你说吧,要和日本怎么谈和,那些条件是要答应的?”
  杨锐无奈,谢缵泰也是无奈,他叹道:“最好的结果就是恢复原样,其实我们双方都是要给国民一个交代,若是双方同时道歉,同时赔款那就好处理;国体已经确定,现在已经没办法变了,安奉铁路因为经过美国人的势力范围,也不好给,但矿山若是不要紧,还是能给他们几个。”
  谢缵泰越说,杨锐脸色就越发阴沉,只待他说完好一会,他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可这仗是我们打胜了?这样的结果,与战败何异?”
  “正是我们打胜了,才能有这些条件,若是我打败了,那条件就不是这样了。”谢缵泰道,“现在外交形势变了,真要是西园寺倒阁,即使英国不支持日本,关内的租界都被我们占了,战争估计也要打上一年才能结束。而要是我们再败了,那俄国那边也要动手了。”
  “那就全力打到底吧,一直坚持下去。桂太郎再次组阁,我们就让他再次倒阁!”杨锐道,“实话说,我能同意的,就是日本不对我们赔款,也不对我们道歉,但是我们手上的日军战俘,他们若是想要,那就要花钱买过去,价钱就按照俄国当时支付的,当然也可以低一点,但绝对不能亏本。至于他们的那些要求,我一个也答应不了。”
  杨锐说完自己的底线,而后再对刘伯渊和贝寿同道,“情报局查清日本国内动向,紧密联系外务部,要真是谈崩了,那就是关注日军出兵情况;总参总后这边想办法为东北筹备足够的炮弹,美国的到不了,俄国去谈谈,看他们能卖多少给我们,真要是没炮弹,那……”他闭目道,“那就用命去拼吧!散会。”
  杨锐说完散会,诸人就出去了,几人当中谢缵泰走的最为沉重,临时政府刚一组建就面临要体面结束与日本的战事。这是一件棘手的问题。在谢缵泰看来,欧洲局势缓和之后,关外矛盾转移道关内未必会有用。甚至还会因此得罪英国,所以从技术的角度看,结束战争的最好办法是杨锐倒阁,这样国家在屈辱之后,能体面的退出战事开始国内建设,同时也能平复国民的情绪,倒霉的只是杨锐政府。
  这其实就是议会制政体的好处。一旦情况不对,可以立即换人,这是政治家背黑锅。国会享受成果的逻辑。不过,这一点在杨锐身上绝不可能发生,除杨锐不会同意这种情况发生外,更重要的是复兴会打赢了。这种情况下签订不利条约。不光是杨锐,便是全体复兴会员、全体国民都不会接受。
  强硬对外好吗?谢缵泰认为可以强硬的时候那就要强硬,应该退让的时候就应该退让,更难解的是,杨锐的存在等于在颠覆了议会政治的逻辑,不是政治家在给国民背黑锅,而是国民在给政治家背黑锅,那些明明可以退一步的事情。却为了所谓的气节和尊严,死拉着国民打到底。这有意义吗?谢缵泰觉得这毫无意义,特别是在立国之初就更无意义。
  谢缵泰心事重重的时候,杨锐则整理心情去京师大学堂,上个月他吩咐李子龙安排和留学生座谈,李子龙谨记安排了,但因为留学生太多,现在只能把会谈的地方安排在了京师大学堂,大学堂的校址包括嘉公主府,那里有一个大殿能勉强坐下几百人。京师大学堂说是说在马省庙街,但杨锐对北京的各种街道胡同依然无印象,只当李子龙说你是在紫禁城后面煤山东侧后,他才明白那是在哪里。
  后世即使去了北京,杨锐也不曾去过北大,他对这一次去中国的最高学府并无丝毫欢喜。马车上面,和谢缵泰一样,他也在路上想着东北的战事,确实应该尽早结束战争,不然军费耗费不说,就是国内的工业建设都会被之影响,可问题是他不能退,他一退那就要下台,而他一旦下台,那中国很有可能回到民国的旧状,他绝不容许这件事情发生。
  “总理,到学校了。”旁边李子龙轻轻说道,杨锐之前是有吩咐的,到了大学门口就要下车。
  “哦,就到了吗?”杨锐有些失神,打开帘子看了外面一眼,才确定道,“真是到了。我们下车吧,卫队就不要进去了。”
  “总理!”李子龙跟杨锐日久,到也明白他的习惯,那就是异常重视大学,卫队不进去,是因为枪不能进去。不过北京初定不久,学校里面是不是安全,这就很难说了。
  “怕什么!卫队不进去,又不是你们几个人不进去。”杨锐不在意的说道。他自认自己是老天保佑的,要他死不是那么容易。他说完就没理李子龙,径自下了车。
  京师大学堂门口,徐华封、蔡元培,还有大学堂的校长柯劭忞已经在等着了。徐蔡两人还好,一身麻衣的柯劭忞却很是别扭,看在他是校长的份上,杨锐没有摆谱,对着他虚虚一礼。
  柯劭忞山东胶州人,七十余岁,翰林出身,光绪身亡只让他悲痛不已,但见复兴会在北京并不杀戮,最后还大肆操办光绪的葬礼,他对复兴会的恶感顿减,只是因为已经年老,加上不想事二主,局势稳定之后他遂要求告老,而蔡元培也是翰林出身,为了保证他的生计,想先让他任一年校长,而后再行退休,这样就有理由发他以后的退休金。柯劭忞本不愿,但见了沈家本身穿麻衣只对国会负责,最后倒也是同意了。
  这次听闻杨锐要来,他身为校长不得不来,本以为杨锐年少气盛会盛气凌人,不想他在学堂门口就下了车,杨锐虚礼之下他也赶忙回礼,别扭的神情好了些,但还是没有说话。
  杨锐明白这帮满清遗老的心事,只对旁边的蔡元培说道,“孑民,这次是给留学生座谈,你学部怎么凑上来了?”
  “哈哈,竟成。”蔡元培笑得大声,“留学生也是归学部管理,再说你讲演向来都是极好,大学堂里面的学生听一听有什么不好。”
  “你还叫了学堂的学生?”杨锐意外的道,他本以为是座谈会。但现在却又变成了讲演。
  “也就是京师大学堂和清华预科的学生,今天天气好,会场就布置在外面了。再多的人都站的下。”蔡元培笑道,年握四千两白银的教育拨款,他笑的当然明媚。
  “我今天脾气不好!”杨锐照实说道,“搞不好要骂人的。”
  “哈哈。”这次不管是蔡元培,就是徐华封也笑了。杨锐在爱国学社的时候,对学生就格外的好,他要是骂人。两人都是不信。
  不想理这两个在自己身后乘凉的人,杨锐欣赏起京师大学堂的风景。没有后世朱红的华丽的大门,没有看门威武的石狮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北方院落,若不是门口的‘京师大学堂’的牌匾,一般人还真不知道这里就是京师大学堂。这不由让杨锐想起了陈天华猛回头里面说的,‘他且莫讲。京城修一个大学堂。要费三十万银子,政府说费用大了,至今未修……皇太后复修颐和园,数千万两银子都拿出来了……独有这三十万,难道说寻不出?’
  杨锐看着寒酸的校门,问向蔡元培道,“这校舍……”
  蔡元培明白杨锐的意思,他当初可是被同济大学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