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

第201部分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201部分

小说: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邻居拿起毛笔,削块木板挂在自家树上,木板上写着几个字:“蔡先生听琴知杀处”,然后不知从哪里扒拉来一只死螳螂和一只枯蝉,放在盆里,盆上写着:“蔡先生听琴之凶手和受害者”。谁要是想到他家看一眼,对不起,购票进门。
  邻居的做法启发了很多人,很快,三百多里之外的偃师,在交通要道两边张贴“蔡邕故里欢迎您”的广告。这一做法激怒了陈留人:蔡邕祖祖辈辈是陈留人,他生在陈留,长在陈留,在陈留娶妻,在陈留生女,陈留是蔡邕唯一的故里啊!偃师人反驳说:“蔡邕不是陈留的,是偃师的。”
  偃师人搬出了自称“蔡邕故里”的证据。汉桓帝虽然是个昏君,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发烧友,他听说蔡邕善于弹琴,就征召他入朝做官。蔡邕认为昏君不配听他弹琴,从家乡陈留郡走到偃师,就捂着肚子装肚子疼,捂着头装头疼,装病装得快要真病了,汉桓帝才放过他,允许他回家“治病”。蔡邕在这里停下走向昏君的步子,保持自我,难道不可以说这里是他的故里吗?
  可是,并非所有人提到蔡邕时都会竖大拇指,也有年轻人会偷偷地对蔡琰发牢骚:哥的青春被你老爹毁了!
  以前经常有学生在考试时出现错误,家长和老师批评时,学生就会振振有词地说:教材上都有那么多错误,学生又怎能避免呢!
  《周易》、《尚书》、《诗经》、《仪礼》、《乐经》、《春秋》六经典籍,因为俗儒以讹传讹,穿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这样学生出错就有了借口。在蔡邕的提议和主持下,校订六经,然后蔡邕亲自勒石刻碑,刻成46块碑,每块碑高约1丈,宽4尺,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这些碑立起来后,很快就被作为教材,太学门前成了洛阳最拥堵的路段,天下学子来阅读摩写碑文,车辆每天有一千多辆。从此,考试写不对答案的学生,再也不能把责任推给教材了,只能老老实实承认平时学习不用功。
  全是蔡邕,剥夺了我本该快乐的青春,逼得我不得不苦学!不喜欢读书的学生,都这么抱怨。
  可是,上苍是公平的,在赐予蔡邕旷世才学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享受俗世幸福的权力。才高者凭借才能立于世间,不屑蝇营狗苟之能事。可是,更适合这个肮脏世间的是蝇和狗。浑身每个细胞都往外迸射才学的蔡邕,唯独在官场上是弱智,做官一塌糊涂,以至于几乎所有人都要报复他。46岁那年,蔡邕被人控告,被关进监狱,定为“大不敬”之罪,不但要砍头,尸体还要扔到闹市中示众。这时,上苍赐予他的才学救了他,皇帝念其有才,免其死罪,全家遭受髡钳之刑,流放到今天的内蒙古。
  9个月后,大赦天下。蔡邕就要离开遥远的塞外了,当地太守王智为他饯行。王智是皇帝身前得势宦官王甫的弟弟,所以他平时谁也瞧不上。但是,在名动天下的蔡邕面前,他也是高调不起来,甚至还降低身价,借着酒劲,为蔡邕跳舞助兴。舞到高兴处,王智邀请蔡邕共舞。
  可是,酒宴开始前还在他地盘上服刑的蔡邕,压根儿就看不起这小子,对他的示好无动于衷,一动不动地坐着喝酒,任凭他舞得筋骨错位。
  大庭广众之下,颜面尽失,王智气急败坏,当面骂蔡邕:“大胆囚徒,居然敢轻视我!”
  他没想到,蔡邕毅然立起,决然拂衣而去。
  王智决定要教训教训高傲的蔡邕,就使出了阴招——诬告。于是,一封诬告蔡邕谤讪朝廷的密信,从边关送往洛阳。蔡邕知道王智是要把自己往死里整,就带着一家老小,亡命江湖,过着漂泊如萍的日子。
  这一逃,就是12年。
  蔡琰就是在逃亡期间长大的。少年不识愁滋味,蔡琰并未感受到漂泊生活的艰辛,却快乐地追随在父亲的光辉下。上苍剥夺了蔡邕庸俗的幸福,却赐予他无上的荣光。他是一个被官场排斥的人,却也是一个因才学而到处受追捧的人。品学是蔡邕的人生通行证,每到一处,总会有人视他为贵宾,似乎他不是来避难的逃亡犯,而是来讲学的专家。泰山羊家更是中了大奖,这个家族里的羊衜娶了蔡琰的姐姐。羊衜这人不出名,但是专娶名人的女儿,他先娶了孔融的女儿,孔融女儿去世后,他现在又娶了蔡姐姐。蔡姐姐专生名人,女儿羊徽瑜嫁给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晋朝建立后被封为景献皇后,儿子羊祜是西晋名臣。
  “父亲”这个概念,是蔡邕给蔡琰的。在蔡琰心里,父亲就意味着博学才名,意味着高大宽广,意味着光荣尊崇。
  这对她以后遇到的男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她总会以父亲为参照来考量男人。可是,她遇到的男人,有谁会超过蔡邕呢?上苍赐予她一个完美的父亲,却剥夺了她对男人的心动,这是幸还是不幸呢?
  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她的悲剧就开始了。
  她嫁给了河东郡的卫仲道,这应该是一桩悲剧婚姻。卫仲道此人史无记载,虽未必是平庸之辈,但也并非风流名士。一直生活在父亲光环下的蔡琰,在平淡无味的卫仲道那里,会感觉到甜蜜幸福吗?
  爱情是人生的奢侈品,倾其一生才能拥有,并非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那就退一步吧,享受平庸生活的快乐,怎么样?
  可是,就连这样的快乐,上苍也要从她身边剥夺。嫁给了卫仲道,她却没能生个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当时的伦理法律,虽然不能生儿子的原因未必在她身上,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观念和医学知识下,不能生儿子只能是女人的责任。只是因为无子,她就背上了忤逆的罪名。在卫家的短暂时间里,她始终生活在屈辱之中。
  不幸才刚刚开始。不久,卫仲道死亡,因病还是事故,史无记载,但无论如何,蔡琰成了一个无夫无子的女人。
  上天在剥夺一个人之后,会剥夺这个人更多。没生出儿子来,丈夫死了,蔡琰在卫家的日子,在原先的屈辱之下,又多了孤苦。她在卫家有了多余人的尴尬感觉,这时,她会想起那个叫卫仲道的男人——她的丈夫。
  思念一个人,未必全是因为爱,有时是因为空虚。对卫仲道,她并无什么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段一起走过的岁月,没在内心留下痕迹,只有在回忆青春的时候,她才会恍惚地记起自己的生命里,曾有过这样一个男人。
  后来,在卫家的日子实在是无法继续了,她只有选择“归宁”。归宁,就是回娘家,可是归回娘家的蔡琰,却没有回归心灵的安宁。要知道,她是一个出了嫁的女人,短时间归宁是正常的,但如果长期住在娘家,那就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
  当时,已婚女子只有被休才能脱离夫家,蔡琰实际上已经被休,只是卫家顾及蔡邕名气,没有写一纸休书而已!无子,克夫,蔡琰被认为不祥之人,自然难逃被驱遣的命运。
  蔡邕并未因为女儿的尴尬归来而难堪,反而是整天笑呵呵地,因为他迎来了自己的事业黄金期。
  189年,中国最有权力的三个家庭,整天忙着发丧:一个是天子刘家,四月十一日灵帝刘宏病死,七月份甘陵王刘忠病死;接下来是灵帝的姥姥家董家,灵帝的姑舅表兄弟董重被何进逼迫自杀,六月七日灵帝母亲董氏暴死,疑似死于何太后之手;接下来的第三个家族是灵帝皇后何家,八月二十五日何进被宦官杀死,何苗被乱军杀死,九月初三董卓杀死何太后和其母亲舞阳君。
  帮忙办丧事的人,从春暖花开到秋凉叶落,忙得不亦乐乎。忙完了,抬头一看,朝政大权落在了董卓手里。
  董卓是来自西凉的武人。西凉是蛮荒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塑造了边民强悍的性格,与汉朝的中庸性格格格不入;武人崇尚暴力,而汉朝一直推行儒家教化,文人思维主导社会运行。都说董卓的可恶之处是残暴滥杀,但是那些所谓儒家教化下的帝王,挥起刀时又何曾手软,只不过是刀法看上去温柔敦厚罢了。
  董卓只不过是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他在边关军队里形成的粗野作风,在矫揉造作的大汉官场遭到了强烈抵制。
  来中原前,董卓听说中原人跑官买官是风气,现在他掌权了,盘腿坐在朝堂上,喝着大茶,等着大家来求官。可是望眼欲穿,也没等来一个人。
  没办法,董卓咬咬牙,决定让自己犯贱,主动把官帽送出去,可是,大家见了任命书,就像见了催命符,一个个地避之唯恐不及。曹操被任命为骁骑校尉,逃到了陈留;袁术被任命为后将军,逃到了南阳。
  渐渐地,董卓有了经验,再有任命时,任命书到的同时,监管人员也到了:哼,不想做官想跑,没门!被任命为平原相的荀爽,不得已踏上了赴任道路。董卓一定要过足任人为官的瘾,平原相荀爽还在赴任的路上就又被任命为光禄勋。荀爽做了三天光禄勋,又被拜为司空。董卓这样做,是因为愿意到他这里做官的人少之又少。不是中原人不喜欢做官,而是都认为接受了董卓的任命,节操就碎一地。
  董卓当政之前,通用的恭贺语是“发财升官”,而董卓当政后,这一恭贺语就变成了“发财别升官”,“祝你官运亨通”则成了极其恶毒的咒语。
  不幸的蔡邕,也“官运亨通”了,他接到了董卓的征辟令。早就厌倦了逃亡生涯的蔡邕,没有像曹操、袁术一样逃跑,而是赖在床上装病。董卓发怒了,发狠说:“老子有能力杀人全族,蔡邕马上就要摊上大事了!”
  蔡邕不得已,灰溜溜地到京做官。连名动天下的蔡邕都来我手下做官了,谁还能说我没魅力!蔡邕的到来,让董卓顿生扬眉吐气之感。
  一开始的三天,蔡邕每天的工作只有两项,上午报到,认识新同事,下午卸任,告别上午认识的同事。第一天,祭酒,在教育宣传口,职在外台;第二天,持书御史,在政法监察口,职在宪台;第三天,尚书,在勤务信息口,职在中台。三日之内,蔡邕周历三台,在各口都有了任职经历。董卓并不是在陪蔡邕玩官场连连看的游戏,而是把蔡邕当作招牌,到处炫耀,向世人宣告:连蔡邕都可以由我任用!
  在开口教化闭口教化的汉朝皇帝那里,最懂教化的蔡邕,非但没坐稳官位,而且差点儿连命也搭上,不得已流亡12年。但是在抬手杀人放手杀人的董卓那里,蔡邕却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董卓把朝廷从洛阳迁到长安,实际上是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政权。为了提高新政权的品位,董卓把蔡邕奉为旗帜,封他为高阳乡侯。每次举行宴会,董卓就让蔡邕弹琴,抒发对新政权的讴歌之情。大家都知道,董卓是个我行我素的混蛋,但是蔡邕一出现,他就变得稍微像个人,只有蔡邕的建议,他才能听得进去几句。
  那些做梦也想做官,醒来却要面子,耻于跪倒在董卓脚下的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跑官求官的新途径,那就是去求蔡邕。虽然求蔡邕最终也是被董卓任用,但是因为得了蔡邕的推荐,那非但不会节操碎一地,而且特有面子。蔡邕居住的街道,成了直通官场的“绿色通道”。
  蔡邕居住的街道,是长安堵车为患的路段。全国各地各色来拜访蔡邕的人,来到蔡邕所在的那条街道口,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车进退不得。
  你要是想做官,就要有从这条最堵街道上突围的本事。
  王粲也来了。文学上,魏晋时代的巅峰在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巅峰在建安七子,建安七子的巅峰在王粲,《文心雕龙》就说王粲是“七子之冠冕”。遗憾的是,上苍给了王粲最高的才名,却剥夺了他作为男人最起码的身高外貌,长得短小瘦弱也就罢了,那样可以说压缩的都是精品,但是那张丑陋古怪的脸,如果说被猪亲过,那猪也会抗议说自己绝对没这么丑。
  当他出现在蔡邕家门前的那条街道上时,没有人相信他能从挤成“肠梗阻”的车辆中走出去。你想想,那么多阳光帅哥和力量型男都被眼巴巴地堵住,王粲莫非能长出翅膀来飞过去吗?
  王粲当然长不出翅膀来,但是他还是超越很多比他来得早的人,进入了蔡家的会客厅,而且坐在了贵客的位子上。当时,蔡邕脱了鞋子,坐在会客厅懒洋洋地与访客聊天,听说王粲到来时,他万分激动,慌忙穿鞋,连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就跑出去迎接他。看他急切的样子,被堵在街上的人都以为他要去迎接的不是王粲,而是下凡的天神。
  看着大家都不服气,蔡邕解释说:“他有异才,无人可及。我家的书籍文章都应该送给他,才算物归其主。”
  他不解释还好,这样解释让大家更加困惑了。蔡邕家藏书万卷,这个数量接近皇家藏书,而且他的藏书多是精品,很多得之于秘阁抄书,其中有不少稀世珍籍。曹操一辈子不服人,但是他还是服蔡邕,因为蔡邕的藏书让他望尘莫及。和越有钱越吝啬一样,蔡邕藏书越多,越不会外借,他有“两个不借”,女人不外借,书不外借。可是,王粲一出现,蔡邕就要把书都送给他!
  这是怎么了?
  大家都以为蔡邕这是爱王粲之才,激动之下说的恭维话。但是,蔡邕是一个视书为生命的人,真是爱惜王粲之才的话,送他几本几十本甚至几百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所藏图书文章全都慷慨奉送,就让人不得不揣摩他的真实用意了,因为这样有托付家事的意味。
  对别人,女人不外借,书不外借;对王粲,倾情送书,莫非也要送女人?众所周知,蔡邕有两大心头病,一是他没有儿子,万卷藏书无人继承,二是女儿蔡琰守寡在家无归宿。蔡邕舍得把书全都送给王粲,莫非也有把蔡琰嫁给他的计划?当时王粲正是幼弱之年,尚未婚嫁。
  蔡琰嫁到河东卫家时,蔡邕送给她四千多册书做陪嫁,现在蔡琰回来了,那这些书也应该回来了。那时是嫁女送书,现在很可能是送书嫁女。当然,没有史书明确记载这道婚姻计划。我们的史书关注的一向是功业,而非婚姻幸福,在大家看来,死后获得什么谥号,远比活着是否幸福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