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

第21部分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21部分

小说: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爷,大管事说得对,这么钱我们确实没法拿,我们都信得过二爷,不如就把钱存到账房那,我们随用随去可好!”赵义这时站出来说道。

    “行,行,我们都信得过二爷不会赖账,就按赵义说得吧!”其他人也附和着说道。

    “好好,我保证你们随时都能取到钱,绝不赖账!”赵柽伸出小指和他们勾了勾说道。

    “二爷,羊烤好了,可以吃了!”这时赵信从羊脖子上用刀片下一块肉递给赵柽说道。

    “嗯,真香,大家一起吃吧,肉烤老了就不好吃啦!”赵柽尝了尝点头说道,他又看看赵信,这个小家伙儿怎么会懂得蛮族习俗,将羊脖肉先给地位最高的人呢。

    “哦···”小厮们一声欢呼,围坐一圈,等着赵信将肉割下来分给他们,赵信似乎很精通,肉片的薄厚适中,每片肉都带着金黄的脆皮。

    “老郑,你怎么还不办事去?”赵柽拿过一个烤在火上的胡饼,从中剖开,夹上烤肉,忽然发现郑福还站在一边。

    “二爷,小的也没吃饭呢,想一起吃点!”郑福舔舔嘴唇,咽下口唾沫两眼放光地说道。

    “哈哈,看来你是馋啦,大家挤挤,也给大管事腾个地让他坐下!”赵柽大笑着说道,郑福看来是真馋坏了,也顾不得了,挨着赵柽的下首坐下,把手在身上蹭了蹭,就去割肉吃,两个跟来的杂役也有样学样的找个地方坐下,跟着吃起来。

    “赵仁,这羊你是从哪买的?”赵柽边吃边问道。

    “二爷,我是从草市上买的,有什么不对吗?”赵仁擦擦嘴角流下来的油说。

    “这羊肯定是咱们本地养的山羊,肉有些柴,要是草原上的羊,那烤出来滴着油,才鲜嫩可口呢,比这个还要好吃!”赵柽说道。

    “二爷,想吃草原上的羊,那可不容易,咱们每年从榷场上买来的羊,宫里和京里的大员们都不够分,到不了咱们这的!”郑福摇摇头说道。

    皇宫中“御厨止用羊肉”,原则上“不登彘(猪)肉”,也就是说皇上只吃羊肉,不吃猪肉,猪肉是下等人吃的东西,不登大雅之堂,这导致上行下效,人民也就以‘吃羊肉为荣,猪肉为耻’。都吃羊肉供应紧张,因为原产地的问题,平原地区养出的羊自然不如草原上的好吃,要不现在的大闸蟹也不会卖到天价,好羊肉需要进口,可那是有配额的,优先供应给了‘有门子’的豪门大户,平常百姓也只能凑合,吃点当地养的土羊。

    “那有何难,等咱们长大了,收复燕云十六州,打到草原上去,把那里变成咱们的地方,那里牛羊遍地,羊肉还不是随便吃吗!”赵柽接过赵信递过来的一条羊腿肉咬了一大口说道。

    “好啊,等二爷当上征北大帅,咱们跟着二爷一起到草原上抢羊去!”赵勇挥舞着一根羊骨头大声说道。

    “对,咱们都去,打下了草原天天就可以吃羊肉啦!”一群人都被赵柽描绘的美好生活‘打动’了。

    ······

    刚过完冬至,转眼就又到了腊八,传说这天是佛祖释迦摩尼喝了碗‘杂货粥’成道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个重要日子,佛寺都要施粥,广结善缘,随着时间的推移粥的内容也丰富起来,到宋代大都是七样东西,糯米、核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七宝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大寺还要举行浴佛仪式,将粥供给僧人和馈送给施主及贵族大家。受佛教的影响,俗家也开始效法寺庙,腊八做腊八粥。

    这天清晨,早饭就变成了腊八粥,刚吃上饭,王太医就来了,“二爷,这是我新合的虎头丹与八神屠苏,送给大家!”老头说着从药囊里掏出几个绛囊,将一个恭敬的送到赵柽面前,其余的分送给屋里的见喜,桂花等人。

    “王太医有心了,坐下一起喝碗粥!”赵柽道声谢,可他还糊涂着呢,自己没病没灾的老头给自己送什么药啊,他请王太医坐下,让桂花给他盛了碗粥。

    老头也没客气,在下首坐下连喝两碗粥,席间谈话间,赵柽才知道为啥老头给自己送药,原来宋时医家有腊日制药的习俗,称为腊药,送给大家也是为了讨个喜庆。

    “老太医,马上过年了,您也该回京过年了吧,要不要我安排人送您,盘缠够不够?”赵柽喝完粥漱了口坐下问道。

    “王爷,我正想跟您说这个事情,过年我不想回去了,想留在府里过年!”

    “老太医,您这离家一年啦,也该回去团聚,享享天伦之乐,不要总挂着府里,钱不够用您就去司房支取!”

    “王爷,蒙贵妃娘娘恩典,我家老大今年蒙荫点了医科进士,入了医药局,也算有了官身,老夫无以为报,已经上书太医院请求致仕,想留在府中一心伺候王爷!”老头站起身躬身说道。

    “哦!”赵柽心中感动,母亲为了自己真是不余遗力啊,老头也是知恩必报,“老太医家中还有什么人?”他又问道。

    “家中有老妻和两房妾侍,还有两个未成婚的幼子,随我们一起过活,几个大的都已经分出去了!”

    “好吧,老太医那就留在府中吧,月俸加倍!”赵柽想了下说道,老头高兴的施了个礼告辞了,他也明白只有自己伺候好王爷,京里贵妃就会罩着自己的家人,自己的长子仕途定然一帆风顺。

    “见喜,你和大管事商量一下,看看府中的人还有谁不能回家过年,愿意来这的,安排人把他们全家接来一起过年,不愿来的,买些过年用的送到家里!”王太医出了门,赵柽招手叫过见喜吩咐道。

    “二爷,那可是不少人呢,花费也不少啊?”见喜大概算了算说道,他知道王爷一项‘财迷’。

    “你啊,钱该花的就不能小气,大家辛苦一年,连家也回不了,年也过不好,不要心疼那点钱,这次来回路费,吃喝都记在府里的账上,将外院的房子都收拾出来,不行咱们不还刚收了个庄子吗,安排在那边也行啊!”赵柽敲了见喜下说道。

    “是,小的马上去办,大伙听说了不知道多高兴呢!”见喜笑嘻嘻地说道。

    “二爷,把我的爹妈接来可以吗?”一边的桂花听了半天了,小心地问道。

    “你说呢?你要不是府里的人就算了!”赵柽看着她紧张的样子,逗她说。

    “我就是府里的人,谁敢说不是?”桂花一听就急了,看看坏笑的王爷,脸一红,“二爷就会欺负人,我马上给爹娘写信去!”小丫头娇嗔着说道,高高兴兴地去了。

    这边刚收拾好,赵柽忽然听得外边传来阵阵的敲木鱼声,隐约还能听到诵读佛经的声音,“二爷,一定是和尚们来化斋了!”见喜看赵柽不解,急忙在边上解释道。

    “走,咱们也去看看热闹!”赵柽皱了下眉说道,他来的这个时代,别的了解不多,却补上了中国传统节日这一课。

    古代的各种各样的节日太多了,有些节前世闻所未闻,就说刚过去的冬至,虽说也过,但是哪里有这么多讲究,也就是吃点饺子就算完了,可这会儿却当成个大的节日来过,人人穿新衣,家家备办酒菜,祭祀祖先,当做新年来过,号称‘亚岁’,据说京城中皇上要祭天,出动万人,规模更大。

    赵柽和见喜穿堂过户来到府门口,只见门外几个和尚站在门外,都穿着崭新的僧衣,披着大红袈裟,当头的一个年轻力壮的捧着一个铜沙罗,上面端坐着个檀香木雕的佛像,刷着亮闪闪的金漆,拈花微笑,看着就价值不菲。他身后是两个和尚分别拿着木鱼云板边敲边诵经,剩下的背着褡裢,看样子是收受布施,当苦力的。

    “二爷,您过来了!”看到赵柽过来,两个门子施礼道。

    “敲了这么半天了,他们怎么还不走,是不是没给东西啊?”见喜问道。

    “三管事的已经舍了他们几升白米,可他们嫌少,赖着不走,还想要点钱,三管事的回去取了!”门子回答道。

    “他们有劲儿就让他们敲吧,一群寄生虫,一个子儿也不许给他们!”赵柽摆了下手不屑地说道,这些僧人每天只是诵经念佛不事生产,庙里一般都广有田产,雇着佃户种地收租还不用纳税,根本就不是缺钱的主,现在只是变着法的敛财,赵柽懒得搭理他们。

 第三十三章 有钱也不给他们

    门子诧异的看了眼赵柽,王爷怎么对和尚们有意见啊,难道不怕神佛怪罪吗,他不知道赵柽根本就不信这些东西,前世他杀人放火的事情干多了,老天爷却没把他怎么地,还让他转世当了个王爷,虽说这个王爷比较倒霉吧。

    ‘咚咚锵锵,咚咚锵锵···’门子愣神的功夫,又传来一阵锣鼓声,几个人穿的衣衫褴褛,脸上却抹的五彩缤纷,各个跟鬼似的,敲锣击鼓,嘴里也没闲着,呜哇乱叫着奔门口来了。

    “打夜胡的来了!”门子惊呼一声,就要关门。

    “田叔,你关门干啥?”赵柽拦了下问门子道。

    “二爷,他们都是过不去年的穷人乞丐,每到这时候,装扮成神鬼、判官、钟馗、灶王鬼怪的样子,敲锣打鼓,佯称给主人家驱疫逐鬼,讨些酒食,一拨儿给了,马上就来另一拨儿,最是麻烦!”门子急忙解释道。

    “哦,那咱们还等什么啊!见喜你去拿点钱,田叔你去厨房弄点腊八粥,叫管事的拿些白米给他们。”赵柽听完吩咐道。

    “啊?!”门子懵了,有钱不给和尚,给乞丐,王爷是想干什么啊?

    “啊什么,快去啊!”另个上岁数的门子说道。

    “二爷是···”

    “二爷是什么人你们还不知道啊?他那是看不得穷人,瞅瞅咱们身上的新衣服,兜里哗哗响的铜子,不都是二爷给的吗?”年老的门子说道。

    “哦,对啊,二爷悯穷惜贫是好人啊!”两个门子一溜烟儿的忙活去了。

    和尚们看到一群人到了门前,敲着没有谱的锣鼓,跳着踩不到点上的舞步,嘴里高喊着‘嘢呼啊’,都不屑的撇撇嘴,心里都想,我们是正宗的佛门弟子,颂的是正经八百的金刚经,这家人就给了几升米,连个铜板都没有见着,你们这群穷要饭的恐怕白米都混不上,瞎折腾吧!

    “钟馗到,小鬼跑···”

    “灶王到,家宅宁···”几个人蹦着跳着,嘴里唱着吉祥话,比那边和尚的场子多了几分热闹。

    “来,来,各位辛苦,我家主人给各位备了腊八粥,先喝碗点点肚子!”这时门子出来了,他后边跟着几个厨房帮厨的杂役抬着粥桶,抱着一摞碗,赵柽吩咐门子搬来张桌子,摆上碗,盛上热粥,招呼他们过来。

    这大冷天的能喝碗热气腾腾的粥,那真是见美事,几个‘打夜胡’的有些惶恐,齐声到了谢,放下手里的家伙,把手在身上蹭了蹭才端起碗喝粥。

    赵柽装出一副好奇的样子,上前摆弄着他们的锣鼓,叔叔大爷的亲热的叫着,一碗粥还没喝完,就和几个人混熟了,“大爷,今年年景不错,日子还好过吧?”

    “唉,小公子啊,你不知道,虽然今年收成还好,可是前几年连年蝗灾,田地歉收,我们只能借债度日,今年收的粮食还不够还债啊,我们不得已出来厚着脸皮讨点东西,否则年都难过啊!”老汉叹口气说道。

    “是啊,虽然收成好了,可是收的税比往年也长了三成,我卖了牛才勉强交上了夫钱,杂变,开春都不知道怎么办呢!”另一个汉子喝口粥摇着头说道。

    “见喜,给每位两升白米,一陌铜钱(一百文)!”赵柽说道,从他们的生活看现在他爹已经从小打小闹偷偷摸摸的搞‘**’展到无法无天的折腾了,导致现在财政出现赤字,不得不开始用蔡京增税了。

    “谢少爷,谢少爷···”几个打夜胡的接过东西不停的道谢。

    “这不是少爷,是我们家主人!”门子提醒道。

    “啊?”几个人惊讶此家的主人如此年少,“大爷年纪虽小,却菩萨心肠,定能高官得座,骏马得骑,一辈子无病无灾!”他们立刻改了口,好评如潮啊。

    “什么菩萨心肠,我们站了半天了,一个子没给,他们唱几句就给米又给钱的,那粥闻着就比自己庙里的粥料足味儿香···”和尚们不住的腹诽着,心里有气诵经声立刻提高了二百分贝,木鱼敲得也更加响了。

    “二爷,你看那和尚是不是也给他们几个钱打走?省的他们在咱们门口烦人。”见喜小声地问道。

    “给他们干嘛?这不花钱还能听诵经多好啊,又能祈福又能消灾的!”赵柽翻了个白眼说道,见喜见王勇铁了心不给,也就不再废话,权当看热闹了。

    周围方圆十几里地,大户人家不多,愿意给钱米的更少,赵府舍钱舍米的消息一传开,打夜胡的们都朝这边靠过来,一拨走了,另一拨马上接上,络绎不绝,赵柽都是每人二升米,一陌大钱,腊八粥管够,后来人来的多了,他索性让厨房在门口架起两口大锅熬粥,可就是不理那几个和尚。

    这几个和尚还真有韧劲,你不给钱我就不走,跟你们摽上了,我就你不信你们当着众人的面敢不敬佛爷,可他们念经念的口干舌燥,嘴皮子磨破了,手敲累酸了,脚冻麻了,赵柽这边愣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随他们折腾。

    赵府人口不少,吃穿用度都要到外边采买,他们门前渐渐的形成了个小市场,过了辰时,天气暖和点了,附近庄子里做买卖的买东西的都出来了,人慢慢的多起来,看这边锣鼓家伙声不断,闲人们也围过来看热闹,顺便蹭碗粥喝。

    “我说你们几个,人家不待见你们,赶紧走吧,不要在这丢人了!”一个家伙喝了粥,打了个饱嗝抹抹嘴凑到和尚们面前说道。

    “是啊,是啊,给了就走吧!”

    “唉,这年头人心不古啊,和尚都想钱啦!”

    “给他们几个钱算了,何必跟他们较真呢!”

    ···

    人们议论纷纷,有说赵柽他们抠的,舍不得几个钱,也有说和尚贪得,一时闹做一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