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

第124部分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124部分

小说: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篇弱智作文蕴藏着深奥的思想。陆逊强调曹叡对百姓的爱惜和对人才的重视,赞美曹叡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说他因此变得强大。从孔子开始,书生们就开始苦口婆心地规劝掌权者实施恤民仁政。书本历来只记载仁义道德,讲解作弊技巧、送礼要诀、暗箱操作等生活小窍门的书是不会公开发行的。书生们从一开始读到的就是真善美,以为世界真的如书本上的真善美。书生总以为社会的动力就是真善美,总想把书本上写的东西在生活中得到体现。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视野理解现实,书生的悲哀就在于他理解的现实是书本上的。陆逊不知道,书生已经走到了末路,中国这时进入暴力季,谁狠谁是王,你这里仁政为先,不折腾,不称霸,埋头抓民生,弯腰种麦子,等到麦子熟了的时候,人家派一支军队杀过来,不仅是麦子,连麦地也占了。娶媳妇不如做山大王抢压寨夫人啊!
  这个社会的动力不再是书本上宣扬的社会秩序,而是暴力。孙权虽然也读书,但是他是一个霸主,懂得只有强化暴力才能继续。陆逊夸赞曹叡宽刑罚,恤民力,实际上是在批评孙权刑罚苛峻,暴殄民力。孙权岂能读不出里面的深意?他唯恐陆逊的批评引起连锁反应,所以就提醒诸葛瑾:“陆逊的话,你当耳旁风听就是了,可千万不要信啊!”
  当然,陆逊反对伐魏,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世家关心家族生存,在外敌入侵时,世家会奋起反抗,例如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袭取荆州是江东暴力讨债,也算是保卫家园。至于讨伐北方,世家不仅仅需要贡献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即使北方统一了,照在世家檐宇下的日光和月光不会变多,还是那一些。孙权就不同了,他是拥有帝王梦想的人,在他的梦里,江东只是他的后花园而已。陆逊那篇弱智作文成了孙权逐梦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孙权已经有足够的力量跨过这块绊脚石。226年八月,北方曹叡还没给父亲上百日坟,孙权便亲率五万大军出征江夏,围攻石阳,同时派诸葛瑾与张霸进攻襄阳,派审德与韩综、翟丹进犯寻阳。三路大军,不见大都督陆逊的身影——孙权抛弃了他。孙权很快就为自己的意气用事付出了代价:石阳,孙权登岸后偷袭失败,无功而退;襄阳,司马懿大败诸葛瑾,斩杀张霸;寻阳,曹休出战,斩了审德,收降了韩综、翟丹。
  带“阳”的地名,孙权你伤不起啊!没有陆逊的战斗,孙权你伤不起啊!
  孙权灰头土脸地回师,求安慰,求理解。陆逊拍着大腿喊:“怎么样,不听我的,吃亏了吧。”黯然神伤的孙权收到了陆逊的奏章,这一次,不再像上一次一样遮遮掩掩,而是直言不讳地要孙权施与恩泽,减轻刑罚,放宽赋税征收,停止征调兵员,这其实是在捍卫世家的利益。他还直接说:“大臣们不敢充分陈述正直忠诚的话,请让您身边的侍从小臣们常常把有利的建议报告给您。”陆逊就差指着鼻子骂孙权昏聩了。那些出身草根的人,只有得到孙权的亲近,才能担任要职,例如吕蒙。担任要职而被孙权忽视的,只能是世家成员。陆逊的这封奏章,是世家的维权书。
  孙权也不是善茬,面对这封攻击性的奏章,他强硬地答复:“你说刑罚太重,我觉得未必重,这是为了阻遏凶恶防止奸邪;你不敢陈述忠言,那是因为你还不够忠;你说我只相信身边侍从小臣,可是他们有的建议也值得采用,他们如果只是谄媚,我再笨也能看出来;你说要停止征兵,可是天下未定,只有靠兵力才能取得成功。我开始只想坐守江东,可是这样也未免志向太小了,就应该受到鄙视了。”
  气冲冲地批复完毕,孙权越想越气:哼,说我刑罚过严,不就是因为我触犯了你们世家利益吗?他下令把所有的规章条例一条不漏地都写出来,然后派郎中褚逢带去给陆逊、诸葛瑾审阅:你们看看,哪一条让你们不满意,你们尽管删改就是了。
  本来征求意见修改法律,应该派文职干部执行,可是孙权却派了专业不对口的郎中来操作。郎中是武官,负责警卫皇宫殿堂,孙权的侍卫官。想想吧,主公的侍卫官傲然来到陆逊和诸葛瑾面前,一只手拿着规章制度,一只手放在腰间的尚方宝剑上,不耐烦地问:主公的法律有什么不妥吗?这样的情形下,陆逊和诸葛瑾除了表态坚决拥护主公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本来,孙权与以陆逊为代表的世家关系本来很和睦的。夷陵之战时,无论是世家的生死,还是孙权政权的存亡,都受到来自刘备的威胁,所以整个江东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夷陵之战以后,江东面临来自曹丕的进攻,世家和孙权政权的利益还是一致的,他们还能共进共退。刘备死后,孙权与诸葛亮讲和结成联盟,陆逊驻守陆口,防区与益州接壤。两国之间有什么事情,孙权总会让陆逊告诉诸葛亮,并且他还刻了一方个人印章,放在陆逊那里。孙权每次写给刘禅、诸葛亮的信,也经常在送往益州的途中经过荆州时拿给陆逊看,有欠妥之处,陆逊可以直接改正,然后用孙权的印章加封后送走。那时,陆逊建议休养生息,孙权就下达公文到各州郡,要求采取宽和措施。陆逊建议让军队屯田,孙权就率领儿子亲自耕田,把拉座车的八条牛分开拉四张犁。
  可是,这一切在与蜀汉的联盟关系稳固而且曹丕去世曹魏衰弱之后发生了改变,孙权想进攻北方,拓展势力,世家却觉得现在的日子就不错,无法再好了。于是,双方关系就变得势如水火了。
  这让人想起了动物世界的一幕。两只狗正在你咬我,我咬你,他们的脚下有一根骨头,第三只狗走过来,叼走了骨头,前面这两只狗开始合力攻击第三只狗,当第三只狗败逃后,前面这两只狗又相互咬了起来。
  当有共同的敌人时,就选择合作;当外敌被消灭后,就相互为敌,展开竞争。管理学上把这种因势而变的关系称为“竞合”。孙吴政权和江东世家的关系始终是这种不稳定状态下的竞合,这也是孙吴集团在三国当中“最长寿”的奥妙所在。就蜀汉集团来说,刘备一进入益州,就让以诸葛亮和张飞为首的嫡系代替了当地世家,世家始终抬不起头来,也不能为政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被灭亡;就曹魏集团来说,曹丕死后,曹氏始终疲软,不能压制司马氏的壮大,所以被篡位。
  孙权慢慢地也发现:只有当在江东的家园受到威胁时,世家们才会与他合作。孙权于是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邀请北方进攻江东。
  孙权解开了他的腰带——
  228年5月底的一天,孙权算准了陆逊回来求他。
  陆逊果然来了,急得满头是汗。“北方的大司马、扬州牧曹休带领十万大军已经出发了!”孙权还没听过陆逊用如此急促的语气说话。
  孙权满意地看着陆逊着急的样子,淡定地说:“曹休仅仅是东路而已!中路,一个叫贾逵的人带领着两万人从西阳直扑东关;西路,司马懿也已经从江陵出发,兵力还未侦查清楚。”
  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战争就在那里,无处可逃。陆逊必须要保卫家园,但是保卫家园必须要依靠强权。一方面抗拒强权,另一方面依赖强权,这种分裂生存状态下的书生,其实已经到了末路——要么自己不再是书生,要么以书生的姿态告别这个世界。
  曹休这次大举进攻江东,其实正是孙权的策划。228年春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朝野恐惧,曹叡不得不亲率大军驰援。于是,孙权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就想捡漏给曹魏帝国一击。这一年五月,孙权特命鄱阳太守周鲂诈降,引诱曹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出兵。
  孙权引狼入室,陆逊不得不打狼。
  文武百官都看到了,孙权亲自拿着马鞭,站在马前,扶大都督陆逊上马。孙权都做马童了,那文武百官只好都跪在地上了。
  孙权走上前,把一柄金光灿灿的斧子交给陆逊。阳光很明亮,照在斧子上,反射着刺目的光,群臣把头贴在地上,不敢看这斧子一眼。这柄金子做的斧子,有个很高贵的名字:黄钺。大将被授予黄钺是代表君主出征,具有诛杀特权。夷陵之战陆逊有假节的权力,现在则有了假黄钺的权力。假节,战时可斩杀违反军令的人;假黄钺,则在平时也可杀人,而且可以杀假节的官员。
  气派!风光!这个授黄钺的仪式,成了陆逊的最大荣耀。孙吴灭亡以后,已经是晋朝臣子的陆机(陆逊的孙子)为他写墓志铭时写道:“魏大司马曹休侵我北鄙,乃假公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主上执鞭,百司屈膝。”
  在周舫的引诱下,曹休率领步骑十万进入皖口。曹休望眼欲穿,没等来说好前来接应的周舫,却得到一个情报:东吴大都督陆逊率领九万大军杀过来了。曹休知道中了周舫的诈降计,而这时退兵还来得及,但是他不甘心被骗,又依仗自己兵马多,决定与陆逊决一死战。
  决战即将开始,照例是开战前军事讨论会。朱桓将军发言:“曹休本来是凭借宗亲关系才被任用的,并非智勇名将。现在他明知上当还要出战,必然战败。兵败后他只有夹石或挂车两条路可逃命,这两条道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道。如果用一万士兵在那里设置路障,那么就能全歼曹军,也能生擒曹休。请让我率领本部人马来截断曹休退路。那时就可以乘胜前进,近取寿春,割占淮南,威逼许昌、洛阳。万世基业,全在这一刻,千万不要错过!”
  朱桓慷慨激昂地说完,等着孙权鼓掌。朱桓的建议,是攻进中原进而统一天下的建议,而谋大业,做皇帝,则是孙氏父子早就确定的目标。周瑜说过:“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鲁肃初见孙权,便很受重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提出了“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规划。现在,朱桓把统一天下的前景推到孙权面前,孙权能不为之鼓掌吗?
  孙权看看陆逊,陆逊呢,却摇摇头,再摇摇头,使劲地摇摇头。看到陆逊摇头,孙权也摇头,对朱桓说:“你这个计策不可行。”
  双方在石亭交战,曹休部队溃不成军,战死万余人。江东部队缴获了牛马骡驴车一万多辆以及无数的军资器械。曹休带着十万人来,似乎就是来送礼的。曹休领着残兵败卒,从夹石狼狈逃走,得免全军覆没之灾。曹休回去后不久,背上长了毒瘤,估计是恶性的,没多久便死了,这是后话。联系到夷陵之战陆逊气死刘备,人们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陆逊作战,不但取胜,还胜得漂亮,让对手感到窝囊直至屈辱而死。
  听说曹休恰恰是从夹石逃走,朱桓急得脸红脖子粗,跺着脚喊道:“要是听我的……”
  深谙军机如陆逊,居然否决了朱桓断敌后路的妙计,而善于谋略的孙权居然也支持陆逊,这可真是匪夷所思。
  赤壁之战是大片,那场千里江面上的大火简直就是视觉盛宴;夷陵之战是情景剧,刘备和陆逊在七百里的三峡,你来我往,不变的场景里情节逐步推进;石亭之战则是悬疑剧,诈降、中计、围猎、追杀、逃离、救援,最后让人在匪夷所思中不知所措。
  朱桓真的不知所措了。让曹休白白逃跑,孙权肯定要批评陆逊,可是,让朱桓大跌眼镜的是,孙权不但没责怪陆逊,反而把他捧上了天。
  大军从石亭回来,经过武昌,孙权为陆逊举行了一个欢迎仪式。
  正是八月,秋阳骄烈。孙权看着陆逊走在烈日下,立马心疼了,急忙把自己的“遮阳伞”让给了陆逊。一般人的遮阳伞叫遮阳伞,孙权这时是吴王,他的遮阳伞叫“御盖”。“御”就是君王专用,一般人用了,那是非同一般的荣耀。
  “把车盖盖在大都督的车上!”孙权下令。王用的车盖和王用的内裤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区别,王的内裤上不可能镶嵌着珠宝,但是王可以在车盖上镶嵌着他的地盘之内最珍贵的珠宝。其实,王的车盖不叫车盖,叫“翠帽”。翠,就是珍贵的珠宝。孙权送给陆逊车盖,不仅仅是送荣耀,还是送财富。
  下了车,二人坐在一起。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孙权要陆逊解下腰带。那时没有像模像样的座位,大家都是坐在席上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床。就是在“床”上,孙权正与陆逊有说有笑,突然他神秘地打量着陆逊的腰,然后压低声音,用只有他们两个人才能听到的声音说:“解下腰带来,快,我等不及了!”
  孙权要陆逊解腰带,是要把他带金扣和金环的腰带赐给陆逊。用只有他们两个人才能听到的声音说话,孙权是要显示与陆逊的亲密。
  陆逊解下腰带来了,孙权却没把自己的腰带递给陆逊,而是走过去,贴近陆逊,把腰带亲自给陆逊系上。天啊,一个男人给另一个男人系腰带!这一细节被后世的小说家抓住不放,演绎了陆逊与孙权的断背故事。
  给陆逊系上腰带后,接下来是接风宴。不得不说,孙权是个酒徒,张昭、虞翻等人都曾经因为喝酒与孙权闹过别扭。一请就去,一去就喝,一喝就醉,一醉就闹——这是某些人给酒徒孙权的画像。
  这一次,孙权瞄准了陆逊。他酩酊大醉,摇摇晃晃地走到陆逊面前,指着陆逊的鼻子说:“你,给——我——站——起——来!”陆逊不敢不站起来。大家都知道,有一次孙权喝醉了,差一点儿把虞翻杀了。
  孙权上去,拉着陆逊的手,说:“来,跳——舞!”于是,众目睽睽之下,吴王与东吴大都督对舞起来。这个场景让那些喜欢演绎断背故事的小说家们欣喜若狂,很多严肃的人却总是以为这个场景纯属虚构。可是,让严肃的人难堪的是,这个场景就记载在东吴的官修史书《吴书》里:“陆逊破曹休。上与群僚大会,酒酣,命逊舞。”
  跳了几圈后,孙权身上出了汗,他把白鼯子裘衣脱下来,披在陆逊身上:“爱卿,它就归你了。”鼯是一种鼠类动物,它既像松鼠那样爬行,长有滑软厚实的皮毛,又像飞行动物那样长有肉翅,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