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末英雄 >

第996部分

清末英雄-第996部分

小说: 清末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呵呵,现在不也是亲家了吗。”杨锐有些尴尬,他说的亲家是自己儿子娶王季同孙女,按辈分算,自己要比王季同低一辈,这亲戚攀的很不自在。好在他这边说,那边实验室的负责人就来了,估计是工作需要,来人全是短衫打扮,为首的就是眼镜男钱昌祚。
  “你们就免礼了吧!”杨锐在他们行礼前就挥手,此时他是礼部规定的标准出门打扮,身着中式公爵礼服,腰间除了玉佩还有佩剑——下午就动身去日本,见小鬼子不能掉价,所以是这身打扮。“我此来第一是来此,第一来看看你们,毕竟幸苦好几年了;再就是了解了解项目进展,听听你们的意见和想法……”
  来的七八个人中,即便是女性也感觉有些蓬头垢面,见此情景,杨锐并未大张旗鼓的鼓动,反而想听听这些人的声音。
  “谢大人!”杨锐说的如此和蔼,领头的钱昌祚却依旧有些忐忑,他道:“昌祚实有负重托……”
  “好了!这种泄气的话就不要说了。”杨锐当即挥手将他拦住。“你们做的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几年之内能到现在这个程度,我已经很满意了。之所以还达不到要求,那可能是要求太高所致,时代总是有限制的,人的努力难以超越所处的时代,科研亦是如此。实在不行,那就把火箭项目当作基础研究吧,为将来做准备。”
  因为沪上电影公司拍了部陨石撞地球、加上各国电影公司的跟风片,火箭实验室诸人或多或少都有个宇宙梦,全幻想着能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人类走出地球。此时听杨锐说要把火箭项目当成基础研究,他们顿时有些失望。
  王季同的妹妹王季茝见兄长在侧,当即说道,“大人,钱组长是客气之词。火箭实验室这些年来还是有些成果的。最少,液体燃料就解决了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生产和使用问题。固体燃料我们也找到了合适的粘合剂,离可用的火箭固体燃料又近了一大步。军队用的火箭弹成功开发也与此脱不了关系。”
  王季茝毕竟是黄一代、太妹党,虽然只是负责燃料,但实验室的很多事情她都能做主。她如此理直气壮的表功只让王季同大笑,液体燃料的配方其实是杨锐吩咐下来的,王季茝做的仅仅是去实现而已,当时发现燃料剧毒时实验室还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妹妹将杨锐当作个一无所知的人表功,着实让他好笑。
  不同于王季同的大笑,杨锐却一本正经的点头嘉许。虽然液体火箭燃料的配方是他从化学书中抄来的。火箭造型也是临摹书上的,可他轻轻一笔,研究员耗费十年光阴的事情并不少。他打断王季同的笑声,道:“成果是要表彰的,但项目处于保密,只能等来日论功行赏了。”他转头看向王季同,认真的问:“项目的奖金发下去没有?”
  “早就发了。”王季同听闻奖金,又想笑起,“当时说岛上太冷。所以奖励是整个项目组海南、汨罗半月游,外加奖金。”他说罢又看向王季茝,责怪道:“就你们这待遇最好、奖励最多。”他这边说了妹妹两句见杨锐还在干等,便回到正题。道:“莘觉,还是你来说说罢。要言简意赅,大人在这里呆几个小时就走。”
  “是。”在王季茝说话间。钱昌祚已把握了大致分寸,神色也镇定了下来。他道:“大人。实验室虽然是两个项目,但实际上两个项目设计到的交叉学科极多。而我们能用的人又很有限,所以两个项目组的人员都编在一起。
  巡航火箭方面,因为脉冲式喷气式发动机极为简单,所以我们很早就将发动机定型。基于脉冲式发动机无法在三千米以上高空飞行的特点,我们给巡航火箭使用的燃料是汽油,外形气动设计也往飞机上靠,但因为发动机的震动会引发火箭本身的故障,在考虑到火箭只能弹射发射,所以最后我们不得不把发动机装在火箭的后方……”
  虽然准备不及,钱昌祚也没有带资料,但他还是在一张白纸上勾勒出了巡航火箭的外形——德国v1导弹。看来设计都是相通的,正因为发动机震动过大,同时火箭需要弹射到一定速度才能自行工作,所以实验室空气气动小组最终选择了历史上v1导弹的外型。
  “数年实验下来,火箭本身的可靠性不再有什么致命问题,即便是弹射,我们也想了许多办法改进,使其简化,现在只需要一条长二十一米、角度为六点五点度的轨道即可发射。在火箭装有一千两百升汽油的情况下,其能以五百八十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飞行五八十公里,并携带六百公斤的弹头。”钱昌祚说出了巡航火箭的参数,这个数据还不如德国人的v1,除了射程。但问题是巡航火箭本就是一架无人飞机,其航行距离和燃料成正比,只要不破坏火箭的平衡,添加燃料就能解决航程问题。
  “太慢了!”杨锐听闻火箭速度还不到六百公里,这岂不是说速度快一点的飞机就能击落他们。“弹头也太轻了,”他又挑了另外一个毛病。
  “是,大人。”钱昌祚表示同意,他明白巡航火箭是用于军事上的,虽然开发项目书上是要求开发一种可供空军打靶用的靶机。“速度的问题我们已经着手解决了,太慢的原因还在于使用了汽车用的低标号汽油,如果使用高标号汽油,新发动机推力已增至四点六千牛,比之前增加了近一半,以火箭满载重量二千五百公斤计算,飞行速度能接近八百公里每小时。”
  “还能再快吗?”杨锐问道,他不知道v1导弹有多快,但知道一马赫等于一千两百二十公里每小时。如果巡航火箭的速度能达到八百五十公里,那就是战斧巡航导弹的速度了。
  “很难。”钱昌祚在杨锐的注视下无奈摇头,“八百公里是理论最大值,而且火箭需在低飞状态下。如果飞行高度过高,发动机达不到设计推力,那么速度只在七百五十公里左右。”
  “八百就八百吧。”杨锐丝毫不担心高度,巡航火箭向来都是以几十米的高度飞行的,在几千米高度飞行根本就没有必要。“那现在的问题主要是什么?”
  “主要是无法遥控。”钱昌祚道“我们已经能大致控制火箭的飞行姿态,但火箭需要更精确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不如谁也不知道它会飞到哪里去。”
  又是陀螺仪!杨锐看了王季同一眼,数年前那个陈瑟,打报告说可以搞什么激光陀螺仪,弄的他和王季同都寄予厚望,没想到东西是造出来了,可光也有光的毛病,一旦正反两道光速反生耦合,结果就是它们的振荡频率趋于同步,无法测量较低的角速度,其精度比当下的机械陀螺仪还要差一个数量级。
  “无线电导航不行吗?”杨锐转头问钱昌祚,他每次想到能弄出山寨版战斧式巡航导弹,心头都一片火热,很早就下定决心即便花个几亿,也要把这大杀器造出来。根本就不知道后世大神钱学森曾说过:‘关于结构、空气动力、推进这些问题加起来,也不过是整个飞弹设计问题里面的20%,其余的80%完全是控制的问题。’
  “我们曾经尝试过,但有一次实验的时候,因为岛上住的人家开了收音机,飞着火箭就不受控制的坠毁了。”钱昌祚说道这不自觉的摸了一把汗,那次真是太险了。
  “雷达呢?”杨锐又问另外一个导航办法。
  “大人……”实验室副负责人王承黻说道,“项目书要求要廉价,如果使用雷达,那么火箭的成本就超过预计了。再说雷达只能跟踪现有目标,无法使火箭朝目的地飞行啊。”
  “这倒也是。”杨锐不得不点头,感觉导弹还真是难导。他点烟之后又看向王季同:“看来光学实验室、还有计算机实验室那边还得加把劲啊!”(未完待续。)


第十四章 送上去

  没有更精确的陀螺仪,没有更小型化的电脑、没有卫星……,这一切都没有的话,火箭只是一个梦罢了。不过,各个实验室都在齐头并进,光学实验室那边说已经找到了思路,正在想法实验是否可行;晶体管实验室在无数次失败后,已经用1918年的切克劳斯基法解决了晶棒生长问题,不过又在半导体掺杂技术上遇到了难题,但与之前不同的是,看到了希望的研究员充满信心,他们乐观的估计五年前即可实现晶体管小规模量产。
  到这一步,杨锐已完全明白科技树的核心就是晶体管,只要解决了晶体管问题,使其在军事上小规模运用,就能使东亚联盟立于不败之地。之后的中国商品,就不仅仅是质量成本上的优势了,而是技术性能上的完全碾压,关键是守好这最后十年。
  在钱昌祚等人准备材料介绍直飞火箭时,杨锐脑子里想就是这个问题。中国即将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获得先发优势的她必将统御亚洲,傲视全球。不过熊刚刚出生,世界局势动弹叵测,很可能还没等她长大便面临灭顶之灾,下半年的伦敦海军谈判便是一次真正的考验。
  对这次会议,有人建议应该放弃日本,甚至王季同在某一次闲聊中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中国缺的就是十年,而海军裁军条约恰恰就是十年。放弃日本从而获得宝贵的十年时间并无不妥,只要撑过了这十年,那中华今后再无忧虑。王季同的想法代表了不少熟知国内外情况之人的想法。比如彻底成为基督教在华牧师领袖的虞自勋,比如稽疑院那些不想打战只想发财的代表老爷……
  这些人的看法却有些真知灼见。但在杨锐看来,放弃日本就是放弃第一岛链。菲律宾虽然在美国手上,但碍于条约,珍珠港以西都不是美利坚海权范围,这也是美国海军亚洲舰队只有两艘过时巡洋舰和一堆驱逐舰潜艇的原因——他们并无信心在开战后守住珍珠港以西的任何地方,而菲律宾又在两年前通过了独立法案,十年后独立,届时,美国在西太平洋就只有关岛可做支撑,但即便是关岛。也离亚洲大陆太远。
  在此情况下,日本就极为重要了。曾为大中华政府顾问的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除了那句经典的‘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统治大陆腹地;谁统治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论断外,还有过这么一句预言:‘谁统治了东北亚,谁就掌握了西太平洋;谁掌握了西太平洋,谁就掌握了亚洲的命运。’
  排除英国人搅屎棍的天性,这个论断确实抓住了亚洲的实质。中国、日本、俄国都纠缠在东北亚朝鲜半岛上。对中国而言,朝鲜半岛是京畿之臂膀、东北之屏障;对日本而言,朝鲜半岛是‘顶在腹部的刺刀’——十四年前中日初谈结盟时,日本人居然有使朝鲜南部另成一国的提议;而对俄国。朝鲜半岛则是其太平洋出海口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犄角,只有一个亲俄的朝鲜才能使这个距彼得堡莫斯科万里之遥战略性出海口的安全得以稳固。可惜的是,十八年前的彼得堡合约使俄国失去了符拉迪沃斯托克。
  放弃日本。即便日本人不偷袭珍珠港,中日也会在朝鲜问题上发生越来越严重的矛盾。内斗的结果必定是日本放弃中亚,逐渐转变成亚洲的英吉利、美利坚的牧羊犬。这种地缘上的损失绝不科技上的收获所能弥补的。即便科技再先进,也必须有一个稳定安全的基本盘才能使其茁壮成长……
  “竟成……”见杨锐凝神不语,王季同知道他走神的老毛病又犯了,不得不叫了他两句。
  “哦……”杨锐惊醒过来,他看着身边的钱昌祚等人,笑道:“准备好了是吧?”
  “是,大人!”钱昌祚这边早就准备好了,放映机早就搬来了,窗户也拉上了窗帘,但为了等杨锐,灯还是开着的。此时见杨锐回过神来,他便安排工作人员开始播放影片——杨锐来的太过突然,所以他只能把火箭实验时录制的影片播放出来。
  灯光逐渐黯淡,放映机光线的照耀下,白布上逐渐有了黑白图像,却没有声音。最开始出现的是巡航火箭,宛如一架飞机的它先是被两个研究人员抬到发射架上,之后设定仪器参数、添加汽油开始点火——火箭的发动机最先点燃,而后它由一支小型火箭推射出去。按照之前的介绍,这种脉冲式喷气发动机必须在一定速度下才能正常工作,它没有压气机部分,只能靠速度获得相对充足的空气,如此发动机内部才能产生足够压力的燃气,这些气体全部从发动机尾部派出,使火箭获得推力。
  影片中,巡航火箭起飞后开始自己工作,发动机尾部的火光明明灭灭。在伴飞飞机无线电遥控的指引下,它如有人驾驶般转弯、小角度俯冲或者上拉起。此时杨锐忽然明白实验室为何不加快火箭的速度了,五百八是此时双发飞机的最快速度,火箭的速度如果再快,那就无法跟踪遥控了。
  “实在是可惜了。”想到这东西造价不到三千块,杨锐无比惋惜。如此便宜的造价,可真是穷国的大杀器,奈何没办法控制,看来这战斧巡航导弹真不是那么容易弄的。他转而看向身旁看得聚精会神的贝寿同,道:“用的着么?”
  刚才杨锐走神的时候,贝寿同不但和钱昌祚等人交流过,还跑去实验室看了实物。此时他脸上也全是惋惜,道:“如果能解决无线电干扰和精度问题,那不管陆军海军空军,都能用得着。基本上轰炸机能做的事情。它都全包了。如果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我想……只能做遥控靶机吧。提高部队的防空能力。”
  “你到想的轻松,这东西若只能做靶机。何必专门成立实验室研究?”黑暗中杨锐看不到贝寿同的表情,但还是能理解他这样想的根源——没见过战斧巡航导弹精确打击的人就是这样。
  第一部关于巡航火箭的影片播放完了后,接下来就是直飞火箭的影片,影片里的开阔发射场上树立着发射塔和高约十五米的火箭,其外形与现代火箭毫无二致。在身着防毒面具的研究员添加燃料后,发射程序逐一准备完毕,预点火后,火箭在十秒钟内便拔地而起——这一次影片是有声音的,听闻火箭发动机雷鸣般的轰响。再看到这没翅膀的东西居然飞了起来,而且越飞越快、越飞越高,贝寿同禁不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