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

第196部分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196部分

小说: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甄县令摇头,笨鸟的样子。
  张氏说:“提示一下,第一种先飞,第二种不飞。第三种你总该能蒙一下吧。”
  甄县令更用力地摇头,很笨鸟的样子。
  “第三种笨鸟下个蛋,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张氏说。
  甄县令哈哈大笑,底气十足地说:“早飞也罢,不飞也罢,反正我们的小女儿是肯定要飞起来的!”
  “那,为啥?”
  “因为——你下了一枚好蛋!”
  张氏啐一口,说:“我自己下的蛋,我能不知道好坏吗?一个一两岁的吃奶娃娃,先练好走路不跌倒,再考虑飞不飞的问题吧。”
  他们的三男四女在史书上都留下了名字。三男:甄豫,甄俨,甄尧;四女:甄姜,甄脱,甄道,甄荣。奇怪的是最小的女儿却没留下名字。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就称呼她为“甄女”。
  甄县令一定要老婆亲眼看到希望,他拉着老婆,向甄女的卧房方向走去。
  这是一个月夜,甄女刚刚入睡。甄县令在女儿的窗前远远地站住,指着酣睡的女儿,说:“看,是不是正有仙人拿着玉衣往女儿身上盖?”
  缥缈的月光下,张氏什么也看不清,就迈动脚步,打算近前看个究竟。
  “嘘——”甄县令拉住她,“别动,你会惊动仙人的。”
  有一句话甄县令没说出来:走近了,就能看清真的没有仙人也没有玉衣了。
  “再看看,使劲看,仔细看,仙人就在那儿,正拿着玉衣往女儿身上盖呢!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
  张氏努力地睁大眼睛,向女儿房间望去,哪里有什么仙人什么玉衣啊,只看到香雾在女儿床边缭绕。
  那时的人家,只要是解决了温饱的,家里都会用熏香,以驱除异味。曹操手下重臣荀彧,就因为爱用熏香,获得了“留香荀令”的绰号。甄家是名门望族,当然每天也是香雾缭绕。
  甄县令在老婆身边絮絮叨叨:看仙人!看玉衣!在女儿房内呢!
  张氏被丈夫的聒噪声搞得心烦意乱,就敷衍说:“嗯,果真是仙人拿着玉衣正向女儿身上盖呢!”
  她并没有完全认为丈夫是在说胡话,因为缭绕的香雾中,看上去的确像有个仙人拿着玉衣。当然,你也可以看成是皇帝銮舆的车盖,例如曹丕出生时,据传就有青色云气出现,圆如车盖。
  人们虽然互不服气,互相挖苦贬低,但是对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大家还是都能够慷慨倾情奉送溢美之词的。既然这孩子的父母说她睡觉时有仙人拿玉衣盖在她身上,那大家就顺着说几句好话呗。于是,专门记载曹魏一方历史的《魏书》就有这样的对甄女的记载:
  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
  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孩儿,睡觉时的情形岂是一般人能见到的。仙人玉衣的传奇,只能是甄家人自己传出来的,而别人也无法亲去验证。
  每当看到甄女,人们就会逗她玩:“哦,穿玉衣的人原来长这样啊!”而这时甄女明明穿的是大花棉袄。
  甄女是不可在活着时穿上玉衣的,因为玉衣是殓服。见到一个小女孩,就说她死后穿什么殓服,很恶毒的诅咒啊。可是,说的人坦然,甄家人自己也欣然接受,你好我好大家好。
  这是因为说某人死后穿玉衣,是对该人的美好祝愿。说你死后要穿玉衣,就是祝你升官发财,事业有成。
  当时的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性能寒尸,使尸骨不腐,这样就可期来世再生。所以,玉器在汉代坟墓中是最常见的高级陪葬品。
  并非你在富豪榜上,就有资格穿着玉衣赶赴黄泉路,只有皇帝和王侯才能穿着玉衣去阴间唬鬼。玉衣用玉片制成,玉片间用丝缕编缀。皇帝、皇后用金缕,诸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与始封贵人都是不同的妃嫔级别)、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用铜缕。
  但是也保不准有人死了也不忘叛逆一把,破格使用金缕玉衣。1968年在河北满城出土了两套金缕玉衣,主人是刘备的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夫人窦绾,而他们按照级别只能使用银缕玉衣。
  有人辛辛苦苦奋斗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为了攒钱能给死后的自己买块玉。皇帝和王侯用不着如此辛苦,便可以把玉用到极限——穿玉衣。刘胜的金缕玉衣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所用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金缕玉衣长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所用金丝约700克。当时的一个中产者,活三百次不知能否买得起死一次的金缕玉衣。
  人们往往用死时的状况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死了能穿件玉衣,相当于今天尸体上盖面国旗。甄女睡觉时身盖玉衣的传奇,成了一个让人振奋的励志传奇。
  甄家为何要推出一个仙人玉衣的玉女传奇呢?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婚姻改变人生,嫁入豪门是无数女人的梦想;但是也有男人信奉干得好不如娶得好,努力一生不一定大富大贵,但是娶个命中富贵的玉女,一夜花烛,一生改变。
  益州有个吴姓女子,相面大师说她有大归之命。益州牧刘焉听说了,正愁无法落实皇帝梦,就想着如何与吴氏结合。早已经有妻子的刘焉,是不能再娶她了,但他还是找到了与吴氏结合的办法,那就是让儿子刘瑁娶了她。
  不争气的刘瑁没有熬到大贵的那一天,早早死了,吴氏成了寡妇。刘备攻占益州后,不顾与刘瑁同族,满腔热望地娶了吴氏,后来果真成了皇帝。
  把甄女包装为玉女,钓得金龟婿,正是甄家的希望所在。
  甄女3岁的时候,甄逸不幸去世,包装玉女的事业痛折中坚,遭受重大损失。甄家人在张氏的带领下,齐心合力,继续甄逸未竟的事业。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意的人生需要雕琢。
  相面大师刘良出现在了甄家,出场费史无记载,但是肯定不菲。
  三男五女,刘大师面前站了一大堆人,都是甄家的孩子。刘大师半眯着眼,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前看看,后看看,又掐着手指算了半天,最后如梦醒来,精神一振,指着甄女说:“此女贵乃不可言。”
  是的确看出了甄女气质非凡,还是看出了她最受宠爱,或者事前得到了客户授意?甄家八个孩子,刘大师没有平均用力说全盘好话,而是把最给力的赞美给了甄女,这绝非偶然,和以前的玉女传奇一样,都在一个策划项目之内。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不是甄女的天性,因为她是贵不可言的玉女。小孩子打打闹闹嘻嘻哈哈是正常的,但在玉女身上是不正常的,因为她是庄严神圣的玉女。几岁的孩子,总是一本正经,看样子是随时准备在全国人民面前做报告。
  8岁那年,外面来了骑马玩杂耍的,姐姐们你呼我喊地登上阁楼,你推我搡地往下瞧热闹。
  咦,小妹呢?大家突然发现甄女不在现场。
  姐姐们立马跑下阁楼,一齐拉她上去看热闹,这么好的杂耍,一辈子遇不到一次,上去看一眼呗。
  甄女用与其年龄不符的冷峻目光扫视所有人,严肃地说:“这难道是一个女人应该观看的吗?”这哪里是一个8岁的女孩,简直是一个48岁的大学女生宿舍管理员。
  9岁的时候,甄女多了一个退休老爷爷在老年大学的爱好——书法。
  每当哥哥们发现自己的笔砚被人动了,不用调查,肯定是玉女妹妹又用来写字了。哥哥教训她说:“你应该练习女红,现在却又是写字又是读书,难不成要做女博士官吗?”
  甄女回答:“听说古代的贤女,没有不通览前世成败,作为个人戒律的。不学习,又怎能懂得道理呢?”
  啧啧,看这口气,9岁的甄女知道自己以后要做皇后,从小就拿皇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甄女的这些传奇故事,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就是甄女非同一般,八九岁的身体,却有着三十八九岁的大脑;第二就是这些传奇都发生在甄家内部,没有非关系利害人见证,真伪全凭甄家人的嘴。
  两个前后矛盾的细节,证实了甄家人创造的玉女传奇并非无懈可击。《魏书》上说甄女:
  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
  一个“喜书”的女孩子,据说性格严谨,居然乱用哥哥们的笔砚,只能有一点可以解释:她没有属于自己的笔砚。一个大户人家,居然不给爱好学习的女儿准备一套笔砚。这难道不太过离谱吗?有人说这很好解释啊,那时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甄家人不让女儿拥有笔砚。实际上,汉代的人很重视子女教育,即使是身出倡家的卞后,也能写出情真意切的亲笔信。大户人家更是把识字读书作为子女成长的必修课。班固编写《汉书》,未写完就去世,皇帝下诏让其妹大才女班昭续写完成。班昭作《女诫》七篇,当作天下女子的行为准则,其第二篇就公开反对“教男而不教女”,强调“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女子写字读书,在当时并非特异之行。甄女即使并不如甄家人宣传的那样喜欢写字学习,但为她准备一套笔砚,也几乎是和为她买双袜子一样稀松平常的事儿。奇怪的是甄家居然寒碜到让甄女用哥哥笔砚的地步。甄家并非专业炒作团队,玉女的传奇故事有一点点破绽也是很正常的。
  业余运作往往有神来之笔。玉女传奇的亮点就是糅合了时代元素。天下战乱不断,饥荒连连,出现了粮比玉贵的情况。瓮缸里没米了,捧一大把珍珠宝玉出去,背回半袋谷子回来。甄家储有很多粮食,他们抓住市场机遇,用粮食换了很多宝物。甄女,又是甄女站了出来,这一年她10岁出头,她对母亲说:
  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赈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
  这段话先摆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本来只能写小学生作文的年龄,说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指示的话。这不是闹鬼了,而是闹玉女了。
  14岁的时候,甄女已经具备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观把控能力。她的二哥不幸去世,家法严厉的母亲对守寡的二嫂同样苛刻,这次又是甄女站了出来,对母亲谆谆教导:
  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
  听了女儿的话,张氏惭愧得痛哭流涕。
  这仍然是甄家人自己传出来的传奇,无法验证其真伪。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甄家终于成功地把最小的女儿包装成了玉女。
  八卦新闻、小道消息、传奇故事从古至今都是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论焦点。一个玉女传奇,从甄家传出来,传遍无极县,传遍中山国,传遍冀州。
  15岁,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就可以把头发盘起来,宣告少女时代结束,待嫁时代到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谁是那个挑开玉女盖头的幸运儿?
  


第二节 女囚迫嫁
  活人吃死鬼的醋——相见何如不见时
  人们总是太多算计别人,却很少计算自己。
  袁绍总是算计着如何才能成为唯一君临天下的人。他算计着,皇帝而今流落关外,中原成了群雄逐鹿的名利场;他算计着,占据冀州,坐地为王,跨过黄河,南争天下;他算计着,自己曾是讨伐董卓的义军盟主,那也定然是天下掌控者。
  可是,算来算去,已经统治了冀州的袁绍,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有一天,他听说在自己治下有个玉女。
  让玉女成为袁家人,那袁家在天下霸局中不又多了一成胜算吗?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那就让玉女成为二儿媳吧,袁绍近水楼台先得月,把甄女迎进了门。
  袁家是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不与袁家扯上点关系,就不能说自己是有本事有地位的人。袁家人把手举起来,就能遮天蔽日。那个叫曹操的人确实厉害,把皇帝挟持到自己地盘上,号令天下,任命自己为大将军,任命袁绍为太尉。可是,袁绍一生气,只是写了一封抗议信,曹操就乖乖地把大将军职位让给了他。当时天子就是曹操手里的一个傀儡,不能算是实际的君主,天下人都说:“当今的圣上,实际上就是袁绍啊!”
  “怪不得有仙人往她身上披玉衣。”人们恍然大悟似地说。嫁入袁家的甄女,自然也被视为日后的王侯夫人,穿着玉衣入棺那是不成问题的。
  果真是玉女。甄逸在天之灵甚慰,他开创的玉女打造计划,终获圆满。
  玉女进了门,袁绍笑开怀,感觉更加良好。袁绍本来以为普天之下也只有曹操还能对他构成几分威胁。但是玉女成了儿媳之后,袁绍再也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曹操你死定了,袁家娶的是玉女,你娶的却是倡女!
  曹操,我要与你一决雄雌!
  袁绍点校精兵十万,战马万匹。黄河岸边,铁甲曜日,旌旗蔽空。袁绍发出战争宣言:打到许县,消灭曹操,解救皇帝。
  家有玉女,我怕谁!
  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官渡之战爆发了。拥有玉女的袁绍,坐等上天赏赐的胜利;娶了倡女的曹操,无可选择,放手去博。最终曹操逆袭成功,袁绍从官渡节节溃败,退缩到邺城。
  曹操以为,打仗打到这份上,心高气傲性情浮躁的袁绍肯定会找块豆腐撞死了,可是,200年十月袁绍官渡惨败,一直到202年五月,他一直都顽强地活着。
  精明如曹操也想不通,这个脆弱的家伙哪里来的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
  后来曹操才知道,袁绍之所以还能活将近两年时间,是因为身心方面得到了五个女人的安慰。
  袁绍的妻子是刘氏,但是他最宠爱的却是五个妾。史书上没有留下五个妾的姓名,我们姑且称之为兰桂梅荷菊。官渡之战的惨败者,泡在兰桂梅荷菊的芬芳里,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他一次次地在女人身上体验着征服者的快感,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呻吟和呼喊中,尽情释放着在男人战争中失利带来的沮丧压抑。
  男人常常把女人当作疗伤的药,所以,和成功的男人相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