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

第2部分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代政治这种自我调节的修补功能,虽然能满足政治变革的 部分霜要,也确有减少政治震荡的好处,甚至面对西方的冲击,也 能作出相应〈虽然很笨拙〉的反应。但是,修补一且成为一种政 治惯性或者传统,就不可避免地使政治缺乏活力,为因循、守旧 提供堂而皇之的栖息地。当步人近代面临近代化和对付西方侵略 这双重课题时,修补功能就愈发力不从心,机构的叠床架屋,政 策的混乱重复,使得行政效率更加低下,随着西方'侵略的深入和 近代化任务的日重,这种修补政策实际上已经走上末路穷途。可 惜的是长期的修补传统在人们心理上已经形成了因循迟滞,得过 且过的惯性,和对彻底变革的本能排拒,以发以新补旧的操作定 势。这样,入们在进行大规模变革的吋侯,其各种有形无形的障 碍就显得格外的厚重。李鸿章在晚年曾不无自嘲地称自己是个于 事无大补的裱糊底。不错,李鸿章给清王朝这座风雨飘摇的大厦 裱上了淮军和北洋水师,裱上丁洋务企业和几个半洋的学堂,可 急风骤雨一来,依旧房倒屋坏,补丁毕竟只是补丁。
二、旗下闲人政治及其没落
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满人是统治民族,自然拥有不言而 喻的地位和特权。清末的反清志士们I将满人对汉入的民族压迫 渲染得非常吓入,其实“纣之恶不至若是之甚焉”々满清入关之初, 八旗铁骑横扫华夏之时,对汉人的杀戮、欺凌与压迫的确堪称是 残酷的,“扬州十日”、“嘉定之屠〃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丨再加上 圈地的豪夺,“逃人法’’的暴虐,说是令人发指也并不过分。但是 经过清代盛时长达百佘年有意为之的文化敲合与政洽上的掩饰, 满汉矛盾已经渐趋缓和,满人虽有特权,但活动却被尽可能地限
制了,也可以说是尽可能地与汉人生活隔离开了,所以一般老百 姓对满人压迫的感觉并不那么直接,以清末刺杀五大臣而闻名的 反清斗士吴樾,在自述中就承认他在接受革命宣传之前,对满汉 之分毫无感觉。
当然,说满人压迫“不若是之甚”,并不是说这种压^&不存在, 终清之世,满人的特权和满汉在政冶、法律上的不平等“终存在。 而且尽管汉人参政的份额不断加增,但至少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 中国政治的重心在满不在汉。只是当初賦予满人特权、给予满人 种种优待的清朝帝王所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的种种给予在历史发 展中反而成了满人的一种甜蜜的桎梏,不仅使他们在生活上丧失 自理自存的能力,而且在政治上日见其低能。
自从努尔哈赤将建州女真编为四旗,而后是八旗以来,满人 逐渐蠃得了旗人或旗下人的称谓《也包含少部分汉军和蒙军旗 人〉。八旗制度从其主导方向说;应该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但这种制度决非只有军事上的意义,前辈清史专家郑天挺的看法 是颇有道理的,他说:“八旗究竟是一种什么制度呢?有人认为八 旗制度是军队制度,实际它并不是单纯的军事制度,有人说是户 籍制度,其实它也不单纯是户籍制度。因为它还有应尽的其他义 务和应享的其他权利。可以说这是在民族联盟的残余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一种阶梯统治,它是满人人关前的政冶制度广〃〕应该 说,八旗制度也是旗人介人政治的一种媒介和渠道。由于八旗制 度所特有的氏族残余性质的军事民主意味,旗下政治在满清未人 关之前主要表现为旗下人较为普遍的议政与参政,在上层表现为 八贝勒共议国政,连诸贝勒与汗(皇太极)相见之礼居然是他们 “各至汗前,依次抱见。”〃3在中下层则表现为各旗内部的相对自
〔1〕郑天挺:《湥芳蚴觥坟谢榫郑1980年。第29页。 〔2〕I满文老档3,中华书局,第885页。
5
治和甲喇、牛录及披甲人对各自事务的发言权。这在游牧、半游 牧的氏族军事民主制度中是常见的情况(八旗是由原来极民主的 穆昆塔坦制度发展而成的;)。
清朝皇帝接受汉化的诚意与速度是在他们之前的所有少数民 族统治者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汉化速度最快的部分,莫过于政洽 制度,从皇太极开始,清朝皇帝制度汉化的最大敌人,就是八旗 的议政制度与传统。不言而喻,这场较量皇权取得了胜利,但是 这个过程也小是一帆风顺。顺治应该说不箅是位很热心汉化的皇 帝,但突然发病身死的他,身后却冒出来一个痛悔自家“渐习汉 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委任汉官”,“以致满臣无心任 事”〔。即后悔汉化太快的“遗诏”。显然,这是满人元老意志的体 现。实际上是旗下政治传统对制度汉化的反弹。康熙时,辅政大 臣鳌拜在小皇帝面前还敢“攘拳咆哮”’抗旨不遵,把这种现象说 成是鳌拜有不臣之心其实是后来的诛心之论,说穿了不过是满人 军事民主传统的孑遗而已。直到雍正继位,满人人关已历半个世 纪,他还接二连三地采取措施削弱八旗旗主的地位,往八旗各派 御史二员,“稽察八旗一应事务”,改八旗都统在“私家办事”为 “俱于公所办事”/”并将旗都统的印信“固山额真”改为“固 山昂邦”,把旗主的意思抹掉。这说明,直到这时,八旗各旗自冶 的遗风尤存。
当然,满清人关以后,旗下政治还是发生『较为根本性的变 化。八旗原有意义上的“议政”传统在帝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 打击下的确逐渐消亡了,但旗人对国政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却没有 也不可能消失,用康熙的话来说,“满洲乃国家根本”,醉心集权 的清初诸帝,一方面伸出拳去打击旗下政治对皇权的干预,一方
:! 1《洧世祖实录》,卷144,厢治十八年疋月丁已丨 〔2〕《洧世宗实录》,狯9,雍正元年七月癸已。
6
面却又要将自家的脊背靠在旗人身上,因此势必要给旗人更大的 政治发言权。在晚清之前政冶系统中的重要位置,7般由旗人占 据,纵然满缺和汉缺对等,比汉人少得+的满人显然机会要多得 多。在没有相权的情况下,皇帝实际上‘集帝相角色于一身,既 然又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所以处理行政事务不但要有自己 的班子(南书房和军机处、还要依靠有关人员的〃议政”,遇有 重大事项,不但要交各部议,而且还要征集督抚的意见。虽说这 种“议政”与清初议政王大臣的议政有本质的不同,但至少也是 ―种参政,甚至说参与决策的形式。在这种议政中,旗人的分量 无疑是最重的。
旗人对政治的影响力并不仅仅限于正式途径。私下议论、小 道传播、暗中托请等非正式途径无疑也是旗人千政的又一法宝。这 种七嘴八舌外加七姑八婆令人夹缠不清的舆论与托请的力量,从 来都是不能令人小窥的。康熙曾斥责议政处说:“今闻会议之事, 尚未具题,在外之人,即得闻知。此皆会议处不加缜密、不严行 约束闲杂随从之人,以致听闻传说,将国家大事,预先泄漏。”〔1〕 这种随意泄餺机密,议论国是的现象,后来也免不了。乾嘉时,军 机处的台阶上下,窗外廊边,常有人“藉回事画稿为名,探听消 息,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广为谈说,信口批评。”〔2〕 自恃有特权的旗人就更肆行无忌,先是泄秘,而后就是议论和托 请、干请。如果“具题”之事不合袓制或者侵犯了旗人的利益,后 续的活动也许就会更热闹些。
旗下政治在满清人关后并没有因统治者的汉化进程而融人汉 人政治传统之中,由于旗人隔离与半隔离的生活状态,和他们所 恃的政治特权,使他们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政治传统和习惯,清初
「1:康熙八年八月初六日上谕。
〔2〕《湥首谑德肌罚76,軎庆五年^一月丙申。
7
会议政务,“满洲官议内无一汉官;汉官议内无…满官”,后来隔 离的情况虽有所改善,但即使与汉官交契融洽的满员,也仍旧有 自己的旗下圏子,也必须遵行那个圈子的规矩和惯例。
满清入关之后,旗人生活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圏子呢? 一想到 这个问题,对清史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浮现出一幅手铃鸟笼,无事 泡茶肆酒楼戏苑的“八旗子弟行乐图”。显然,这并不是八旗生活 的全部,但却是很惹眼的一种象征。八旗兵曾是何等的耀眼,仅 仅十几万人马,从山海关打到云南,无坚不摧,攻无不克,其晓 勇善战,世所罕及。但是天下初定,满载饱掠的子女玉帛的八旗 将士,在清廷厚饷饫粮的喂养下,居然汉化或者说腐化得比他们 的主子还要快。八旗兵无师自通地将往日的骁勇用在了醇酒妇人 上,用在琴棋书画上,几年之内,战斗力锐减,顺治七年 (冗^^));当国者便不得不聱告八旗说:“曙后满洲官民不得沉湎嬸 戏,耽娱丝竹。违者即拿送法司治罪但是没有用,八旗将士 仍旧“怠于武事,以披甲为畏途”〔2〕毫无起色。及到康熙朝平定 三藩收复台湾之时,八旗兵巳大不济事,朝廷不得不依靠绿营充 当主力,害得康熙老着脸皮自我解嘲道:“自古汉人逆乱,亦惟以 汉兵剿平,彼时岂有满兵助战哉!”〔”满洲兵从主战沦为“助战”, 据说仍然观望不前,“诸将皆闭营全拥诸妇女逸乐而已。?4:1
当八旗勋旧抱怨颀治帝汉化太快时,顺治也在指责八旗人等 的“习汉书,人汉俗”,顺治以后的一连串满清“圣主’’、“英主” 及不圣不英之主无不以为八旗的腐化是由于汉化的缘故。将板子 都打在汉文化的屁股上,当然并不全是冤枉,/^旗子弟确大有人 热衷于诗书经史、琴棋书画、清玩清供,也有人因效慕汉俗而邯
〔1〕《湥雷媸德肌罚48,顺治七年三月戊寅。 〔2〕《清世祖实录》,卷106,順治十四年正月甲子。
1《洧圣祖实录》,畚85’康熙十八年十月辛未。 〔4〕昭链:《啸亭杂录)卷10。
8
郸学步,甚至连姓名也汉化掉了,比如将钮祜禄氏改为郎姓,再 取上些漂亮的汉字意思的名字,什么甘露珠、嘉木灿之类。至于 沉溺于八股制艺,头顶高头讲章者,更是车载斗量。因此而荒疏 了骑射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只会张嘴说别人的满清皇帝,自己也 挡不住汉文化的诱惑,汉化得比谁都厉害,康熙的经史功夫,雍 正的书法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至于乾隆就更了不得,光炮制的 诗词就成千累万,巡幸四海,到处舞文弄墨,至今各地的断碑残 石,犹有遗文,自家拼命附庸风雅,偏要“奴才”们恪守旧俗,怎 么可能呢?况且,旗人汉化也不是没有好处的,旗人吸收了处于 较螅翁暮何幕诮隙痰氖奔淠冢杆偬岣吡俗陨淼奈幕恪〈危行┤说奈难г煲瑁尤淮锏搅肆詈鹤迨看蠓蛞蔡疚壑沟摹〉夭剑苎┬蚧箍梢运凳呛壕欤陨碛泻何幕幕颍悄伞±夹缘碌拇剩宓氖憧啥啦揭皇保抛樱骸敖章薹缪牛≡妒ず喝耍1〕之语,怕也是由衷之言。更何况,通过吸收汉文化, 旗人也相应地提螅苏嗡胶托姓芰Γ酥寥敝鞘酰〕稚偈褡逋持蔚於巳瞬胖M巧偈褡逭ǎ摹∶晒湃耸贾找糠耄斯倮羧纯芍苯印澳撩瘛⒙宄ご280 余年的统治,不为无因。事实上,低层次文化的少数民族在置身 螅愦挝幕耐粞蟠蠛V械氖焙颍肟咕芨卟愦挝幕挠栈蟆∈遣豢赡艿模幢闱康鞅3直久褡宓奈幕厣脖匦胍晕蘸汀⊙拔疤帷
客观地说,导致八旗腐化丧失战斗力乃至族群活力的最主要 原因,其实是满请皇帝自己,是他们对旗人无限制迁就的豢养政 策。旗兵在未人关之前的皇太极时代,随着战争进程胜众负寡, 抢掠日多,俘获日众,于是渐渐将名下的田地交予俘掠的奴隶耕 种,自己则化为专事战争的“职业军人人关以后,掠俘陡然增
广1 1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7。
9
加,再加上清初旗人的屬地,从而使得旗人不事生产有了更丰厚 的物质基础1皇帝也就顺坡下驴,禁止和限制旗人从事生产或别 谋他业,以优厚的饷粮豢养旗人。八旗前锋、亲军、护军、领催、 工匠长每月饷银四两,工匠每月饷银三两,每年各支米四十八石; 步兵领催每月领饷二两,步兵每月领饷一两半,每年各支米二十 四石;炮手每月领饷二两,每年支米三十六石。7岁以上的旗丁都 领全份,7岁以下的“养育兵”,也领半份。旗人的女孩一落生还 要给脂粉银。至于宗室就更是优待,无论黄带子还是红带子,到 了 18岁没有爵位的,一律金给四品顶带,妻子儿女也按品食侓。 如此优厚而稳定的粮饷,再加上清初车载斗量的掠获,大量的囲 地,使得八旗将士的生活水平一下子就翻升了几个台阶,即使是 普通的兵丁也是如此。生活水平一旦上去了,就很难下来。他们 不再屑于关外粗朴的衣食和风俗,他们讲穿、讲吃、讲玩、讲规 矩,渐渐的旗人会吃会玩和礼数多,就连汉族缙绅世家也瞠乎其 后,稳定的粮饷和朝廷的恩顾使得他们花起钱没有多少顾忌,当 值和不当值的旗员,都没什么事可做,应尽的职守也尽量地玩忽, 掠来的财货花光了,就卖地,園来的地也卖差不多了,还照样赌 博、逛戏园子、斗鸡、斗鹌鹑、斗蟋蟀。任凭生&日增,任凭坐 吃山空。从清朝的所谓“盛世”起,八旗生计问题就叫得满天响, 其实,比起汉人的贫民来,八旗生计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八旗 贫丁有的也确有饥寒之虞,但主要是他们败家子作风造成的,禄 米关下来,先去变钱花掉,待到无米下锅,再花几倍的钱买回 ^或賒回〉。八旗子弟的这种生活方式,不管朝廷怎样三令五申,让 他们节俭,也不管皇帝如何慈心大动,屡加赏赐,甚至为他们赎 回典当出去的田地,他们还是依然我故,雍正有时一月之间开赏 数次,每次三、四十万两,但不到10天,旗人老爷的口袋又是空 空如洗。
旗人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闲人”,旗下政治也就变成了 “闲人
10
政治”,正式和非正式的旗人政治渠道的政治操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