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 >

第1094部分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1094部分

小说: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中队是一个最基本的独立作战单位,其中电子战小队的任务是探测敌人的高射炮阵地,负责外围警戒,同时还要负责引导与指挥作战飞机进行战斗。战斗机小队的任务是对付敌升空的战斗机,同时全力压制敌机场上的战斗机,这样就需要为战斗机配备一些不会对战斗机空战能力有太大影响的对地打击武器,比如火箭弹。轰炸机小队的攻击的主要力量,其任务是轰炸机场,摧毁停在机场上的敌机,如果有必要,还得负责压制敌高射炮阵地,为后面的战机打开通道。
在作战中,电子战小队一般首先在机群的最后面,到达作战空域后,电子战机将位于机群的中央,侦察机在四周。因为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由侦察机引导其他战机作战,电子战机也只能与侦察机进行联系,因此侦察机是整个作战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根据情况的不同,在进入战区前,战斗机,或者是轰炸机在前方开路。一般情况下,由战斗机首先进入,确保制空权,轰炸机进入的时间只晚2到5分钟。如果航线必须要经过敌人的高射炮阵地,那就得由轰炸机首先摧毁敌高射炮阵地,然后再让战斗机前进。
很明显,这套战术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当时的技术很差,所以战术的灵活性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而为了让飞行员之间的配合更为有效,在郝东觉组建的第一批四个中队里,几乎都是最优秀的飞行员,而且郝东觉还召集这些飞行员,对其详细的介绍了新战术的实施与执行方法。另外,在四个中队中,负责领队的不再是战斗机或者是轰炸机飞行员,而是侦察机的飞行员。也就是说,由侦察机的飞行员负责指挥其他作战飞机行动,这也算得上是航空兵指挥体制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吧。
三月的最后一天,四个“攻势护航”中队全体出动,第一次按照新的编制执行任务,这次,四个中队将要负责压制四座美军的机场,掩护罗云冲的轰炸机去附近的美军军事基地。可以说,作战难度是相当大的,郝东觉也豁出去了,如果他的新战术还起不到作用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寻找别的办法了,而且当时也不会有人能够想出比郝东觉这套战术更优秀的作战方案了!
当时,郝东觉也有点没有把握,说白了,一切几乎都是从头开始,能否成功,谁都没有把握,而且这套新战术的复杂性太大了,就算出动的都是最优秀的飞行员,几乎所有作战飞机的飞行员都是王牌,甚至是超级王牌。可问题是,真的能够成功吗?焦急的等待对谁来说都是很痛苦的,可是郝东觉必须要等待,而且还得耐心的等待!

第三十七章 秘密装备

三月三十日的这次“攻势护航”算不上成功,也算不上是失败。四个中队都成功的完成了任务,罗云冲的轰炸机群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威胁。可同时,四个中队都有损失,最让郝东觉心痛的是,在这次作战中损失了一名超级轰炸王牌与两名空战王牌。
当时最肯定“攻势护航”的还是罗云冲,因为罗云冲是获得实际好处的。自从郝东觉的舰载航空兵采用了“攻势护航”后,轰炸机的损失率一直保持在1%以下,在三月下旬的几次轰炸中,平均损失率还不到0。5%呢,因此,在四月一日,罗云冲就给郝东觉额外提供了8架电子战机,希望郝东觉再组建8个“攻势护航”中队,也就是说,让第二特混舰队全部换上“攻势护航”中队,而一个“攻势护航”中队的舰载机数量是26到40架,一艘“岛”级航母也就最多能够容纳四个中队而已。
为了让郝东觉下定决心,罗云冲将12架与舰载航空兵配合作战的电子战机全都部署到了百慕大岛的机场上,为此,韩绍锋还不得不安排工程兵把机场跑道延长了200米,同时建立了为电子战机提供支持的停机位。
郝东觉也很清楚“攻势护航”的好处,虽然舰载航空兵的损失并不小,但是轰炸机部队的损失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果总体损失仍然降低了不少,人员损失更是降低了很多。更重要的是,罗云冲的轰炸机部队是主体,而舰载航空兵只是辅助力量。在罗云冲提出了要求后,郝东觉也没有拒绝,毕竟由舰队主宰战争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由罗云冲的战略航空兵在主宰战争。
在四月五日之前,郝东觉又编成了8个“攻势护航”中队。因为只需要改变编制,作战飞机不需要进行改进,所以不需要花多少时间。最重要的是,当时第二特混舰队集中了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所有精英,几乎当时空战与轰炸的超级王牌都集中在了第二特混舰队,而且这些飞行员的士气根本就不需要担心,郝东觉也就不需要为人手的事情而操心了。
到四月中旬,12个“攻势护航”中队已经前后共执行了43次行动。在这43次行动中,损失了21架战斗机,18架轰炸机,5架侦察机。总体来说,损失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且有近一半的战机都是在外海迫降的,飞行员被营救了回来。可对郝东觉来说,这样的战绩是绝对无法接受的。高达4%的损失率,在舰载航空兵对地作战行动中,这肯定是偏高了。而且“攻势护航”本身就是去打击敌人的防空力量,随着敌人防空力量被削弱,损失率应该降低才对,而不是一直升高!
四月十二日,第二特混舰队返航,结束了在大西洋上长达半年的作战行动。这也是自上次随同联合舰队离开金斯敦,前去歼灭大西洋舰队之后,第二特混舰队第一次踏上返航的航线,创造了在海上持续活动时间最长的纪录。对舰队里的绝大部分官兵来说,长达半年的海上生活绝对可以让人疯狂了。
十五日,舰队到达了金斯敦。郝东觉给官兵们都放了大假。比起谈仁皓,郝东觉更放纵手下,他甚至找到了雷少卿,提前支付了4月份的津贴,好让官兵们上岸之后有钱去消遣,特别是去那些自愿为帝**队服务的口木人开办的娱乐场所去消遣。郝东觉没有把所有人都放走,在把舰队维护的事情丢给了参谋长之后,他就与几个航空参谋军官开始检讨前段时间的作战行动,希望能够改进战术,降低损失率。
次日,一支船队在天亮前到达了金斯敦港。这支船队是从前往圣地亚哥的甲2217运输船队里赶到金斯敦来的,一共只有4艘运输船,而这4艘运输船上都装着一批极为神秘的货物。当时,连罗云冲都没有收到相关的消息,直到运输船靠上了码头后,一名负责押运的宪兵少校就找到了港口司令部,随即就找到了郝东觉。本来,这名少校要找的人是罗云冲,或者是战区司令部的高级将领,可是当时罗云冲在圣地亚哥忙着指挥他的战略轰炸,而战区司令部又设在巴拿马城,在金斯敦最高级别的将领就是郝东觉了。
这支船队送来的是一批极为保密的电子设备,大概有3500套,是刚刚从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为了确保这些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受到损坏,其包装与运输方式都非常的特别,不但单独包装,而且在货舱里还塞满了塑料等填充物。
当郝东觉听少校军官介绍完之后,他都有点不相信,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竟然搞出了这么神奇的东西。郝东觉立即就通过加密频道联系了罗云冲,当时罗云冲正忙完了一次轰炸行动,哪有精力来处理这批货物,就让郝东觉全权接管,并且配合少校军官的工作。第二天,郝东觉就带着少校军官去了附近驻扎着舰载机部队的机场,同时去机场的还有20多名电子工程师,以及由他们亲自携带的10套神秘的电子设备。
电子工程师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在四架“猎鹰”上装上了这种电子设备,随即在当天下午就进行了第一次测试。郝东觉一直等着测试结果,在轰炸机降落后,他就去找到了飞行员,直到他从飞行员嘴里停到了测试结果后,郝东觉才不得不相信,南京电子研究所的那些工程师终于弄出了一种真正有用的电子设备,而不是以前的那些“玩具”。而这些电子设备,就是世界上第一种“雷达告警机”。
事情还要从27年底说起,当时帝国海军正在攻打小安德烈斯群岛,在占领了多米尼克岛之后,陆战队找到了一部损坏极为严重的雷达,因为之前帝**队还从来没有在战场上见过类似的雷达,所以这部雷达的残骸立即就被运送回了帝国,交给了南京电子研究所进行研究。
很快,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就断定,这是一部用于引导高射炮作战的炮瞄雷达,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火控雷达。在海军战舰上,火控雷达并不希罕,而且早在27年初的时候,南京电子研究所就为陆战队与陆军的高射炮部队研制出了第一种部署在地面上的火控雷达,只是因为笨重,转移困难,所以当时没有急着大批量生产。而陆战队在战场上找到的这部美军的火控雷达是安装在卡车上的,也就是说,可以随同高射炮部队一起行动,相当轻便。
很快,情报部门的谍报人员就找到了更重要的情报,美军确实拥有了引导地面高射炮作战的火控雷达,而且性能还不错。当时大批量装备部队的用于引导大中口径高射炮对付中高空目标的火控雷达,只是美军肯定在研制用于引导小口径高射炮作战的,更为先进的火控雷达。
新的威胁出来了,火控雷达在舰队防空作战中的作用已经相当明显了,可以说,这是舰队防空作战的基本保证。如果美军地面防空部队也大规模的装备了火控雷达的话,那么轰炸美国的轰炸机就要损失惨重了。当时,南京电子研究所搞出的第一个成果就是电子战机。问题是,电子战机本身只能够发现雷达,然后再引导其他的轰炸机远离高射炮阵地,如果没有能够及时发现敌人的雷达,或者说轰炸机已经进入了高射炮的打击范围的话,那怎么办?
干扰雷达是一个方面,可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作战飞机避开高射炮阵地。那么,就得找一种可以让作战飞机感知到危险的办法。这时候,工程师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一个利用火控雷达本身特点的一个办法。
与只负责搜索的雷达不一样,火控雷达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要连续照射目标,然后才能确定目标的具体位置,从而引导高射炮作战。也就是说,火控雷达在探测到目标之后,就要开始连续照射目标,电磁波就会连续射到目标上。而工程师想到的办法就是利用连续照射的雷达波来发出警告信号。
接受电磁波本身并不困难,而最大的麻烦是,雷达所发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并不一样,而以往所用的接收电磁波信号的设备只能接受一个频段的信号,如果需要接受一个频段范围内的所有信号,那么接收器就会做得很庞大,难以装到飞机上。不过,火控雷达有一个极大的特点,那就是波段都集中在超短波,这是保证探测精度的唯一办法,而探测精度又是火控雷达的最主要的性能指标。
经过了近一年的研制,工程师首先解决了接受电磁波信号的问题。接下来的工作就要简单得多了。在接收器接受到了雷达发出的持续的电磁波信号之后,就将把信号反馈给一个回路,随即激发连接在该回路上的扬声器,发出刺耳的警告声。这就是最简单的雷达告警机,原理实际上相当简单,即利用雷达发出的连续电磁波判断是否已经被发现,是否已经被敌人瞄准,然后警告飞行员,让飞行员立即进行规避。
28年底,第一批雷达告警机制造了出来,随即就在陆航进行了秘密测试。最初的几次测试效果很不好,主要的问题就是告警机过于敏感。到29年1月份,陆军远征军在墨西哥战场上缴获了两部完好无损的火控雷达,并且立即用空运的方式送回了帝国。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研究,然后用这两部美军的雷达来测试雷达告警机的性能。
整个试验一直进行到了2月底,大部分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误警率降低到了1%以下。随即,陆航将一个中队的装备有雷达告警机的“狼鸠”式轰炸机部署到了墨西哥战场上。当时这事是直接由陆军司令部负责的,而且转移工作也是由远征军负责的,没有通知罗云冲,这主要是为了保密的要求,而且雷达告警机在战场上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恐怕还真没有几个人知道。
经过了三月上旬的测试之后,雷达告警机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肯定,那一个中队的“狼鸠”在执行了十次任务后,没有一架被击落,甚至没有一架被高射炮击伤。另外,在其中5次夜间作战中,都遭到了美军夜间战斗机的拦截,正因为有雷达告警机,轰炸机都提前避开了敌人的夜间战斗机,安然返回了机场。
当时,生产工作已经全面开始了,到三月二十日,已经生产出了3500部雷达告警机。这批告警机立即被装上了四艘快速货轮。这四艘货轮在十多艘驱逐舰的保护下于四月初就到达了珍珠港,随后被编入了运输船队,赶在四月中旬的时候到达了前线战场。
经过部队的实际测试,毫无疑问,雷达告警机有着极其巨大的价值。当时郝东觉并不知道,测试的那十台告警机都是针对帝国高射炮部队的火控雷达的,说白了,就是拿来测试,诶前线指挥官做演示的,而真正装备到轰炸机与战斗机上的告警机都是针对美军火控雷达的。当时的告警机实际上只能针对某一个,或者是某几个雷达频段,而不可能对所有频段上的电磁波信号都做出反应。
既然是极有价值的装备,那郝东觉就自然不能错过。当时雷达告警机是首先提供给陆军战略航空兵的,而郝东觉立即就找到了罗云冲,要求给舰载航空兵也分一份。在郝东觉的死缠滥打下,罗云冲不得不同意了他的要求,分了500台给舰载航空兵,这足够郝东觉武装他的12个“攻势护航”中队的所有战机了。当然,这种装备到底有多大的用途,还要通过实战检验!

第三十八章 关键因素

第二次全球战争是第一场拼综合实力的战争。从战略层面上讲,拼的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从军事角度讲,拼的则是军队的综合作战能力,而绝不是某一个兵种的战斗力,或者是某一种武器的性能。
绝大部分时候,某一种先进的武器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力量的。可是,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