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清十五疑案真相 >

第2部分

大清十五疑案真相-第2部分

小说: 大清十五疑案真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努尔哈赤对整个事态看得很清楚,他觉得是由于东哥的缘故哈达灭,辉发灭,乌拉也因她而亡,是这个女人挑唆女真各部起争端,现在她又嫁到蒙古去。从表面上看,东哥又把战火烧到了蒙古,事实上只不过是努尔哈赤为进兵蒙古又找了一条借口而已。并且他说:“无论此女聘与何人,寿命不会长久,毁国已尽,构衅已尽,死期将至矣。”不幸,被努尔哈赤言中,嫁到蒙古去的东哥,一年后就死掉了。可悲、可叹、可怜,一代红颜却如此命薄。东哥的命运结束了,但以她的名义而起的战争并没有随她而离去,依然弥漫在叶赫、建州和明朝的上空。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割据辽东,宣布自己为金国汗,国号金,历史上称为后金。    
    万历四十六年(1618),在明朝的支持下,叶赫贝勒金台石的儿子率军进攻了努尔哈赤统治下的后金,俘获了407人,斩杀了84人。第二年正月,努尔哈赤便给予了狠狠的报复。同年,明朝鉴于努尔哈赤太过于猖狂,东北各部几乎都被他征服了,于是派辽东经略杨镐率四路大军前往剿灭。这就是有名的“萨尔浒大战”,叶赫也参战了。叶赫见到明军战败,慌忙撤退。这次大战之后,明朝丧师失地。为挽回辽东局势,明朝派熊廷弼经略辽东。努尔哈赤畏惧于熊,于是调转兵锋,集中力量进攻叶赫。    
    八月,努尔哈赤率大军征叶赫。努尔哈赤发下誓言:不克叶赫,誓不回师!后金军个个如狼似虎,勇猛冲杀,直至叶赫城下。    
    叶赫出战不利,金台石、布扬古分别固守东、西二城。努尔哈赤命后金军掘地为穴,城墙倒塌,后金军攻入城中。金台石拒不投降,自焚未死。布扬古见东城已破,孤城无援,在得到降后不杀的保证后,才盟毕出降。努尔哈赤为防止叶赫东山再起,这次没有履行诺言,杀了布扬古,叶赫部遂告灭亡。努尔哈赤将叶赫的平民迁到建州,入籍编旗,变成了自己的臣民。    
    


第一部分:世仇击破谣言

    叶赫纳拉氏虽然亡国了,但是它作为满洲贵族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不仅如此,叶赫的子孙在清朝有许多位居要职。金台石的儿子德尔格勒,授佐领,予三等男爵,其弟尼雅哈,授佐领,予骑都尉世职。孙子南楚,任护军统领,袭三等男爵。尼雅哈的儿子明珠,这个康熙朝有名的权臣,由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后擢升为内务府总管,再授弘文院学士,又历任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使、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后赠太子太傅,晋太子太师,可谓是权倾一时。南楚的儿子穆占率兵征湖南,平云南,后授正黄旗都统,列议政大臣。这样出将入相的大有人在,叶赫纳拉家族为大清江山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且不说,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不是别人,正是皇太极——这个叶赫家族的外甥。    
    深入考察一下,清朝历代后妃中姓纳拉氏的大有人在。当然,不仅仅是叶赫纳拉氏,还有乌拉、哈达纳拉氏。除了皇太极的母亲姓叶赫纳拉氏外,努尔哈赤还有大妃乌拉纳拉氏、侧妃叶赫纳拉氏、侧妃哈达纳拉氏。皇太极有继妃乌拉纳拉氏、侧妃叶赫纳拉氏、庶妃纳拉氏。顺治有庶妃纳拉氏。康熙有惠妃纳拉氏、通嫔纳拉氏、贵人纳拉氏。雍正有皇后为乌拉纳拉氏。乾隆有追赠皇后乌拉纳拉氏、舒妃叶赫纳拉氏。道光有和妃纳拉氏。在事实面前,野史所说的“祖制宫闱不选叶赫”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说姓叶赫纳拉氏的慈禧是为报世仇而出现的,就更加不可信了。    
    


第二部分:短命李自成之死

    闯王李自成,这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在明清之际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他曾率领大顺农民军,攻入北京城,颠覆明朝政权,夺取天下,建立一番彪炳青史的功业。但在明清之际的战火中,他又不幸因战略失算,败逃出京。末路英雄究竟魂归何处,时至今日仍然是笼罩在人们心中的谜团。    
    1980年,湖南省石门县东南约15公里处,文物工作者在这里的一座古刹——夹山寺旁,科学发掘了一座饱受争议的古代墓葬——奉天玉和尚墓。随同出土的随葬文物有:墓志铭(奉天玉和尚塔铭),饰有梅花图案盛木炭的陶釉缸,饰麒麟、凤凰图案盛奉天玉和尚骨灰的明代青花瓷坛等等,特别是刻有“身披北斗头戴三台,寿山永远石朽人来”对联的镇墓圹符碑,这分明是帝王才得使用的谶语。尤其是这座墓葬的形制,并非是对于一般佛教僧人圆寂的处理方式,也不是按照当地的习俗,而是一座典型的陕西地区一墓三穴的葬法,这就更加令人匪夷所思。再结合此前夹山寺中保存的其他文物资料,当这些资料显示出关于李自成死亡记载的种种疑点时,所有人的目光就都聚焦到了这位明清易代之际的传奇人物身上,他就是:“闯王”李自成(1606~1645)。    
    历史上的“闯王”李自成,的确是个传奇式的英雄。一个由社会底层起家的普通人,在明末乱世的情形下高举义旗,尝尽胜利与失败的喜悲,甚至一度只剩下十几个人;但他又能够奇迹般地翻身,迅速壮大,并终于推翻了辉煌显赫的明王朝,夺取天下;然而,紧接着一个“传奇”又被书写:似乎只是因一两个战略失算,他倏忽间就丢掉了千里江山,上百万的大军惊溃、作鸟兽散去。以至于询问苍茫禹域,何处是英雄李自成的最后归宿,竟成了永无停息的困扰,变成了一桩疑团重重的悬案。    
    


第二部分:短命农家子登天

    故事自然得从头说起。    
    万历三十四年的八月二十一日(1606年9月22日),李自成出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这里东距县城约二百里,是一个荒僻的小山村,只有几十户人家,住的都是当地特有的土舍或者窑洞。这里又叫李继迁宅,传说是西夏的建立者李继迁的诞生地。而继迁的孙子李元昊还正式当了皇帝,建号“大夏”。大夏一直是辽、宋王朝共同的劲敌。虽然,到了自成出生时,距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六百多年,但是由于当地的土地依然瘠薄、谋生相当不易,故而民风仍旧相当剽悍。    
    自成出生时的本名叫李鸿基,祖辈上十世务农。曾祖父李世甫,祖父李海,父亲李守忠,又名李印、李务。祖孙几代都是单传。母亲吕氏朴实勤劳。在祖父的时候生活还过得去,到了父亲时便家道日贫。自成8岁时入学,但为生计所迫,一度曾出家为僧,名黄来僧。幸而他从小就记忆力好,多少学得了一些文字。在他13岁上,母亲去世,家境更加穷困,自成甚至当起了同村姬氏的牧羊奴。    
    自成曾与他的侄儿李锦、同庚刘国能向罗教师学习武艺,练得一手骑马射箭、单刀冲杀的好本领。自成力大无穷,能只手挺举73斤铁炉绕殿一匝,再提还能绕殿一周。20岁上,父亲病故,无法糊口,自成只得应募到米脂西解川驿站充当驿卒,日领25枚铜钱,常常挨饿。他体格强壮,目光炯炯,说话沉着有力,性格刚毅,勇猛有胆略,待人忠厚,爱打抱不平,颇为众驿卒所敬重。    
    崇祯三年(1630)春天,陕北遭遇特大灾荒,而朝廷却在此时下令裁撤驿站冗员。自成被裁,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雪上加霜的是妻子韩金儿与县役盖虎儿私通,自成一怒之下杀死了韩、盖。加之他一向与当地的豪绅艾同知有仇,故而很快被捕,被带刑枷当街在烈日下示众,预备处死。众驿卒见他受难,立时哄然大哗,聚集捣毁刑具而将他救走,然后共推他为首领。于是他将驿卒、饥民组成了起义队伍,往投西川的义军首领张存孟(绰号不沾泥)去了。到了那里自成自称“八队闯将”,便慢慢创出了名号。第二年四月,张存孟率军不幸于米脂兵败,在绥德被杀,自成便召集残部东渡黄河,成了山西36营中的一营,也是明末各家起义军中的有生力量。    
    崇祯五年(1632)五月十二,自成指挥攻克了辽州(今左权)。六年十一月他率军南下,自毛家寨飞渡黄河,攻破了河南渑池,终于与李锦、顾君恩的部众结为一军,实力进一步壮大。七年(1634)春,与李锦、顾君恩等率义军在陕西兴安的车箱峡,运用诈降计出奇兵击败了统率明廷精锐的延绥巡抚陈奇瑜。    
    崇祯八年(1635)一月是一个重要的时刻,纵横天下的各路义军,一共13家72营将领在河南的荥阳召开大聚会,讨论了此后义军的共同战略动向。在此次大会上,自成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策略,得到了与会者一致赞同。会后的五路进攻,自成随着老“闯王”高迎祥的部众开进了明王朝中都凤阳地区。不久,又经河南回师入陕,激战于宁州、真宁,攻克咸阳。    
    崇祯九年(1636)秋,老“闯王”高迎祥在黑水峪遭敌伏击牺牲,李自成就被拥戴为新“闯王”,从此开始了新的征程。    
    第二年夏天,他与明军的悍将孙传庭激战7昼夜,最终不得不撤兵向秦州(今甘肃天水)退却,在遭敌东西夹击的情形下,他带部众冲出重围,长驱入川,一路攻克了三十多个州县,不到20天,便兵临成都城下。在明朝大军的追赶下,他又撤围回师北上。十一年(1638)一月,在川北遭到了明军的伏击,伤亡极大。自成突围西走。此时农民军,有的被招安,有的遁形隐迹,只有自成高举着“闯旗”,准备打出潼关,东进到河南。十月,他亲率大军向东挺进,在潼关南原,全军又一次陷入了明军的包围圈。经过几昼夜的血战,数万义军牺牲。他仅以18骑杀出重围,逃往了川陕楚的交界,从此遁迹在商洛山区。    
    崇祯十二年(1639)夏,李自成获悉张献忠在谷城降明后复叛、重举义旗之后,忙召集数千人前往支援张献忠在罗喉山对明军作战。第二年九月,自成被围在四川鱼腹山,但他信心坚定,部下殊死战斗,终于突破封锁,越湖北进入河南,会合了河南农民军,打出了新局面。几个月内,他的队伍从五千余骑竟然发展到十几万人。    
    崇祯十四年(1641)一月,自成率军攻破了洛阳,处斩了万历皇帝最为宠爱的明福王朱常洵,抄获王府、富室存粮数万石、金银数十万,分给百姓。这时正是李自成最得人心的时候,他的队伍又进一步扩大,迅速发展到了一百多万人。    
    就在当年二月,他以50万兵一围开封,疾走三昼夜后,与明军相持七天。在亲临前线指挥时,不幸为流箭射中左眼,而且明军援兵将至,他只得暂时撤退。七月,他与罗汝才联军,先后进行了项城、襄城、朱仙镇、家头寨、汝宁战役,攻克14个州县,歼灭明军40余万人。到此,中原明军主力基本被歼。十二月,他再围开封,激战20余天,因明军偷袭其粮草地,便舍开封南下。次年五月,他以百万大军三围开封,采取围城打援的战略方针,列营数十座,将开封团团围住,明援军40万在他的凌厉攻势下四散逃亡。开封守军绝望,明军黄澍、严云京、高名衡在朱家寨扒开黄河大堤,致使古城举目汪洋,37万居民,幸存仅3万余人。开封既成水乡,攻城失掉意义,他挥兵南下。崇祯十五年(1642)底,自成占领荆襄,提出了“三年不征,一人不杀”的口号。    
    


第二部分:短命短命的王朝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自成宣布建立大顺国,改西安为西京,年号“永昌”,完善机构,开科取士,免除贫民赋税,勒令官僚、地主助饷,安置流民,奖励垦荒,铸永昌钱,造《甲申历》。二月,他率大军由龙门飞渡入晋,破蒲州、汾阳、太原、忻州、代州,接受明大同、宣府、居庸关守军投降。沿途将士严格执行“马腾入田者斩”的命令。百姓拥护这支“不杀人、不爱财、不奸淫、不掳掠、平买平卖、蠲免粮钱”的农民大军。他即于三月十六日兵临北京城下,翌日开始与刘宗敏会师攻城激战。十八日午时,他设座于彰义门劝降,在军前连发三箭说:“军兵入城,有敢伤一人者斩之。”下午太监曹化淳便开门投降。至半夜军队攻入内城。崇祯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十九日上午,自成头戴白毡笠,穿蓝缥布箭衣,乘乌骓马,率大队由德胜门进入皇宫,终于推翻了统治276年的朱明王朝。沿途百姓焚香结彩,夹道欢迎。自成贴出安民告示,召见父老,询问疾苦。    
    但大顺军进京不久,便出现了重大的战略失误:他们忽视了关外清军的威胁,吴三桂拒绝投降。四月,自成率军东征,在山海关一片石意外遭到了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夹攻,大败而归。二十九日他在北京仓惶登基,三十日就撤离了北京,经固关入晋返回陕西。    
    顺治二年、永昌二年(1645)二月潼关陷落,他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武关入襄阳,不久又放弃襄阳、武昌南下,五月初就退到了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区。而十几天后当大顺军再次离开九宫山区继续转移时,队伍里从此就再不见了李自成的身影,他究竟死于何时、何地、以及因何而死,则至今尚无定论。    
    关于闯王的归宿,数百年来,各种记载和传说扑朔迷离、人各异词。归纳起来,大致有七种说法:一、死于黔阳罗公山;二、死于辰州九宫山;三、死于通城九宫山;四、死于通山九宫山;五、死于广西峡山;六、死于石门夹山;七、死于平阳。另外还有十四种说法,但大致也是在上述的几个地区之内。上述的诸种说法又相联系,到底孰真孰伪,让人莫衷一是。不过,只有两种说法所据史料较为翔实,且影响较大,即湖南石门夹山逃禅为僧说和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遇害说。而这两说之间争来争去,各执一词,又各有所本。    
    


第二部分:短命归宿之谜(1)

    李自成逃禅石门夹山一说,流传极广。湖南省的石门县古称澧阳,又称澧州。据清代乾隆年间的《澧州志林》所收澧州知州何璘的《李自成传》一文称,李自成兵败,独窜石门之夹山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文中所指夹山即夹山寺,该寺位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