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

第1部分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第1部分

小说: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作者:刘灿荣
内容简介:
    此书立意虽然严肃,笔下却是轻松有趣的。
    从汉朝以迄清朝的一百篇历史故事中,“智慧”与“趣味”同样占有相同的比重。由是,朝代的选择和事件本身历史地位的重要与否,并不具有绝代相关的重量。
    也因此,我爬梳史册时的心情和角度,总是以“历史告诉了我什么?”为终极考量,并企图从中寻求“可滋当世”的养分,以避免生命悲剧和笑剧的一再重现。
    以“治史”的角度看,这本书只能视为个人经验、思考和“闲工夫”的集成,挨不上著书立说的边。向历史借个光,在历史长夜中找寻一共盏盏微明的灯火,以便走马人生时不致在暗处摔跤而已。





推荐序 1

很难想像,曾为武侠少年的灿荣,几经人生的周折,在鬓发微霜之时,竟也热衷于勾沉历史、思辨生命的寻索。

回望学生时代,我经常看着灿荣意气昂扬地站在讲台上,传述着从杜牧到郑愁予的古今诗话。有时又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书、剑、酒一再伸展、呼吸、挥洒在校园感性的岁月中。

离开校门之后,生活迫使我们不得不分道扬镳和挥别轻狂的魂灵。一别,几近三十年。这中间,时断时续地听到灿荣汲汲营营于事业版图的攻掠,而远离了他所挚爱的文史领地。事业腾达了,可我知道他的内心是困窘的,因为偶而显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张木然没有表情的生命容貌,我深知这是灿荣的成长之痛!

我一向以为,商场上不断地争斗会使人庸俗化。那样的碰撞,对于一个文学青年来说,毋宁是一种生命的刑伤。日前,灿荣寄来《向历史借IQ》的手稿,读后才恍然惊觉,原来,这些年俗世的磨难并没有让灿荣失去潜藏的光华。在走过人生干旱的河谷后,他的灵魂起义了。

在本书中,我看到了充满岁月淬炼过后令人惊心的智慧。这教我想起藏身冰屋的爱斯基摩人和覆雪而眠的北极熊;原来,灿荣藏身闹热繁华当中,却仍一贯保持着锐利的观察,且不断扩充着生命的纵深。一旦返航,便迅即在“历史显影”中展露成熟冷凝的智慧,在“灯前小语”里袒示飞扬深刻的思维。

在看似信马由缰的历史思考中,手稿呈现着另一股不同的气象,在充满着解读历史与人生相互链锁的关键金言。从中我看到了洞察利害得失的智慧语句;我也看到了,我的老友在历史的长河中悠然独钓的身影,看似寂寞,却有着底气十足的胸怀。

纬来电视台总经理郑资益

推荐序 2

在飞往加拿大的班机上,反复通读《向历史借IQ》整部书稿,得知灿荣正力图从历史人物的故事里,逐步求索、发掘成败的经验与人生的真理。

我如是想,要从宁静的历史观照中充分显现理性的饱满,是须要走过风雨、拂去尘埃之后才能有以致之的深沉睿智。正如第二世纪阿普雷斯所写的神话小说《金驴记》,书中的主角因贪欲和无知的谬误而被变成驴子一般,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煎熬的生命旅程,直到他吃下女神伊西斯手中的那株玫瑰之后,才又回复充满欢愉的人身。

不同的是,灿荣口中的玫瑰不来自于神话,而是来自历史,来自历史人物与事件里华彩的或苦难的沉思与理解。

因此,在《向历史借IQ》书中,从汉唐烈火炙油般的王朝盛世,一路写到明清王朝的无奈和衰败,十足体现了创建升平年代的王者性格,和造成苍白国势的残暴与靡废的人君。家国社会的富足强健或压抑封闭的分野,往往系于一个领导者的内在意志和逻辑思考。有着“危险的道路就像利刀锋口一样”的认知,就形成全书的中心主旨——成败的关键在乎学习自制与超越。

从每篇文字三段式的编写结构中,由“历史故事”演绎出“历史显影”,再由“灯前小语”一脉相承,作为了结。就历史素材的选取到推理论证,广泛连结了不同时代的伟人或哲人的精彩智慧,如此轻松易读而又不失重量的编写方式,可以想见,对于广大读者拓展知识与智慧的层面而言,《向历史借IQ》是深具警醒和启发作用的。

成霖企业董事长欧阳明

编者按:欧阳先生为本书作者的莫逆之交,也是武侠少年、文艺青年。后弃文从商,创办成霖跨国事业集团,是获利极丰的股票上市公司。

自序

近年读书,半为诗,半为史。

如果说,诗是“美学事件”的延伸,那么史就该是“理则学”事件的演绎。诗可以让人保有感性而柔软的心境;史则可以让人保持清明、澄净的逻辑思考。

动念编写《向历史借IQ》,不只和个人的读书取向有关。多一半的原因,更来自于e世代强烈求索实用的智慧与策略的对应。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内在的生命完全相同。所以前人误闯失败的陷阱,仍是今人企图觉醒的恶梦;而前人获致成功的旅程,仍是今人内心欢喜遵循的道路。

从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里,发现一种特定、典型的成功者规律;从每一段历史故事中,找寻蕴含其中的生命智慧,帮助我们在强健内在意志、省思自我人格的发展,以避免危机和缺憾的造成,是此书最大的目的。

未经过长夜的哭泣,不可以语人生。同样的,没有一定程度的生命历练,要从历史故事里看出潜藏其中的智慧,恐怕也是缘木求鱼。我在商界奔竞浮沉近三十年,从身旁无数的成败个案中,竟许发现与历史事件有着极其巧合和一致的关联性。两者时空也许相差数千年,但遭遇和结局仿佛“同步发生”一般,教人在审视的过程中一再耸然而惊。原来我们面对的敌人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而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另一部分!换句话说,他来自于肉体与灵魂、性格与意志的对立。要征服这样躲在暗处的敌人,最简单的方法是开凿历史的智慧之矿!一如乔埃思所说:“历史是我企图觉醒的恶梦”,在省思中求得“再生”的意义。

此书立意虽然严肃,笔下却是轻松有趣的。

从汉朝以迄清朝的一百篇历史故事中,“智慧”与“趣味”同样占有相同的比重。由是,朝代的选择和事件本身历史地位的重要与否,并不具有绝对相关的重量。

也因此,我爬梳史册时的心情和角度,总是以“历史告诉了我什么?”为终极考量,并企图从中寻求“可滋当世”的养分,以避免生命悲剧和笑剧的一再重现。

以“治史”的角度看,这本书只能视为个人经验、思考和“闲工夫”的集成,挨不上著书立说的边。向历史借个光,在历史长夜中找寻一盏盏微明的灯火,以便走马人生时不致在暗处摔跤而已。

刘灿荣

导言

中国历史上一个如日中天的朝代,帝王、将相与谋士展现着不凡的气度、风华和谋略。如今,还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鸿门宴”戏红人红

楚汉相争,刘邦率先攻进咸阳,项羽一得到消息,便气呼呼的率领十万大军攻破函谷关,并在新丰鸿门(今临潼东)驻扎下来,与刘邦的十万大军形成对峙。

刘邦自忖两军兵戎相见绝非项羽对手,便听从谋士张良的建议,亲自前往项营解释和谢罪。张良并要项羽的小叔父项伯代为说情,因项伯曾受张良救命之恩,便应承下来。

次日,刘邦带张良、樊哙和百余侍从来到鸿门。刘邦见了项羽,便依张良事先拟好的台词说道:“刘邦同将军合力攻秦,虽然兵分两路,但都是仰仗将军的虎威,才能先进咸阳。我入关后造报户籍、财物丝毫无犯,等的就是将军来接收,派兵防守也是怕小人作乱而已。”

项羽一听,心里受用便转怒为喜,频频劝酒。一旁的项羽谋士范增心知刘邦使诈,便急忙要武士项庄入内舞剑助兴,伺机杀掉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危急之际,项伯也借口助酒,拔剑对舞,暗中保护刘邦。待酒过三巡,刘邦便借口如厕,由樊哙护卫逃出项营,只留下张良持一对白璧算是酒后不告而别之谢礼。

鸿门宴结束后,张良也送了一对玉斗给范增,范增随手将玉斗掷得粉碎,长叹着说:“唉!小子不足与谋大事。将来天下必归刘邦所有,我们都等着做俘虏吧!”

果不其然,刘邦因一再听从张良之计,自四十八岁沛上起兵,五十一岁入关灭秦,五十五岁灭项羽而有天下。反观项羽虽有范增为谋,但个性刚愎独断,盲目任性,先是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养虎骀患。后在荥阳一役,又不听范增之计乘势灭掉刘邦,反而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怀疑范增私通汉王,逼得范增告老还乡,在路上含愤而死。

刘邦与项羽,同样拥有不世之才的谋士,结局却是一成一败。说是人生如戏,那刘邦正如制作人,统合了导演、编剧、演员,自己也轧上一角粉墨登场、倾力演出,结果戏包人、人包戏,红了!而项羽一个人在舞台上,独角担纲、身兼数职,结果演来荒腔走板,最后也只能在嘘声中,下台鞠躬了。

智慧悟语:仔细观察胜利者的阶段故事,我们可以找出一种特定、典型的成功规律──知人善任。

一如擂鼓须有鼓与鼓槌,二者缺一,鼓声是不会震天价响的。贤者欲行千里,那就善待你的千里马吧!

2。刘邦“分一杯羹”

公元前二○五年夏天,刘邦得知项羽攻打东边的齐国,便率领五十六万大军趁虚拿下项羽的都城──彭城。

项羽一听都城失陷,连忙率领三万精骑回师相救,这一战竟打得刘邦毫无招架之力,刘邦部队死了近二十万人,死尸甚至阻断睢水的水流。刘邦在混乱中带着十余名骑从突围逃难。途中,刘邦为摆脱紧追不舍的楚兵,竟发狠将儿女推坠车下,以便轻车脱身。好在夏侯婴将军从旁救了刘邦儿子一命。刘邦的父亲太公和妻子吕雉都作了项羽的俘虏。

后来刘邦重整旗鼓,又率领大军在荥阳东北的广武和项羽隔河对峙。项羽将刘邦的父亲五花大绑于一块大木板上,下置腾腾烧热的油锅,对着刘邦喊到:“速速投降,否则即刻烹食太公。”刘邦若无其事的回答:“你我曾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若真要煮来吃,也请分我一杯羹。”项羽大怒,准备烹食。一旁的项伯出面劝阻说:“将军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刘邦志在天下,绝不会顾及自己的家人的。”项羽只好将太公再囚禁起来。后两军议和,以荥阳东南的鸿沟(汴水支流)为界,两分天下,鸿沟便是所谓的楚河汉界。

不知是有样学样,还是无独有偶?历史事件总是相应相生、一再循环。刘邦为取天下,“有国无家”、“公而忘私”的狠劲,观之古今中外的历史,信手拈来一箩筐。

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便想废掉他和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另立他和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但因群臣反对作罢。刘邦死后,惠帝刘盈继位,吕后掌握政权。公元前一九四年,吕后用毒酒害死如意,又派人砍断政敌戚夫人的手脚,挖去双目,烧掉双耳,强灌喑药致哑,然后放入厕所中,叫做“人猪”。吕后之狠,比起刘邦当年为求保命亲手将儿女推坠马车之下,实在难分轩轾!

日本德川家康也曾碰到与刘邦如出一辙的历史事件,他也是以“分一杯羹”的态度以对。家康三十八岁时发生“筑山夫人事件”,讲的就是家康正室筑山夫人如何凌虐侧室,与婆媳失和愤而折断媳妇手臂的事。

孔子所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残酷的历史事件中、在成王败寇的现实压力下,多少是受到几分冲撞的。

智慧悟语:一个对名利和权势怀抱炽烈野心的人,经常奉“无情与精准”为圭臬,但却忘了灵魂中所有的欢乐!

3。萧何夜追韩信

韩信离楚归汉投效刘邦旗下时,刘邦没发现他是个人才,只给当了个负责协调内外的连敖官。

过了些时日,韩信想到自己只能做个小官,有点大材小用,没什么前途,便心一狠,趁着月色逃走了。

萧何早前曾三番两次和韩信面谈,知道他是个将才,一听说他逃走,还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连夜骑马追赶。等赶上韩信,萧何很诚恳对他说:“韩壮士留步!汉王很重视人才的,我会好好保荐你,请再给我一点时间。”韩信见萧何一片诚心,才跟了回去。

萧何回到汉营,刘邦气冲冲将他找来,骂道:“将士思乡,逃走的何止百十人,何必要追韩信?”萧何回说:“国士无双,汉王要打天下必重此人!”刘邦心里惊诧,但萧何再三举荐,又要刘邦选定吉日,登坛拜将。

选定吉日,设好了坛,众将士都纷纷猜测到底是谁将登上大将军之位?“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韩信也不负刘邦所望,带领汉军平定了魏、代、赵、燕、齐,彻底扭转了楚强汉弱的局面。

韩信攻下魏、赵、燕、齐等地,一时志得意满,以为汉家天下是自己卖命搏来的,就修书给刘邦表达想当齐王之意。刘邦见信大怒道:“天下未定,这小子竟想自立为王!”张良一旁赶紧劝刘邦:“就因天下未定,你只能先答应了他,否则必生变故。”刘邦会意,才封了韩信为齐王。

这是韩信一生吉凶的分水岭,他从年轻时的通权达变、忍辱负重(胯下之辱),一变而为居功自恃、目无君上的心态,埋下了日后刘邦的杀机。

值得一提的是,韩信身边的策士蒯通看透了刘邦的心思,向韩信进言:“以前吴越相争,大夫文种、范蠡二人帮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但最终还不是一个被勾践赐死、一个惧诛逃跑了。兔死狗烹是千古不变之理,何况你现在已是怀威震主,形成不赏之功了,干脆就和楚汉三分天下,才是避灾就福之道。”

但韩信自以为劳苦功高又军权在握,谢绝了蒯通的建言,果然数年之后丢了自己性命,还牵连父、母、妻三族通通被杀!

智慧悟语:所谓智者,总能综览形势、析滤未来、立下决断。

俗话说:“猛虎犹豫,不如蜜蜂。良驹徘徊,不如笨马慢行。”人一生的贵贱、吉凶,有时只立在一个时间点上!时至而不决,成败易势!

4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