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之雍正王朝 >

第135部分

重生之雍正王朝-第135部分

小说: 重生之雍正王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荚萃Oⅲ礁Ь阌胁握隆D肯乱涯枚耍闶歉簧讨樱虐裰胁煌ㄎ睦碚呱卸唷K械胤角樾危⒕旁路智缬曷迹砗弦徊⒆辔牛蝾<!
一身补服精整的曹寅坐在案前,手中擎着自己的印鉴,又将这份呈折从头到尾再四检阅了一遍,见并无措辞不详、干碍疏漏之处,才钤了小字书写的姓名上头。放了奏折匣中正要上锁,抬头便见家人曹铭站了门口,一副进退不定的样子。“来的正好,”曹寅唤人进来,一面扣了匣盒锁上,外在封条上写下日期,一面又问道,“什么事?”
“老爷,轿子备好了,总督衙门和巡抚衙门都已呈过拜帖,门上请主子的示下……”
“嗯,知道了。”曹寅点点头,另将封好的奏折匣交给曹铭,吩咐道,“你今日就动身,务要小心着意不得怠误。你是老成人,我也就不多叮嘱了。”曹铭是曹府中的老人,极稳重仔细,颇得曹寅信用,故每赍送奏折的差使,大都也由他来办。“嗻,奴才省得轻重。”曹铭双手接过奏折匣子,恭敬应下家主叮咛,才要退,一想又道,“今早本月邸报到了,方才见老爷沉吟,不敢惊扰。”
“哦?拿来我看。”曹寅拿过邸报,摆摆手命人退下。展开仅看了数行,不由大惊,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深蹙着眉头将其搁了桌上,上头赫然可见一段康熙的明发上谕,照知各行省三品以上官员:“自古人臣事君,必令民生疾苦具以上闻,劝善惩恶、屏绝私党,以爱民弭盗,革除恶习、敦厚风俗为务。前张伯行奏称务期家给人足,仰报君恩,今未及一年,而遽云家给人足,毋乃文饰太过乎?闻江浙地方盗贼丛集,乡绅兵民甚属不安;又闻今岁钱粮未清,亏欠甚多;又粮船迟误,米色不堪。昔朕南巡时,米价较前甚贱,且并无灾祲,犹虑小民穷苦,屡颁谕旨。今盗贼滋蔓,该抚反称家给人足者,无非掩饰前言耳,未必于小民实有利益也。嗣后毋得如此虚词矜誉。凡事必速行完结,敦风厚俗,弭盗安民,催趱粮船,清理钱粮以图报效。该部其严饬之。”
这一份上谕申饬,通篇就只一个意思——辜恩溺职,张伯行一介干臣能吏,又很得士林清誉,如今康熙拿这庶务未完的由头来发作,不外就是个敲打他与噶礼互相争阖的意思。曹寅自知,自己面上虽得京省大臣敬重,可内里服膺是并不能比那一干股肱儒臣的,在他们心里,自己只怕就比王鸿绪这样的,也差了不止一点半点。曹、李、孙三家织造,说白了就是天子耳目,大有佞幸之臣的味道,他固是一身刚正脾性不假,亦有对张伯行暗加赞叹之时,然世间事,焉有耳目背主的道理?
曹寅便就这般满怀忧虑的到了江苏巡抚衙门,他几次得康熙御批奏报两江情事,总不肯为趋奉上意,文过饰非地袒护噶礼再很砸张伯行的不是,偏他又是深悉康熙脾性的人,贸然为张伯行作辩只怕自身也要见罪于上。再来,他深知道,李煦那头一意要显个‘忠恳’,又总不听劝,揣度圣心偏颇的厉害,兀自偏满倒汉一折一递地奏上去,就没有自己,康熙终也要知道两江实闹的不象话,到了如此地步,他总不能再装聋作哑,必是要探清些这位抚臣深浅的。
曹寅到府,在中厅里候了一时,茶过三味,张伯行才见完属官从前衙下来,一脸的疲色。手里擎着一份邸报,像是才接着,张伯行显然是先得了上谕并吏部咨文,故而见着曹寅各自寒暄礼罢,分宾主落座,将邸报随意搁在手边,饮罢一口茶来张口就是:“棟亭啊,我这降一级留任的处分,忒显着圣恩浩荡了。”
于督抚疆臣而言,降一级留任并不是多大的处分,尤对老臣信臣,即便真有大过,康熙惯常的处置也不过是轻做拂拭。曹寅听着张伯行这句多少有些意气难平的话,心中微有讶然,能为陈鹏年使出釜底抽薪这一招的,又岂是寻常人物,然曹寅面上只是笑笑,“抚院精心缉治,江苏百姓众官俱都看在眼里,朝廷也是尽悉,焉能以一非概全貌?”
张伯行哂然,他本心就是想说了心里这些不平与曹寅知道,上达天听也好,换得两江众官知晓他心意也好,都好过一人踽踽独行,却不妨曹寅会错了意,只是打叠起精神再道:“我并不是那等孜孜计较一己得失之人,江南民生富庶不假,然总不免天灾人祸,天心眷顾却惠不及百姓,我等司牧守之职,确当怀愧。皇上斥责于我,真圣明洞鉴也,何能怨怼?”
一个天灾人祸不免,令曹寅闻言不由沉吟了一时,方接道,“邸报我也见了,平心而论,盗患并漕粮转运之事,并非朝夕之功……”张伯行知晓曹寅要说什么,抬手打断了道:“棟亭你是知道的,打去岁至今两年间,江南都雨季不定,旱涝蝗害绵多,漕粮转运上确是有艰难处,可这固是上天下赐,然我等既食君禄,便当为君分忧,办好朝廷交待的差事,方是人臣之道。”见曹寅颔首,张伯行话锋一转,似有深意的看着曹寅,“可是朝廷不知道,两江人祸更甚!我江苏巡抚衙门下藩司参罢、粮道参罢、臬司革职待勘,就真个如皇上所责的,清理钱粮、催趱粮船、弭盗安民才是要务,我一个空壳子巡抚,又能怎么办,且勉力为之罢了!”


第二百九十六章 多事之秋(八)
更新时间2011…9…4 21:11:55  字数:2088

 曹寅面上虽不动声色,内里也是暗自唏嘘。这方足可想见张伯行满面疲色的后头,每日所承的庶务繁重并朝中非议,倒也能理解他为何要耿着心性同噶礼争斗到底。想来这番言语是张伯行刻意说给自己听的,只自己说穿了不过是个康熙在江南的“耳报神”,这话也不便深谈下去。曹寅默了一小刻,想了想,因着来意里的另一桩事,终究还是扯开话题,斟酌着言辞问起道:“今年江南文场之事,当真牵扯出什么情弊?”
“扬州的秀才们闹腾的这一桩事,天下皆知,棟亭如此说话还真是与他们留着体面。”张伯行冷笑一声应道。他这几日便也是为了此事忙乱,虽说学政之事并不是他主管,可他是一省父母,此事又闹的太大,牵涉太广,他与噶礼两人都不得不身介此中,亲问明细,否则来日朝廷那边,头一个便是无法交代。
曹寅问起此事时,他面上疲色更重,拨着茶盖的手也住了,沉声道,“棟亭说是情弊,实实嘴上留了情的,这哪里是什么情弊,根本是丢尽朝廷的脸面,见笑于天下读书人!棟亭应有所闻,榜中所取中士子多是些文理半点不通之人。前说是左必蕃,后又说是赵晋私下卖举。此事闹得甚嚣尘上,我已然递过参章了。哦,今日刚拿了两个举子,审下来果然是富商之子,只怕于地方大员还有牵涉,我却是不合再详细问了。”
曹寅很是清楚张伯行的处事格调,向来果敢坚决的,倒不由为他生出几分忧虑来:“这几个尚有功名在身,朝廷究竟没有明旨。循例,便会有兴革,也需提学道会督、抚二宪而后行之,孝先这里直接拿人是不是……”
谁想提及噶礼,张伯行便无一分好颜色,气性上来,将茶杯往桌面上狠狠一掼,愤然道:“他噶礼那一副吊民伐罪的嘴脸,我张某人由来便是见不惯!凡事总有个义理纲常罢,我辈数十载授学自孔孟,立身惟正,张伯行自忖行事措置也还不愧头上这顶子,便教他去参好了!”
张伯行目光扫着邸报,犹自皱着眉头,见曹寅只是默然,良久,约是觉得自己适才说的过了,才摇摇头道,似是解释一般道:“其实,这都是些明摆着的事,你我心知,两江三省人人心知。我也知道行事如此难免不合规矩,可若不拿人,怎么弹压士子,平息物议?江南文场,向是圣心首重之地,真要再闹出些什么不合体的事情来,皇上面前我哪还经得起人再诟病?旁人便是说,也无非论我一个意气之争也罢。然在这等大事上头,我终是省得轻重,也心怀畏惧的。唉……。”
说话间虽已近晌午,然曹寅此来却有实是存了公事往来的味道,也不合在张伯行处用饭,婉言拒了留宴便从巡抚衙门辞出,一路便径直去了督府,路上再少许耽搁些,也正好避开了时辰,恰巧免去了两处尴尬。
对于曹寅到府,噶礼迎的极是热切,同张伯行暗藏的心思不同,他这份亲近热络是写在脸上的,又很是拉了一番勋戚故人的闲篇儿,更显得有些刻意。待到入了正题,也不待曹寅发问,这一来二去间,噶礼就将目下科场案中查出的关节,乃至他本人的猜度,都全数说了曹寅知道。
论公,平素织造府同督抚两宪的往来并不很多,况曹寅此来,一非学督正管,二无钦命访查,这身份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微妙,噶礼并没有必要将个中详细悉数说与他知道。若是论私,曹寅赋性与此二人并不相同,更无什么私交情谊,然今日这督抚二人仿若商量好了一般,在他面前都是一篇“推心置腹”的文章做下来。各人自有各盘算,三人又都皆是心知肚明的,想及此节,曹寅也只能是皮里阳秋,做心中一叹。
“事到如今,好些事我也不须瞒你。不肃国法纲纪,宽纵了这等妄意行事的人不参,回头主子怪罪下来,怕不是要先断我个无能?”噶礼望着曹寅抚须一叹,目光却是咄咄,“两江是乱,乱的人尽皆知,但乱中处事,也得有个章法不是?我这总督府就是个高门大户,也还知个一二的生民疾苦罢,岂是由得任人诋毁,由得随便什么人去充那梁山好汉,解民倒悬的?”
曹寅听着,起初还觉着是这话像是说赵晋买受底下人的贿赂,到后头再一想,这说的不是张伯行又是哪个?到这地步,他倒是真能瞧个全乎儿,看着眼下两方都在拉拢自己,都想通过织造的嘴往康熙面前递个话儿,曹寅心中暗起一阵冷笑,且不论他二人过往是非,就紧着眼下这场乡试弊案,也成了他二人相互攻伐的利器,明面儿上都是言辞煌煌心寄百姓秉着公平义理,可私心里又哪里谈得上有一分的光明磊落,不愧本心?
“制军言重了。”曹寅略一沉色,稍想了想,便在座上偏了身子,一语双关地道:“国家法度不可坏。我想,既是闹到如此地步,朝廷不日定然会派钦差下来,届时科场情弊也好,官场情弊也罢,总归是主子跟前儿要有个明白回奏的。”
噶礼玩味地看了曹寅一眼,略过他话中之意,微微一笑:“国家抡才大典,自然是要看重的。”噶礼背着手,站起身来,在堂上踱了几步,一转身对曹寅道,“我也是前些日子才知晓的一桩秘闻,不妨说与棟亭听听。昔日徐乾学在京时,绳匠胡同赁金因何而贵?想来棟亭博闻,当也是知晓的。再说后头有一回,徐乾学使人往顺天乡试主考处递条子,写的什么‘有名士数人不可失也’,几占一二甲名额半数,几个考官便照单开列一一取中。发榜之日,时舆大哗,主子闻知此事亦是龙颜震怒,方说要彻查,徐乾学便使人来进言道贺,说开国之初,美官授以汉人,尚不肯受,如今汉人苦苦营求登科,足见人心归附,可喜可贺,此事遂不了了之。若是此论行的通,比之今日,江南科场又当如何?”


第二百九十七章 多事之秋(九)
更新时间2011…9…12 17:54:10  字数:2138

 噶礼所说的绳匠胡同,便是徐乾学当日在京的寓所。曹寅于此事也有耳闻,徐乾学借着士林高望,又受康熙赏识信重,每每籍着提拔寒门子弟邀名于朝,故便有应试举子纷纷租住于此间,每日待到五更天徐乾学上朝之时,便在房中高声诵读诗文,有意教他听见,几日之内徐乾学必会找上门来。倘此人多少有些才干,徐乾学便会设法相助于其。徐乾学其人,在江南的声望远甚京师。“昆山三徐”一门兄弟三鼎甲,还有他那一领江南学术巨擘的舅父顾炎武,单家世这一样便足以为他添辉,供天下士子仰盼。然人各有秉性,徐乾学又在朝浸淫多年,翻覆在明索二党之间,有些事却是身为读书人不耻的,李光地对其便屡有‘谲诡奸诈’的憎诟,而曹寅虽其相交颇厚,却只是些诗文唱和,政见上却并不合流,想噶礼也是知道,故而在他面前诟病徐乾学时,并无半分的顾忌。
当下,曹寅也是抚案起身,肃然道:“若此事为真,便是以私废公。健庵(徐乾学号)未免有失为官之人的操守了。”曹寅朝上一拱手,言辞甚正,“主子宽仁为怀,更是存了恤免老臣之意。只是,我辈却不可以此心度主上。再者,那徐氏纵有私心,也终不比以金钱贿买功名,败坏国家公器来的贻害甚深。江南科场之事,实不可不彻查。”
“闹得沸沸扬扬的,又有什么益处。照本官看,这案子倒不如就在江南几省中选一二大员,就地访查来的好。棟亭是怎么想的?!”噶礼语意淡了下去,他的神色也分明有些冷淡。他的一切本意,都是欲借着这场科案,将他在两江官场的腹心之疾挑明了在百官面前,再从康熙处一并肃清。真要掰扯明白了卖举的个中情由,且不说自己处要担什么样的过失干系,让天下人都看清了国家举材糜烂至斯,那才真是朝廷的没脸。再来,他自己也并不信朝廷能将这案子查到水落石出,这些日子据他查证,此案牵涉地方大员之深,原是连他都未曾料及的。想将来不论是什么人来查,就算查明白了,又有谁敢一道题本给京里奏过去?是以,这话里还透出几分讥诮的意味。
“主子圣鉴,我又哪能妄自揣度的,能怎么想……还是等旨意罢。”曹寅一笑,便敷衍而过。噶礼之意,曹寅并非听不出来,他既能如此做派,便无非是想在江宁、苏州两织造间问个一致口径,想必李煦如今陷进去的深浅,远超出他的想象。
噶礼教曹寅说得一噎,倒还忍着没有发作,曹寅这里也并不想将噶礼得罪得太深,这督抚之争他虽不想介入其中,但又不得不弄分明了奏与康熙,两下里处着,很有些里外不是人的味道。见噶礼拧着两道眉头不语,便照着噶礼一拱手,将话稍稍回寰了过来,道:“适才制军既说了一桩秘闻,那我也讲一事。读书人所重的,惟只‘名节’二字。如说健庵这事做的不得人心,有位丁腹松却是甚得读书人的推崇,此人,也是当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