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

第510部分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510部分

小说: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柽在和战之辩开始时就意识到打嘴仗是争论不出结果的,反倒不如这种表演的形式简单直观,使人更加容易理解,充分的调动起百姓对女真人的仇恨之心,让他们明白一味的求和只会落得丢城失地,受其奴役,灭族亡种的下场,只有彻底打败他们才能消除女真人入主中原的野心,换来现在安定的生活。

    纵观中国城市史,历朝历代都有富庶的城市,也不乏文化昌盛之地,苏州向来具有崇教尚文的文化传统,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富庶是其基础、文化是其表征、和谐是其本质。

    人们喜欢过和平rì子;厌倦战争;而现在女真人好不容易被打退了,大家都希望解甲归田,可偏偏皇帝似乎仗还没打够,如果频频发表战争言论,只会被士人和百姓认为是穷兵黩武之君,从而消极应对。可大宋税赋多出江南,北方人口在战争中损失众多,兵员也需从江南征调,没有他们的配合,将来战争一起便会误事。

    而现在江南之地随着这股‘复仇雪耻’之风吹遍各地,已经是群情激奋,战声四起,同时又从民间逐渐向士林和官场蔓延。谈兵论武又逐渐成为‘时髦’的话题,从学堂到酒桌到处有人在大谈北伐,而各种版本的《平金策》也上了赵柽的案头,其中不乏过去大谈和平的官员和大儒。到了现在主和的声音被淹没在请战声中,上下终于统一了声音,赵柽完成了舆论上的准备…

    过了中秋,气候转凉,圣驾继续南行前往杭州,而这时赵柽更为紧张,现在战争动员已经按部就班的展开。他连续接见两浙路、江南路各州府官员和驻军将领,向他们通报了与女真人和谈的情况,现在女真人态度强硬,依然要求恢复靖康年间达成的‘和议’,不仅要纳贡称臣,还要割让三镇。

    赵柽此刻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纳贡称臣他不会同意,割让土地更是做梦,而一旦和谈破裂就要准备打仗,以武力收复幽州山后诸州,逼迫女真人放回辽王。他同时告诫官员们战事一起,全国就会进入军事管制时期,无论是谁在后方捣乱,有动摇军心之举,叛国之行为,消极应对诏令者定将严惩不贷,绝不会手软。

    赵柽随后命令各转运司务必在十月以前将秋税押送进京,各仓司调转漕粮进入河北;安抚司秘密完成地方各军战备动员,进入战争状态,随时接受征调,同时对地方实施严密监控,加强治安管理,对在战争期间作jiān犯科、趁火打劫者一律重惩,绝不允许后院起火。

    杭州的富饶基本上是开封富饶的根基,这里在明州进一步开放后,更是大商云集,这些人在商界呼风唤雨,可以左右一国的经济,赵柽当然不能轻视,接下来他又抽出时间与杭州的大商士绅们会面,并即兴针对富国强兵发表了讲话。

    赵柽自开国说到不久前的女真南侵,表明历代从来都没有跳出历史的怪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消磨了国家和军人的忧患意识。他告诉众人宋朝的国运昭示我们国富是军强的物质基础,但国富不一定军强。仅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没有把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能力,只能受制于人,没有任何尊严地位可言。

    宋朝的财富虽高,但几乎与国防实力不沾边儿,大宋的财富基本上是由蚕丝、茶叶等东西的出口换来的,不可能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实力,军队也不可能拿这些东西去打仗。只有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前提下,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培育尚武jīng神,建立一直强大的军队才能保护手中的财富和创造更多的财富!

    皇帝的话在众人中引起共鸣,现在开埠后便是海军先行,为他们开辟了新的航道,清除了沿线的海盗,才能是他们的船队往来平安,于是纷纷表示愿意为将来的战争出力

 第一百七十七章 序曲

    () 大军调动毫无秘密可言,宋军在奉圣州和河北地区大规模调动军队早被金军探子侦知报与在南京的金军主帅兀术,但是他并没有调军备战,只是令边界驻军加强jǐng戒,增派侦骑,监视宋军的活动。

    按说对方向边界增兵必将有大事发生,而兀术如此处理却让人觉得轻率。可要是宋军连续数年每到这个时候就神经质的折腾一番,即便是最谨慎的统帅也会觉得对方不过是例行公事防备己方的进攻和sāo扰,不会将这种‘小事儿’放在心上。更何况双方还在进行和谈,而且南朝的皇帝还在江南巡视,如果要发动大战,即使不领兵亲征,也会坐镇京城居中调度。

    而如果说宋军调动之初,兀术还有些jǐng惕的话,那么现在他却放松下来。双方谈判之初,南朝一味退让,可以说完全处于被动,这其中虽有秦桧之功,但其只不过是一副使,不可能完全做了主。接连退让可不是赵二的风格,这让兀术不禁满腹狐疑,担心其是故布疑云,让己方放松jǐng惕,他暗中下黑手。

    但进入八月后,南朝方面突然变得强硬起来,不仅拒绝了金国割地称臣的旧议,还推翻了此前达成关于纳贡和交换人质的的初议,摆出了一幅爱谈不谈,不谈拉倒的‘无赖’架势。内线秦桧很快传回消息,原来此前的谈判不过是马扩想看看金国谈判的所有底牌,并打算推倒重来。

    兀术不管秦桧万分沮丧,心中却是高兴,这种谈判方式才是赵二的风格,也正是他想要的结果。双方真得实现和平了。还要他这个元帅干嘛,自己还会得到这么大的权力吗?只有战争才能实现他的利益最大化,让他拥有大权,坐稳东西两路元帅的宝座,得到与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格。

    如今金国在赵柽两面挤压之下。收取了奉圣州和大同,西路其实已经是名存实亡,而东路的燕京却成为了最前沿,压力也最大。燕京一失,过了榆关即可进入辽东,那里可是一片大平原。上京便要直面宋军的进攻。现在吴乞买在大佬逼宫之下违心立了储君,借改制之机,把粘罕调回京城任右相这样的高级文衔,从而卸掉他实际的军事指挥权,又以完颜宗干和完颜宗本左右牵制,却让兀术的东路帅府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基于上述的种种情况。兀术及他的幕僚班子们判定南朝又是在虚张声势,例行捣乱,没有发动大战的意思。于是决定先放部分征调的签兵及族军回家‘忙秋’,待秋收后再行点集。想想也对,你们忙我们也忙,两不相扰多好啊!可偏偏就出事了,不过出事的地方不是燕京而是西边。

    奉圣州被宋军占领了大半后。两边就暂以桑干河为界各局一方,隔河相对。河边水草丰美,自然是放牧的好地方,可畜生们是没有边界概念的,哪边草好它上哪边去,双方也因此常常引起纠纷,导致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但大多是限于民间。

    刚进入九月的一天,宋朝这边的马跑到金国那边去了,牧民发现后便去讨要。可金国这边怎么肯将到手的东西再送回去,当然是死不认账,说不通就只有打了。宋朝这边人少势单,又是客场作战结果去了五个人,只跑回来一个。其余的都被金人杀了。

    宋朝这边自然不服,悉心报复,便召集了几个神shè手埋伏在河边,待金人放牧时突然放箭将其shè杀,这边以有心算无心,自然大获全胜,不但复仇成功,还饶上了几个。可金人又不干了,召集百余部众过河报复,恰恰碰到了巡边的一小队宋军,杀红了眼的金人便将他们一勺给烩了。

    边民打架那是边境摩擦,杀了边军那可就是边境冲突了。宋军这边反应很快,立刻调集兵力将这伙越境的恐怖分子截到了河这边,悉数擒获。金军也不都是瞎子,看到后也立刻派兵营救,战斗由此升级,边民之间的纠纷很快演变成了军队之间的战斗,宋军这边得到的命令是坚决反击入侵之敌,而云中路宣抚使耶律余覩也很快到达前线。

    防秋的宋军立刻集结向奉圣州开来,金军也不甘示弱匆忙调集兵力,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宋军此次‘反应过度’,不仅是地方边军出动,连驻扎在大同的狮翼军也参战了。占据优势的宋军一股作气打过了桑干河,占领了儒州,夺取了石门关,兵临居庸关城下。占尽了便宜的宋军却没有停手的意思,而是继续调集兵力准备抢关。居庸关若失,则燕京西门洞开,守将大惊,一边全力防守,一边向在南京的兀术汇报情况,请求增援。

    兀术得报也吃了一惊,难道南朝真得是借着和谈掩护动手了,可事情紧急已经容不得他多想,他急命副帅燕京留守完颜宗辅就近遣兵增援,而他则率本军及乌延蒲卢浑、完颜余列两个万人队自平州驰援居庸关,夺回石门关,重新巩固西部防线。与此同时兀术命在与南朝和谈的银术可向大宋提出抗议,要求他们退兵,交还所占领的儒州和石门关。

    银术可得到命令后刚准备向宋朝提交抗议书,没想到宋朝的却先到了,言辞比之他们还要严厉,不仅要求他们即可交出挑起边衅,杀伤边军的金军将领,还要赔偿因此造成的一切损失。而且此为最后通牒,自即rì起终止和谈,若不答应后果自负。

    这封通牒将银术可给气的差点背过气去,这么多年了只有他们大金国给别人发最后通牒的事情,还从未有哪个国家给他们送过,当然是言辞拒绝。可他很快发现大宋这次不是说着玩儿的,宋军迅速在界河南岸调集了数万大军,连营数十里,而且侦骑活动频繁,不断有人在界河中勘察水文,并多次进行多兵种渡河演习,甚至侵入界河另一侧。

    当燕京方面宋军备战的不幸消息传到兀术的耳朵中,这让他不禁有些心慌了,近半的兵都放假回家了,而燕京府的军队已经让他调去支援居庸关了,自己手头缺兵少将的如何能应对宋军的两面进攻?他命令赶紧点集军兵备战,可短时间内哪里召集的起来,只能命南京平州的驻军悉数开往燕京府…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话现在用在赵柽身上正好,眼看九月将尽,十月即将到来,也就预定的战斗全面展开的rì子越来越近。他之所以将起始rì定在十月也是经过审慎考虑的,一个是秋收已经完成,税赋已经入库,不仅可以为战争提供充足的资金,还因为是农闲季节,有利于提供人力,再一个就是进入冬季后气温下降,江河封冻,便于骑兵机动,减少疫病的发生。

    但是同样有一个矛盾产生,那就是信风季。中国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在亚洲东南方的海上,冬chūn季刮东北向的信风,而到了夏秋,则会刮西南向信风。

    当夏季五月至十月间,亚洲东部地区气候暖和,风从赤道向东部吹来,称西南季候风。西亚、东非的商船可趁着风势向中国航行。冬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亚洲东北部地区气候寒冷,风从中国沿海向赤道吹去,称东北季候风。商船又可趁着风势,从各港口启程,穿过马六甲海峡,向印度洋沿岸航行。

    一般来说,这种季候风对古代帆船的航行影响很大,往来必须受到风向的制约。四、五月和十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xìng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很短。

    这就要求赵柽抓住其中短暂的时机,也许只是几天的功夫,却要完成整个登陆部队和物资的输送任务,而一旦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水面结冰,可木船是没有破冰能力的,所以时间是极其紧迫的。随着佯攻的两路部队按计划展开,赵柽更加心焦,杭州他是一天也待不下去了,于是他将仪仗全部留在了杭州,对外声称皇帝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不宜见客。而人却已经悄悄的前往明州水军基地。

    赵柽火急火燎的来到明州,此时的程僖绶已经依照命令做好了战斗准备,两个陆战旅集结在此,物资已经全部上船,就等合适的信风到来便可扬帆北上。可他的到来并没有感动老天爷,风斗依然半死不活的在杆头晃动着。

    赵柽急的冒火,脸上和言语间却不能表现一丝的焦急,反而要做出胸有成竹的样子,好像自己只要轻轻挥下手便会东北风大起一般,因为他知道古代战争的强弱胜负,与技术条件相比,往往更有赖于将士的勇气和谋略以及士气的高低,如果他这个尽人皆知的神仙皇dì dū束手无措,岂不先灭了自己士气…

 第一百七十八章 出海

    中国海上贸易贸易兴起于盛唐,在东南地区出现大型的海港,政府并设置了专门管理航海贸易的市舶司和市舶使;五代十国时期,东南沿海继续发展。这都为宋元时期航海的全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朝建国后,先是与契丹,后与党项之间的冲突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阻碍和断绝。但是天无绝人之路,陆路走不通了,却促进宋朝开辟了海上的商路,到了宋朝中期,“海上丝绸之路”全面繁荣,中国能够直航直航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并首次到达红海与东非水域。

    宋朝时期, 航海技术已经有很大的提高;最突出的是‘司南’的广泛应用。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凭天象、天体识别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阳辨向。至北宋时期,航海技术开始有了重大的突破,船队已能利用指南针航行。

    在海洋地理识别探测方面也有较大进步,船队能够根据天气变化确定方位,判断环境,并已懂得利用长绳系砣测量海深,并从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断航行位置及情况。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他们利用信鸽作为海上交通工具,而且已经能进行水下修补船只的作业工作以防止船舶渗漏致沉。

    而赵柽的商队则提早使用上了他带来的盘形指南针,精确度大幅提高,应用也更为简便和广泛,海上航行已普遍依靠指南针指示方向。加上前人积累的牵星术、地文、潮流、季风等航海知识,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水密隔舱技术,使他们的海舶可以长年在海上远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