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中]尹家民 >

第5部分

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中]尹家民-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 陈诚忠于蒋介石,不但拒不运回,还在台湾实行高压控制,为蒋 介石退守台湾积蓄力量,以备与人民解放军对抗。李宗仁无奈, 只得开动机器,大量印发金圆券以代现金,加剧了经济的崩溃。 尽管蒋介石在下级面前仍挺直腰杆,发誓要与故土共存亡, 其实心里早已发虚,早在准备后路。对此,他在蒋经国面前也没 有明说。事后蒋经国回忆说:
  “那时,我们不大明白父亲的用意,只能遵照命令去做。父 亲对这件事显得很关心,差不多每星期都要问,机场的工程已进 行到何种程度了?后来催得更紧,几乎三天一催,二天一催,直 到机场全部竣工为止。到了淞沪失守,才知道汤恩伯的部队就是 靠了由定海机场起飞的空军的掩护,才能安全地经过舟山撤退到台湾。”
  在上海解放之前的四个月内,是国民党抢运金银、机器设备、车辆、纸张、棉纱、布匹的高潮时期。这期间,仅从上海一 地就抢运走1500船的物资,还不算飞机运走的。仅抢到香港的 一小部分布匹、棉纱,其价值就达400多万港币。
  除金钱和物资外,原有南京博物馆的故宫文物也被大量运往 台湾。其中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文具、名画、杂项 等共1424箱;图片画册1324箱;历史文献204箱,共计文物23 万件之多,这些文物中有许多是无价的稀世国宝。
  直到5月22日,解放军已打到上海市郊了,蒋介石还电令 留在马公岛的儿子,要他立即飞回上海再抢一批物资。只是当蒋 经国飞临上海上空时,江湾机场已是烟雾弥漫,解放军的炮火已 将地面掀动,没有落脚之处了。蒋经国眼睁睁看着几辆满载银元 的大卡车成了解放军的战利品,只好长叹一声,悻悻而返。并致电其父:
  “上海已陷入共军之手,再抢运物资已不可能了。”
  蒋介石本来是要乘军舰逃离的,不过乘坐军舰离开上海太引 入注目;再说主帅临战逃脱如何向部下交代?
  5月5日,蒋介石 命令儿子蒋经国冒着大雨到轮船招商局,征用了江静号轮船。
  新婚后才三天的江静轮船长徐品富被招商局董事长徐学禹叫 到办公室,徐学禹神色严肃地对他说:“你的船今天不开了。卖 出去的船票都已退了,另有重要任务。你立刻把船移到复兴岛附 近带浮筒,准备七天煤水。客运人员都下去。”
  徐品富立即通知大副、轮机长、事务长,装足七天所需煤水 和粮食,除客运人员外,所有船员一律不准下船。船开到复兴岛 附近江面,系好浮筒。蒋介石乘坐的泰康号军舰也系在前面浮筒 上。
  5月6日早晨,一艘艘汽艇将一只只沉甸甸的银箱、蒋介石 的乘马、坐的轿子、睡的红木床和用的三联大橱全部装上船,整 整用了一天的时间,连餐厅内都堆得满满的。卫兵在甲板要道口 站岗,戒备森严,船上原来的电台被封,跟随蒋介石的电报员在船上架设了电台。一个国民党副官通知徐船长: “所有的人都等在房间里,不要出来。” 当晚8时左右,蒋介石由徐学禹陪同坐汽艇上船来,跟在后 面的是蒋经国。蒋介石仍然穿着长袍马褂,脚登圆口缎子鞋,眼 眶已瘪陷,神情黯然阴沉。在船长室坐定后,徐学禹就向蒋介石 介绍说:“这是江静轮船长徐品富,是个优秀船长。江静轮经常 航行宁波航线,是艘好船。”
  蒋介石听了,阴沉着脸,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在一旁的蒋经国朝徐品富点头笑了笑。
  而后,徐学禹将徐品富叫到外面,嘱咐说:“首要任务,是老先生的安全。第二,要服务好,招待得好。你是代表我们招商 局的,不能出半点差错啊!” 徐品富连连点头。
  蒋介石当晚就住在船长室。当徐品富出来拿走要用的东西时,顺便问蒋介石:“老先生,什么时候开船好?”
  “嗯……”蒋介石沉思片刻,反问徐品富:“到舟山,需要多少时间?”
  “12小时左右。”
  “最好,天要亮未亮时开船,天要黑未黑时到舟山。不能鸣依 ,’ 田0
  “可以办到。明天早晨天蒙蒙亮开船,黄昏时间到舟山。” 5月7日清晨6时,江静轮在泰康舰的护航下,离开了复兴 岛,向吴淞口驶去。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沮丧地写道:不管前 途如何艰难,也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我眼看到中华民族 的危亡,怎能不挥泪前进?”但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因对手毛 泽东的厉害而无奈:“今日的仇敌,是坚强、恶毒、凶险的共党, 我们用什么方法对付敌人呢?”
  10时许,徐品富正在驾驶台凝神眺望,蒋介石在四个侍从的护卫下,走进了驾驶台。徐品富将望远镜递给蒋介石,蒋介石 端坐在太师椅上,朝一群依稀的岛屿望去,问道:“现在哪里? 这是什么山?”
  蒋介石要求天将黑时到舟山,徐品富只能通知机舱减速慢行。
  掌灯时分,江静轮靠上了舟山码头。码头上戒备森严,搭好 跳板,当时担任浙江省长的周岩上船迎接。
  舟山是个群岛,大小岛屿几百个,星罗棋布,住满了溃败逃 来的国民党军队。蒋介石没有下船,而是要徐品富将船在各岛之 间来回靠,他要到各岛去视察。
  “我对舟山水域不熟悉,为安全起见,最好请一位引水员来领航。”徐品富想快些脱离蒋介石,出了这个主意,他想最好找 不到引水员。
  谁知过了两天,原来引领此船的宓领港竟然来了。
  徐品富不禁暗暗叫苦。
  宓领港按照带来的海图,指引江静轮在舟山各岛之间来回停靠。每到一个岛屿,蒋介石就上岛去勘察地形,目的是要把舟山 辟为一个军事基地,以便重振旗鼓,卷土重来。
  转眼七天过去了。5月16日这天,蒋经国到徐品富房间,笑着唤他去:“老先生坐你的船很满意,略备菜肴,请你吃饭。”
  徐品富知道,这顿饭不好吃,可不去不行,只好随蒋经国去了。
  桌上碗筷已放好。蒋介石坐上首,蒋经国和徐品富分左右坐 着。徐品富见蒋介石脸色苍白,眼眶浮肿,眉宇间隐露着忧郁, 便寒喧道:“老先生,睡得好吗?在船上习惯不习惯?” 蒋介石好像心不在焉,过了一会儿才说:“睡得蛮好。”
  徐品富怕话多有失,就不再多问了。蒋介石举起筷子对他 说:“吃得惯吗?吃啊,吃啊!”
  徐品富点头说好,却吃不出味道。好不容易挨到席散,退出 餐厅。可到晚上,蒋经国又把他唤去,说:“老先生坐你的船很 满意,他要你送他去台湾。”
  徐品富心里一惊,怕的就是这个,但脸面上却还平静,他想 了四条理由,说不能去台湾:“船的保修期已到,需要修船;船 上的煤水也不够;江静轮的机械设备不适宜跑台湾海峡;我对福 建、台湾航线不熟悉,要绝对安全地把老先生送到台湾,没有把握。”
  可这四条理由当场就被蒋经国驳掉三条:
  “修船,延迟几个月也无妨。煤、水可在舟山加足。航线不 熟,只要跟着泰康舰后面跑就行了。你再考虑考虑,明天给我答复。”
  这一夜,徐品富辗转反侧,未能成眠。他打定主意,不主动 去向蒋经国表态,能拖一天是一天。
  5月17日10时左右,天空忽然传来隆隆的飞机轰鸣声。只 见蓝天白云间,三架巨型运输机向舟山机场飞去。徐品富看到其 中一架是蒋介石的专机“美龄”号时,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怦然 落地了。看来蒋介石可能要乘飞机去台湾了。果然如此。因为 17日蒋介石已经得到消息,上海市郊已经解放,浙江沿海岛屿 也已岌岌可危。蒋介石害怕乘船太慢,夜长梦多,不如一飞了之。
  这天夜里,当蒋介石离船后,徐品富和宓领港花钱雇了只小渔船,偷偷离开舟山,在穿山登陆后几经曲折到达杭州,又从杭 州回到已经解放了的上海。
  ●6。人才争夺与人心向背
  蒋介石在撤出大陆前,总想把最宝贵的东西全部带走。可是,要带走比黄金更贵重的人才,却不像带走黄金那样容易。对 于知识分子,蒋介石表面上还是很尊重的,给他们的待遇也不 低。以1935年为例,国民党管辖下的教授级,月薪可达300至 500银元,助教也能拿到80至140银元。而当时的一般工人工资 只在4至50银元。在那个时代,维持中等水平的个人生活费只 需10块大洋。这还不算,蒋介石还让许多搞科学的院士走上仕 途。在政府里当了各种各样的官。比如,清华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蒋廷黻,当上了行政院政务处长,还出任过外交官;中国物理学 会第一任会长李书华当上了教育部副部长,其他如物理学家李耀 邦、植物学家李顺清、化学家徐佩璜、经济学家何廉等,都在政 府中任职。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中央机关中12000多 名公务员中,学理工农医出身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就有1300多名,超过了10%。
  如此丰厚的待遇和尊崇,当初蒋介石是满有把握将这些人才像运黄金一样运到台湾的。可事与愿违,许多知识分子和他捉起 迷藏,藏着躲着,就是不想跟他走。
  先是翁文灏。蒋介石的同乡,中国第一个地质博士学位获得者,曾任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长。此会以后更名为资源委员会, 是国民政府容纳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机构。当蒋介石四 处寻找翁文灏时,翁文灝正在和友人道别,并慷慨陈词:“今天 的问题,不再是钱的问题了。美国方面有人说:美国帮我们搞大 陆。大陆太大,美援再多也没办法,如今台湾地方小,一个钱有 一个钱的影响,反有办法了。他们说四块方糖泡在大锅里会感觉 不到一点儿甜味,但四块方糖放在咖啡杯中就会很甜。他们把台 湾当作小小的咖啡杯,那我们算什么呢?”
  宾主间苦笑一阵,翁文瀬长叹一声,又说:“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了,这样拖下去,实在不能想象。资源委员会各单位主 管问我怎么办?各厂改隶省府,等于把厂送给台湾省了。从今以后,更苦的日子在等着他们了。” 翁文灏苦笑着摇头。
  “昨天我还听说,美国已经发电报请咏老到那边去,怎么不去美国?”
  “我到美国干什么呢?世态炎凉,今天的美国对我们还看得 起?再说美国的做法固然有人叫好,但我可不一样,我以为美国 的做法有商量。大家相信么,台湾其实已经是美国的人。”
  “那么说,咏老是台湾也不打算去了。”
  翁文灏不做回答,那神态已经说明一切。
  蒋介石听说翁文灏到了香港,派人动员他去台湾,可翁不做答。
  再一个是竺可桢,也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竺被称为“中国 气象学之父”,他在南京北极阁建成了当年最现代化的气象台, 自1930年起,这个气象台已通过无线电接收国内外气象电报80 余处,幵始绘制天气图,进行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由此打破了 由外国人垄断我国天气预报的局面,最终实现了全国各项气象业 务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在竺可桢的培养熏陶下,在此工作过的 40余人后来全部成为中国院士。竺可桢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1936年,浙江大学发生学潮,原校长郭任远被逐,蒋介石为了 他家乡这所大学的名牌地位,特聘竺可桢出任校长。竺可桢提出 三个条件:“校长有用人全权,不受国民党干预;保证按时供给 经费;只当半年。”蒋介石答应了前两条,却不准竺离任。浙大 和他的校长名噪一时。
  国民党政权临近垮台之际,蒋介石要他去台湾。 竺可桢想了个声东击西的办法,说是“不走”,却悄悄去了 上海。行前,1949年2月底,浙大的学生听说竺校长六十寿辰 到了,自发地开展祝寿活动。他们为竺校长画了一幅两公尺高的 半身像。学生自治会还决定建立可桢图书馆,派出代表把这个决定告诉竺可桢。竺坚辞:“人尚健在,何必馆为?”就在这一天, 学生们献给他一面锦旗,上书“浙大保姆”四字。
  竺可桢到上海后,不断变化住地,先到化学家侯德榜之子处 住下,后又转到枫林桥对面永利公司宿舍,再转移至岳阳路中央 研究院宿舍。
  蒋介石找不到竺可桢,震怒不已。知道竺可桢是在躲他。便 将蒋经国唤来,要他亲自去上海一趟:“把我们需要的人,找一 批。”
  原来,蒋介石从毛人凤的报告中,得知已有不少名人“失踪” 了。他估计这些人多半是被共产党请去了,或者投奔共产党 去了。考虑到今后的政治影响,他不能不罗致一些人才。
  蒋经国答应后,驱车赶往上海的一家医院。 “竺校长,我父亲派我来转达他的意思。”蒋经国询问过竺的 病情后,开门见山地说。
  “什么意思?”竺可桢问。
  “请你到台湾去办学校。”
  “谢谢你父亲的好意,我看不必去了。”
  “为什么不必去了呢?”
  “大势已去,在台湾你们能维持多久?”竺可桢毫不隐瞒地说,“在哪都一样,我看国家总要统一的,自古已然。”
  蒋经国百事缠身,有些耐不住性子,但仍克制住自己:“竺校长,时局决非如此,你还是到台湾去办大学吧,当教育部长也 行。你我知交,我是决不会对不起你的。”
  竺可桢低头想了想,好像是同意了,可话一出口,令蒋经国大为吃惊:“我看你也不必到台湾去了,你留下来吧!”
  将经国呼地站起来,他没想到竺可桢会反过来劝他,生气地说:“人各有志,你不愿走,也不必劝我!”说完,拂袖而去。
  5月2日,竺可桢上街买早点,看到《新闻报》上登了条消 息:“钮永建与竺可桢飞台湾”,不觉吃了一惊。5月3日杭州解 放,浙大师生对这条消息又惊讶又疑惑。在知道了竺校长确实没 有走的时候,才一个个露出笑颜。
  5月25日晨,竺可桢听说“国军”退净,就出外察看。在 永嘉路与衡山路见到了穿军装的解放军数百名,席地而坐,秩序 极好,绝无扰民之事。他像许多善良的老知识分子一样,一向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