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误入桃花源 >

第14部分

误入桃花源-第14部分

小说: 误入桃花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何社会的本质都是不平等,在人类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斗争,将来也很难会出现真正的平等,人与人的不平等似乎是一条千古不变的规律,只是形式上有所改变而已,一种新的不平等取代旧的平等而已。在不平等的社会里,人们没有儒家的仁爱精神,人人欺弱怕强,为物质利益而勾心斗角沦为物质的奴隶,这种仁爱精神如果深植于人心,那么美好的社会和光明的世界,就不必等到若干世纪以后了,光明的世界马上就可以来临。冰心一手拿着超人精神,一手拿着仁爱精粹,像个女菩萨一样把光明撒播到人间。我们中国人缺乏的就是这两种精神:超人精神和仁爱精神。这是治疗一平等社会中的种种痛苦的两剂良药。超人精神就是不怕强的精神,仁爱精神就是不欺弱的精神,只要根除了中国人的欺弱怕强的劣根性,中国人的精神才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超人精神就是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仁爱精神就是为社会而和谐的精神,前者是圣火精神,后者是纯水精神,只有具备了这两种神圣纯洁的精神,所有的生命才会活泼才会旺盛。

    鲁迅小说的深刻就在于贯穿着探寻人的存在的终极问题,人为什么而存在,什么可以证明人是存在的,人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鲁迅的小说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小说,鲁迅在小说中大声呐喊,希望重新人们对几千年人的“存在的遗忘”的记忆。中国人沉睡了两千多年,人的存在被遗忘了,狂人发现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的存在的虚无,人人都想吃他,连他的大哥也不放过他,狂人发现了人的存在,却坠入了虚无。祥林嫂也在追问人的存在,但是她也意识到存在即生命的痛苦,在无法介入等级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她在绝望中死去。阿Q在不平等的社会里宁愿麻醉自己,在现实中受尽屈辱,却欺弱怕强,自欺欺人,在精神上在幻想中战胜了他人,得到暂时的快乐,为精神的胜利中他得到了空虚的存在,满意地在土谷祠放倒头就睡。

    当人遗忘了存在时还可以享受奴性的快乐,可是在这铁屋子里被人唤醒,意识到人的存在时,马上感到了生命的痛苦,因为梦醒了不知走向何方,出路无着。在易卜生话剧《玩偶之家》中,娜拉不满意丈夫的无情,在无爱的婚姻中她意识到她的不存在,为了存在她毅然出走。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中子君得到失去了爱的婚姻后,她也清醒地意识到在无爱的婚姻中她是不存在的,于是悄悄地离开了涓生,悲惨地死去。

    存在是什么?存在就是自我的觉醒,个性的张扬。在千人一面人人相似的社会里,人是不存在的。在鲁镇的社会里人们的精神是相似的,都欺弱怕强,都在观照他人的痛苦中暂时得到快乐。鲁镇的人们从未发现自我和个性,也从未发现人的存在,直到狂人出现,人们像猪一样生活了两千多年,从未争取到人的权利和地位,在猪的饮食和生殖中,过着奴隶般的生活,一切都要靠主子的恩赐。猪是快乐的,但它并不存在。

    《伤逝》中子君大声宣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第一次向社会索要人的自由和尊严,第一次宣告了人的存在,但是子君无法真正实现经济独立,只好陷入繁琐的生活中,忘却了曾经的豪言壮语,被生活打败了,现实消解了美梦,人的自由和尊严无法实现。加上涓生的一句老实话:“我已经不爱你了!”彻底摧毁了美好的爱情,在无爱的婚姻中,子君绝望地走了。子君的命运涓生也应该承担大部分责任,因为当他与子君因爱情而建立起独立家庭后,涓生无法承担起经济责任,家庭逐步陷于困顿,使子君陷于无聊的生活琐事中,忘却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因此涓生“悔恨和悲哀”。他们曾经为自由和爱情斗争过,但最终生活的重担压垮了他们,他们失败了。没有了自由和爱情,人的存在在子君眼里就是无意义的,于是只好绝望地死去。

    人需要信仰,需要偶像崇拜。这一点对于劳苦大众来说尤为重要,在《故乡》中被“我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闰土,“一副香炉和烛台”表征了他的全部精神信仰,没有它也许闰土就难以活下去,偶像崇拜成为他多灾多难生活的唯一精神安慰。闰土的生活在希望吗?鲁迅说: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民开一片海天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不能没有信仰和偶像,正如闰土不能没有香炉和烛台,中国共产党在**时不也信仰*主义吗?墙壁上不也挂着*和恩格斯等**导师的画像吗?道理是一样的。信仰和偶像能给人力量,给人希望,是人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人总得信仰点什么崇拜点什么,否则生活就会漆黑一团,浑浑噩噩,甚至可能绝望致死。在《祝福》中,人们剥夺了祥林嫂的“祭祖”权,实际上也就是剥夺了她的信仰和偶像崇拜,四婶的一句话“你放着罢,祥林嫂”摧毁了她的精神支柱,祥林嫂没有了信仰和偶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下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被剥夺了信仰和崇拜偶像的权利,承受着生之痛苦沦为乞丐,祥林嫂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我”刚开始回答说“也许有罢”后来又用“说不清”推卸了自己的责任,祥林嫂当真去地狱见她的“阿毛”了。没有信仰与偶像,生活就没有希望,没有希望人间与地狱有何区别?闰土和祥林嫂都想烧香拜神,前者可以如愿地崇拜偶像,后者却无法如愿,前者是做稳了奴隶的人,后者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信仰和偶像崇拜是人活下去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是现在,一些地方仍然流行一副香炉和烛台,流行烧香拜神,笔者亲见海南海口市的许多商店和居民们门口大多烧香拜神,风气很浓,可见民众是多么需要信仰和偶像崇拜。时下小青年们对某明星的崇拜,实际上也是如此。人不能没有信仰,不能没有偶像崇拜,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生活毫无希望,至少信仰和偶像崇拜像“一团金黄的圆月”可以照亮人内心的精神世界。

    宗教是民众的鸦片,宗教是一种不科学的信仰,但宗教确实具有抚慰弱者心灵的镇痛作用,使民众忘记一切痛苦。科学也是一种信仰,科学技术是强大的力量,战胜自然的伟大工具,但科学是一种理智,而宗教和信仰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有一点需注意,宗教具有大众性,而科学技术是少数人的专利,虽然科学技术的成果可以有利于大众。科学技术一般来说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一般民众没有能力去把握科学技术,所以科学技术成了少数人强大的工具,多数民众反而成了科学技术的实际受害者,科学技术创造了机器,机器吃人的现象是普遍的,这点*已充分证明了。狂人发现了旧时代是人吃人的社会,现在成了机器吃人的社会,实质上是一样的,机器的背后仍然是少数人。科学技术使人强大无比,使少数人代替了上帝,多数民众仍然是渺小的,人是多么伟大和强大,但个人确是多么渺小,渺小就注定痛苦,怎么办?回归宗教,用一种信仰抚慰人们痛苦的心灵,例如可以用佛教、道教,甚至儒教,但基督教等是过时了。

    人类是不平等的,这是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了的,也是现实的事实说明了的,人与人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这是社会的一条规律,就像老虎和羊不平等一样,虽然作为动物它们都是一样的。谁说人与人是平等的,这样的人不是采取愚民政策,就是他们是愚蠢的。不平等必然产生少数的精英,社会资源和国家机器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民众实际上是无缘享受的,注定是痛苦的。人具有能动性,虽然不能改变不平等,但可以改变不平等的差距,使之悬殊不是很大,否则不平等的极端就是奴隶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实质上就是消灭人与人的不平等的根源,即消资灭私,一切资产归公所有,不允许私有制存在,甚至不允许个人的私心存在,它要灭掉人的所有私的方面,否则就改变不了人与人不平等的事实。有私就有不平等,私就是个人主义,私心就是不平等主义。消灭私有制还比较容易,但消灭人的私心却是难上加难。人没有了私心,个个大公无私,人类也就无所谓不平等了。改造社会就是改造人,改造人就是改造人心,改造人心就是改造人的意识形态。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改造是十分艰难的,它要改造人的自然本性,把人变成机器,个个成为国家机器的一个零件,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为什么要改造?因为不好才需要改造。孔子认为人性本善,那就不需要改造,人的本性是善的,那就发扬光大就行了。但孔子的假设是片面的,错误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符合事实的,人身上本来具有许多劣根性,所以才需要改造,这是人类所有人的劣根性,不仅是中国人,而且还包括其它东方人和所有西方人,总之是人就有原始的劣根性。人的改造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第五章 特立独行开时代风气之先的现代思想家 第十九节  革命主义思想家毛泽东1

    可以从不同方面解读毛泽东和他的思想。毛泽东诗词成就很高,虽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由于白话文成功了,古诗词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但这并不能说明毛泽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一定的地位。毛泽东曾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但他本人很少亲临战场打仗,毛泽东本质上是一个文人,他的思维是文人的思维,以笔者看,毛泽东更喜欢笔杆子。当然,一文一武,谓之全材。综观起来,毛泽东走的是一条**之路。事实已经证明,改良主义不能救中国,改造国民性又不现实,只有**才是出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之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梁启超改良失败了,鲁迅改造国民性实际上也失败了,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这些失败,就不可意识到只有**才是出路,没有**就不可能缔造出新中国。要知道,让中国人走上**之路,那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中国人的思想就是忠君报国,梁山好汉为什么失败了,不敢**嘛!正好马克思主义就是**主义,与中国的命运是相符的。

    毛泽东,1893年生,湖南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富农,毛泽东与他的父亲一直是对立的。毛泽东选集中有一句话:“要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一个首要问题。”为什么要分清朋友和敌人呢?就是为了**为了斗争。可以套用毛泽东的话,儒家实际上是:要分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是一个首要问题。善恶不分,是非不辨,是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的。为什么要分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呢?就是为了生存为了竞争。当然,还有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国共还合作过几次呢?历史上,中美中苏还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朋友与敌人都是相对的,好人与坏人也是相对的,时间与地点一变全都会变化。战争年代分不清朋友和敌人就会付出血的代价,所以毛泽东有一句话:与人斗争,其乐无穷。与敌人斗争,这就是毛泽东一生的事业,这就是**。但首先要找到敌人,最怕的就是像鲁迅在《野草》里写的无物之阵,连敌人都找不到何谈斗争。别以为找到敌人容易,这可不大容易,找到敌人以后如何斗争,还要找到朋友才行,单枪匹马是不能取胜的,因为敌人是强大的。毛泽东首先遇到的对手就是他的父亲,他的青少年就是在与他父亲的斗争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他的朋友就是他的母亲和兄妹,以及雇工等人。

    但是在和平年代,我们的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最关心我们的幸福,我们也不会与父母为对手的,更不可能与父母为敌的。但也未必,因为最亲的人同时也是最可能伤害我们的人。在现实中,可能由于父母干涉子女的婚恋,子女会因自己所爱的人而与父母断绝关系。这并不是不存在的,即使不多,也有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怨恨很深的家庭。当然,普天之下,唯有父母是最无私的人,只见过子女怨恨父母的,很少看到父母怨恨子女的。父母为女子,天经地义,子女为父母就不见得了。好父母常在,但好子女却不常有。亲情是非常可贵的,我们应该珍惜,不可随便学习伟人的做法,更不能故意跟父母闹别扭。

第五章 特立独行开时代风气之先的现代思想家 第十九节  革命主义思想家毛泽东2

    1907年,14岁的毛泽东与比他大好几岁的罗氏结婚,但毛泽东从未与她有过夫妻生活,后来也不承认这段婚姻。辛亥**后毛泽东曾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毛泽东21岁才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了四年。在校期间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毛泽东的文科成绩特别优秀。1918年4月14日,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25岁大学毕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