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中]尹家民 >

第3部分

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中]尹家民-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张治中只好转移了个话题,轻声说道:“总裁,我们这次来 是想听听你关于和谈的意见的。”
  这也是蒋介石不爱听的。
  张治中继续说:“总裁,关于中共所提的八项和谈条件,我 与德邻、敬之、健生等人商议后认为,其中第一项是不能接受 的,这一点大家意见是一致的。”
  蒋介石一听这话,气顿时消了三分:“当然啦,李德邻现在 负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德邻的成败也是我的成败。文白,你可 以告诉德邻,我一定竭尽全力支持他,我愿意终老还乡,绝不再 度执政。”
  张治中听着,不信,却表示:“我一定向德邻转达。”
  “你告诉李德邻,还是要备战求和,想以和谈谈出个划江而 治,只怕他是一厢情愿。”
  “形势严峻,我们也只能尽人力而听天命了。”
  蒋介石渐渐说出了他心中的郁闷:“事情还没有到不可为的 地步,问题是在我们内部。共产党能够上下一心对付我们,我们 却做不到这点。李德邻上台后走了三步棋,招招都是冲着我来的。第一步通过傅泾波、司徒雷登向美国要军火,武装自己桂系 的军队;第二步派人拉拢苏联武官罗申;第三步与共产党谈判, 甚至不惜接受共产党的八条,李德邻胃口大得很,他要联美、联 共压我蒋某人。哼!我还不至于糊涂到看不出他的打算。”
  张治中知道事情难办了。
  毛泽东对李宗仁又是什么态度呢?
  4月5日,一架小型客机降落在南京明故宫机场,舷梯上下 来几个神秘人物,为首者叫刘仲容,他是被李宗仁派到北平与中 共接触和谈的秘密代表。另几位是朱蕴山、李民欣、刘子衡,这 三人是受周恩来之托,带信给李宗仁的。
  刘仲容当晚便来到傅厚岗李宗仁官邸。他是毛泽东点名邀请 北上的特殊人物。李宗仁早已得到消息,吃完饭就在客厅里等 候。刘仲容进来时,李宗仁站起,上前握住刘的手,双双坐下。 上茶,副官带上门后,李宗仁便急切地问道:“那边情况怎么样? 见到毛泽东了吗?”
  刘仲容倒不急迫,慢慢地品着茶,回想似地望着天花板,徐 徐言道:“见到了。毛先生还有话要我亲口转告德公和健公(白健生,即白崇禧)。”
  李宗仁半个身子转向刘仲容,瞪大了眼睛:“什么话?”
  刘仲容说:“毛先生让我转告:一、关于德公的政治地位, 可以暂时不动,还是代总统。还可以在南京发号施令。二、关于 桂系部队,只要不出击,解放军也不进行攻击,等到将来再具体 商谈,至于蒋介石系统的部队,也是这样,如果他们不出击,由 德公作主,可以暂时保留他们的番号,听候协商处理。三、关于 国家的统一,国共双方正式商谈时,如果德公出席,毛先生也亲 自出席,如果是何应钦或白崇禧出席,则中共方面派周恩来、叶 剑英、董必武为代表。但谈判地点应在北平,不能在南京。双方达成协议后,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毛先生说到那时南京政府的牌 子就不要挂了。毛先生还说,美国和蒋介石是反对和谈的,希望 德公和健公要拿定主意,不要上美国人和蒋介石的当。”
  刘仲容讲的时候,李宗仁不询问,也不表态,神色严肃。
  刘仲容看了一眼李宗仁,继续说道:“毛先生还特别提到健 公,说他不是喜欢带兵么?他的桂系部队不过十来万人,将来和 谈成功的话,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国防军,可以请他继续带 兵,请他指挥30万军队是不成问题的。人尽其才,对国家也有 好处嘛。毛先生强调,白先生要我们的军队不过江,这办不到。 解放军过江后,如果健公感到孤立,可以退到长沙看看情况,也 可以退到广西。毛先生总的意思是,中共方面如此煞费苦心,并 不是没有力量打败我们,而是想让人民少受点损失。德公,毛先 生的话我转达完了,你看……”
  李宗仁扬了扬手,许久还是不言语。 刘仲容又记起周恩来的话:“周先生说,人民解放军即将向 长江以南推进,这次和谈,签订和平协定也好,不签订也好,他 们是一定要过江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周先生说如果我们同意 他们过江,什么都好谈,要抵抗,那是不行的。周先生强调解放 军过江一定会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看来,中共领导人对此都是口径一致的。
  见李宗仁不说话,刘仲容从皮包里取出一份4月4日出版的 《人民日报》,推至李宗仁眼前,说:“这篇《南京政府向何处去?》,是毛先生亲自写的,完全代表了共方的立场。”
  李宗仁的目光投到报纸上,一行一行吃力地默念着。那上面的态度比仲容带的话更加强硬:
  两条路摆在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军政人员的面前:一条是向蒋介石战犯集团及其主人美帝国主义靠扰,这就是继续与人民为敌……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立功赎罪, 以求得人民的宽恕和谅解。笫三条路是没有的。……人 民解放军就要向江南进军了。这不是拿空话吓你们,无 论你们签订接受八项条件的协定也好,不签订这个协定 也好,人民解放军总是要向前进的。……选择的时间没 有很多了,人民解放军就要进军了,一点游移的余地也 没有了。
  李宗仁放下报纸,合上眼。看得出,李宗仁陷人巨大的矛盾中。但最终他还是决定拖下去。
  刘仲容很快又见到了白崇禧和何 应钦,他们的意见是:“没有什么好谈的,要过江只能兵戎相见。”
  刘仲容飞回北平向毛泽东复命。毛泽东特别关心李宗仁的态度。刘仲容有些惋惜:“他基本上没有表态,可能还在犹豫观望吧。”
  毛泽东似乎早有所料:“中央已经决定,解放军很快就要渡江,你转告他李先生,解放军渡江时,请他呆在南京不要动,如果认为南京不安全,也可以飞到北平来,共产党将把他当贵宾款待,那时和谈仍可以继续进行。总之,我们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的转变。”
  渡江在即,毛泽东仍然没有等到李宗仁的转变,等来的却是南京政府中宣部长程天放的声明:“和平的希望黯淡,如果共产 党过江,国民党不会投降,而是抵抗。”
  就在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时,傅厚岗李宗仁官邸的大门紧闭,家眷已经整装待发,李宗仁也要走了,他 在等待一个“仪式”:“我总要听到共军炮声吧。”
  而蒋介石早已视李宗仁为“下台”,从幕后走到台前,强打起精神,让蒋经国传达他的一连串命令,叫前方各个将领务必顶住,胜负在此一拼!
  ●3。蒋介石回天无力,气得吐血
  尽管前方将领们一个个表示要死守长江,“不成功便成仁”, 可是连蒋介石自己也不相信真的能守住长江天险。
  实在是兵败如山倒。而更令蒋介石不安的是大批部下“通 敌”,有些神秘失琮,其实是“投靠共军”。一天深夜,蒋介石的 通讯总队,收到新华社北平当天凌晨一则电讯。蒋介石原先规 定:“共方发的电讯也要抄下来给我看。”译电员译出后,马上交 给了军务局长俞济时。俞济时一看,吓了一跳,不敢隐瞒,只好 将这份电讯稿递交蒋介石。
  这份电讯稿是报道国民党空军总部伞兵三团“光荣起义” 的。早在半个月前,这个伞兵团奉命乘船南下福建,但在出发后 不久,就杳无音信了。各方面猜测纷纭:是在海上遇到风浪沉 没,还是迷失方向开到别的地方去了?査询伞兵三团下落的函电 不断传来,可是一直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蒋介石本人,也为这 件事感到蹊跷。因为自从王宴清的首都警卫师倒戈之后,他有将 伞兵团调作自己蒈卫部队的意图。现在,真相大白,伞兵三团之 所以“失踪”,原来是北上了。
  蒋介石拿着电讯稿,手都发颤。这支曾表示要效忠自己的部 队,现在竟亲近地称呼起以往的敌酋“毛主席”、“朱总司令”来 了。蒋介石几次想撕了这份电稿,但又想探个究竟,只好忍着性 子朝下看。电讯稿中写道:
  中共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
  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国民党四大家族统治阶级的压榨而颠沛流离。我们眼见到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 中,而深深地感到苦闷。我们为使反人民的残酷战争早 曰结束,永久的和平早日来临,正当我们调防福州的时 候,全体官兵认为这是我们脱离腐化集团统治的大好机 会,在热血沸腾的情绪下毅然起义,于4月15日安全 进入解放区,今后我们愿竭尽我们全体官兵的智能,在 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国防新生力量的人民的伞兵, 建设民主繁荣的幸福的新中国。
  蒋介石看到最后的署名是团长和团附,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别的人他不熟悉,可那个刘团长三个月前他还特别召见过,很精 干一个人。湖南口音,看上去挺文静,怎么也会干出这种“叛变”行为?
  蒋介石再也忍耐不住,当着俞济时的面,拍桌子大骂:“都 是混蛋,一群混蛋!什么‘杳无音信’,原来跑到共产党那里去 了,去讨好毛泽东去了!”他把电讯稿狠狠地掷到地上,瘫在椅 子上直喘粗气。
  俞济时站在一旁,劝不得,也走不得,尴尬无奈。
  幸好蒋经国进来了,一番请安后,轻轻地说:“爹爹,用不 着为这事气恼。我看这倒是一件好事。”
  蒋介石瞪大眼珠望着蒋经国:“什么,你说什么?”
  蒋经国说:“这批人去了也好,留在身边反而有危险。他们 迟早要叛变的,今天不叛变,将来还是要叛变,所以迟去不如早 去为好。”
  俞济时也凑上来说:“经国兄这话说得对,在我们内部,就 有一批不纯分子,他们是埋伏着的定时炸弹,平时我们觉察不 到,如今他们自己炸开了,有什么不好?”
  蒋介石想想也是。正在沉默着,脸上突然红胀起来,喉头一梗,咳出一口鲜血。蒋经国和俞济时都急了,连忙上去把蒋介石 扶住,让他躺在沙发上,一边替他擦洗血迹,一边说些宽慰的 话,并马上派人去请医生。
  医生很快赶到,问了病情,又按诊了脉搏,对蒋经国说: “老先生的病无妨,是急火攻心之故,宜安心静养为主。”说罢, 给蒋介石打了计,又开了几味药,退了出去。
  蒋介石渐渐缓过神来,睁开眼睛,低声吩咐俞济时:“告诉 国防部,把伞兵司令张绪滋撤换掉!对泰康号兵舰的全舰的服役 人员,也要仔细审査一遍。”说完,又闭上眼。
  4月21日,晨曦初露,新华社播音员以清晰洪亮的声音, 将毛泽东、朱德联名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通过电波传遍 长江南北,黄河上下。
  长江北岸顿时万炮齐鸣,千帆竞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 扑向南岸。炮火打碎了蒋介石的如意梦想,被汤恩伯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第二天,住在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起床后,伸手先抓烟。
  卫士李银桥走过来帮他把烟点上,吸完烟,李银桥帮他穿衣。毛泽东一边朝衣袖里伸胳膊,一边自言自语道:“蒋介石想拖延时 间,重整军队,卷土重来。他以为我们好欺骗呢。他在那边修昉 线,我们在这边架大炮,谁也没闲着。结果呢,他只落得个拖延 时间、破坏和平协定的恶名,什么便宜也没沾上。我们利用夜 色,利用炮火掩护,一下子就过去30万军队。他们的军队垮台 了,我们的军队就要打到南京去了。”
  李银桥更是乐观:“蒋介石那两下子,哪是主席的对手,他 把天下丢了,理所应当。”
  毛泽东的乐观里却充满警惕:“你可不要小看蒋介石,这个 人还是不简单的,不然,他也不会打败那么多军阀势力,统一了 中国。虽然只是形式上的统一,不过,蒋介石现在是背时了,因为他脱离了人民,国民党政权20几年,就腐败了,这给我们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训。”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毛泽东手里拿着《人民日报》号外,从屋里来到了院落里的 凉亭里。他坐在藤椅上,看起报纸来。因为报纸上登的正是解放 南京的消息。毛泽东回到办公室,又把报纸看了一遍,看完报 纸,他就给刘伯承、邓小平写了贺电,又写了一首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这一天,蒋介石也在溪口镇获知此消息,悲痛到极点,不吃 不喝,企图自杀。后经蒋经国等家人、心腹苦苦相劝,他才打消 了自杀念头。
  4月25日,蒋介石不敢在家乡久呆,他手持西式礼帽,臂 挂拐杖,默默无语来到慈庵前,双目无神,瘪嘴紧闭,望着坟墓 发呆。慈庵位于溪口北侧白岩山腰上,为蒋介石生母王采玉的墓 地。这里有洋楼三间,蒋介石经常在此下榻,以尽孝道。今日离 去,不知何日能返,蒋介石眼角涌出几滴清泪,落于墓前。在众 人催促之下,依依而别。
  这时,南下的解放军势如破竹,离溪口最近的宁波机场已被 解放军三野七兵团二十二军逼近。蒋介石不敢去坐飞机,只好由 下人用轿子抬着走,翻山越岭,去乘军舰。在下午1、2点钟, 行至奉化县城,人们闻讯,纷纷倾家而出,都来目睹蒋氏家族的 逃难景象。随行的有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孙子爱伦等家 人,还有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张群、黄少谷等旧臣。行至 路中,随行人员和忠实信徒忽然高喊起“万岁”,还有人放起鞭 炮,外加上周围的人喧闹议论,弄得蒋介石直发脾气,脸色铁 青,催着轿子快走。但不是出城,而是又去了城内孔圣殿,叩拜 一番,想借古人的神灵保佑,以便起死回生。当他来到象山港边 时,已是4点来钟。可是正遇退潮,船无法靠过来。如惊弓之鸟的蒋介石担心解放军抢先包抄,截住后路,匆匆步行至伸出去的 码头,上了停在水中的泰康号军舰。
  站在甲板上,蒋介石不愿回头看,只是望着涟涟水波,朝一旁拭泪。
  蒋介石离开老家,没有直接去台湾,而是从海上迂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