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

第48部分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48部分

小说: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躲避现实的政治斗争,王维还开始潜心向佛。他在京师时经常与名僧来往,经常捐赠钱粮给寺庙僧人,日日只“以玄谈为乐”。而他本人也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在京师的居第,只有茶铛(煮茶器皿)、药臼、经案、绳床,其他一应豪华物事一概没有,与他的名士身份极不匹配。每当退朝之后,则点起香,独自一个人静坐,以诵读经书为事。妻亡后也不再续娶,没有子女,一直是“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王维传》)。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王维的人生可以说是波澜无惊了。他对国家和人民已经不抱有任何责任感,所以即使李林甫、杨国忠先后掌权,政治斗争你死我活,也没有再波及到他。他的一生,本来可以就此安逸地度过。然而,万事不关心的王维,还是逃脱不了时代动荡的冲击——安史之乱爆发了。

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玄宗仓皇逃往蜀中。王维当时在京师为给事中,来不及逃出长安,为叛军所俘获。他故意服下泻药,假装喑哑。安禄山素知其才,把他迎置洛阳,拘留在普施寺中,强授伪给事中。

有一次,安禄山在洛阳凝碧池大宴,召玄宗的梨园弟子奏乐。时国破沦丧,梨园弟子殻ъて拢扌淖嗬帧@止だ缀G甯遣皇け撸酉吕制鳎蛭麾蕖0猜簧侥张阉案坑谑月淼钋埃Ы庵薄M跷酱耸潞蠛鼙阈词溃骸巴蚧诵纳把蹋俟俸稳赵俪欤壳锘币堵淇展铮坛赝纷喙芟摇!北泶锪怂蕴仆⒌木炷钪狻U馐资罄创剿嘧诘亩淅铮笪锌虼顺晌跷罄吹木让静荨

唐军收复了东都洛阳后,王维因为接受过伪官,有过“失节”的行为,被唐军囚禁在宣阳里杨国忠旧宅,等待处理。王维不免惊慌失措。宰相崔圆知道王维善画,召王维等三人于其私第作壁画。当时崔圆功勋很大,深受宠幸,王维指望崔圆解救,在皇帝面前替他说几句好话,所以作画时“运思精巧,颇绝其能”。

唐朝廷收复两京以后,肃宗返回长安,凡是出仕安禄山伪朝廷的官吏,或贬或杀。只因肃宗曾读过王维的《凝碧诗》,加上他弟弟王缙大力营救,王维未受任何处罚,仍授太子中允。其他陷“贼官”者,十八人被斩,七人赐自尽,余则杖刑。跟王维一起落入叛军之手的张璪便被贬为衡州司马、移忠州司马。但越是如此,越是突出了王维,王维惭愧得无地自容,终生引以为耻。

乾元中,王维迁任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不久再迁给事中,转尚书右丞。虽然如此,但王维经历乱离的局面之后,变得更加消极避世了。他名义上还是唐朝廷的官,实际上却过着隐居的生活。他曾得宋之问的蓝田别墅,位于辋川(在今陕西蓝田县境),绿树环绕房舍,为风景胜地,有华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诸景点,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寄情山水,遁入空门。又将诸友聚集在其田园所作的诗搜集成编,号《辋川集》,所作多为田园山水诗。王维后期的作品基调大多消极低沉,因为艺术性极高,反倒容易感染读者,尤其容易被那些失意的文人所欣赏。

王维兄弟均奉事佛道,平时只吃蔬菜素食,很少吃荤腥,不穿文彩锦绣衣服。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病卒,时年六十一岁。在临终之时,王维忽然有感,向左右索求笔墨,写信给时在凤翔的弟弟王缙诀别,还写了数张诀别书信给生平亲故好友,其中内容“多敦励朋友奉佛修心之旨”,丝毫不提及政事、家事,写完后郑重搁笔而死。此时他的心中,应该是平静如水吧,六十年的苍茫岁月,他梦想过,追求过,抗争过,放弃过,最终一切都如云烟一般飘逝了。

『注:王维有个经常唱和的好友丘为。丘为的诗风和王维、孟浩然相似,因而深得王维赞许。他长年为官,一直作到太子右庶子。告老还乡后,一直闲居养老。每次县令来访,他都要恭恭敬敬到门口迎候,以表示对朝廷礼法的尊敬。丘为性格宽厚,平静恬淡,他也因此而长寿,一直活到九十六岁。』

王维死后不久,当政的代宗爱好文学,对已经当上宰相的王缙说:“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王缙上奏说:“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王维传》)于是将王维诗篇上奏。代宗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天下文宗”。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他长年在京师做官,多与亲王贵主交结往来,文名盛极一时,被公认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宗,有诗佛之称。他擅写五言诗,因为精通音律,所作五言诗容易合乐,所以传播既广,声名亦高。到了唐朝末年,梨园弟子仍相沿唱王维绝句,足见其影响之深。他写的风景诗多是情景并胜。殷兰鬯氖担骸拔切愕餮牛庑吕磴谌椋疟诔苫妫蛔忠痪洌猿龀>场!

王维多才多艺,精通音乐,又工草隶书法,尤其以诗画著称。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表现为“山水”,而“山水”则是由王维开创了新生命。王维首先采用“破墨”新技法,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基础。“破墨”是指一种用浓淡墨色相破、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鲜活效果的用墨技法,此法所作山水,叫做“破墨山水”,最早见于南朝萧绎《山水石松格》。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受到了王维的巨大影响。宋朝大学者苏轼盛赞王维是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之为南宗山水画的开创者。

【二 红尘中的谪仙人】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大诗人李白正在漫游各地,游山玩水。山水虽好,这时候的李白,心情却不大好,已经没有了他诗中经常可以见到的豪放的气概和热烈的感情。因为他并不是真心想过目前这样自由自在的游乐生活,而是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只是,他两次入长安,都是无功而返,这叫他如何不郁闷呢?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代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当时属于唐王朝所建置的安西都护府)。五岁时,随父亲迁居蜀中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因为家境富裕,李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这其中有个著名的传说,据说李白最初读书并不专心,他父亲把他送到眉州象耳山读书,他经常逃学。有一次他逃学下山,经过一条溪流,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在溪边的石头上磨舂米的铁杵,心中颇感奇怪,便问老妪磨铁杵干什么,老妪回答说:“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备受感动,从此回到山中刻苦读书。

李白十五岁时,开始醉心于学习剑术。据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由此可以推断,李白的剑术应当相当不错。他第一次去成都的时候,就因为好打抱不平,与一群当地的无赖动起武来,伤了几人,还因此被地方官打了一顿。

李白二十岁前后,在家乡的匡山读书,跟随友人学习纵横术。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在二十岁以后,李白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豪放的性格。

开元八年(720年),礼部尚书苏颋出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大都督府长史。李白得知,便带着自己的诗文在半路上拜谒,请苏颋予以指教。苏颋当时文名盖世,与张说并称为两大手笔,李白以弱冠之年,敢以自己的诗文求教,可见他已十分自信。苏颋读后,果然大加称赞:“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给予了李白极高的评价,李白由此而信心百倍。

致仕建功立业是历代文人的最大心愿,中国传统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最后的目标是“一朝闻名天下知”,飞黄腾达,封妻荫子。李白受到纵横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着极强的名利心,希望能够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业。他少年时正赶上“开元之治”的盛世,当时的玄宗励精图治,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国家充满了勃勃生机。朝廷重视人才,广开人才之路,这更让少负才名的李白激奋不已。他在《别匡山》里这样写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这便是少怀大志的李白,一心渴望实现经世治国、辅弼天子的宏伟理想。

不过,李白又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热切地向往着求仙学道,希望能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这种思想在李白的许多诗歌中都能得到体现。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在李白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所谓“功成,名遂,身退”。可惜的是,“功成”的命运始终没有降落到李白头上。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怀抱“四方之志”,离开蜀中,外出漫游。年轻的李白携带巨金,腰悬长剑,慷慨自负,傲岸不俗。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他先是顺江而下,东游金陵和扬州。

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也希望能大展宏图,成为国家的栋梁。但是李白豪放不羁,又抱负很大,自视甚高,不愿走普通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终南捷径。为此,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用寓言形式记叙这次会晤。年轻气盛的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诩,抒写了他远大的抱负。

李白在求仙访道的同时,很注意结交“豪雄”,即那些能够抗暴扶弱、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李白自己就“少任侠”,“轻财好施”。他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挥霍完所携带的巨金。

开元十六年(728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期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这其间,李白广事交游,同时也从事干谒活动,希望通过引荐步入仕途。

李白三十岁的时候,第一次来到长安,又因为打抱不平和一群市井无赖动起武来,幸好有朋友相助,才没有出什么乱子。之后,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贵族的引荐。当时玉真公主(玄宗之妹)的别馆就设在终南山,经常有文人雅士前去作客,其中包括王维、储光羲等著名诗人。李白也曾经去拜访过玉真公主。他原来以为来到京师,靠近大唐的政治权力中心,应该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谁知却到处碰壁,未能如愿以偿。于是李白怏怏离开长安,至河南游历。此后,一直过着漫游的生活。

『注: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均为唐玄宗亲妹妹,地位尊贵,却虔诚地信奉道教,二位公主都在二十出头的风华正茂时请求出家为女道士。此时当政的唐睿宗不但同意,还下旨为两位公主在长安西北部建造两座豪华的道观。这两项工程需要拆毁大量民屋,耗资甚巨。当时散骑常侍魏知古和中书侍郎李乂对此事提出异议。李乂字尚真,唐睿宗时任吏部侍郎,在选拔、录用、任免官吏时,任人唯贤,评判公正,调用恰当,且不任人唯亲,不吃请受贿,时人谓“李下无蹊径”(意思是说没有后门可走)。尽管大臣们都反对建道观的计划,但唐睿宗依旧我行我素,坚持完成了这两项工程,并分别取名为金仙观和玉真观。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的入道,大概是性情上的“性安虚白,神融皎昧”,颇似《红楼梦》里的惜春,“堪破三春景不长”。据说玉真公主后来对名道士张果(即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产生过感情。张果听说玄宗想将妹妹嫁给他,立即说:“俗语有言,娶妇得公主,平地升公府,人以为可喜,我以为可畏呢。”然后倒骑着他那头著名的毛驴,一溜烟地跑去恒山躲了起来,从此不知所终。

李白潇洒不羁的才气、倜傥风流的性格无疑是极有魅力的。有野史记载说,本已出家当了道士的玉真公主也由此对李白产生了感情。玉真公主晚年在安徽敬亭山修炼。李白也住在安徽,他曾经七上敬亭山,写下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超脱和淡泊跃然纸上。宝应元年(762年),玉真公主死于敬亭山,终年七十一岁。同一年,李白在敬亭山下的安徽当涂县病逝,终年六十二岁。』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白夫人许氏病逝,李白带领全家搬到东鲁任城(今山东济宁),自己则继续往来各地,广泛结交,希望能寻找到新的政治出路。

在此期间,李白结识了比他大十二岁的孟浩然。二人一见如故。当时孟浩然正在当隐士,李白很欣赏孟浩然不愿做官的人生态度,专门写了《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称赞孟浩然品格像高山一样,仰望不到。当他们临别分手时,李白写了著名的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中除了叙事便是写景,没有一字书写离情别绪,然而全诗之中,却透露出真切的依依不舍。

其实,孟浩然归隐,是一种无奈,并不是不想做官。他自上次到长安谋官失败后,心灵上受到巨大的打击,感到掉了隐士的身价,失了诗人的脸面,自此心灰意冷,开始有点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