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

第5部分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恕@詈枵隆≡越袒崮歉龃笏琳怕抟胛魇榈睦钐崮μг顾担骸罢迫ǖ拇蟪迹【恢牢鞴那樾危蝗丝峡础短┪餍率防恳贰匆槐纠钐崮μ∫氲慕樯芪鞣浇返氖椋髡呶砜椅鳌1收咦ⅰ⑽业箍垂浮〈巍┚┲写罅牛汲莆餮碜友В匀瞬豢涎芯俊!薄1:1李说这 话时为1895年,当时奕诉还活着,并主持总理衙门,话中的“掌 权的大臣”无疑也包含他在内。当然,这样胡桃杏子一块数,对 奕圻可能有点过分,但作为名声在外的洋务大臣,奕圻对西学的 确知之不多,没有资料能证明他曾看过西学的书,他的《乐道堂 文集》里也绝寻不出洋务的文章,他对西方的了解,多来自与赫 德的接触与不多的使臣汇报,而且他从未出过国门半步,为李鸿 章所看轻,也是没法子的事。很有见识的郭嵩焘也有同感,在他 眼里,除李鸿章、丁日昌、沈葆桢潘人外,其余在位诸公,竟无 知者。,’〔2〕
总之,19世纪最后30余年的最高统治者,无论是较有知识的 恭亲王奕诉,还是较无知识的西太后叶赫那拉氏,在中国面临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关头,所见所识,所行所为,还只能箅是 精明的传统统治者,他们精于把握政治平衡,明了利害之所在,更 清楚自身国家的局限,但却不懂如何使社会进步,政治更新。即 使在内外交困的政洽压力面前,他们的认识也没有多少的前进一 步。他们重用洋务派,却也姑息顽固派,实际上有意制造一种牵 制的平衡。洋务搞了 30多年,整个中央政府却依旧暮气沉沉,毫 无新气可言,京师的保守空气比地方要浓得多,仅仅同文馆这样 一个还算不上什么改革的小学堂,所激起的反对、抗议、讥诮之
〔I :!苏特尔:《李提庫太传》,4'戊戌变法》(四;),第238页。 1:2〕朱克敬:《琪廉二识I第'06页4
25
浪几欲把人吞掉,“京师口语藉藉,或黍占纸于前门,以俚语笑骂: ‘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云云。或作对句‘未同而言, 斯文将丧又曰‘孔门弟子,鬼谷先生7。?1〕西湖京官居然出这 样的损招:发出知单“言凡我同乡,如有报考同文馆者,薪水较 优,此后可以不分印结,公事较繁,庆吊可以不相闻问广〔2〕以逐 出“乡籍”相威胁、,不让人报考。中国的大门已经被人撞开了近 四十年,朝中居然还有见识如三家村学究的徐桐、刚毅这样的重 臣。有签人在地方为官还有几分朝气,到京中花翎双眼,顶子变 红,就日日“见客三班”,“见客四班”地应酬与宴游了。
旧衙门因循守旧也就罢了,而总理衙门作为“新衙门”,也依 然沉闷、因循、充斥官僚气、文牍气、拖沓气,英国公使威妥玛 曾在使华日记中对总理衙门办交涉有如下记述:
中国总理衡门其规矩与欧洲各国之外交部迥然不同,凡 各国使臣至总理衡门,必具酒果,王大臣以次陪客同坐,一 若以饮食为交涉之要务也者。又中国虽事杈不归一,然大臣 仍不敢各抒己见,每使臣发一议论,则各人以目相视,大臣 视亲王、新入署之大臣又视旧在署之大臣,若王一发言,则 各人轰然响应,亦莫非是言。若亲王不言,诸大臣必不敢先 言也。一日余至署,诸人相顾无敢先发一语,余不复能酎,乃 先发言曰:“今日天气甚好广而诸人尚不敢言,惟沈君某者, 似觉不可复默,乃首答曰:“今日天气果好。”于是王大臣莫 不曰:“今日天气果好:不啻如犬之吠影吠声云。
这位居心不良的“公使大人”言语虽然是刻薄了点,但却不
〔1〕《洋务运动》(八〉,第232页。
〔2〕《王文韶日记》,中华书局,1989年,第37页;
26
能不承认清朝官场办事就是这副模样,总理衙门的低效率、衙门 习气实在与其他机构差不多,并没有因办的外交和洋务有多少例 外。张元济先生回忆说,就在戊戌变法前,有一天他到总理衙门 事务厅(即收发处,时张元济为总理衙章京)去,发现公文堆里 有封俄皇尼古拉第二给光绪帝的电报,居然“已经在事务厅里搁 了二天。”〃〕如果不是他将它翻出来,还不知道要扔在那里睡多少 时辰。
这样的详务衙门’指望它来推动洋务运动显然是不可能的,说 到顶天,也就是维持维持应付应付。其效率奠说跟西方国家的外 交部没法比(烕妥玛不知道总理衙大臣多数人虽然身在办外交,内 中还是理藩院和光禄寺的心态〕,就是连曾、左、李的幕僚班子也 比不上。曾国藩幕僚每曰早起议事,李鸿章当幕僚时就因为睡懒 觉还挨过骂。也难怪连它分内的外交事务也常常被北洋和南洋大 臣分了去。
“新衙门”尚且如此,其他的中央机构六部、各监寺就不用提 了,在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中,它们一点变化也没有,对于洋务事 业成全者少,碍事时多。
研究近代化的论者总喜欢将几乎同时起步的中日两国相比 较,其实两国近代化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的洋务运动几乎始终是 一种地方行为,而日本则非是。中届的近代化运动显然缺乏一个 领导中枢,那怕是个不好不称职的中枢。从头至尾,洋务运动事 实上并没能在全国莅围推开,多数内陆省份在这30多年里几乎没 有发丰任何变化。李鸿章在给郭嵩焘的信中的抱怨显然是有道理 的:“果真倾国考求西法,未必遂无转机,但考求者仅丁日昌、鸿 章及执事(指郭嵩焘一笔者注〉,庸有济乎?”〔”倡导运动的地方
〔1〕张元济丨《戊戌政变的回1乙《戊戌变法丨(四〕,第326页。
〔2〕窦宗一:丨李鸿章年(日》潜》1373年2月27日条。
27
督抚由于派系畛域、利益的分割诸因素的缘故,使运动显得各自 为政头绪纷乱、支离破碎,一些还算差强人意的事业往往也在倾 轧中作了牺牲品。虽然朝廷也希望通过洋务运动来增强自身的应 变能力,但却也不无螅说乜吹狡渲械那闳橛敕兹6有时,中央 政府对各地洋务政策上的承允程度,也构成了政治平衡的一部分0 西太后与奕诉最关心的还是政局的稳定与力量的均势,尽量减少 曰益增大的离心力对朝廷的威胁。
洋务运动自始至终的地方导向,一方面可以说是太平天国之 后的中国情势所致,一大批“中兴名臣”所代表的地方势力,不 仅在实力上可以与中央相抗衡,而且还是19世纪后半叶中国政治 最具有活力的因素。不论以后的人们对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有什 么样的评价,但他们毕竞是当时中国比较敏感地感觉到了西方压 力,并意识到这种压力的真正意义的掌权者,虽然只是地方政权 的掌权者。在当时,也只有属于他们的势力集团有能力、有主动 性来迎接西方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央政府有意放弃对 运动的领导,无意也无勇气担承这既有违袓制,又遭顽固势力 (主要是旗下政治)反对的改革。西太后与奕圻等人自己既无此能 力与见识,也不将有能力的“中兴名臣”引人中枢,(同光以来, 有名的督抚少有入当中枢的,只有左宗棠由于抵制李鸿章特殊需 要入值了短时期的一段军机,很快就呆不下去了。张之洞也只是 在清廷临近灭亡时才被召人京承担那回光返照的“新政”之责,结 果事未兴身已死。)生怕导致大权旁落或政局失衡。
在19世纪最后儿十年里,督抚专权与洋务运动交并前行,对 中国近代化是喜或是悲,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时还真难说得清。从 微观上说,地方督抚可以非常自主地兴办洋务事业,也同样可以 非常自主地封闭自守,甚至像戊戌前夕两广总督潭钟鳞那样,连 前几任兴办的鱼雷学堂这种朝廷也赞同的“洋务〃也断然裁撤,而 且谁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28
洋务运动的地方导向也是这样一种双刃剑,而且随着中国近 代化的深人,愈发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它与晚清地方主 义滋长的情景交织在一起,又很难加以纠正,由中央倡导的近代 化的任何举措,都可能被怀疑为剥夺地方权力回收中央的企图。事 实上戊戌维新的发动者们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两难之局;推动中 央变法,显然矫了洋务运动之弊,但却又有意无意地打击了地方 长期变革的积极性。康、梁等人虽然痛恨督抚专权之政局,却在 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得不眼睛向下,寻求“开明”督抚的助力, 〔维新派一度大部分都麋集于两湖,属意张之洞和陈宝箴。)也可 以说,在地方主义弥漫,地方势力0益壮大的晚清,任何一种变 革,最难处理的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清末新政恰恰是在这个 问题上栽了跟头。
29
第二章晚清士林的政治走向
4说到“士林”,必须对“士”有个界定才行。一般惯例士指 “士绅”,指有功名的人,凡是曾获得过生员“俗称秀才”以上 “学衔”的人,均可称为士绅,宽泛一点的,还可以把通过非科举 途径攫取功名并官职者包括进来。显然,在晚清的光景里,这种 “异途” 士绅的比例相当大。这是一种符合明清官方规定的界说。 另一种界说是“读书人”,近乎于我们日常所谓的“知识分 子”。正如知识分子的概念混乱得一塌糊涂一样,读书人的概念也 相当模糊。在晚清特定的情录中,一般使用读书人概念时往往既 包括有功名的人,又包括未取得功名而有学问的人,明显地将通 过纳捐和军功等途径上升为缙绅的“老粗”排除在外。
我基本倾向于后一种说法,但还希望将标尺再拾高三寸,将 所有读书和曾经读过书,有相当文字能力的人统统箅作“士”。 (有官衔但目不识丁者不箅。)有功名的人不必说,非得熟读四书 五经不可,八股文做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某些边鄙之地,由 于风气不开,读书人有限,应考时破题之后只做到“且夫” 一字 就进学的宝贝可能要除外〉试帖诗四平八稳,格律分明。捐班虽 说有点钢臭味,但有些人搰个监生之类的是为了进一步应考,就 像《儒林外史》里的周进那样,应该说也有几点墨水。以军功起 家之辈固然粗表,但读过书的人也非凤毛麟角。至于芸芸敢到考 场放个屁〔1而终身未获一衿的童生们,绝大多数应诙是已经达
:明清有“敢到考场放个屁,也为祖宗争口气”之民谣。
30
到了开笔作文的程度,在那个时代,达到这个程度,就意味着四 书至少能连蒙带唬地背下来,少说也在私塾挨了七八年手板。其 中可能也会有极个别的把“郁郁乎文哉”念成“都都平丈我”的 糊涂虫,但确有真才实学而为制度与考官所误的人也在在多有。
如此这般的“士”,构成了明清社会一个特殊的阶层,或者说 所谓“士林”,他们承载着文化典籍和主流文化传统,也用得自文 化的经验、知识乃至智慧左右政局,参与政事,大者出将入相,运 筹庙堂,小者维持乡里,干预诉虽然在庙堂之上与处山林之 远的地位身份有千差万别,但在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中国的传 统政治,离开了士则无从运行,而中国的士没有了政治也就没有 了存在的基石。说“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政治抱负与理想 当然亦无不可,但更多的人更看重的还是厠身政坛或跻身士林背 后的利益、身份、地位和荣誉。中国的士之所以为士,与经济地 位的高低关系不太大,与各自的道德水准也不相干,胡适先生说: “我们不能说东林代表士大夫,而魏忠贤门下的无数干儿子孙子就 不代表士大夫了。” 〃〕真是痛快淋漓!对政治的直接与间接的参与 才是士的根本欲望所在,即使并不醉心功名而皓苜穷经的“纯学 者”,背后的动机也无非是光大“圣道”而致君亮舜。据说章太炎 的弟子王仲荦曾评论章道:“老师本是学者,而谈起学术来昏昏欲 睡。老师不揸政治,但一谈政治则眉飞色舞尽管士大夫们可 能案头放着《老》、《庄》、《坛(经”,口里嚷着“归去来”,不能 忘情政治却是他们无药可医的“痼疾”。
晚清恰逢“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政治的变局关联最紧的 就是士林群体的变局。面对西方的挑战,从整个亚洲而言,中国 “士”的反应可以说是最敏锐的1可他们的传统包袱也是最重的
〔1〕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琰记)三联书店,1995年,第57页6 〔2〕见《读书》,1993年第期,唐振常文,
31
〈日本明治维新初期对西学的介绍,往往要借助中国的书;“。尽管 在甲午战争之前,士林多数尚在大国残梦里沉睡,但西学毕竞从 敞开的大门中澝了进来,士林群体慢慢地、悄然地发生了一些虽 然细微但却很关键的变化々一小群不同于中国传统士的读书人出 现并站住了脚,没有被当成“二毛子”给撵走。在西器、西学的 价值被承认的同时,士林赖以骄人的资本,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始 动摇,连最保守顽固的士大夫,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承认“忠信仁 义”不能当“干戈于槽”。显然,由于士林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这 些变化对中国社会与政治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化过 程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4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直到戊戌维新的发生,最希望变 的人出在士林,最不希望变的人也出在士林。对尽弃所裾的恐惧 与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形成了反向双轭,使中国士林的背负格外 沉重。
一、明清之际士的传统政治角色
作为“知书达礼”的读书人,士的政治运作具有自己的习惯 和特色,“知书”意昧他们运作手段带有浓厚的文化意味,“达 礼”则象征着对传统礼制和封建伦理的自觉维护。所谓“士”的 政治角色,就定位于此。
不言而喻,士是分为不同阶层和类型的,“正途”之科举,本 身就意味着繁复多层的阶梯: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生员又 可分贡生、廪生、增生和附生;进士又分一甲、二甲、三甲。如 果按官阶则有九品十八级,红顶、晶顶和蓝顶(清)之类。我们 还可以将之分成在朝和在野的,或者高层、中层、低层的,以及 富绅与寒士等等,甚至名士、俗士、学者……等等也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