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

第50部分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重要的是,签订《辛丑条约》之后,本来就陷人贫困化境 地的中国,就愈发在贫困化的陷阱里不能自拔,市场极度地萎缩, 人民购买力降低到了不能再降的地步,这样,使得中国新兴的民 族资本一出世就面临着严重的“市场瓶颈”的朿缚,举步维艰。而 主权丧失几尽的政府又根本没有能力修改极不合理的关税条例, 无法保护中国民族资本的成长,再加上政府的腐败与低效,遂使 种种看似不错的经济政策翻成画饼。
这种种变法难以逾越的瘅碍与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基本上 可以说均为西太后的戊戌反动所赐。也许更为严重的问题还在于 戊戌政变将一群怀一腔报国之志的先进分子打人血泊之中,等于 打掉了中国人向上的爱国主义理想和士气。严复记戊戌诗云:“求 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伏尸名士残,称疾诏书哀。燕市天如晦, 天南雨又来,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1〕虽然严复自勉“奠遣 寸心灰”,但寸心灰者毕竟不少。激进者投身革命党,颓唐者混迹 烟花巷。真心实意想挽救“大清国”的所剩无几了。
这种局面造成了在清廷新政中缺乏了那种吊扬奋进的精神和 热血报国的志士。而多的是投机钻营之徒【本来反对维新的人除 了少数真诚的守旧派卫道士之外,大多不外爱贪恋既得利益的无 耻之徒。新政时期,他们又顺风转舵,跻身“通人”行列,照样 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不说,还将这场变法搞得面目皆非。庚子之
〔1 3梁启超:《饮冰室诗话I《戊戌变法》(四、第页,
349
后,由于“惩办祸首”的结果,顽固派的气焰为之稍戢,但由于 新政虽照抄康梁的方案,西太后却不肯使近代的“党锢”开禁,更 不肓让光绪复出。活生生地把维新党人排斥在新政之外,这种死 要面子的作法有时达到了令人费解的地步,新政时开经济特科,取 中的头名梁士诒,只因为祖籍广东,姓名是“梁头康尾”〈康有为 字祖诒、便遭黜。所以,尽管这老太婆搔首弄姿,又是拍照又是 学外语,表现出种种“求新”姿态,但并不能改变国人眼中她不 佳的形象,也无从使清政府的信用提高几分。
新政刚刚幵了个头,清政府却在革命党的炮户中寿终正寝,辛 亥革命武昌起义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连孙中山、黄兴都感到意 外〉,并不意味着革命党人力量的强大,只能说是清政府毫无信用, 丧失人心。
有人鉴于辛亥革命之后的军阀统冶之糟,认为新政如果能继 续下太,中国的近代化也许状况会好得多,从而把责任怪罪到所 谓“激进主义”的革命头上,其实新政的夭折在当时是势所必然。 历史只给了清政府自发改革的一次机会,这个机会被错过,又不 肯拉下脸来承认错误,以补前愆,最后大局廉烂也是没有办法的 事。清朝自家酿的苦果只有自家吞,至于连带着同家也晦气,也 不是由哪些人的意愿所能左右的。
戊戌维新运动昙花一现似的失败了,它的失败留给后世的遗 憾比近代历史上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要多。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 代价最小的自上而下的变革,一度离中国人触手…及那样的近,可 是转瞬之间,却变成一场人间悲剧。
历史已经翻过了一百年,整整一个世纪过去『,当年亲身经 历过这场运动的人均已作古,只留下篇篇令人振奋也令人酸鼻的 文宇。我们今天再一次回顾这段历史,当然不是,也不应该追究 当事人的历史责任。康梁等人没有把这场运动引向胜利,固然有 他们自身的局限,但是当年他们的确是尽力了,今天的我们在回
头看的时候比他们高明一点,本是理所应当之事,没有丝毫值得 傲人之处。
历史在上个世纪末年给了中国一个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只是 刺激起了一部分中国人变法图强的急切之心,却没有给予中国相 应的有利的客观环境。像雪崩一样压过来的外患,使得中国人在 图强的挣扎中情感变形,XI西方先进文化恨爱交织,上层的卫道 士和下层的老百姓被外部侵略逼上墙角,往往易于生出极端性非 理性的反弹。
而在国内政坛上,由于光绪的亲政和甲午战争的种种事端,帝 后权力之争的旋涡已经浮上水面,一心想有所作为的光绪锐意变 法,根本看不上满靱老朽昏庸的大臣,而西太后却在为祖制的障 碍无法逾越,帘后操纵又发现台前的傀儡并不那么听话而苦恼。光 绪想要变法到未必是为了争权,但西太后却耽心变法的结局是她 只好退回后宫去扎花。
清朝晚期持续不断的满汉之争于甲午之后又翻起新的浪潮。 甲午战争的惨改使得同洽以来中兴名臣的神活像肥皂泡似的破 灭,站在岸上观战的满臣倒有了评头评足的权利,登高一呼,鼓 吹变法的新派人物恰好撞在旗人政治的厚墙上。
多少有些西学知识,了解一些外国情况与世界大势的洋务派 巨头李鸿章,恰恰在甲午战争中因指挥失当和被迫去签订丧权辱 国的《马关条约》而卢名狼藉,赢来了妇孺皆知的卖国奸贼的名 声,从而为维新派联合洋务派之举平空添加了心理上的障碍。
也许,一些富有经验和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可以化不利为 有利,妥善地利用矛盾,争取助力,循序渐进,将变法引向成功, 但是历史在那个时候只给了中国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 宪、严复这样的人物,我们没有办法去抱怨为什么后来那些雄才 大咯之人没有早一点出现。一代人有一代之事,回顾历史,在很 大程度上是为了做好自已应做之事,无使“后人复哀后人”而已。
351
康有为的^位弟子曾说过〃戊戌为康氏…生悲剧,亦为…生 之喜剧”。11:很有意思的是,康有为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演完自己的 悲喜剧之后,却在真的戏台上看到了由演员们扮演的自己。1922 年的某一天,康有为在杭州忽见剧场上演《光绪皇帝痛史》,急购 票人观。观后欷欽良久,赋诗两萏:
老夫入座倚阑观,化身冠带正登场。 喁喁万首威倾动,共指鲰生叹息看。
电灯楼阁闸梨园,笳鼓喧天万众繁。 谁识当年场上客,今宵在座痛无言。。〕
看来,“在座痛无言”的他是清楚的,戊戌的往丰对他自己可能既 是悲剧,又是崑剧,但对于中国而言,却只是恶剧。
:1〕夏晓红:《追忆康存为I第469页。
〔2〕《康有为场迹》(一)中州朽画杜,1983年,笫8】 旧页。
35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