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

第106部分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106部分

小说: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北岸。
  周瑜请来的瘟神登场了。曹操的士兵从七月出发,来到自己并不适应的水上,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休整,没病也得装病了。曹军从北方而来,水上生存的经验不足,饮食、起居、卫生等工作均有纰漏,加上又是冬季,人的抵抗力最弱。生在江北但是长大后一直转战江南,周瑜对江北人来到江南之后的不适应情状十分清楚,他算准了瘟神要来攻击曹军,曹军上下果真染上了疾疫。
  “应该乘胜追击啊,趁曹贼立足未稳,打他一个稀巴烂,要是赵俨兵团赶来,我们就没机会啦!”程普建议。
  周瑜摇摇头说:“我们只有三万人,擅长陆上作战的曹军正等我们与他们决战呢。”
  可是,赵俨兵团赶上来,不就更没有机会了吗?程普还是困惑不解。周瑜淡定地笑笑:“也许,曹操以为不用援兵就可以解决战斗。”不用援兵,曹操有什么理由这么自信?
  曹操真的有理由自信,第一,他把战船都用铁链锁在了一起,船与船中间搭上木板,这样,“江上陆地”就制造出来了,擅长陆战的北方军队等待着江东水军前来送死;第二,曹操收到了江东军团一个叫黄盖的人写来的投降信,信里,黄盖说虽然孙权待他不薄,但是江东乌合之众难以抵挡曹操百万之众,东吴上上下下都认为不可能战胜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非要鸡蛋碰石头,与曹操的王者之师对抗,黄盖不想陪着这两个浑小子送死,就决定“弃暗投明”。黄盖说,双方交战之时,他会掉头杀回去的,杀周瑜一个措手不及。
  看看锁船的铁链,再看看黄盖的投降信,曹操便没有急令赵俨兵团驰援,毕竟,荆州也需要军队来安抚。从十月到十一月,一个多月的时间,惯于打闪电战的曹操驻扎在乌林,按兵不动。莫非,曹操真的如苏轼《赤壁赋》里写的那样,天天“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在乌林这个鬼地方进行诗歌采风活动吗?
  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在中国人的心理里,甲子日有很多忌讳,不宜举事。曹操万万没想到,周瑜偏偏在这一天发动进攻。
  北方的冬天,经常刮刀子般凛冽的北风,一直活跃于北方的曹操,想不到赤壁—乌林这个地方会在冬天刮南风。“赤壁在南,乌林在北,拉起帆来,我们的船挟风势冲进曹操的舰队里……”周瑜对黄盖说。接下来,就是黄盖诈降,本来打算迎接新鲜力量的曹军,却迎来了一场大火。《三国演义》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三国志》在为周瑜立传时也写道:“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焰)张天。”风神,似乎是周瑜请来的,在冬天里偏偏刮起了南风,正好有利于黄盖带人去烧北岸曹操的战船,而曹操的战船都用铁链锁住,只要是点着一艘船,整个船队就都难以幸免。对江东气候非常熟悉的周瑜,十分清楚这个季节的这个地方在几日暖阳天气之后,会刮起猛烈的南风。
  曹操终于承认自己败了,他下令烧掉剩下的船,带领军队向西逃走。
  曹操不服,他甚至认为黄盖放火对他根本没有构成威胁。后来,他给孙权写信说:“赤壁之役,赶上疾病,我自己烧了船退兵,却让周瑜虚获此名。”史书中的南风,在诗歌和小说中多被附会为东风。唐代诗人杜牧则明白无误地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要是没有风,周瑜靠什么来打败曹军?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黄盖获得赤壁之战这场大戏的最佳配角奖。可是,黄盖要是不愿“挨”呢?周瑜甚至孙权,都没有可能强迫黄盖诈降,因为一强迫就会假戏做真。
  赤壁之战,周瑜所做的事情,似乎只是“打”了一个愿意“挨打”的黄盖,给了黄盖一个火种,让他趁着风势放了一把火。
  仅此而已?赤壁之战的最佳主角周瑜,所依靠的,莫非只是幸运二字:请来了瘟神,消耗了曹军战斗力;请来了风神,烧了曹操战船;请来了一个“影帝”黄盖,诈降骗过曹操。
  假如没有疾疫发生呢?假如刮的是北风而不是南风呢?假如找不到敢于诈降的人呢?
  没有这么多假如。战前,周瑜就算好了每一步,胜券在握。他对孙权说:“将军擒捉曹操,就在今日。”他还对刘备说过:“你只管站在一边看我破曹即可!”
  经验告诉周瑜,曹军必会发生疾疫;常识告诉周瑜,南风就在那几天刮起。周瑜所做的,就是找了一个合适的人——黄盖,利用合适的方式——诈降,把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空间优化组合,从而上演了赤壁之战这一精彩一幕。
  周瑜所做的这一切,似乎再平常不过了,这是因为高手出招向来是举重若轻。
  世界电学天才梅因泰斯有一段被人们乐道的故事。某电气公司的大型发动机运转不正常,于是他被邀去“会诊”,梅因泰斯围着机器仔细转了转,听了听运转的声音,然后果断地在一处用粉笔画了一道,说:“把这里的线圈减两圈。”机器果真好了,梅因泰斯也赚到了1000美元。事后有人不服气地说:“用粉笔画一道就值1000美元吗?”梅因泰斯严谨地在收据上列出了劳务费清单:用粉笔画一道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这道线999美元。
  周瑜就是赤壁之战中的梅因泰斯。放火烧曹军战船,1美元;知道放火能烧退曹军、知道在何时放火,知道怎样才能放火,999美元。
  


第四节 生命断章
  三气周瑜的真相——
  滔滔江水,熊熊大火,嘶嘶马鸣,周瑜站在船头,衣袂飘飘,玉树临风,遥看三军将士腾跃着,欢呼着,杀向骄横的北方军队。因为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赤壁之战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
  可是,在人们的印象里,赤壁之战中最出彩的人物是诸葛亮,而周瑜则是一个心眼比针眼还小的猥琐男。
  这全赖《三国演义》的文学魅力之强大。舌战群儒、借东风、三气周瑜……一个个令人拍案称绝的智慧故事树立了诸葛亮中国智慧之神的形象。在《三国演义》里,周瑜虽也有点小聪明,但是总是慢诸葛亮半拍,且每有一计总会被诸葛亮识破。不仅如此,《三国演义》还写周瑜心胸狭窄,气量如豆,总是想占得诸葛亮上风,但是却总是被诸葛亮算计,结果一次次被气得箭伤复发,最终,周瑜悲呼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气绝身亡,这就是著名的“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这一感叹让很多遭遇职场劲敌的人心有戚戚。
  “三气周瑜”只不过是小说家的生花妙笔。当时周瑜是东吴大都督,是赤壁之战孙刘一方的总指挥,深知孙刘联盟的重要性,又怎会“致力”于整天想着杀诸葛亮,在同盟内部制造不和谐呢?
  周瑜比诸葛亮要年长六岁,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时间也比诸葛亮早得多。周瑜20岁刚出头就踏入戎马行列了,在孙策渡江创业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赤壁之战前就已经是孙权集团中总管兵权的人,权倾东吴。周瑜辅助孙策创业江东之时,诸葛亮尚在流寓、隐居之中,赤壁之战时,28岁的诸葛亮才出山一年,可以说是寸功未立,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才被刘备拜为军师中郎将,而周瑜早在十年前就被拜为建威中郎将。除了作为刘备特使出使到东吴联络合纵外,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并未起什么作用,最多算是刘备一方的幕后英雄。刚走出隆中,结束农民生涯没几天,寸功未立,位卑名微,这时诸葛亮根本没有资格与周瑜竞争。连刘备见周瑜都需要预约,而且见面后周瑜对刘备还是爱理不理的,至于诸葛亮,是连预约见周瑜的资格都没有的。
  相貌好,家世好,人缘好,人品好;有功业,有地位,有胆识,有才情。作为一个五星级男人,周瑜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死得太早了。
  佛家认为,一个人这一辈子吃多少米是固定的:要是暴饮暴食,单顿饭吃的米多,就会损害健康,死得早,一生吃米总量还是少;要是适当节食,虽然单顿饭吃米少,但是活得长,一生吃米总量并不少。佛家据此引申出一个观点:一个人这一辈子的光彩是有限的,早释放了早死,晚释放了晚死。这个无厘头的“人生哲理”,用在周瑜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不忍心探究的历史真相——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这首诗歌,让江陵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地名。江陵,长江中游最重要的水路要冲,就像钉子一样安插在江汉平原西部,南邻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有“七省通衢”之称。江陵的前身为楚国国都“郢”,从春秋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
  对退到江北的曹操来说,江陵是他渡江的一个重要跳板;对于孙权来说,假如北上的话,江陵则是第一个落脚点。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派他手下最彪悍的猛将曹仁驻守江陵,而孙权则派他手下最强劲的名将周瑜攻打江陵。
  这是一次志在必得的战斗。周瑜乘胜追击,气势如虹;曹仁败兵退守,惊弓之鸟。周瑜数万大军猛进;曹仁孤军苦守,估计当时曹仁最多有一万人马。当然,曹仁守城,有城墙做屏障,占据地利。但是,从总的对比来看,周瑜攻下江陵不在话下。
  可是,强攻一年多,周瑜硬是没攻下江陵来。可惜城墙是砖石结构的,要是木结构的,就可以再放一把火了事了,正如火烧赤壁。
  望着江陵厚厚的城墙,周瑜皱紧眉头,再无赤壁之战时的风流倜傥。
  牵吾战马来!
  周瑜跨上马,亲自冲锋陷阵。这是勇敢吗?事实上周瑜这时最应该做的是运筹帷幄,调度三军。孙权要他做元帅,而不是要他做战士,与敌人肉搏。亲身陷阵,对于周瑜来说,的的确确是擅离职守了。在这场江陵攻守战中,曹仁也曾经带领几十人冲入敌阵,而且是二进二出,但那是为了解救陷入重围的部下,是人性的一种释放。周瑜却是主动地以身犯险,以此作为一种作战方式,这是不可取的。
  给人的感觉,周瑜是在无可奈何地孤注一掷。是什么逼得他这样做呢?
  战争是残酷的,你哪怕是犯一丁点儿错误,也会遭到打击。周瑜在阵前奋力厮杀的时候,一支流矢飞来,射中了他。《三国志》精确地记载着他中箭的部位:右肋。因伤势太重,周瑜只得退兵。
  曹仁很快得到情报:周瑜正在卧床养伤中。曹仁大喜:周瑜伤了,江东部队就瘫痪了,天赐良机,进攻!
  曹仁来到了江东部队阵前,却看到周瑜正意气风发地巡视全军,做战前动员报告。主帅受伤,却仍然如此斗志昂扬,江东将士,无不受到鼓励,群情激奋。
  本来以为周瑜受伤不起,曹仁才有勇气出战,见此情景,他只得退兵了。能不惹周瑜,还是不惹为好。
  “要是那支箭射得再深一些,或者射中心口,或者射中咽喉,那我们就有机会了。”曹仁对部下说。
  如果那支箭射得再深一些,或者射中心口,或者射中咽喉,周瑜成了烈士,那曹仁就再无忌惮,东吴军队就危险了,周瑜就成江东罪人了。此番以身陷阵,周瑜的确大错特错。
  周瑜,你为何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围攻了一年,江陵还是没有打下来,最后曹仁全身而退,主动放弃江陵,周瑜才没有惭愧得把头撞在江陵城墙上。
  赤壁战场上创造奇迹,如今却跌倒在江陵城下,周瑜,你怎么了?
  十年之后,东吴的现任大都督吕蒙回答了这个问题。当时,孙权命令吕蒙与堂弟孙皎为左右部大督,共同领兵讨伐由关羽镇守的荆州,吕蒙对孙权说:“如果您认为征虏(当时孙皎的军职是征虏将军)有能力,那就任用他;如果认为我有能力,就任用我。想当年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同攻打江陵,虽然是周瑜说了算,但是程普自恃资格老,而且都是都督,与周瑜不能和睦相处,坏了国事。这正是目前应该引以为戒的。”
  原来,是周瑜当初率领的团队出了问题:内耗,掣肘,扯皮。
  “不能按这个法子做,虽然这个法子能攻下江陵来,可这是周瑜想出来的,要是他成功了,那以后还不更神气了!”
  “必须按这个法子做!什么,周瑜说这个法子战斗减员严重?正是因为周瑜反对,才要按这个法子做,要是他赞同,就不用这个法子了!”
  ……
  程普有没有这样想,史书无法记载。但是,团队之所以内耗,就是因为有人会如此。
  赤壁之战也是周瑜与程普分任左右部督,又为什么成功了呢?那时,曹操大兵压境,敌情如火,只有同仇敌忾,大家才都有生路,否则就会你死我死全都死。而江陵攻克战,都以为必胜无疑,于是对手便不再是敌人,而是身边的团队成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历史上以及今天的许多英雄都遇到过和周瑜一样的困难:有办法战胜对手,没办法对付伙伴。
  因此,无奈的周瑜正是在无奈之下以身犯险,才被流矢射中的。
  孙权明知程普与周瑜不睦,为何还让二人搭档?莫非,他派程普去是为了限制周瑜发展坐大?
  周瑜也曾经怀疑过孙权是特意让程普在身边对他形成掣肘的吗?
  有时,真的不忍心去推断历史真相。
  江陵是南郡的治所,曹仁退出江陵之后,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就任南郡太守没几天,就有人上门要赞助了。这人就是刘备。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攻占了荆州的南四郡:零陵、武陵、长沙、桂阳。南四郡加起来,也不如南郡的价值大,因为只有占领了所治江陵的南郡,才可倚恃长江天险。与曹操、孙权一样,刘备当然也看到了江陵的战略意义,在配合周瑜攻打江陵的时候,他派关羽在江陵以北驻扎,说是要截断曹仁北退的道路,结果,曹仁北退的时候,关羽开始做热身运动,准备日后对付周瑜。战后,刘备拜关羽为襄阳太守,可是,襄阳郡大部分地区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