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喋血东线-苏德的较量 >

第36部分

喋血东线-苏德的较量-第36部分

小说: 喋血东线-苏德的较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9 月25 日至12 月20 日进行的防御战役。

在对苏第十八集团军交通线和战斗队形实施两天猛烈的航空兵突击后,
德军于9 月25 日转入进攻。10 月9 日前,德军的进攻被苏第十八集团军阻
住。10 月14 日,德军再度进攻,对第十八集团军造成合围的威胁,但未果,
31 日转入防御。11 月中,再次向图阿普谢突进。苏军顽强抵抗,迫使德军放
弃进攻,转入防御,德军12 月17 日被歼。

纳尔奇克—奥尔忠尼启则战役

纳尔奇克—奥尔忠尼启则战役指苏联外高加索方面军北集群为阻止德军
经纳尔奇克、奥尔忠尼启则向格罗兹尼、第比利斯和巴库突进,于1942 年
10 月25 日至11 月12 日进行的防御战役。这是德军企图占领格罗兹尼石油
区的另一战役。

结果,德吉泽利集团被击溃,残部被逐至菲阿格东河对岸。德军被迫转
入防御,彻底放弃了突向格罗兹尼、巴库两石油区的企图。

大卢基战役


大卢基战役是苏联加里宁方面军一部于1942 年11 月24 日至1943 年1
月20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苏战役目的是粉碎中央集团军群左翼德军集团,不
使其调往斯大林格勒方向,战役企图是合围德大卢基集团。

这次战役历时两个月,规模不大,但牵制了德中央集团军群左翼集团,
使之不能调往斯大林格勒方向。

科捷利尾科夫斯基战役

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指苏联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左翼军队为抗击企图解
救斯大林格勒附近被围集团的德军的进攻并粉碎援敌,于1942 年12 月12~
30 日进行的一系列防御和进攻战斗行动,是斯大林格勒反攻的组成部分。

结果,苏军打破了德军解救被围于斯大林格勒军队的计划,击溃了德科
捷利尼科夫斯基集团。苏军在击退德军后,未经战役间歇即转入了反攻。苏
军在科捷利尼科夫斯基的战役中前进总纵深达100~150 公里。

顿河中游战役

顿河中游战役指苏联南方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军队在苏军斯大
林格勒反攻发展过程中,于1942 年12 月16~30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

12 月16 日,在炮火准备之后,苏军转入进攻。苏军的进攻受到德军顽
强抵抗。17 日,第二十五、十八坦克军和第十七、二十四坦克军先后进入交
战以加速突破。18 日日终前,德军被分割为4 个孤立地段,并向南、西南方
向退却。24 日,苏军攻占塔钦斯卡亚。12 月底前,西南方面军进抵新卡利特
瓦、马尔科夫卡、米列罗沃、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线,在北设防固守。

结果,苏军推进150~200 公里,大败德军,并前出至德顿河集团军群后
方,使斯大林格勒—罗斯托夫方向的情况发生了决定性变化,并预先决定了
被围德军的命运。

罗斯托夫战役

罗斯托夫战役指南方方面军在外高加索方面军配合下,于1943 年1 月1
日至2 月18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

战役是为了粉碎顿河下游的德军,解放罗斯托夫,并以此切断德军北高
加索集团北退之路。苏南方方面军于1943 年1 月1 日发动战役后,遇到德军
激烈反抗。23 日日终前,方面军进抵北顿涅茨河、顿河、韦肖雷、采利纳一
线,德军反抗被击破。2 月7 日,苏军攻占了巴泰斯克、亚速,12 日攻占了
沙赫特,13 日解放了新切尔卡斯克。争夺罗斯托夫之战尤为激烈。14 日,苏
军攻占了该市。德军撤向米乌斯河既设防御地区。苏军再次进攻未果,18 日
转入防御。

罗斯托夫战役是在前一次进攻战役过程中进行准备,并且就以原有兵力
未经战役间歇实施的,苏军向纵深推进300~450 公里,德顿河集团军群遭重
创。

突破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突破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指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与红旗
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于1943 年1 月12~30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战役目的是
粉碎拉多加湖以南的德军集团,并恢复列宁格勒与各地的陆上交通线。

该战役是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被合围后,苏军于1942~1943 年冬季
展开的总攻过程中进行的。进攻于1 月12 日凌晨开始,合围的两个方面军不
断对进。德军频频出动航空兵,以求突围。但德军的企图被打破。18 日,拉
多加湖整个南岸之敌被肃清,零星敌群被消灭。沿岸打通了8~11 公里宽的


走廊,恢复了列宁格勒与各地的直接陆上联系。德军的封锁被打破。

突破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是列宁格勒会战的转折点。从1943 年1 月起,列
宁格勒附近的作战主动权,终于转至苏军手中。德军与芬兰军队会合的威胁
消除了。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指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会同西南方面军
第六集团军于1943 年1 月13~27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战役目的是粉碎奥斯
特罗戈日斯克、卡缅卡、罗索什地域的德军,攻占利斯基—坎捷米罗夫卡铁
路,并为尔后向哈尔科夫和顿巴斯两方向实施进攻创造条件。

1 月13 日,苏第四十集团军转入进攻,14 日其他部队全部转入进攻。15
日日终前,在三个方向上都突破了德军防御。18 日日终前,苏军完成了对德
军整个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集团的合围,并将其分割为两个孤立部
分。19~27 日,被围集团遭到歼灭。

结果,苏军推进140 公里,击溃15 个师,重创6 个师。在敌防御中打开
了一个缺口,为进行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那和向哈尔科夫方向进攻创造了
条件。

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

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那战役是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以及布良斯克方面
军左翼军队于1943 年1 月23 日至2 月2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

苏战役企图是从南北两面向德军第二集团军两翼,即向卡斯托尔诺耶总
方向实施向心突击,以围歼德军,解放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地区,为尔
后向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进攻创造条件。

结果,苏军击溃德军重兵集团,解放了沃罗涅日州和库尔斯克州大部地
区,为向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西方向进攻创造了条件,这是一次连续实施的
进攻战役。

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

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是苏联西南方面军于1943 年1 月29 日至2 月18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

苏军消灭了伏罗希洛夫格勒地区的德军,迫使德军从北顿涅茨河撤到米
乌斯河。经过此次战役,西南方面军消灭了有两个军的坦克第一集团军主力,
向纵深前进了120~250 公里,结果,苏军肃清了顿巴斯北部的占领者,但未
完成合围德军坦克第一集团军和解放顿巴斯的任务。

哈尔科夫战役

哈尔科夫战役指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于1943 年2 月2 日至3 月25 日进
行的战役;是苏军1943 年冬季在西南方向总攻的一部分。此次战役可分为哈
尔科夫进攻战和哈尔科夫防御战。

此次战役的结果,北高加索方面军使德军遭受严重损失,解放了克拉斯
诺达尔和另外数百个居民地,然而,德军在克拉斯诺达尔以西60~70 公里得
以固守,北高加索方面军转入防御。

哈尔科夫进攻战役

哈尔科夫进攻战役指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于1943 年2 月2 日至3 月3
日进行的战役;战役目的是粉碎哈尔科夫方向德军B 集团军群主力,解放哈
尔科夫工业区。

战役于2 月2 日开始,沃罗涅日方面军第三坦克集团军、第六十九集团


军和西南方面军第六集团军首先实施突击。3 日,第六十、四十集团军开始
进攻。6 日,第六十集团军与布良斯克方面军协同,粉碎了德军在季姆河的
抵抗,进逼库尔斯克,8 日解放该市。第四十、六十九集团军粉碎德军在奥
斯科尔河地区的抵抗,向西南方向进攻,从西北面迂回哈尔科夫。第三坦克
集团军从南面迂回哈尔科夫。德军哈尔科夫集团受到合围的威胁,开始于9
日将军队从北顿涅茨河地区撤至哈尔科夫。16 日,苏军解放了哈尔科夫。沃
罗涅日方面军由于受到德军猛烈进攻而缺乏后援,转入了防御。

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的结果,沃罗涅日方面军前进100~260 公里,重创德
军。

克拉斯诺达尔战役

克拉斯诺达尔战役指苏联北高加索方面军在黑海舰队配合下为消灭库班
的德军、于1943 年2 月9 日至3 月16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是高加索会战的
组成部分。

战役中,由于准备时间不足,军队得不到弹药和油料的补充,苏军在斯
拉维扬斯卡亚镇、阿宾斯卡亚镇地城和克里米亚斯卡亚接近地的激战未果。
在德军的强大反冲击下,苏军转为防守。

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

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指苏联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和消灭勒热夫
—维亚济马基地的德军集团于1943 年3 月2~31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

1943 年3 月2 日,苏军的进攻在第三、一空军集团军支援下开始。由于
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限制了苏军向前推进的快速支队的行动,未能前出
至德军后方并切断其退路。15~31 日,他们前出至德军在杜霍夫希纳、亚尔
来沃、斯帕斯杰缅斯克东北预先构筑的防御地区,在此遇到顽强抵抗后,被
迫停止了进攻。结果德中央集团军群兵力被牵制,战线从莫斯科又移开了
130~160 公里。

哈尔科夫防御战役

哈尔科夫防御战役指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军队为抗击法西斯德军在
哈尔科夫地域的反攻,于1943 年3 月4~25 日进行的战役。

德军受到苏军分割其东线的威胁,决定通过撤退顿巴斯驻军、从西部调
遣预备队和为转入反攻建立突击集团军来挽救危局。它准备先消灭进逼第聂
伯河的西南方面军,然后对沃罗涅日方面军加以突击,夺回哈尔科夫、别尔
戈罗德。此后,拟从南面别尔戈罗德,北面奥廖尔,向库尔斯克总方向突袭,
重创该区苏军。德军相对于苏军有着强大优势。德南方集团军群对西南方面
军右翼、沃罗涅日方面军施以重击,使其受到巨大损失。

苏军于3 月3 日,在全地带转入防御。5 日,德军楔入苏第三坦克集团
军防御6~8 公里。10 月,德军从南面进逼戈杜霍夫,从北面突向哈尔科夫。
14 日,德军合围哈尔科夫。苏军被迫放弃哈尔科夫,退至北顿涅茨河左岸。
沃罗涅日方面军在防御过程中后退100~150 公里后,于25 日将德军阻于克
拉斯诺波利耶、别尔戈罗德一线及沿北顿涅茨河至丘吉耶夫一线,使其报斯
大林格勒之仇化为泡影。

库班空中交战库班空中文战指1943 年苏联北高加索方面军航空兵和黑
海舰队航空兵一部于1943 年4 月下半月至6 月初进行的空中交战。库班空中
交战的目的是,夺取苏德战场南翼的制空权并为实施陆军的进攻战役创造最
有利的条件。


库班空中交战在新俄罗斯斯克附近的梅斯哈科地区登陆场进行激战过程
中发生的,随后的各次空中交战分别在克里米亚镇、基辅镇和摩尔达维亚镇
等地区展开。库班空中文战过程中进行了持续数小时的激烈空中战斗。

交战中,德军损失飞机1100 余架,其中800 架是在空战中被击落的。这
次空战,为苏军夺取整个苏德战场的战略制空权奠走了基础。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指苏军为打破德军大规模进攻和粉碎德军战略集团,在库
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防御战役(1943 年7 月5 日~23 日)和数次进
攻战役(1943 年7 月12 日至8 月23 日)。库尔斯克会战按其军事政治结果
和参战兵力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

库尔斯克会战进一步改变了战场上的兵力对比,为苏军展开总的战略进
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库尔斯克附近的胜利和苏军前出第聂伯河,完成了战争
过程中的根本转折。德国及其盟国被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战区转入了防
御。这对战争的以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国大量兵力在苏德战场被击溃,
为英美军在意大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奥廖尔战役

奥廖尔战役指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左翼军队
于1943 年7 月12 日至8 月18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是库尔斯克会战的组成部
分。战役目的,是粉碎德军奥廖尔集团并消除奥廖尔突出部。

7 月12 日,西方方面军第十一近卫集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各兵团转入
进攻。该集团军后从西北面和北面包围了博霍尔夫地域的德军,同时向南推
进。13 日,布良斯克方面军从东面向博尔霍夫、奥廖尔展开进攻。德军猛烈
反突击。7 月底,德军博尔霍夫集团被消灭;8 月5 日,苏军解放了奥廖尔。

本次战役的结果,苏军粉碎德军15 个师,向西推进150 公里,解放了包
括奥廖尔市在内的颇大部分苏联领土,为尔后向西方向进攻创造了有利条
件。

伊久姆—巴尔文科沃战役

伊久姆—巴尔文科沃战役指苏联西南方面军于1943 年7 月17~27 日进
行的进攻战役。

7 月17 日,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和航空兵突击之后,苏军发起了进攻。当
时第一、八近卫集团军强渡了北顿涅茨河,在右岸夺取了数个新登陆场。第
二日,为突破防御,苏军将快速军队坦克第二十三军和第一近卫机械化军投
入战斗。在这之前,突破德军防御一直未成功。第一、八近卫集团军均在夺
取登陆场后转入防御。辅助方向上,第三近卫集团军未能前进。

战役的目的是为了牵制德军顿巴斯集团,不让其调往库尔斯克突出部地
区。战役结束后,西南方面军强渡了北顿涅茨河,扩大了右岸的登陆场,但
是德军防御未被全部突破。

米乌斯河战役

米乌斯河战役指苏联南方方面军于1943 年7 月17 日至8 月2 日进行的
进攻战役。战役目的是牵制并在有利条件下与西南方面军协同消灭顿巴斯的
德军集团,不让该集团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