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红镜头中的毛泽东:再现第一代领袖的真实生活(选载) >

第12部分

红镜头中的毛泽东:再现第一代领袖的真实生活(选载)-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行长时间的谈话。列车停了两个小时,到黄昏时分,毛泽东才下令列车进入北京站。毛泽东从北京站下车,安然地回到了中南海。这个消息,使林彪一伙震惊。这个消息,宣告了毛泽东南巡两月的胜利结束,同时又宣告了林彪集团所谓“武装政变”阴谋的彻底破产。


第六章

日出日落天安门(1)

★ 在老百姓的心中,天安门永远与毛泽东联系在一起,好像毛泽东生活在天安门上一样……
如果在中国评选知名度最高的“门”,天安门肯定当选。
这倒不是因为它金碧辉煌,在建筑史上占有怎样重要的位置,而是因为它早已成为共和
国的象征。国徽图案上有它,电视新闻的第一组画面是它,人民币上防止伪造的标志也是它,就连咿呀学语的孩童唱的歌儿也离不开它,甚至打排球拦网成功了也被称为“天安门城墙”……
在封建社会,这里是皇帝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地方。每当举行重大庆典(如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时,就在天安门颁发诏书。宣读完诏书,用一个木雕的金凤悬着从城楼上缓缓系下来,礼部的官员跪在楼下接诏。这就是所谓金凤颁诏。皇帝利用城楼,显示皇权。至于天安门前的广场,也是禁地。百姓不要说从那里走过,就是多停一会儿,也会以“私窥宫门”治罪……
一唱雄鸡天下白。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后,标志着天安门回到了人民手中。自那以后,广场几经扩建,城楼更加庄严。每逢节日,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举行重大的国事活动。天安门城楼在人民心目中是崇高的,在崇敬之中,也觉得有几分神秘飘渺,可望而不可及。直到1988年天安门对所有的人开放,老百姓才有机会登上它……
从那以后,人们总爱把天安门和毛泽东联系在一起,好像毛泽东生活在天安门城楼上一样。其实,毛泽东一生上天安门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的。有人作过比较确切的统计,他老人家总共上过45次天安门。—正常情况下,他每年上两次,“五一”一次,“十一”一次。非常情况下,就很难说了。1966年,他老人家一年上了8次天安门—他要发动“文化大革命”,要接见“红卫兵”小将……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已经作古,他留下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在人们中间流传。同样,他在天安门上也留下许多值得人们回忆和思考的脚印。
毛泽东挥动帽子,亲切地向天安门广场的百万群众致意,这是当年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画面。直到现在还悬挂在天安门城楼大厅里的一幅巨型油画,就是画的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站立在城楼上,毛泽东面带微笑,神采奕奕,挥动着灰色的帽子的形象。
毛泽东每次上城楼都是走城楼后面的西马道,然后再坐电梯上到城楼的顶层。毛泽东来到电梯的门前,他不急于进去,而是站立在门口。开始大家不知道毛泽东这是在等谁,为什么不进去。不一会儿,宋庆龄副主席来了,毛泽东微笑地上前挽住她的胳膊,并肩走进电梯。这细小的举动,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对宋庆龄副主席的尊重。可是,许多人不知道,在他们来到城楼之前,周恩来总理已经先期到达,他先在电梯里乘坐一个上下,要亲自检查电梯的安全情况。而他自己从不坐电梯上城楼,都是从旁边的台阶拾级登上城楼。上去后,又亲自站在电梯门前迎接毛泽东主席和宋庆龄副主席。多少年,毛泽东主席总是挽着宋庆龄副主席登上城楼,周恩来总理又总是这样迎来送往。
无论是战火乱世还是太平盛世,毛泽东和周恩来同舟共济,可见两位战友情深意笃!毛泽东一上城楼,就快步走到平台的栏杆前,一边高呼“人民万岁”,一边挥帽致意。为了使热爱他的人民都能看见他,他一次又一次从城楼的这端走向另一端,这可不是一般的运动量,城楼平台足足有一二百米长。毛泽东主席丝毫不显得疲倦,脸上泛动着红光。人民的领袖爱人民,人民的领袖人民爱。摄影镜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
画面是无声的,静止的。摄影师镜头的画外音却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毛泽东登城楼的动人故事。
毛泽东第一次上天安门,心情无法不激动,他对着麦克风说:把水银灯打开,我要看看青年同志们……
一般的老百姓不可能想像,这天毛泽东是清晨才睡觉的。当成千上万的人群拥上十里长街的时候,毛泽东却正在梦乡。
这些日子,他实在是太忙了,也实在是太累了。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马上要建立一个新的共和国,有多少工作要做,有多少事情要处理。他身为统帅,用日理万机这个词是绝对不过分的。
据当时的卫士回忆,他是中午1点钟才起床的。
从他当时的面容看,他睡得不是特别好—他毕竟是要登天安门,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波澜。
毛泽东有个习惯,起床以后的第一工作是浏览床头的报纸。今天,卫士不得不打断他的习惯,催他穿衣吃饭。
他穿上了特意为他缝制的“礼服”—这是一套黄色的美国将校呢制服,是特级技师为他精心制作的。
他先来到了中南海的勤政殿,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等领导人欢聚一堂,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点50分,毛泽东和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下,他们要在这里排队集合,登上天安门。毛泽东自然站在了最前面,朱德、刘少奇等紧随其后。
天安门的东西两口有两条马道,是供人们上下天安门用的。毛泽东走上马道的时候,的确有一种“马道通天”的感觉,面前是碧蓝的天空,是一望无际的苍穹,还有那么一两朵云彩点缀。
第一次踏上天安门,心情不免有些紧张。因而,毛泽东的神情是严肃的。他走到天安门的正中央,立正站好,双目炯炯地看着广场上沸腾的人群。

日出日落天安门(2)

这时候,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大会开始。
毛泽东迈着稳健的步子,走到麦克风前,环视了一下人群,平缓了一下呼吸。用湖南官话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这声音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结束语。后来,人们说他在天安门上宣布的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其实不是,他只是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并没有另外的话。
天安门广场上沸腾了。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
按照事先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要亲手升起共和国的国旗。他大步走到升旗的按钮下,按动按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广场上鸣礼炮28响。
惊天动地的礼炮声,使人们看到,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
此时此刻,领袖的心情是激动的,群众的心情也是激动的。他们浴血奋斗几十年,终于迎来了共和国的成立,也就是说,他们用不到30年的时间,打下了一个新的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激动的吗?
朱德总司令下达阅兵令,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率领受阅部队接受最高统帅的检阅。是军威,也是特定的环境的作用,广场上一点声音都没有,只能听到方队整齐的脚步声。
毛泽东看着这雄壮的队伍,举起了指挥千军万马的手臂,向这支英雄的队伍敬礼。
阅兵到黄昏才结束。群众游行便在“团结就是力量”等歌声中开始了。整个广场上灯笼火把,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天,广场上最动人的口号是“毛主席万岁!”
这个口号之所以喊出来,完全是出自人们的内心。人们已经无法用别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之情了。
曾经有人考证过,“万岁”这个词,是有点封建主义的味道,及至后来的“万寿无疆”,则更是旧时代的产物。不知为什么,人们那时偏偏选择了它。
当一个人被千百群众高呼万岁的时候,他的心情一定是不平静的。这天毛泽东自始至终站在城楼上,始终举手向群众致意。面对群众的万岁声,他忍不住朝群众喊:“同志们万岁!”
当青年学生组成的游行队伍通过金水桥的时候,毛主席对他们喊:“青年同志们万岁!”青年学生更加狂热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走到扩音器前,说:“把水银灯打开,我要看看学生们的队伍。”
霎时,水银灯亮了,青年学生更加兴奋,几乎把嗓子喊哑了……
毛泽东朝对面的空座位瞥了一眼,又侧过脸和西哈努克谈话,仿佛根本就没看见那座位还空着。
1971年的“五一”节。
这是“文化大革命”的第6个年头,但这时中国的政局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当然,这个事件中国的老百姓是不知道真相的。这就是毛泽东领导全党在庐山会议上挫败了林彪一伙抢班夺权的计划。
这时的林彪撕去了唯唯诺诺的面纱,公然在高层人士面前表现出他与毛泽东剑拔弩张的关系。
“五一”那天晚上,有盛大的广场焰火晚会。杜修贤和过去一样,随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拍摄中央领导和首都人民欢度节日的镜头。
在这之前,杜修贤要检查一下拍摄的灯具,防止曝光不足,因为有主席出场,不能多用手灯。
晚上的活动往往时间长,场面大,准备不好就会出“洋相”。素以“严”著称的总理,绝对不允许记者,特别是他身边工作的记者在公开场合出半点差错。他们跟了总理十多年,没少受批评,也没少受表扬。
杜修贤到城楼时,工作人员已开始布置城楼的座席,座席排列一般按照职位高低严格划分,台子正中放了一张圆桌,围了几把椅子,两边各又有几张圆桌。正中的那张不用说就是毛泽东和林彪坐的,是张主桌。政治局常委、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坐两边的桌子。中央各部门的领导站在桌子的后面。
晚霞在长安街的尽头露出了痛快淋漓的笑容!
微风徐徐,夕阳已快沉坠到高楼的底层,落在地平线上。
这时警卫局的人也来到城楼,见杜修贤就说:“今晚上毛主席、林副主席都要来看焰火,就你一个摄影记者到前台。”
“我知道。”主席一出场,别的摄影记者一般不能随便到跟前,这早已是一条大家都知道的不成文的规矩。
“林副主席身体不好,上午才参加过活动,晚上还能来吗?”杜修贤心里琢磨着,似乎有种预感,林彪会不会不来?
去年8月,林彪从庐山回北京后,好像精神状态不佳,几乎都在北戴河养病。工作人员私下里悄悄嘀咕,说林彪其实没什么病,主要是和主席闹意见。主席没同意他当国家主席,他就有情绪。干吗呀!党的副主席都拴在了老牛桩上,还急什么国家主席呀,真是的。
夜幕终于落下。夜沉沉的。
天安门广场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广场四周的建筑物穿上彩色灯装,彩灯像画笔生动真实地勾画出人民大会堂、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交错重叠、跌宕起伏的层次和轮廓。“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和“全世界各民族大团结万岁!”的巨幅霓虹牌耸立在广场上,光芒闪烁。
中央领导人陆陆续续来到城楼上,他们先坐在大殿的休息室里休息。不一会儿,毛泽东也到了,他已经不像号召“全国学习解放军”时那样率先穿起绿军装,他又穿上了灰色中山装制服。他的步子仍然平稳,充满自信地走进大殿的休息室,微笑着面对起立相迎的中央领导人,偶尔向他愿意招呼的同志点点头,径直走到屏风后面坐下来休息。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以双手合十的常用礼节向毛泽东问好,坐在毛泽东身边谈话。

日出日落天安门(3)

去年“十一”,全国各大报纸上就发了一张毛主席和美国友人斯诺在城楼上的合影。似乎毛泽东更愿意和外国人在一起。
突然,门口一阵涌动,周恩来大步流星走了进来,大家随着他的手势,一看,哦—陈老总大大咧咧地跟在总理身后走进人们惊讶的视线里。
久违了,大家好不亲切哟!关切地询问他手术后的恢复情况。老总笑哈哈地一一作了回答。后来总理又将陈毅带到屏风后面见毛泽东。
毛泽东迅速抬起眼帘,凝目细望,咧开嘴笑了。忙站起身握住老总的手。
“身体怎么样啊?”毛泽东一向言简意赅,这次却问了两句意思相同的重复话,“恢复得好吧?”
陈毅身患肠癌,术后恢复不久,很有些面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疑问的慷慨悲壮之感,用力拍拍厚实的胸脯,“恢复得很好,主席!”
“少个零件不要紧。”毛泽东与陈毅谈话总能保持轻松的气氛,“剩的零件不要出问题就好。”
“坏的零件取掉,好的零件一切正常。”陈毅对疾病的态度可说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看不到丝毫的情绪低落。
主席望着老诗友由衷地笑了。
总理则双手抱臂站在一旁,一言不发,欣赏似地望着这对老诗友风趣地一问一答,脸上露出沉思的神色。他在想什么?过去炮火纷飞的年代还是眼前微妙复杂的局势?
城楼上,溴钨灯发出耀眼的亮光。
毛泽东坐在中间圆桌的东首,紧挨着的是西哈努克亲王,董必武坐在西哈努克右侧……最西侧的位子怎么空着?哎,这不是林彪的位子吗?这时杜修贤才发现林彪还没来。他左右环顾了一下,总理的目光也在寻找林彪。
毛泽东略略地抬了抬头,朝对面的空座位瞥了一眼,又侧过脸和西哈努克谈话,仿佛根本就没看见那座位还空着!
总理不停地看表,浓浓的眉头凝了结,他派秘书去打听林彪的下落。
终于,林彪慢条斯理地走进大家焦急万分的视线里。
5月的天,他披着一件军呢大衣,皱着眉,一脸枯寂的样子,从杜修贤身边擦过时,卷过一股浓浓的怪味。早就听说他患病用吗啡上瘾,要经常使用才能保持身体状况。可能身上的味道就是药味。后来听知情人说,那天晚上,林彪要注射吗啡,不想去城楼,是总理电话再三请他出席晚上的活动,他才不得不来。大概没过瘾,才一副委靡不振的模样。
他落座后,一句话没说。和近在咫尺的毛泽东没有握手,没有说话,甚至没有看一眼,只是一味地耷拉着焦黄的脸……拍摄一般要等正副统帅交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