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像他们一样生活 >

第27部分

像他们一样生活-第27部分

小说: 像他们一样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个鼠目寸光,谁是大智慧谁是小聪明,读者心中了然。有时候,真为古人的生存哲学深感折服。因此,现代的人,要克制欲望,返璞归真,做大自然的孩子。做大自然的孩子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孩子对于父母是依恋和倚靠的,虽然也有索取,但毕竟是父母所能承担的,不存在枯竭或是毁灭的问题。但人之于自然,情形完全不同。人类欲壑难填,贪念难遏,依赖自然却不懂得珍惜,对自然的摧毁和破坏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做孩子,尤其是做大自然的孩子,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巨大的牺牲。要知道,在现实中唯独你一人做了自然的孩子是违背潮流的,不会被大众所接受,因为他们还要破坏,还要索取,没有尽头。你的力量弱小,想要阻止或是抵抗,结果只有一个——失败,你畏不畏惧?可是,即使你被贪婪的人们抛弃了,即使你被他们冷眼相看,你也不要失落和丧气,大自然不会辜负你的牺牲和勇气,她会补偿你,抚慰你,亲近你。当你疲惫的时候,她会用宜人的景色让你轻松;当你失意的时候,她会用独特而微妙的景观令你鼓舞;当你老去的时候,她会默默地陪伴你让你不至于孤寂清冷。大山是稳重而深沉的,像一位仁者,胸怀广大,言寡而德厚。当你困于人生的歧途,没有勇气,丧失进取,浮气盈胸,头脑混沌的时候,若你是大自然的孩子,信仰了大自然的宗教,大自然会启发你,要像大山一样!把丰富的内涵和持久的坚韧装在心胸,不必在意山峰间的云雾缭绕,因为那些是浮动的,没有根基,终要消散,只有自身才是沉淀的智慧,凝结的坚毅。听了这些,你还会浮躁吗?只要你做了大自然的孩子,花花草草,鸟鸟燕燕,风雨雷电,阴晴明晦,四时之变,春花秋月,江河湖海……无不给你生命的启迪,让你的生活如沐春风。做大自然的孩子,就要把心交给她。那样,她也会把心交给你。信仰自然就是自我的拯救。     
寻找诗意的栖居     
中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一条河。河面很宽,水流缓慢,宛如一条沉静的玉带。尤其是太阳落山的时候,晚霞弥漫,河水金波粼粼,美不胜收。偶尔,还可见三三两两的渔船,船头傲立着水鸟,船家荡着船桨,嘴里打着号子,时不时从水面飘来阵阵爽朗的笑声。河两岸是密密的树林,也没有什么名贵的树种,不过是些垂柳、杨、槐罢了。但夏秋两季却也美得宜人。夏天,滦河暴涨,两岸一片葱茏,纵有再大的暑气,也是凉爽得很。清风徐来,小鸟鸣啭,生机盎然。秋天,水落石出,两岸落叶缤纷,萧索中别有意味。金风西来,水波微漾,林叶哗哗。学校里的学生一有机会便到树林里来。他们喜欢这里的氛围,氤氲着诗意,更喜欢长时间地独处这里,到处都是自然的风景,不会迷乱,亦不会疲惫。岸边,就是同学们诗意的栖居。放学后,同学们常常跑到这里,从书包中掏出期待已久的唐人绝句,伴着涓涓的河水和脉脉的林风,美美地读起来。四周除了天籁,便再没有别的声响。唐人的诗句怎么读都读不完,总有流泻不尽的意境。但在车马喧豗的街市,心灵怎能和诗的意境相融?在浮金躁银的世俗中,诗的美怎样才能显露?只有坐在林间,看眼前的水涨潮落,听耳畔的鸟喧蛩鸣,心才静得下来。李白有一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课堂上读,总觉得没什么意趣,一个人不去做什么正经事,独对青山是什么意思?但在河畔林间再读时,感受迥然。诗人彼时彼刻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怀?山林间的鸟儿们都高高地远飞了,没留下一丝的迹痕,哪怕是一丝婉转的鸣叫。抬头只看见飘荡的白云,悠悠来,悠悠去,闲适地俯视着人间宇宙,唯有一朵,纵怎样地闲适,也掩不住寂寥。诗人对于白云飞鸟,似乎有些麻木,也许是深深的落寞,孤寂,心中感慨万千,惆怅倍然,想从前往事,一场大梦。走着,喟叹着,抬头看见敬亭山巍然傲立,也许只有它才最懂人的心思,要不然为什么无论怎样的伤怀,它依然淡然于胸?诗人找到了自己的栖居之处,敬亭山,才是真正的知己,于是开始相看两不厌,开始沉醉,开始微笑……其实,每个人每个时刻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因为只有它才可以收容漂泊的心灵。人或失意或惆怅或落魄,总要有归宿,有倾诉和释放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不寻常的,被称作诗意的栖居。后来到了南宋的时候,有个叫辛弃疾的词人,是志在恢复中原的爱国将领,但长年不得志,自己挽救神州陆沉的计策不被重视,终日怅然,后又被贬到江南,植篱种菊,事稼农桑。辛弃疾曾发出过这样痛心疾首的呼喊:“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但任是怎样的奔走呼告,终其一生,也没人领会。于是,他失望,开始纵情山水,终于在山水间找到知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大概只有山水自然才是我们的栖居。苏东坡有阕《定风波》云:“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故乡。”诚然,此心安处就是所谓的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栖居,须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得心灵的安顿。就好比一个人,汲汲于富贵,切切于名禄,怎可能出离尘世而寻幽独?又好比一匹马,被拴上了枷锁车套,只有一味地卖力奔驰,哪有机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生命?要有自己诗意的栖居,就不要受拘于外物。外物总是短暂而易腐朽的,而生命灵魂才是永恒。怎能让短暂的腐朽妨害对于永恒生命的思索?其实,拥有自己的栖居是幸福的,在那里可以把自己审视,把自己消融,与那静谧的空间,与那温馨的风景。那里有深沉的思虑,有清醒的自省,生命的滋润,也可得启迪!     
时时自省,完善自我     
中世纪的时候,在欧洲的一些国家,谁要是有了过错,便跑到神甫那里去告罪,祈求神的宽容。在教堂,神甫藏在一个塔一样的木质屏风里,代表神聆听告罪人的忏悔。告罪人按照某种信仰礼仪,跪在屏风的前面,把自己的罪过用懊悔的语言向神倾诉,求得宽宥。神甫会根据不同的情形,拯救不同的灵魂。告罪人得到了“神”的宽容,便会深深地感恩,开始一个新我。解析这样告罪和忏悔,使人领悟到,那是告罪人的一种解脱和自赎。也许,他只是把心底的话在无人的地方说与自己听,因为他并不知道屏风后面还有一位代表上帝而存在的神甫。但是,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他便可以卸去因罪过而产生的笼罩在心里的阴霾和包袱,重新做人。忏悔就是结束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自省是没有国界的,基督教义里有忏悔和救赎,儒家也有自省。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家境贫苦,以砍柴种地为生。不过他很受孔夫子的赏识,孔子把中庸之道的精髓传授给了他。他在儒家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孟子不过是他的一个再传弟子。曾子为人内向,貌似迟钝,但忠厚老实,处事谨慎,尤其是他的孝心,有口皆碑。他曾言: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慎而无咎。他还认为贤士要以弘扬仁道为己任,不要怕牺牲。就是这样一个道德高尚、美玉无瑕的人,还要口口声声地谆告人们:吾日三省吾身。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有没有这样那样的过失,怎样提高自己的修养,怎样丰润自己的心灵,全无所知。麻木、堕落、低迷、衰弱,都成了你的兄弟连,可悲可叹!人要自省。每天都要有独处的时间,好好地研究自己。人是最复杂的,自己就更难加以剖析,如果真能做到解剖自己,把自己认识得清清楚楚的,可谓圣人矣!虽然做不了圣人,但可以深刻地认识自己。希腊有个神庙,上面写着:人啊,认识你自己!可见从古至今,人类从没有放弃过对于自己的研究。自省是自我的发觉也是自我的救赎,这和基督教的忏悔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面对自己,一个面对上帝。但殊途同归,一样的道理。忏悔也好,自省也罢,总归是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寄托,不至于漂泊浪荡。每天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便不会失落,而是有所收获。时时自省,不仅让心灵得以寄托,还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操守,像隐士一样,人格操守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是不注重人格的操守,隐居也便失去了任何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振学。高标处世低调做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2。林少波。我的人生我做主。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李丹。做人做事有窍门。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4。吕叔春。做人做事36字诀。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 
5。东篱子。做人先做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全书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