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

第451部分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451部分

小说: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午,开封府又贴出了一张黄榜,告谕东京百姓:皇帝明日出城。元月三十日黎明时分,皇宫的门打开了,赵桓骑着御马向金营出发,随行的有宰相何栗和大学士孙觌等大臣,还有一个三百人的卫队随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三百人都没有带兵器。

    从皇宫的宣德门到里城的朱雀门再到外城的南薰门,路两边的雪地里跪满了百姓。他们都痛哭流涕不住地叩首,口里山呼万岁,此时他为救苍生百姓要亲自入虎口,京城百姓不由得由衷感到他是一个仁义之君,内心里都万分祈盼和议能成,皇帝能平安归来…

    赵桓一行人到了青城,却吃了闭门羹,到了黄昏时分依然没有到,这才来人通知通知二太子在刘家寺,明日方能赶来。这让宋廷君臣一拨人如坐针毡,不知道女真人是什么意思,此行所带的被褥甚少,给赵桓安排好卧榻之后,就所剩无几了,宰相何栗等大臣都睡在地上,卫士们夜不解衣靠着打盹。其实这一行人谁也睡不着,在忐忑中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金国二帅仍然不来相见,只派遣使者前来商议和谈条件,并要求赵桓先草拟降表。投其所好是宋人拿手绝技,只是这四六体骈文非等闲之辈可做。幸好几位伴驾大臣都是饱学儒生。几人似乎觉得降表这种文章万一传之后世,为人所耻定是逃不脱的,所以,几人相互推让,一时僵在那里不肯动笔。

    于是 赵桓命随行的大学士孙觌起草,孙觌推避不下笔。赵桓变了脸色:“朕岂能在此地久留?卿速写来。” 孙觌不敢抗命,起草了一份降表。表示宋朝愿意请和称臣。赵桓看过之后,交给金国使者给完颜粘罕送去。

    过了一会。金国使者又回来了,说宗翰觉得有些文字欠妥。请重新改写。 赵桓叹了一口气,对孙觌说:“事已至此,不得不卑辞尽礼,不必再用空洞之言搪塞了。”那意思是不能再顾及国家尊严了,赶快按人家的意思写,早点获准好早点离开此地,这里是人家的军营,是虎口!

    孙觌只好又改写了一份,但宗翰还是不满意。无奈之下。赵桓命宰相何栗等人一起商量,共同执笔。此刻赵桓君臣除了依从之外,还能做什么呢?既然不要脸了,再装清高的话就没有必要了!反正已经决定认栽了,至于字眼儿,谁还会去多做计较呢?只要金人满意,一切都可以允从。

    如此反复写了四、五次,宗翰总算是勉强接受了,但天色也已经晚了。金国二帅又派人来通知。明日相见。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几人无可奈何,只得枯坐等待,降表也缴了,如何发落降人那是战胜方的事情了。其实宗翰等人早已探知现在东京城里缺乏粮米薪柴。拖一天就要耗一天的柴米。围而不攻,利用议和把他们拖得油干灯尽,到时候不怕南朝不束手投降…

    一直到了三日。赵桓君臣终于等到了金军二帅的邀请,他们虽知是筵无好筵会无好会。但是人在金营,便是肉在俎上。已经由不得他们了。金国二帅在斋宫门前迎接赵桓入内,里面已经设好了香案。 投降仪式就在这里举行,赵桓朝着北边金国的方向跪拜,呈递降表。

    而随行的众臣子和先期议和到金营中的臣子与亲王人等,扭过头去不忍去看赵桓受辱,心下黯然神伤,唏嘘不已。在这个时候,天空中忽然又飘起了雪花。说来也奇怪,那雪下得极是怪异,汴京城里外四处都是晴朗的天,只有在青城这个地方雪花飘飘然不期而至,让宗翰也觉得不爽!

    接了降表,宗翰的态度马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客客气气地请赵桓上马,金国二帅骑马跟在后面入殿宴饮。 入席时,完颜粘罕和完颜斡离不礼让再三,一定要讲宾主之礼,坚持请赵桓在主位就座。

    酒过三巡,粘罕先从赵佶背信弃义说起,继而是赵桓。骂了老子骂儿子,总之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父子二人一丘之貉,寡信薄幸,忘恩负义,正因为如此,女真军不辞千里兵临城下,兴师问罪,也是堂堂之师,义正辞严。一番话说的赵桓只能唯唯喏喏,战战兢兢的恭听。官家这样,宋臣子们也是低头不语,不敢据理力争。这些话粘罕娓娓说来,虽然没有疾颜厉色,却也如刀枪箭雨一样戳在宋人心间。

    赵桓在大庭广众之下,尤其是当了自己臣民的面受责辱,直恨不得地面开了缝,好让自己钻进去。一边面红耳赤地听着粘罕的数落说教,一面偷偷去打量四周,见臣子们都是低了头装聋作哑,也只得强自忍受。既然接了父亲的帝位,对于父皇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罪责也只好一力承担了。

    说完这些话,粘罕见赵桓脸色略微舒缓下来,知道刚才自己的话已经在赵桓心中起了作用,于是又进一步宽慰他道:“天生华夷,地分南北,中国并不是我们想要占据的,况且天下人心未厌赵皇,如果天下豪杰起兵响应就势作乱,从此兵戈不休,征战不已,对于两国都不是好事,这并不是女真人想要的结果,到现在女真人也只是想要划黄河为界。”

    如果宗翰说金人对宋并没有领土要求,估计这种骗人的鬼话连孩子也不会相信了。他之所以这样的说,也是要赵桓放心,他并不是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当赵桓听到宗翰说仍许他用金人正朔的时候,眼前一亮,险些激动地失声笑出来。眼前粘罕这张疲脸也变得生动好看了许多,心中竟腾起一种感激之情,尽管自己受了这小子的‘凌辱’,但总算保住了皇位,留下了命在…

    ………

    自从赵桓出城议和后,第二天就有数万百姓捧了金银玉帛之物前往女真军前劳军,希望女真军兵看在宋人一片至诚的情份上。不要为难赵皇。可等到晚上也不见赵桓君臣一行人返回,城中士庶人情汹汹。都是忧惧不定,不清楚官家君臣这一去吉凶如何。

    直等到更晚些时候。有人来传报,御驾平安,和议大事未了,官家留宿城外,众人多少散去,但更加让人心中不安,有的人干脆搬来被褥等露宿于南熏门左近祷告,为皇帝祈福,祈求和平曙光快快降临。第二天拂晓。城中百姓又齐聚在南熏门等待赵桓各方后归来,估计又是一夜不敢合眼,官吏们也是彷徨无计,不知事情到底如何。

    第三日天刚亮,城中便哄传今天赵皇御驾回城,人们顶风冒雪立于南熏门之内翘首等待,忽然见门开,大家还以为赵桓安然归来,一拥而上想要抚慰君王。却是左右随从回城中取酒果饮食之物,虽然失望,却知圣上依然平安,多少放下心来。却聚在城门不肯散去。

    可就在大家翘首以盼的时候,却有一人叹了口气,紧了紧身上的大氅从人群中退了出去。顺着御街进了朱雀门,瞅瞅左右无人注意。拐进了甜水巷中的一条胡同。胡同不宽,仅能容一辆车出入。那人来到一处宅院外没走正门,从一个角门进了院子,直奔正堂。

    “外边情况怎么样?”外边虽冷,但是堂上却很暖和,现在城中没有薪柴可砍,更没有石炭可买的城中绝对是个特例,堂中的人轻声问道。

    “都司,官家还没有回来,我们是不是该动了?”那人解下大氅,抖了抖上面的雪花说道,那人正是顺子。

    “都安排好了?”李峻问道。

    “嗯,但是老头子和老太太那边依然难以打进去!”顺子在火笼上烤着手说道。

    “是啊,这是个意外,没想到他先咱们一步将他们弄进了大内,而他们身边全部换成了心腹,咱们的人连边都靠不上去,更不要说传递消息了,只能再想办法啦!”李峻叹口气道。

    “那我们就先完成乙字号行动吧,我担心他们再被收入大内,整个行动就都泡汤了!”顺子不无担忧地说道。

    “再等等!”堂上的人转过身说道,却是王府情报司司长李峻。

    “都司,如果官家不回,女真人势必大举入城,恐怕那时就真得出不去了!”顺子有些着急的说道。

    “如果妄动,恐怕打草惊蛇,一旦和议达成,我们岂不更加被动!”李峻沉声说道。

    “都司,那今日是不是将城中事情报知老大,请他定夺!”顺子有些急了,抬出了王爷,在城破之夜他们已经将王府旧人,失势的许宗衡、何去非及黄经臣、王妃的家人等都趁乱送出了城。这几天家属也都陆续出了城,其中艰险自不必说,但是王爷的兄弟姊妹们却一个都没有出城。

    “此次行动王爷已经授权我全权指挥,如何做不用你操心,若再多言小心家法!”李峻忽然沉下脸来说道。

    “都司,你可知老大最重孝道,讲究兄弟之情,若是因你迟疑而失手,后果你该明白!”顺子听了一愣,自己也算是府中的老人了,资历并不比李峻差,而且多年来一直主持京城事务,深受王爷的信任,李峻对他也颇为倚重,今日却说了重话,让他有些意外,但是想想事关重大还是劝道。

    “顺子,我如此正是为了王爷,你也是王爷身边的老人了,王爷为何隐姓埋名远避塞北,大宋落得如此地步又是为何,难道你真得不知吗?还不是拜那位所赐!王爷念及亲情,可谁又拿他当做兄弟呢?君辱臣死,看着王爷一次次的忍辱负重吗?我们做属下的难道就袖手旁观。”李峻沉吟了下说道,下一步的行动还需顺子配合,所以索性今天和他摊了牌,如果他拒绝也只能当机立断了…

    “都司的意思…是有的人可以救,有的人就得顾不得了?”顺子的脑子也不是白给的,立刻就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

    “嗯,你意下如何?”李峻盯着顺子的眼睛问道。

    “这…”顺子只觉得有股热气顺着胸口往上冒,手心全是汗,这事情太大了,皇帝被扣,老皇帝也难保,那些龙子龙孙女真人也不会轻易放过,能幸存下来的赵氏子孙便顺理成章的登上宝座,而其中最有实力的非王爷莫属,又有谁能和他争锋。这诱惑力太大了,可想想其中的风险,王爷的愤怒,又让顺子感到从未有的紧张。

    “这件大事完成,不只是我等之福,也是万民之福!”李峻看出了顺子心中的纠结,缓缓说道,“事毕后我自会向王爷请罪,一切由我承担,我也算报了老大知遇之恩,死也无憾!”

    “都司不怕,我又有何惧!”顺子也想明白了,决绝地说道…

 第九十章 温水煮青蛙

    天遂人愿,到傍晚时有信息传来,官家马上就要回城了!

    得知喜讯之后,城中士庶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纷纷拥近观看,山呼万岁之声震动天地。当赵桓骑在马上在夕阳余辉中出现在城门之时,宋人不禁喜极而泣,纷纷拜倒在地山呼万岁,望尘而拜。有人喜极而泣,更有人大放悲声,涕泪横流,叩首在地的百姓许多都生平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见到天子,瞅着官家似乎一脸的疲惫,都不禁心碎。推己及人,城破之后,小民活的艰辛无比,这皇帝估计也做得无趣啊!

    但心中的兴奋和欣喜这时候早把饥寒驱散,赵桓策马而行,百姓纷纷跟随左右,胆大些的小民不顾内侍随从的喝阻,冲到赵桓马前为他执鞭牵马,前呼后拥着向内城而行。道路两旁的士庶,即有须发尽白的老者,也有年方总角的孩童,妇女都恭恭敬敬地用手掬土去垫道。片刻时间,赵桓的眼前出现了一条一直通向皇宫的坦途。

    见此情景,赵桓心中感激,和女真人的无理蛮横相较,城中士庶臣民的热忱真是让他感动不已,也不由自己的鼻子发酸,眼眶发红,此时像一个在外面受尽了欺侮的孩子重新投入到母亲的怀抱中,两行热泪终于不可遏止的夺眶而出,这数日来食不知味,枕不安席,时时刻刻活在提心吊胆之中,忍辱负重,受尽了屈辱,现在忽然有种重生的感觉!

    官家坐在马上哭的哀哀切切,悲不自胜。左右人听得心中酸楚。在他感染之下无不哭天抹泪。随行的五名金人见赵桓如此得民心,心中也是惊叹不已。这大宋的老百姓也太好糊弄了。没有一个臣民站出来质问赵皇为什么会有今日之事。国破家亡,妻离子散。大哭痛哭又有何用…

    等到见到前来迎驾的太学生们,赵桓再也无法压抑心中的悲痛,放声嚎啕大哭,见到君王掩面大恸,城中百姓更是伤心悲哀,城中一片哭声,赵桓抽泣道:“宰相误我父子!”直到这种时候,赵桓仍没有做一些反思与自省,似乎有今天这种结局。和他父子没有丝毫干系,都这些重臣宰辅办事不力所致。万幸的是,没有人在这种场合和他计较到底是哪个应该做担当。

    只是这些不顾饥寒的百姓不知道,就是这位骑在马上、瞅着人五人六的“九五之尊”,在稍前时候也曾拜舞于金人膝下乞哀。做这种人的臣民,不知心中可曾郁闷愤懑?不在困境中知耻而后勇奋起,就会在困境中沉沦,最终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

    可惜的是他们做顺民早已习以为常。这三天两夜以来,从外城的南薰门到皇宫的宣德门一路站满了人,无数人焚香祷告,有人甚至燃顶爇臂乞求上苍。企盼着皇帝平安归来,带回议和成功的喜讯。 现在皇帝终于回来了,议和终于成功了。尽管人们都知道议和的成功是以俯首称臣为代价的,但毕竟一场灭顶之灾总算是躲过去了。

    张叔夜、孙傅等大臣跪在赵桓马前泣不成声。赵桓也掩面抽泣,左右的大臣、侍卫都是凄咽无语。一行人一路呜咽着到了皇宫宣德门前。赵桓此时才向百姓喊出了一句话:“朕差点不能与你们相见啊!“百姓闻言,顿时哭成一片,声闻远近。

    此刻,京城里上至朝廷重臣,下至黎民百姓,都有恍如重生之感!赵桓心中暗惆,幸好幸好当时没有随蒋宣、李福突围,否则必是凶多吉少。自己以身涉险亲去金营,可也没有白受惊吓,总算和女真人达成了和议。

    而女真人对自己还算客气,两位金军元帅虽没有亲迎,但是亲自送他出营,不但没有扣留自己,还派了三太子在西京护卫赵氏皇陵,自己送的礼品都没有收,反而派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