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末英雄 >

第761部分

清末英雄-第761部分

小说: 清末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最想的是把俄国人赶走。”张实道,“再有就是扩大希瓦的领土,不过这一点他现在不敢说出来,只是保证自己的族人不想再受俄国傀儡。”
  “他见我是要吃一颗定心丸吧?”杨锐忽然笑道。见这种人、干这种事,他已不是第一次了。
  “是的,先生。”张实点头。“此人稍微懂一些汉语,不过懂的有限。”
  “把他带进来吧。”杨锐回坐到总理椅上,他倒要看看这个敢废汗的希瓦贵族是何许人。
  身着汉装的朱耐德见张实进去汇报心中很是忐忑。他曾经以俄国杜马希瓦代表的身份去过彼得堡,这一次来北京,看到这个雄伟美丽的东方都城,只觉得她不如彼得堡阳刚。可昨天晚上发生的那一幕,又让他在此找到了深深的认同。
  和希瓦一样,中国人也还处于西方人的压迫之下。但和希瓦不同的是,中国人远比族人更有反叛意志。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战士。如果每一个希瓦人都是战士,每一个真主的仆人都是战士。那么……。是否能做到这一切,在于中国是否真的想帮助希瓦。中国人是真的吗?朱耐德对此很忐忑。他明白,任何强国都不可相信,但没有强国支持又不能打败强国,如今,支持他相信中国人的,除了真主的保佑,便只有朝鲜的实例,但愿希瓦会是另外一个朝鲜。
  “先生,请。”总理府的侍从接到命令后,对着身前的异国人做了一个请的姿势,将其从偏殿带入到银安殿中。
  “朱耐德见过总理大人。”一个身着白色汉服的中年人一进来就对着主座鞠躬,让人看不懂相貌。唯一能知道的,就是此人长的比一般人魁梧。
  杨锐没有客气,待朱耐德三鞠躬后才道,“请坐吧。上茶。”
  听到杨锐的声音,朱耐德这才抬起头来。或许此人在中亚人看来极有特点,可在杨锐看来,这和他以前见过卖切糕的新疆人毫无两样,唯一的不同,就是此人目光较为有神,脸庞更大、胡子更密而已。
  “希瓦到此几千公里,阁下此来一路可好?”待朱耐德坐下后,杨锐发言问道。
  除去开始的那句汉语,剩余的交流就只能靠情报局的通事了。张实带来的人把杨锐的问题翻译过去后,本已经坐下的朱耐德立即起身回答,旁边的通事道:“托大人的福,这一路走的很顺利。我看到铁路已经修到了西域省内,希望贵国能早日出兵,驱逐俄寇。”
  情报局的通事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他对朱耐德言语的修饰听的杨锐很不舒服。对于他来说,人与人的交流了解,最重要的就是语言和神色,好好的话被他一翻,弄得两相不配合,甚是讨厌。
  “中国很快就会出兵,只是阁下准备好了吗?”杨锐皱眉之后也是无奈,这种小语种翻译只能仰仗满清遗留下来的理藩院,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杨锐很快出兵之语让‘卖切糕的’眼睛发亮,他本低着的头有些敬畏的看了杨锐一眼,回答道:“回总理大人:我们早有准备好,只是俄寇有重兵在塔什干。我们缺少武器,难以对敌。”
  武器是刚才张实曾提到过。此时见朱耐德提起,杨锐道:“武器弹药会随你一起回去。数目足够你装备一个旅的军队,另外作为军费的五百万卢布和二百万两白银,这些……”,杨锐见朱耐德越来越紧张,笑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是像朝鲜当年那样记账吧,这些军火钱饷就以低息贷款的形式交给贵国,以后贵国可以用当地的物产偿还债务。”
  杨锐一提朝鲜和贷款。朱耐德心中便是一震。大家都是聪明人,如果这笔军火和款型是无偿的,那今后的希瓦存不存在还未可知,但如果是贷款,双方是商人式的借贷关系,那希瓦作为一个主体是很有可能会继续存在。
  又深深的鞠了一躬,朱耐德开始说话,通事道:“谢总理大人的大恩,在下铭感五内。只是……。”通事忽然有些结巴,“只是,军火和款项大多,我担心希瓦偿还不起。”
  “军火可以租借。”杨锐没想到朱耐德还是个精细人。“阁下杀了俄国人后,可以把他们的枪缴获还给中国;款项吗,用多少就是多少。现在多准备一些总是没错的。”不想在细节上浪费太多时间,杨锐说完又道:“我们的目的都是赶走俄国人。枪在你们手里,和在我们手里其实是一样的。关键是要获得胜利。”
  “是的,总理大人,愿真主保佑您!”通事翻译道。
  “后续的事情你和张实商议吧。我要提醒阁下的是,中国对贵国毫无吞并之心;另外请务必督促管辖好贵**队,以和复兴军配合行事。可以说,贵国百万人民的将来,全操持在阁下手中。”杨锐道,说罢就端茶送客了。
  言谈虽短,但朱耐德此次来京无非是要亲见杨锐,以明白他支持希瓦起义反俄的用心。说到底,他还是怕中国变成另外一个俄国,既然已经明了杨锐并无吞并希瓦之意,他就放心了。
  朱耐德走后,杨锐看着一边的张实道:“那边的局势怎么样了?”
  “局势还是很混乱。”张实说道,“土耳其斯坦总督库罗帕金特想以暴制暴,他准备在下个月将去年大起义中被抓的那数千人公开审理并处死……”
  “库罗帕金特?”杨锐有些惊讶,当年日俄战争俄**队就是此人指挥的。
  “是的,他刚被沙皇调入土耳其斯坦任总督没多久。”张实道。“现在整个土耳其斯坦的军队都由他掌控。不过因为他胆小鬼的名声,很多将领都不服他。”
  “此人作战确实是太过谨慎了,但当年日俄之战你要说他输了,那也未必。日本真要再打过去,那一定会在他的反击中失败。”杨锐思绪不得不跳跃到了十二年前,那真是一个血与火岁月。“他来之后,俄军在伊犁和中亚的布防有没有什么变动?”
  “我们的掩护很有效果,俄国人已经认为我们和他们停战了,所以军队布置没有大的变动。铁路进入西域后,走的都是渺无人烟的地方,加上当地人亲我不亲俄,没人知道铁路已快修到轮台了。”张实说道,“库罗帕金特来了之后只是在各地修筑和加强工事,同时因俄国西线战场极其缺少武器和人员,多次抽调后,中亚已经没有多少兵力了。武器,特别是大炮非常稀少,中亚军队有的都是一些老旧的架退炮和守城炮,只有其主力哥萨克骑兵军还可一战。”
  “欧洲打了三年,俄国就要崩溃了。”杨锐深深的点头。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即将结束,动人心魄的时刻很快就要到来。如此大的一个帝国崩溃,为之陪葬的臣民数以千万计,而自己,便是要乘此良机,将她在亚洲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
  “俄国那边怎么样了?”杨锐问道,“还有布尔什维克那些人和德国那边接上头没有?”
  “俄国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彼得堡很多人都在挨饿,因为缺少燃料,包括普梯洛夫在内的很多工厂都只能处于半停工状态,预计在下月,这些工厂将最终停工;而一旦停工,那事情就无法挽回,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还有一些社会民主党人、贵族,到处在煽动罢工制造混乱。他们希望和十二年前一样,通过罢工来逼迫沙皇退位或放权。”
  张实说着彼得堡的情况,深觉得一个国家的首都交通必须便利,当然,更重要的是不能挑起一场自己无法承受的战争,日俄战争时俄国已经表现出比其难以承受大型的、长期的战争和失败,这一次打了三年才可能因为雪灾而革命,已经是万幸了。
  “布尔什维克已经和尼古拉少校联系上了,接洽乌利扬诺夫的是鲁登道夫,他和兴登堡已经接管了整个德国,相信他完全能明白布尔什维克对于德国东线的意义。”张实道。
  “那雷奥呢?”德国人将怎样支持布尔什维克不是杨锐所关心的,他相信俄国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是无可逆转的。他只是想知道德国还能撑多久,这个撑多久又和雷奥的位置息息相关,如果他能身居高位,那德国或许能多拖几个月。
  “雷奥和霍夫曼将军在一起。”张实有些遗憾,“而霍夫曼将军又和鲁登道夫存在矛盾——他一直宣称鲁登道夫抢夺了他的荣誉和名声,大战第一年的坦能堡之战是霍夫曼计划的而不是鲁登道夫,所以雷奥先生的处境并不好。”
  “居然有这样的事情。”杨锐有些沉默,霍夫曼是日俄战争后谈无线电的时候认识的,那时候他是日军的随军观察员,总参谋部的上校参谋。大概是他将东亚战场收获的一切用于德国东线战场,这才有那样的胜利吧。“雷奥在东线,那西线英法的坦克怎么办?”
  “先生,反坦克的战术雷奥先生已交给总参谋部了,相关的武器也早就有了准备,上一次亚眠战役,英国派坦克出战,除了其自身机械系脆弱外,有不少在泥地里无法动弹的坦克就是被德军37mm反坦克炮击毁的。现在英法正在想尽办法改良坦克,而德军则在加紧生产反坦克武器。”张实道。
  “难道他们就不想生产坦克?”杨锐问道。二战时德军坦克名满天下,不想一战的时候居然这么迟钝,真是白给他们样车了。
  “兴登堡就任总参谋长后,他的重点是加强炮弹和炸药的生产而不是坦克。今年海战中我们提供的长吻鱼雷频频失效,德国人已经不怎么相信我们的武器了。”张实道。
  长吻鱼雷是德国海军的杀手锏,但在和皇家海战却并未收获太多战果,所以德国人很有意见。鱼雷如此,送去的坦克也是如此,在德国总参谋部参谋的心中,东亚战场和欧战战场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认为坦克至关重要,那只是东亚战场的反馈。
  在亚眠战役英国派出坦克后,德国也开始研制坦克,只是这种研制是重新开始,可当样车造出来实际测验后,一干自负的德国人发现这还不如中国人送来的简陋的可怜的小东西。是以,素有便好重型坦克的德国人,正在以中国坦克为模板,做放大和加强处理,这便是德军摩托载具技术测试部正在进行的工作。
  张实不明白德军最高陆军指挥部的事情,他只清楚德国人开始排斥拒绝自己提供的信息,并开始对中国充满敌意。而战场上武器,德军还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根本就没有发现战争的模式正在发生本质的变化。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们去吧。”杨锐对德国实在提不起什么精神,只叮嘱道:“从现在开始,情报局的要重点关注俄国,特别是关注彼得堡!”(未完待续。。)


辛卷 第十四章 上

  在正阳门城楼被大火焚毁的一个月后,东西长安街终于去除了掩饰的幕墙,敞露出一条近似现代的水泥马路。采用碾压式混凝土修筑的路面平坦而旷阔,它们就像两道一柄灰白锋利的长剑,穿过天街,盘桓在紫禁城前。它的剑柄在靠近东城墙旧书院的水磨胡同,剑身则从羊肉胡同开始,沿着东西长安街一直穿过西单牌楼,剑锋直指北闹市口。
  虽然长安街两头都已经延长,可街道的名字并无更改,这条长街还是叫做东长安街和西长安街。街名并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舆论关注的还是这场有些突如其来的阅兵。国之大事,在祭在戎,开国时没有阅兵,战胜日本也没有阅兵,现在却在正阳门城楼焚毁后却突然阅兵,很多人都将其视为对美国的一种威慑——在无法选择战争的时候,那只能通过威慑来使敌人顾虑。
  不过,这种观点只是逞口舌之快罢了。长安街的改造一年以前就开始了,那个时候中美两国还处于正常的邦交关系。正阳门之事不管按照官方说法,还是按照坊间说法,都认为这是一次意外,真要收回城楼还轮不到太炎先生演苦肉计,所以当朝不可能在一年多以前就预知会有正阳门之变,针对美国人而阅兵完全是无稽之谈。
  可不针对美国人又针对谁呢?帝国日报主笔黄远生认为当朝所行,必有深意。认为阅兵是想向同盟、协议两大集团展现复兴军之力量,其目的还是在废约。而如何废约呢?那就是参加欧洲战事,帮助一方获胜从而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在黄远生笔下。阅兵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参战。此说法一出,国内立即就沸腾了。中华虽然战胜了日本,打败了俄国。可世界诸强并未完全将中华当成一个强国对待,但如果中华参与欧战并帮助一方获胜,那国际声望和地位定可超过日俄、直追美国。
  在世人的概念里,世界诸强的排列顺序先是英,再是德法奥美,俄国和日本殿后。开头不争,只有这尾巴……,有些人认为是日本强于俄国,有些人则认为是俄国强于日本。更有些人根本就不关心日俄谁强谁,认为这两个都是我中华手下败将。
  黄远生提及参战,以现在的形式看,当然是加入协约国那一边而不是同盟国,如果此战胜,那中华就是英法美以下的世界第四强国了,甚至,有人认为法国和美国也不如中华,前者在大战中元气大伤。即便战胜,那也无力再争霸世界;而后者,人口还不到一亿,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从无光辉战绩,更困守一隅、根本就没有争霸世界的想法,所以到最后。文人们居然推断出‘我中华’是世界第二列强的结论,引得时人无比振奋。
  废除旧约、世界老二。这两个诱惑就像驴子前明的萝卜一样勾引起无数志士的野望,报纸上、广播上、寄送稽疑院、总理府、紫禁城的信件、表章上。加入协约国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中枢官员却对欧战的言论越来越少,只待总理府征收宣布二月十五举行阅兵,这波参战的浪潮才稍稍歇了一些——不管参战不参战,总是要先看看自家底牌吧。
  二月初八这一天,将提倡白话文的胡适钱玄同骂了二十分钟、再讲三十分钟课的北大教授黄侃宣布下课后,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夹起讲义,将手拢到长衫里,没有坐车、一步一步的出了校园。他回家沐浴洗漱换了身官袍,在等候良久太监的护送下上软轿,径自行往紫禁城。
  黄侃到养心殿的时候,礼部侍郎邓实已经在等他了,或许是不满意他来的这么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