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像他们一样生活 >

第13部分

像他们一样生活-第13部分

小说: 像他们一样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里的门廊上。画家一口答应了,不过却请富豪一年之后再来取画。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富豪再度跋山涉水,来到画家家里,问他的作品情况如何。画家不慌不忙地走到画架前,裁度大小适中的纸张,大笔一挥,才一晃眼的工夫,一条腾云驾雾的飞龙便跃然于纸上,神气活现,气势万千。富豪十分满意,笑得合不拢嘴,不过画家提出的报酬却令富豪一点也笑不出来了。富豪十分不悦地说:“你只花了几秒钟的时间,就轻而易举地把这幅画完成了,怎么好意思狮子大开口,提出这样的天价呢?”画家听了面不改色,只是微微一笑,然后推开另外一间画室的门。只见那间画室的每个角落都堆满了纸,每一张纸都画满了龙,有龙头、龙尾、龙眼睛,甚至有龙身上的鳞片,每一部分无不细细揣摩,可见他所花费的心血相当多。画家说:“你现在所看见的那条龙,是我花了一整年的时间,苦心练习才研究出来的,用这样的价钱来换我一整年的时间和精力,应该不算太过分吧!”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宝剑锋从磨砺出。磨难是人生的一种财富,不经历风雨就见不到色彩斑斓的彩虹。人活世上,最大的愿望,莫过于人生之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然而,大千世界,经历各异,幸福、欢乐、艰辛、苦涩……而其中最能磨炼人、考验人的,当属磨难。就人生而言,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因此,认真地活在当下,无须去仰望顺境中的人生,那样的生活的确是少了一些艰辛和磨难,但当年老回首时,又何尝不感到单调而无味呢?那时,又有谁不希望能在逆境中体味五彩的人生?要做主动迎接磨难的人,只有这样在忍受磨难的痛苦时,内心才是坦然的。磨难能使人优秀。若想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难免要经历磨难的考验。人生多磨难,逆风逆水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又一道,一程又一程,人生因此而得饱满,岁月因此而得滋味。人生道路上的磨难就像一个大熔炉,对于那些意志坚强,迎难而上的人来说终会被磨难炼成一块好钢;而对于那些意志薄弱,经不起打击的人来说,在磨难面前则会不知所措。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磨难,没有在磨难中成长的人是难以抵挡住那些寒流的。《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磨难源于外界,只要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就完全可以战胜挫折、摆脱困境、超越困境。人的能力虽然有大小,天分有高低,生活的环境有优劣,但只要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惜时如金,辛勤耕耘,定会成就一番事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磨难将你的人生意志砥砺得更加顽强,有了一次次的磨炼,你就会增加一份战胜凄风苦雨、冷霜冰的信心,去创造你的价值,辉煌你的人生。磨难使你认识了真正的人生,没有磨难的人生,是空白的人生。磨难以它的冷峻和残酷,使强者的命运得以升华,使之睿智、深邃、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硕果累累……     
心中要装一颗平常心     
有一间画廊的主人,请两位当地著名的画家各画一幅以“风雨中的宁静”为主题的作品,并为他们选定同一天在画廊中展示、拍卖。展示的当天,两位画家各自带着自己的作品,自信满怀地来到画廊。第一位画家的作品,是以远山之间的湖泊作为背景的主题,湖面如镜,整幅画呈现出风平浪静的景致。在介绍画中意境的时候,他颇为得意地说:“你们看!多么宁静的湖泊啊!湖面连个涟漪都没有,蝴蝶也停在湖边上静止不动,没有风也没有雨,完全远离尘嚣,呈现出来的正是安宁与平静!”另外一位画家的作品,则大异其趣,是以奔腾的瀑布为主题,瀑布非常湍急地流泻,水花四溅。瀑布旁生长着一棵小灌木,树枝弯曲得都快点到了水面,然而就在这棵树上,画家加了一个小鸟巢。鸟巢虽然都浸得湿透了,看起来似乎非常危险,但再仔细一看,却可以发现鸟巢中,竟然还有几只刚出生的小知更鸟。这时,第一个画家揶揄地说:“这幅画动态十足,我几乎可以听到瀑布急流的声音!”第二个画家听了之后,不慌不忙地笑着说:“您再仔细地看一看吧!有没有发现鸟巢中的小知更鸟啊?它们可是正在安详地睡觉,一点也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啊!”最后,观众们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位画家的作品只能叫做静止,后者才是真正的宁静。”人生的境界是有差别的,无论是静止还是宁静,归根结底是心境的问题。王维有一首诗云:“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自古以来,人们认为静的极致就隐藏在动中。做人也是这样,眼前浮云涌动,心里要装一颗平常心,要以静的心态俯视周遭变幻万千的世事。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所遇世界,自然会少了许多烦恼。平和的心态对于有志成就大事的人是必不可少的。平常人的平淡,虽不是人生旋律中的精彩华章,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底色。在现实生活里,平淡总是多于辉煌。谁能善待平淡,谁就能把握住生活的真谛。当机会来临时,才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常谓“平常心是道”,真要懂得这“平常心”,却非常之难。佛家说得很明白,“参禅悟道,无门可入,一旦真入,只得平常。”想来想去,岁月流逝,平常心不可得,反添若干烦恼。追求成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失败了也要随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大彻大悟。记得林语堂先生有文:“一个强烈的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这是对平常心精辟的解释。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说:“井边的牵牛花缠住我的木桶,我借水喝。”为了珍惜一个弱小的生命,宁愿去借水喝,如果没有一颗悲悯的平常心,是难以做到的。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领悟,一切烦恼困顿,均可弃之流水,领悟生命的真谛,知晓弥足珍贵,就会以一颗宁静的心态善待一切,平常心是一种境界,一切从生命出发,一面对生命尽心呵护,一面又悉心体验,对人宽容平和,随方就圆。平常心不仅使人具有大海一样的气度,还使人稳重如山,狂风暴雨之中,惊涛骇浪,松林翻滚,可大海深处平静如昨,山岿然不动,以如此胸怀去实践人生,就无所畏惧,对困难也决不退避。     
亲情的感染最深刻     
15世纪时,在纽伦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户姓杜勒的人家。这户人家有18个孩子,所以当金匠的父亲几乎得不眠不休地工作,才能让全家人获得温饱。尽管家境如此贫困,但是杜勒家最年长的两兄弟却都渴望当个艺术家。他们都很清楚,父亲在经济上绝对没有办法提供他们到纽伦堡的艺术学校去学画费用,要想学画,他们两人只能靠自己想办法。兄弟两人经过无数次的讨论之后,最后选择以掷硬币的方式来决定谁先去学画。他们是这么计划的:输的人要到矿场去工作四年,用他的收入供给到纽伦堡上学的兄弟;而获胜的人则可以在纽伦堡读四年书,然后再用他卖出作品的收入,支持另外一个兄弟上学。在一个星期天,做完礼拜之后,兄弟两人掷了硬币,结果是阿尔勃勒希特赢了。于是,阿尔勃勒希特便高高兴兴地离家到纽伦堡上学,另一个兄弟艾伯特则先到矿场去工作,并且往后的四年都必须资助阿尔勃勒希特。阿尔勃勒希特的才华很快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纽伦堡大学毕业时,他的作品已经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为了庆祝阿尔勃勒希特衣锦还乡,杜勒一家准备了丰盛的大餐欢迎他回来。在餐桌上,阿尔勃勒希特对艾伯特说:“现在,艾伯特,你可以去纽伦堡实现你的梦想了,今后轮到我照顾你了。”谁知,听到这些话的艾伯特,泪水缓缓地从脸颊流下,哽咽着说:“已经不可能了。”原来,这四年粗重的矿工生活使艾伯特的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每根手指至少都骨折过一次,现在更受到关节炎的折磨,他连拿酒杯都很困难了,更不用说拿笔在画布上画出精致的线条了。对艾伯特来说,自己的梦想已经不可能实现了。阿尔勃勒希特知道后,忍不住捧着艾伯特的双手痛哭失声。为了报答艾伯特的牺牲,阿尔勃勒希特便将艾伯特那双饱经磨难的手用心地画了下来,而这幅画,也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杰作——《手》。人们常常探究,归宿是什么?是河流最终要流向的地方吗?是鸟儿倦飞知返的巢吗?是人类“田园将芜胡不归”的田园吗?归宿,是世间万物最终选择的精神栖居。人生如河,无论波涛汹涌,还是细水默默,最终都要回归大海的怀抱。海纳百川,不仅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召唤,向着那在外流浪的子女。 
财富和名誉都是虚幻的,对人只是暂时的眷顾,唯有亲情,才是真切的,终一生都会伴你左右,安慰你,温暖你,甚至于当你离去后,还把亲人们的思念捎给你。亲情的归宿是永恒的,没有山川阻隔,没有阴阳界别,没有松懈或是减少的时候,除非是你自己割断了亲情的脉搏,自作隔膜。有亲情就有牵挂,亲情和牵挂就像一对孪生姊妹,形影不离。我们时刻不停的奔向亲情的归宿,途中充满了牵挂。牵挂是美丽的情愫,缠绵而悠远,强烈而执著。如果没有牵挂,怎能有值得回味的亲情的深刻内涵?如果没有牵挂,怎能体现对亲人无微不至的关切和爱护?牵挂是设身处地地捧出自己的爱心,同自己的亲人一起面对生活赋予的一切伤痛。这样,牵挂同样成为一种力量,激励别人,温暖自己。也许,你已习惯了闲云野鹤般的悠闲度日,忘却了牵挂。但外面细微的风吹草动都会拨动你的内心情愫,让你再一次牵肠挂肚起来。心里装着亲情的人,永远不会感到冷漠和凄凉,由亲情而产生的温暖和热情始终保护着你,抵抗风雨,度过艰辛,也只有亲情才能成为你的归宿,一个没有尘滓,纯净无邪的精神栖居!     
人生难得是糊涂     
郑板桥在潍县做官的时候题过几幅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这一块。据考,“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那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因盘桓至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间的茅屋里。茅屋的主人是一个儒雅的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在室中陈列了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使板桥眼界大开。老人请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台的背面。板桥以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因砚台过于巨大,尚有余地。板桥说老先生应写一段跋语,老人提笔便下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也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退隐的官员,细谈之下,方知原委。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看到砚台上还有余地,便也补写上一段:“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报也。”这就是“难得糊涂”的由来。细细想来,“难得糊涂”是一剂处世药方,直切人生的命脉,不但除去了心中的滞障,还可临风吟唱、拈花微笑。人生在世,智总觉短、计总觉穷,纷纷扰扰、热热闹闹在眼,又有几人能看清?糊涂之理正是一种随方就圆、游刃有余的人生智慧。于狭窄处退一步,糊涂一事便开拓出人生的宽境;遇崎岖时让三分,糊涂一时便踏上了人生的坦途。于是,糊涂成了人生的润滑剂,智者抽身来去出世入世,均通达无碍了。糊涂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韬光养晦的智慧和世故。当人处在某种险恶的形势下,而又对这种形势无可奈何时,糊涂的智慧,可以起到一种应付时局、摆脱困厄的作用。《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阮籍很有才气,名声又大,因为处在曹氏与司马氏政治角逐的“夹缝”中,所以做人说话都很难,于是就“酣饮为常”。醉而糊涂,即为阮籍面世的手段和智慧。糊涂之所以难得,还在于它是一种超越。这里的糊涂已不再是词语意义上的糊涂了。它是超越了无奈、痛苦、世俗、功利之后,所达到的一种虚静、淡泊的心灵状态。它的意思相当于陶渊明《归田园居》诗中“拙”的含义。陶诗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这里的“拙”,是不适“俗韵”的朴拙和真纯,是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体现。“糊涂”就是“拙”。从这个意义上说,难得糊涂就是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超越境界。人要聪明不容易,那是需要天资的。要做到糊涂更难,需要的不光是聪明的天资,还需要恬淡隐忍的胸怀,需要参悟哲理的慧根,是需要大智慧的。正如智谋过人的刘伯温所言:“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矣!”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不作计较,在细小问题上不纠缠不休,对不便回答的问题佯作不懂,对危害自身的询问假作不知,以理智的“糊涂”化险为夷,以聪明的“糊涂”平息可能发生的种种矛盾,这样才是“大智”。日本有句格言“雄辩是银,沉默是金。”其意是当别人情绪激动时,你显得沉默,心胸豁达,宽宏大度,这比黄金还贵重,其结果必然是“心静则体安”。“难得糊涂”是哲人面对芸芸众生的执迷而发的机言智语,犹如禅宗的偈语,需要用心体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一味去争,要学会放下,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