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

第43部分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43部分

小说: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瞎缡鼐敲捶殃椎乃那艘簿筒换岜恢罡鹆粱靼堋?杉培A对诸葛亮的行动,预测更准确。从心理上分析,司马懿初掌全面军权,第一次对蜀作战,立功心切,急躁冒进。张郃是克蜀专家,对蜀作战颇有心得。司马懿为了树立个人权威,不会采取张郃意见的。
  张郃与司马懿的第二次PK———
  诸葛亮割麦后全身而退,自上邽退走,屯兵卤城,司马懿又尾随追击。此时张郃与他发生第二次分歧。
  双方观点:司马懿:兵分两路,一路由他率领进攻卤城诸葛亮主力,另一路由张郃率领进攻在南围策应诸葛亮的王平。张郃:停止进攻,就地安营,与敌相持,寻找机会分出奇兵袭击敌后,以收奇效。司马懿的行动:派张郃进攻南围,自己进攻卤城。
  结果:卤城战线,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迎击司马懿,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驽三千一百张,在损失三千多人和送给诸葛亮一大宗军用物资后,司马懿惨败退兵。南围战线,张郃军队遭到三国最精锐山地特种部队无当兵的强力阻击,无功而返。
  军中意见:张郃胜过司马懿。
  后人分析:卤城一线,当时蜀军占据了地利优势,魏军正面进攻很难占到便宜;南围一线,无当军(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汉劲旅)山地战能力独步三国,最好要避其锋芒。张郃建议采取保守策略,寻找恰当战机出奇制胜,若无机会取胜,那就耗死国力微弱的蜀方,这是一个有正有奇的上上策。第一次PK落得下风,司马懿急于挽回面子,歇斯底里地寻找诸葛亮决战,最后为自己的疯狂付出代价。张郃无欲无争,心无旁骛,所有心思只在战争上,所以能理智地判断形势,正确地决策。可惜司马懿急于树立自己的权威,冒险出击,结果又一次败给了诸葛亮和张郃。
  张郃与司马懿的第三次PK(终极PK)———
  虽然蜀军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最终诸葛亮还是因为粮尽,无法继续作战,被迫撤退。这时,张郃与司马懿产生了最后一次分歧。
  双方意见:司马懿:派张郃追赶诸葛亮。张郃:按照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司马懿的行动:强令张郃带兵到木门(今甘肃礼县罗家堡附近)追击诸葛亮。
  结果:军令如山,张郃迫不得已出战,追至木门,早就埋伏在高处的蜀军,千弩俱发,射死了张郃。
  军中意见:从理论上说,张郃胜过司马懿;从现实上说,他远远地败给了司马懿,因为他被司马懿推向了死亡。
  后人分析:多年与蜀方交战,张郃知道诸葛亮生性谨慎,很难想象在撤退中会露出破绽。经历了瓦口隘和南围之战的失利,张郃深知山地战中处于低势的危险,他很可能也料到了诸葛亮会设下圈套等着自己。当时蜀方已退,魏国胜局已定,没必要再犯险追击。张郃主张不追击,是完全合理的。先有上邽之失,后有卤城之败,军中议论纷纷,说司马懿不如张郃,这势必会动摇司马懿今后的统帅地位。在诸葛亮已经退走之后,司马懿的对手变成了张郃,除掉张郃已是他的首要目标。所以,在军事上胜局已定的情况下,木门口追击战很有可能成了司马懿借刀杀人之法。司马懿这一招稳赚不赔:胜,证明自己是对的,张郃是错的,打张郃一记耳光;败,张郃葬身疆场,即使不死,也给他添一笔失败的记录。
  这不是兵法,这是权术。这不是谋略,这是阴谋。雅歌将军张郃只懂兵法谋略,不懂权术,不会阴谋;和张郃比,政客司马懿可能不精兵法,但是他精通权术,擅长阴谋。
  《三国演义》对木门之战亦有叙述,但是颠倒史实,说张郃不顾司马懿反对执意追击,最后自取灭亡,并且把张郃死的地点改在了四川剑阁。看来,罗贯中不是一般的仇视张郃。尊刘反曹的罗贯中,恨死张郃这个让刘备和诸葛亮都忌惮的克蜀专家了。小样儿,在战场上打不过你,就在小说里把你写成“草包将军”。
  难逃的PK大结局———
  张郃呀张郃,司马懿让你追击你就追击吗?他这是让你去死,料事如神的你岂能不知!
  张郃当时是星光灿烂的元宿,他即使违抗司马懿命令,司马懿想来也不能拿他怎么着。和那些满脑子纲常秩序的儒士泡在一起,雅歌将军已经由一个军人变成了一个“士”。军人为追求胜利而战死,“士”为坚持原则而战死。当时张郃虽然与司马懿品阶相近,但是大军主帅却是司马懿,张郃久在军中,深知“军令如山”的重要性。司马懿不仅仅是司马懿,还是魏明帝钦派的魏国大元帅。反抗魏国大元帅,这对张郃来说,比死还可怕。
  张郃呀张郃,“以巧变为称”的你,不会放慢追击速度,让诸葛亮自行撤退吗?万一“不幸”追上了,难道你不会放几支箭,吆喝几下,把诸葛亮吓唬跑不就万事大吉了吗?这个想法确实很“好”。可是,重视“经明行修”的张郃,能用这些小人的蝇营狗苟来玷污自己吟哦的雅歌吗?
  雅歌将军一脸肃穆,心中满是殉道的悲壮,向着木门道进发。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飞蛾投火,该是一种怎样的悲壮和悲凉呢?木门道,孔明弩箭在弦上,单等张郃的到来。
  蜀汉兵力兵源不足,诸葛亮就用武器来提高战斗力,孔明弩便是他的发明之一。三国时代,孔明弩是尖端武器,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射击力量大,有“十石机”之称。一石是一百二十斤,蜀汉一斤约合现在九市两,十石,就是约五百三十四斤,这么大的力量,射程远,穿透力也强。孔明弩等来了张郃,千百只铁矢呼啸着,争先恐后地飞向雅歌将军张郃。饮了鲜血的铁矢,在张郃的身上兴奋地颤动着。
  漫天箭雨,血色不起,泪亦无痕。袁希之在《汉表传》中如是说:“亮粮尽,军还至青封木门。郃追之,亮驻军,削大树皮题曰:张郃死此树下。豫(预)令夹道以数千强弩备之。郃果自见,千驽俱发,射郃而死。”
  木门道追击战,是否翻版的马陵战,待考。耐人寻味的是,在张郃战死之后,司马懿神奇地一改对蜀的冒进政策,奉行“敛军依险,只守不攻”方针,即使受辱巾帼,诸将愤懑,司马懿也从不出战。此后四年,司马懿一直未与诸葛亮直接交战,直到把他耗死在五丈原。也许,如果木门道张郃侥幸逃生,这时司马懿仍会把张郃派出去送死吧。
  这是一个难以摆脱的PK大结局。张郃不死,司马懿难安。张郃一死,魏明帝难安。
  星陨木门,魏明帝在群臣面前失态,叹曰:“蜀地未平,张郃却死,怎么办呢!”司空陈群心有戚戚,无比惆怅地说:“张郃的确是良将,他是国家的依靠呀。”在场的辛毗不愿意了,站出来拉着陈群的手,说:“陈公,你这是说什么话呢!建安末年,天下不可一日无武皇帝(曹操),等到文皇帝(曹丕)受天命后,大家就都说天下不可一日没有文皇帝,现在陛下龙兴,少一个张郃又怕什么呢?”这马屁准确无误地拍到了在场的每个人身上,陈群曰:“确实像你说的这样。”魏明帝也笑了:“陈公你可真善变。”满堂欢笑。
  诸葛亮第四次伐魏,《三国志》诸传皆为蜀军粮尽退兵,独《晋书》煊赫的一笔:“帝(司马懿)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原来古人也会搞虚假“政绩”!一味迷恋修筑宫殿和搜集天下美女的魏明帝被司马懿的汇报欺骗,派人去前线劳军,当场为司马懿增加封邑。一个月后,司马懿高调“凯旋”,随行大小将领各自被封受封。
  其乐融融的庆功宴会上,谁还会记得张郃的鲜血还未被木门道的山风吹干?
  接着,张郃被赐谥“壮侯”,他的小儿子也作为烈士遗属封关内侯。不过,这一切,已经都不属于他。雅歌,只有雅歌,才是属于他的旋律,始终交织在三国时代群英荟萃的大合唱中。也许不够雄壮,也许不够高昂,如此低调而深沉地存在着,尾音却令人扼腕地结束于弦裂之声。
  


第十一章 三国第一冤邓艾
  * 要是没有司马懿,邓艾到死也许只是一个指挥稻秆和荒草作战的癔想症患者。
  * 邓艾的这一个建议,为全国的最终统一播下了种子。
  * 从逆境之中一路走来的邓艾,不懂得顺境中生存也有技巧。
  邓艾悼词
  邓艾,字士载,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197年出生,264年被害。邓艾出生寒门,得司马懿器重而被重用,司马氏集团的铁杆将领。邓艾多次与姜维交手,无一败绩。263年,邓艾偷渡阴平,下江油,战绵竹,降成都,立下灭蜀元功。邓艾立功后被钟会陷害而被收押,后被昔日部将田续杀害。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才能不亚于诸葛亮与司马懿。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邓艾从牧童到将军,缔造“贫二代”崛起神话,但立功后骄矜自负,又被“官二代”钟会嫉妒,终遭不幸。
  绝壁倚壮志,灭蜀第一功。
  牧童成将军,三国第一冤。
  一 司马门下
  艾艾,你娘喊你回家放牛———
  “我……我我……我……我也要和你们玩……打……打……仗仗,好……好吗?”八九岁的邓艾结结巴巴地哀求着小伙伴。小伙伴们哄笑起来,在孩子王的带领下,他们一起唱起了那首集体创作的打油诗:“没爹孩子大结巴,艾艾艾艾艾!放牛娃子大结巴,艾艾艾艾艾!”小邓艾眼里有泪水打转,转身跑开了。
  三国群英荟萃,邓艾算是耀眼的一颗,可是邓艾的口吃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很出名。邓艾的口吃,是绝不亚于汉初名臣周昌的。周昌是刘邦的老乡,也是开国元老之一,敢于直言,但时有口吃。当时,汉高祖刘邦曾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如意为太子。周昌对此坚决反对,并向刘邦提出劝谏。“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因为周昌的口吃,在说上述话时,把本不需重叠的“期”字说成了“期期”。
  邓艾在自称名字时,常常连说:“艾……艾。”这个毛病似乎当他成为将军时还没有好。后来有一次司马昭拿他开玩笑:“卿云艾艾,定是几艾?”邓艾借《论语》里的“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巧妙对答,他说的意思自然只有一个“艾”。
  千百年之后,字典中出现了一个流芳千古的成语———期期艾艾,用来形容说话结结巴巴。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娇儿诗》中曾提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所谓的“邓艾吃”,就是指邓艾口吃的毛病。
  在幼年,小伙伴们当然不知道结巴也能名垂青史,就一个劲地拿他取乐,反正他爸爸早就死了,不会从地下钻出来为儿子撑腰。邓艾家境又穷,小小年纪,就为人家放牛,赚一捧棒子面拿回家让邓妈妈熬稀粥喝。这样,邓艾肯定没有钱请客讨好小伙伴,小伙伴当然就不会和他玩打仗之类的游戏了。邓艾没法子,独自跑到村边,对着眼前的山岭、平原、河流,指指画画,说这里可以屯兵,那里可以做战场,自己和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大人从旁边走过,看见这个小屁孩大将军一样神气十足地手舞足蹈,嘴里还念叨着调动千军万马,就笑着说:“一个放牛娃还充大将军呢!”大人就拍他一下肩膀说:“艾艾,你娘喊你回家放牛!”
  这个名字你也配吗?———
  邓艾本是南阳人,是曹操兵败赤壁北迁来的汝南的。孩子天天受欺负,邓妈妈作为一个寡妇,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日子也不好过。被逼无奈,邓艾母子二人又迁至颍川。这一年,邓艾十二岁。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在人才辈出的颍川,苦孩子邓艾能迎来人生的转机吗?
  贫穷,对凡人来讲,无疑是痛苦的地狱;但对于天才来说,却又是成才的炼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二岁的邓艾,开始为自己的名字当家了。
  今天,在广州、深圳随便扔下一块砖,砸死十个人,有九个是老板,剩下一个是老板的小蜜;那时,在颍川随便扔下一块砖,砸死十个人,有九个是名士,剩下一个是名士的老师。颍川之大,名人之多,以陈寔、钟皓、荀淑、韩韶四人闻名为甚,他们四人合称为“颍川四长”。这些人死后,叶落归根,埋在了老家。既是名人,必然有墓碑,并且碑文也大都出自名人之手,字字珠玑。
  天才邓艾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一面。在其他牧童都盘算着如何找一把野菜充饥的时候,邓艾却在盘算着如何找一些坟墓。大家都说邓艾这个大结巴神经病,天天对着那些坟墓念念有词,对里面的人说话。可能是里面的人寂寞,不嫌弃他说话结巴。谁也不知道,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念叨的是那些碑文。苦孩子,没有课本,只好找一些坟墓前的碑文来读。
  突然有一天,当有人喊他邓艾的时候,邓艾不答应了。那人生气了,提高声音喊道:“艾艾,喊你呢!”邓艾期期艾艾地告诉人们,他不叫邓艾了,叫邓范了,他的字也不是士载了,而是士则了。
  人们暗暗佩服,都说结巴内秀,果不其然,一个小小牧童,居然能想出这么好的名和字。人们不知道,邓艾是读了“颍川四长”之首陈寔的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后为自己改的名和字。汉人蔡邕有云:“颍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对于陈寔,年少的邓艾无疑是顶礼膜拜的。一个没爹的放牛娃子,却崇拜一个泰山北斗一样的人物,邓艾在十二岁的时候,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
  于是,邓艾新的名字就被人们记住了。有一天,当有人叫他“邓范”的时候,他又不答应了。那人生气了,提高声音喊道:“艾艾,喊你呢!”邓范期期艾艾地告诉人们,他不叫邓范了,又重新叫邓艾了,他的字也不是士则了,而是原先的士载了。那人笑了:“你这小家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