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

第48部分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ㄊ薄∥裾危蝗徊皇峭邮跃捅凰⒌簦褪堑钍月渎恚ㄋ渌登宄摺±钍圆讳煌昃碚咭廊灰惨涞诎苏庵志善坷锢暇撇磺恪≡僮靶戮频南虏撸淙涣浩舫蠢椿共钋咳艘猓导噬先词腔
〔I〕5饮冰室合集丨文集I第1卷’第28页。 :2」《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卷,第28—29贞。
334
真价实的下策。类似梁启超下策的主意,康有为也曾提出过,在 当时改革诸重大问题上,康梁基本上是一致的,梁所发的议论,由 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全出于康有为,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上中下三 策实际上也代表了维新派整体对科举改革的认识。
应该说,中国士大夫的意识导向代表了中国整个上层社会意 识倾向。即使在八股制艺的选本满街都是的时候,真正的读书人 对此也很不以为然。桐城派的祖师方苞曾奉皇帝之命编选过八股 标准范本《钦定'四书文》,他也说:“余自始应举即不喜为时文 〔即八股^笔者注、以授生徒强而为之,实自惜心力之失所注 措也。每见诸生家专治时文者,辄少之,其脱籍于诸生而仍如此 者尤心非焉广〔1〕前面引过的徐灵眙讽剌八股的“道情”,不仅袁 才子袁牧引用过,连位列公卿的梁章钜也在自家书里照录不误。这 说明他们都不把送给他们乌纱帽的八股当回事。就是皇帝老儿对 八股文也不见得真的重视,康熙与乾隆一生做了不少诗文,可是 就不见他们玩玩八股,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只选了少数的明 朝八股文作为标本,其余的一概不收,可见乾隆自己也并不认为 八股文算个什么东西。
由于有这种对八股名为尊崇’实际上鄙夷的社会心理氛围,废 除八股在社会上层其实阻力并不大,不论看中新学还是固执于旧 学的士大夫,都认为八股是无用的。光绪对维新派废八股的呼吁 很有同感,他对中国士人尽为无用之学的现状非常不满。对于废 八股实际上朝中大臣,也就是刚毅这种不学无术之辈才公然出头 作梗,其他人算上十分顽固的徐桐也无异词,显然,他也感到不 便出面阻拦,西太后也是相当痛快地同意了光绪废八股的举动。梁 启超保留八股的下策,实有过虑之嫌。
就这样,百日维新幵始不久,光绪即下诏谕令自下科开始乡
I 」方苞:(李雨苍时文序》,《方望溪逋集》。
335
试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废除股文,一律改为试策论。接着又 公布了科举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改革后的乡会试仍分三场:一 场考历史及清代政治;二场考时务对策;三场考四书五经。三场 考试的文体均不得用股体,而且针对以往八股取士时考官偏重 楷法,但求文字漂亮之弊,强调考官“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 下”。最后出台的科举改革举措,其实就是梁启超的下策的改进版。 大概当时梁启超出这上中下三策时,没想到会这么容易就废掉了 八股。
是不是因为有点学问的人都不屑八股,再加上西方祧战造成 的巨大压力,废八股就十分容易了呢?显然不是这样,对废八股 不满意不高兴的还是大有人在。这些人当然也并不是真的从理智 上汄为八股有甩,对于他们来说,对7、股的依恋多半是出于习惯, 出于作愤了八股不玩弄技巧玩到繁复的地步就觉得不过瘾的习 惯。张中行先生曾提到一位老秀才说:“现代文没有技巧,没有味 儿,看着没劲。至于八股,那微妙之处,简直可意会不可言传广〔1 5 许多八股文做多了的三家村学究,就是有这样的一笔瘾,也许正 因为如此,进人民国以后,类似八股文文体的东西还仍旧在报章 杂志上可以看到。八股文其实并不是一种容易掌握的文体,能把 八股文做得四平八稳,让人什么错处和疵点都挑不出来,没有十 几年的功夫和相当的才智是做不到的。如果有谁不相信的话,那 么试着从当今文学家冉加上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中随便拉出一个人 来,命他去做八股文,那么百分之百人家是要交白卷的。好不容 易得来的“本领”谁都会珍视,尽管这种“本事”没什么甩处。其 实清末就连溜鸟、养蠄蛐的本事都会有人敝帚自珍,何况是作八 股?
不乐意废八股的士人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能力去求新
! 1〕启功、张中行,金克水:《^^股》,中华书局,第肌负。 33&
学,有些冬烘先生一辈子习惯了八股,让他们离了八股,别式样 的文章根本作不出来。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人还真不少见。在 戊戌年初的会试期间,梁启超等人曾大肆活动,串连各省公车’再 来一次“公车上书”要求改革科举,废除7〈股,已经征得了百余 人签名,上书也拟好了,可是这次却远远没有头次公车上书那样 “得人心”,上万应试举人,反对者大有人在,大大超过了拥护者, 一时间人情汹汹,梁启超等为首之人几乎遭以老拳,最后是不了 了之。
不管因哪种原因不乐意废八股的人,反对的意见似乎都挺 “正大”,总忘不了把圣人之道顶在头上,说是耽心废/诚会废掉 中国人道德文章的根本,好像他们这么多年来并不是把八股当敲 门砖似的。
也许正是出于考虑了这些人反对的理由,同时也对他们做一 点安抚,暗示策论与八股的区别并不是太大,光绪在废八股的上 谕中特意加了这样一段话:“此次特降谕旨,实因时文积弊太深, 不得不改弦更张,以破拘墟之习。至于±子为学自当以四'子六经 为根柢,策论与制义殊流同源,仍不外通经史以达事务,总期体 用兼备,人皆勉为通儒,毋得竞逞博辩,复蹈空言,致负朝廷破 格求才至意。” ^〕
光绪的安抚起没起到作用,我们不太清楚,但无论是参与变 法的个中人还是受到科举改革冲击的一般士人,大家都明白如果 沿着改革之途走下去,废八股绝不是终点,总有一天,科举考试 这个士人千年进仕上升的梯阶会被拆掉,代之以西式学校系统。庚 子之后’实际上是戊戌变法的再版的清廷新政,在依样画葫声废 八股改策论之后,终于废掉了科举。由于新政并没有走完自己的 路,所以废科举是好是坏其实并不太好评价…不过有一点是可以
:1〕《湞德宗实录》,第4”卷,第6页。
337
确定的,就是完成戊戌变法未竟之业的“新政:并没有解决好新 的铨选制度与新的教育制度衔接的问题,只是以学校体制简单地 取代科举。
四、旧瓶与新酒
自从科举制度与八股文结缘之后,羸得了几时年的骂名。直 到今天,绝大多数史学著作一提到科举制度还是按捺不住恨恨之 声。对于继承戊戌变法之业的清廷新政之废科举,不仅当时的舆 论大声叫好,就是现在也是颂声一片。在很多现代人眼里,八股 与科举似乎是一回事,在骂八股的时候科举也就被否掉了。
然而,当百年过后,我们再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如果我们 能冷静而&仔细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 为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当科举被直截了当地废掉之后。中国并 没有出现新式人才辈出的局面,相反,倒是呈现出于近代化非常 不利的制度断层,原先中国一般老百姓在旧教育体系中比较高的 识字率优势在这断层中迅速丧失,以后长期出现了两种教育体系 并存的局面,两者都半死不活。人口与劳动力的索质反而下降了。 民届时期的人口识宇率反而要低于清朝。
首先,我们应该把八股文与科举分开来看,八股只是科举考 试的内容,而不是这个制度的全部。八股文的确是一种非常不好 的东西,凡是技巧繁复到了近乎高级文字游戏程度时,这种文体 的精神也就死亡了。曾经作过八股文的鲁迅先生说过:“/^股原是 蠢笨的产物。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一…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 的,一…甚么代圣贤立言,甚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 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 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二来,连 应试的人也觉得又省力,又不费事了广〔。鲁迅先生的话只说对一
〔1〕鲁迅:《伪自由书》,《透底I 338
个方面,八股文对于考试来说,由于高度的程式化,的确是便于 评判的。否则众多的秀才每年要考试,分出优良中差,那些训导、 教谕老爷可是麻烦得很。但八股文最大的害处在于它可以使人成 瘾人迷,作惯了八股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陷溺其中,再作什么都有 一股八股味^^除了一些真有学问的读书人可以抵抗这种八股病外, 余下的士人能自拨者鲜矣,君不见他们连骂洋鬼子、骂教会的文 告都用八股体,全不计洋人是否能领略这俪四骈五的妙文。偏偏 这种使人像吸鸦片一样成瘾的文体却又仝无用处,除了应试之外, 实在不好用它来干别的。这种带韵的准骈文,不好用来叙事,然 面用作论证又太嫌花哨,虽俪四骈六,却无六朝文那种华丽排铺 的美感,八股文明清两朝成筐成箱,汗牛充栋。可能留下来的除 了个别人作纪念用的乃袓考试的墨迹而外,只有几篇游戏文字。虽 然作八股确实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文宇功夫,但所得与所失相较,其 失大大超过了得,名符其实的失大于得4更何况,我们还没算上 八股对人思想的禁锢,“代圣贤立言”的事做多了,满脑子就剩下 理学陈腐的教条,至少对于那头脑冬烘的三家村学究来说是如此。 诚然,在近代讽云变幻之际,科考的八股也并非对时代毫无 所感,毕竞,掌握八股评价尺度的是人,这些人不可能一点儿不 受学风变化和各种思潮激荡的影响。蔡元培先生是在浙东学派治 学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士人,深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他的乡试 八股,就已相当不规范,旁证博引,议论大发,可是主考官以治 西北边疆史地学著称的李文田却很赏识。“在会试时,他的三篇八 股文,突破一般陈词滥调,引经据典,渊博兄常,受到房师王颂 蔚的赏识,合三场试卷,‘盛为延誉,郑重推荐特别在他被取 为逬士,虽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蔡元培的‘怪八股’袼调,风 靡天下,被传录,被刊刻。”〔1〕尽管蔡元培此后声名大振,在士人
0〕张寄谦:《辛亥革命时期的蔡元培》,《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五辑。
339
中,知道孙中山的少,而知道有个作“怪八股1’的翰林蔡元培却 不少。模仿这种“怪八股”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八股的弹性也 达到―广极限,在八股“代圣贤立言”的框框里,无论怎么挣扎,做 到旁证博引,稍微言之有物已经到了头,再想立点新意,说点新 事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我们说科举制度八股文必须废除。
百日维新不废科举而废八股,以旧瓶装新酒本来是个很不错 的做法,伹是废八股的思路却是最终要废科举,时代之以新式学 校系统,废八股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由比较合适的作 法当便桥,过渡到并不太合适的归宿,这就是从百日维新到清廷 新政的科举改革思路,虽然一直在强调儒家伦理的“统率”作用, 但这实际是一种“全盘西化”的思路,即整个地摧毁中国原有的 教育体系和铨选体系,移植西化的学校体系。
也许,很多人要责怪我的说法太过时,或者说太陈腐,居然 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还为科举制度招魂。但是我想,既然事情已 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已经完全有理由对当时发生的种种事情做 一客观冷静的再估价。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历史的天平上,评价 的刻度是合适而非“先进”。
先让我们分析一下梁启超关于科举改革建议的上策,事实上 清廷新政就是按他的方案实施的。梁启超的方案是“合科举于学 校”,人小学就是生员,人大学就是举人,大学毕业就是进士。在 此之后,清廷新政更具体地。照西方学校制度建立了大、中、小 学系统,人们将小学生比之生员,中学生比之为举人,大学生比 之进士。
现在问题已经出来『,其一,这种合科举于‘学校的设想在中 国教育体系改革之初是可以勉强行得通的,因为无伦小学、中学 和大学,能接受新式教育的人数很少,学校数目也少,大学就更 少,所以大、中、小学生的比例大体上与过去逬上、举人、生员 的比例相当,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在校人数日益增加,而 340
中、小学又势必走向普及化,这样的话,那么“类生员”、“类举 人”就会俯拾皆是,自然也就失去了作为铨选制度替代。的意义
了。
其二,新式教胄办起来之后,学校不可能统统由国家来办,即 使全由国家兴办,程度也不可能整齐〈连大体整齐也办不到〉,各 种各样的私立学校程度、水平肯定是杂驳不齐的,这样,选官的 尺度如何掌握也就成了 一个难题。
其三,以学校的考试来取代选官的专门考试,看似可行,实 际上行不通。因为无论是普及教育的中小学,还是专门螅冉逃〉拇笱Ш透髦肿叛#堑目际灾皇潜U涎瓿裳б档氖帧《危淠勘晔敲嫦蛏缁岬模钦攵怨俪⌒枰摹R簿褪撬笛!±镂寤ò嗣诺牟悴憧际裕⒎亲盼」俣瑁膊豢赡茏盼⊙」俣瑁匀挥烧庑┛际岳窗压兀遣环涎」傩枰摹
最后的结论就是,铨选制度与学校是不能在近代环境中合而 为一的,想以学校取代科举,看似想法很新,实际上却还是传统 社会科举学校一体化的老思路。在传统社会见,当学校的教育目 的只在于掌握一定文宇能力和道德养成的时候,无疑是可以将学 校纳人科举的范围〔这一点恰恰是传统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病所 在但是,在近代的教育体系中,这种情形就不能重演了,因为 近代教育最后进人社会的成品,应该是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既有 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更有自然科学的各门各业,而且社会愈 进步,愈发展,专门化的趋向就愈厉害。在这种情况下,选官制 度就不再好包容学校了。在清廷新政时^^清廷曾为归国留学生 安设了许多诸如农科、工科、医科、甚至牙科进士、举士的头衔, 事实证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