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像他们一样生活 >

第1部分

像他们一样生活-第1部分

小说: 像他们一样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他们一样生活   
作者:文泉杰 郑国明         
序:人生只在一念间     
谈到人生,我们往往有很多话要说。古往今来,有不少前辈为人生作了诠释和注脚,可是临到自己头上,似乎仍有些迷惘。人生究竟是什么?人活一世有什么意义?怎么度过才算有意义的人生?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开始阅览古籍,遍观世事,想寻找适合于自己的人生观念,作为自己的生活指针。生活观念决定人生的取向,也决定人生的价值。晋代的时候,有位隐士名叫陶潜,因不满社会现实的黑暗,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归隐田园。当他无奈地面对社会黑暗的时候,不得不放声疾呼,“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为了现实生活而扭曲心志实在是不值得啊!不如归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器之易安”,田园生活能够还我本真,何乐而不为呢?隐士的生活一方面被人们视为无力抵抗现实而做出的逃避行为,另一方面千百年来又为人们所追求。因为田园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宁静、安详,虽物质贫匮,却精神饱满,心灵得以滋润,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世事经历得多的人,机巧涉入太深的人,对田园生活尤其向往,那里是唯一的解脱之地,那里能找回自己!所谓“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恬淡宁静的隐居生活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向往。南北朝以降,隋唐相继,禅宗勃兴,禅师居士聚在青峰古刹的深处,传不言之教,布拈花之义,禅宗顿悟的思想遂成风尚。和僧人一起参禅悟道成了既有品位又不失文雅的生活方式,所以卿相士大夫出入禅府,附庸风雅,蔚为壮观。有这样一个故事:苏东坡去见佛印,见面就互相吐露彼此在心目中的印象,东坡问佛印:“佛印,我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呢?”佛印含笑说:“一尊佛。”东坡听了很高兴。佛印又问东坡:“贫僧在你心目中呢?”东坡说:“一坨屎。”佛印亦含笑。东坡以为取笑了和尚而暗自高兴。到了家里,东坡就对爱妾朝云提起此事,朝云却说:“先生丢丑了!佛印心中有佛,故看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佛陀的影子;而先生心中有屎,万物入得眼中自然是屎形状。”东坡大惭不已!这一千古佳话反映了禅家的玄奥。和尚是禅的载体,和尚的生活就是跳出红尘的滋扰,不被物质利益所牵引,而求得自身的宁静,宇宙间万事万物要懂得拾起,更要懂得放下。诗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以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的精神,用如椽巨笔,为世人描绘了或千奇百怪,或崔嵬壮丽,或气势磅礴,或悲慨沉郁,或飘逸潇洒的人间万象。此外,还有学者的思虑,艺术家的激情,军事家的谋略……处于不同的阶层就有不同的身份含义。本书综合归纳了处于不同位层的几种人的生活精髓,以期世人向他们学习,把他们的独特之处借鉴过来,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指针,作为自己的人生向导。人生百年转瞬即逝,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如何在如此匆急的人生轨道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在短暂的人生舞台上表演得有声有色,如何在平凡的背景下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 
而盲目地生活永远都只会走进死胡同,没有目的的航行只能导致搁浅或撞礁的结果,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向“他们”一样生活,活得自我,活得自信,活得出色,活得精彩!苟能如此,就不枉费作者的一片心血了。 
文泉杰 郑国明     
像诗人一样浪漫     
你想做一个诗人吗?你的回答或许充满犹豫。曾经我们都是诗人,而现在读诗的年代已经远去了。如果我再问你,你希望像诗人一样浪漫吗?你的回答将毫无疑问。我们并不都要做诗人,但我们都需要浪漫。浪漫是湖中的涟漪,是和煦的风,是流星,是花朵,是两个人的牵手,是一个人的远行……因为浪漫,我们的生活从此与众不同。     
多情自古伤离别     
唐朝的时候,泾县有个人叫汪伦,家道殷实,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公元755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中秋节后要到邻县宣城漫游,以诗会友。他便产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请李白到泾县来玩玩?这里山好水好酒也好,正适合这位大诗人的脾性。他当即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宣城去。李白在宣城遍访旧友新知,登上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建造的谢公楼,怀念他所钦佩的这位前辈诗人,日子倒也过得畅快。自从他受人排挤,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丢了翰林学士职位离开长安以后,十年来一直漫游江湖,感受着各地友人的热情温暖。这天,他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邀请他到泾县游览,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再看后面署名是汪伦,却从来不相识。不过,这些年来他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少了,他的态度向来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何况这位汪伦的信写得既热情又爽快,很合自己的心意,他便决定应邀前往。李白来到泾县西南的一个村子里,受到主人汪伦的盛情接待,还住在他的别墅里。宴席上,当李白提起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时,汪伦哈哈大笑说:“这里有十里桃花潭,是一条清秀美丽的河流,还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名字就叫万家酒店。”李白这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像诗人一样浪漫As Romantic As Poets笑一阵。汪伦邀集一些朋友,天天陪着李白观赏当地的山水胜景,备了家养家种的荤素菜肴以及好酒招待李白。李白在这里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兴致极高,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有《题汪伦别业二章》等名篇。过了些日子,李白向汪伦告别,要到别处去。开船时,汪伦带着一些朋友赶来,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一边高声唱着当地的民歌,热情地欢送客人。李白看到这种情景,感动极了,当场做了七绝一首赠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出汪伦对他的深厚友情,真挚自然,富有韵味。据说,汪伦的后代长期把这首诗当作宝贝一样珍藏着。多情自古伤离别,朋友之间总是不能长相厮守,离别才是人生的正题。俗语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面对离别,我们应该像诗人一样洒脱,把深深的情谊牢记于心,即使走遍海角天涯,朋友永远都是朋友。友情似水,淡而绵长。纯洁的友情,给予心灵无数的感动和安慰。即使长久的分离,天涯海角的相隔,也会感到对方深刻而清晰的存在。友情如泉,清冽酣醇,美得如同一坛千年陈酿,开盖就可闻到沁人心脾的酒香,令人心旌摇荡。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涵盖了你我,涵盖了宇宙。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尽了友情,道尽了宽慰。友情似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在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这首纳兰性德的词,让人深有感触。“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朋友相遇,自然慷慨高歌,载歌载舞,只是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再加上英杰落寞,只有互相宽慰,这样的友情就像如水的月光那般皎洁。朋友就是这样,在你落魄的时候会鼓励你,在你得意的时候会警醒你。要是有相同的经历,坎坷,落寞,孤寂,还会彼此产生共鸣,相互慰藉。有时会借一杯酒,或一根烟,或默默地注视。朋友不需多,一知己足矣。知己是朋友中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无怨无悔的付出,一种披肝沥胆的诚恳,一种不加掩饰的坦荡。友情可以是平淡的,却是真实的,是心底最深处情感的迸发。友情似水,淡却含蓄,天长地久。     
胸襟豁达为人淡泊     
唐代诗人刘禹锡性格耿直,经常因为直言相谏而得罪权贵,但他从不在意。永贞元年,刚刚即位的唐顺宗任用王叔文进行社会改革,引起宦反对,被迫退位。宦官拥其长子李纯为宪宗,并贬逐王叔文。刘禹锡因与改革派合作,也被先后贬至连州、朗州。十年后,当朝宰相赏识他的才干,召他回到长安。刘禹锡回长安后,听说长安朱雀街旁崇业坊有一座玄都观,观内道士种植许多桃树,桃花盛开如云霞,于是便去观赏,并写了一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题中的诸君子,指的是和刘禹锡一起被贬又同时被召回长安的朋友柳宗元、韩泰、韩哗、陈谏四人。字面的意思是:长安大街上车马扬起的飞尘扑面而来,没有人不是说刚看完花回来的。玄都观里有上千棵桃树,都是刘禹锡贬官出长安后栽的。其实,从“戏赠”的“戏”字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有另一层含义的,诗的后两句是讽刺当朝众多的现任大官,说他们都是诗人遭贬后被提拔出的谄媚之臣。因为这首诗,权贵们大为恼火,于是刘禹锡又被贬到播州。当时,播州是最边远荒僻的地区,可见权贵们的怨恨有多深。后来因朋友柳宗元、裴度的帮忙,加上他有年老的母亲,于是便改为连州刺史。14年以后,即唐文宗大和二年,由于裴度向文宗推荐,刘禹锡才又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官职。这年三月,刘禹锡又一次到玄都观来,但这时的景象已与14年前不同了。满院云霞般的桃树已荡然无存,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动。刘禹锡想到自己两次被贬又两次召回的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写诗抒怀: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它也有深一层的含义。诗人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局变换如此莫测,那些一度得宠不可一世的权臣们都垮台了,但是坚持正义的“刘郎”却又回来了。可见争名逐利不过是过眼云烟,胸襟豁达,为人要有几分淡泊,才能笑到最后,做最后的胜利者。做人要有几分淡泊的心态,不然,欲望会让你痛苦不堪。人生贵在淡泊,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一生心中都在向往或是操守着淡泊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凭着淡泊,颜回成了千古安贫乐道的典范;钱钟书学富五车,闭门谢客,静心于书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留下旷世名篇;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国画巨擘。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然,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珍惜眼前,从不好高骛远。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平淡中充实自己。拥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没有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趋本逐利时自己仍然保持恬静。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守住一份简朴,不显山露水;认识生命的无常,时刻保持一种既不留恋过去,又不期待未来的心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天使能够飞翔,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很轻。走一程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其实幸福离你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淡泊人生,并非消极逃避,也非看破红尘,甘于沉沦。淡泊是一种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没有极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平常岁月,拥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现实主义的逃避者,而是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有进有退,有荣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谷。如果认识到了平淡是真的道理,在任何时候就能保持心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选择。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历程的潮涨潮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悟透了其中的道理,便会豁然开朗。     
活出你的个性     
唐朝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奉唐玄宗诏令来到长安,被封为翰林待诏,成了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第二年春天,兴庆宫沉香亭畔的牡丹花逢时盛开,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摆起酒席,观赏名花。乐官李龟年拿起檀板刚要开腔歌唱,唐玄宗止住他说:“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用旧词章呢!”遂命小太监赶紧把李白召进宫来,写作新歌词。李龟年和小太监到处去找,好不容易在长安的一个酒家里找到李白,那时他正和一些诗友饮酒论诗,已经醉了。李白被扶到沉香亭,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尚未告终。待到舞曲终了,唐玄宗笑着把刚才的意思告诉李白,他便执笔思索起来。一会儿,三首《清平调词》写出来了。第一首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唐玄宗和杨贵妃读了都极口赞好,尤其是诗中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更加觉得高兴。他们继续读第二首: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最后一首,是正面写人又写花: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杨贵妃天生丽质,经过李白这三首诗的赞扬,就变成国色天香更加艳丽了。这使她非常快乐,常常吟哦这三首诗。可是有人却不快乐,近侍太监高力士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不久前李白起草一份重要文书时,曾经乘着酒兴命高力士给他脱靴子,高力士认为这是奇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