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高考状元学习法 >

第10部分

高考状元学习法-第10部分

小说: 高考状元学习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说我的作文成绩,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半期死活提高不上去,我想了很多办法,读了很多指导作文的书,也读了许多高考范文,还读了许多名家散文、诗歌,统统没用或者见效甚微,60分的作文老是拿个四十五六分。在高三下半期我只用了四周就迅速提高到保证每次拿52分以上。方法很简单,我把我最喜欢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阳关雪、洞庭湖、废墟、柳候祠以及其他一些写得好的段子背了一遍。就这么两周的功夫,比你费尽心思去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评分标准、老师的判卷心理都要有用得多。

最费力的方法就是最省力的方法。

最慢的方法就是最快的方法。

最笨的方法就是最聪明的方法。

——这就是学习的辩证法。

如果你觉得你已经和成绩好的同学拉开了距离或者感到时间紧张了,一定要认真体会这几句话。

很多人将英语听力视为畏途,不管怎么练,就是上不去。可是有一个人,一点都不懂英语、通过自学,一年以后就成为英语翻译。这个人就北京逆向英语学校的校长钟道隆先生,这个速度可以算是神速,应该说已经逼近了一个中国人学习英语速度的极限了吧,那么他如此速成的秘诀是什么呢?也是用的“笨”办法,他从最简单的ABC开始,听任何听力材料都要坚持把内容用笔写出来。第一遍听不懂听第二遍,第二遍听不懂听第三遍,就这么反复地听,直到能把每一个单词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为止。一年下来,听完的磁带放了一箱子。有很多同学是什么时候练听力的呢?睡觉的时候,特别是在宿舍里,带上耳机还可以屏蔽室友的高谈阔论。刚开始的时候还能马马虎虎地听懂一两句,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什么也不知道了,然后把耳机一关,睡得还挺快,听力材料成了催眠材料了。有的人一学期下来还是在听那一盘磁带,有的人走马灯似地换,什么原声电影、美国之音、疯狂英语,全都“睡”过一遍了。两三年下来,随便拿出一盘他听过的带子,还是一句话也听不懂,到了考场上还是听得一头雾水。这样的同学想节约时间,实际上却大大地浪费了时间,想在“不知不觉”间把听力搞上去,结果却养成了一听见说英语就想睡觉的习惯,这才真正叫得不偿失呢。

所以,要想练好听力,就要每天拿出专门的时间,一心一意地听,哪怕有一个单词没有听懂,也不能算听“过”了。这个方法,刚开始的时间会很慢,很烦人,但只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总会先慢后快,进步惊人的。就像钟道隆用这样迟钝的方法一年就听完了一大箱子磁带,诸位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还不说听懂,写下来有完完整整地听过的英语磁带有没有超过一百盘的。你们比比看,到头来到底是谁的速度快,谁的效率高?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把英语学好的例子,大家知道托福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总分640,上600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有个人想考托福,但他英语水平一直很差,那他怎么学呢?他花了一年时间,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的所有课文背了个滚瓜烂熟。你随便抽哪一课,比如说第12课,不用说课文的标题,他就能一字不漏毫不停顿地背出来。然后去考托福就考了630多分。后来到美国留学,美国的教授第一次给大家布置作业叫大家交一篇论文。他很快就写了一篇交上去了。过了一天,教授叫他到办公室去,然后把他的论文拿出来说你这篇文章是不是抄的。他说不是。教授说不可能,这样文笔流畅的文章就是一直在美国读书的大学生也写不出来,你刚到美国不到一个月,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说实话,这个教授也蛮不讲理,明显有歧视中国留学生的意思,你怀疑人家的文章是抄的,你得找到证据呀。这倒好,举证责任倒置,叫人家证明为什么不是抄的,不过这也跟咱们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关,中国人考托福考GRE的分数世界第一,但很多人到了美国连日常交谈都很困难。

这个人这时候怎么办呢?他说,好,我证明给你看不是。他就把新概念拿来递给这个教授,然后就从第一课开始背,果然一字不差。还背了不到六课,这个教授就哭了起来。这个教授为什么哭啊?是不是因为发现自己冤枉了好人而良心发现?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因素在里边。不过教授自己解释说,我想到新概念里面这么好的文章,没有一个美国学生背过,却被一个中国学生背了,让我很难受。不管他这种难受是出于什么心理吧,反正他不会再怀疑这个学生的文章是抄的了,也不敢再随便歧视中国学生了。

 

学习重要在“悟”



正如本书开篇所言,学习讲究的是一种素质,而不是某种方法。方法可以因人而异、千变万化,素质则可谓万变不离其宗。现在讲学习方法的书很多,大部分都是很好的方法,但是那么多书、那么多人看了,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受益了呢?不得而知。或者说,同样的方法,为什么有人能够通过它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而有的人却毫无起色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无论什么好方法,拿过来用,都必须能够发挥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天一天坚持不懈地去做。将一点一点的努力汇聚起来,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佛教的分支禅宗有一个很著名的教义:“悟”。认为修道者经过长时间的苦修;会在某一个时间突然“开悟”;一下子明白人生和世界的终极真理。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说是一个和尚;修道修了很久都不能开悟;心中特别烦闷;终日郁郁不乐。有一天;他一边走路一边想:“我怎么就悟不了呢·是不是没有这个天份·”不知不觉走上了一个独木桥;突然脚下一滑;“咚”的一下掉进河里;被冷水一激;顿时恍然大悟;还立刻做了一首偈子: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日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他到底悟了什么;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永远无法得知了。不过;多年的修行;至此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也确实令人替他高兴。“悟”固然需要一定的机缘巧合;但却是跟平时的苦修分不开的。禅宗有云:“人人心中皆有佛。”所以每个人都能够悟道;但是必须经过长期的修行。所谓的机缘;虽然有一定的巧合成分;但总有一天会到来。

新东方副校长、著名英语教学专家江博曾经发明了一个学习英语听力的方法,叫做“黄昏顿悟法”。他说他以前在大学练习英语听力的时候,每天都反反复复听大量的英语材料,但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努力,听力水平还是提不高,心中十分苦恼。一天,那是一个黄昏,晚霞满天,他一个人在一个湖边戴着耳机边走边听英语。这时,突然迎面走来一个美丽的白衣少女,她是那么美丽动人,害得我们这位一心求学的江同学顿时忘记了耳中的英语,呆呆地看着这位白衣少女,遐想万千,一直目送她离去,直到消失在满天的晚霞中,过了好久才回过神来。这时,他突然发现,耳边的英语竟然是如此清晰,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这是一个十分罗曼蒂克的故事,实际上,这也就是学习中的“悟”。那个少女的出现是个偶然事件,但是有了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必然会有那么一个偶然事件,会让你突然之间“开窍”,好像昏睡了数百年突然醒来一样,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即使遇不到白衣少女,说不定会遇到红衣少女、紫衣少女。禅宗有一个宗派叫“临济宗”,就是它的创始人临济义玄擅长于在弟子经过长期修行之后,选择机缘突然冷不防对他大喝一声,经过这么一吓,他就能够“悟”了。还有一个宗派“德山宗”更猛,不用喝,突然当头一棒敲下来,也能让人开悟。于是有了“德山棒、临济喝”之说,所谓“当头棒喝”就是由此而来。总之方法是很多的,关键不在于能否遇到什么少女,而在于多年的积累的突然爆发。也许有一天,就是你平时非常讨厌的英语老师突然对你大喝一声,你就觉得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所以,有很多同学曾经这样向我抱怨,说:“有一段时间我真的很努力学习,可是学习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这是怎么回事?”我就可以用“悟”的思想来回答,说得学术化一点就是“学习进步的阶梯型曲线”。

什么叫“学习进步的阶梯型曲线”呢?就是说我们的学习也有类似“悟”的道理。这个所谓的“悟”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学习进步的阶梯——当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阶梯。只要平时多努力;坚持下来了;总有一天会实现成绩的飞跃。学习的进步与努力时间的长短,并不是严格的比例关系,比如,你上次考试考了90分,不会说你努力学习一天,就能考91,两天,92,一周,97,一个月120——没有这么严格的正比关系,而是体现为一种阶段性的进步。这种阶段大概是20分左右。你上次考了90分,努力了一周、一个月,但是你的水平仍然会处在80~100这个分数阶段,在这个阶段内考出任何分数都是很正常的。所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下一次考试可能略有进步,可能没有变化,甚至略有退步,都是很正常,不能借此说明努力没有用。实际上,你的成绩正在80~100这个阶梯上水平向前运动,可能再努力一个月,你就可以跨越这个阶梯,达到下一个20分的阶梯。你会突然发现,从此以后,你的成绩再难下110了——这正是你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结果。所以,对学习来讲,坚持就是胜利、胜利还要坚持,这是压倒一切的真理。在你最痛苦、感到最没有希望的时候,一定要想想这个学习进步的阶梯型曲线,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直到实现成绩的阶段性突破。这也正是“悟”的一种体现。

 



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1.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美国前任国务卿鲍威尔这样总结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你不可能同时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我认为是极为明智的。如果你希望和每一个人都搞好关系,最后你付出了很多时间去给别人帮忙,不欣赏你的人仍旧不欣赏你。我觉得一个人只要做到:有几个很好的朋友,大部分人都很欣赏你,很少或基本上没有人讨厌你,你的为人处世就算是很成功了。

那么,我不妨再把人性说得险恶一些,以前不知在哪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这样:“有些人是这样,你帮了他十次忙,九次成功了,有一次没帮好,他就记你这一次,你费了那么多力,最后还是得罪了他。”这句话也许有点恶毒,不过,世界上确实有不少人,你越是努力和他结交,努力给他帮忙,他越是不把你放在眼里。反之,如果你认真学习工作,在学习上在工作中做出成绩了,又不狂妄自大,自然能赢得别人的敬重。

把事情做好的方法有很多,但首要的一条就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因为这不可能,也没必要。

2.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

莎士比亚曾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

赞美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对他人真诚的赞美,正如沙漠中的甘泉一样让人的心灵受到滋润。而当你赞美他人的时候,别人也就会在乎你存在的价值,你对他人的赞美也让你获得一种不容易获得的成就感。在由衷的赞美给对方带来愉快以及被肯定的满足的时候,你也十分难得地分享了一份喜悦和生活的乐趣。

当然,仅仅赞美是不够的,你的赞美还必须是真诚的。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张的赞美,真诚,而不是虚伪的赞美。毫无根据的夸奖,会让人产生你在拍马屁或者说至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且,实际上,对于那些喜欢别人过分的夸奖的人,也未必适合和他做朋友。只有当你真地发现了别人身上的某些优点的时候,你才把它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这种优点并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一些细微处的赞赏可能更能感动别人。比如你发现对方今天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那就请立刻告诉她:“你今天这身衣服真好看。”

请记住,如果你突然发现了别人的某些优点,那么不要犹豫,请立刻告诉他。没有比这个更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了。

3.每个人都有优点

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得说不出话)。于是苏轼很得意地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多半是好事者的编造,但其中的道理却十分深刻: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必然心胸广阔,老是看到别人缺点的人,往往心理阴暗。

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正如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一样。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既可以使自己心情愉快,也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要想让别人欣赏你的优点吗?那就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吧。

4.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我在法学院念本科的时候,选修了一门“法律诊所”的课。在课堂上,老师引导我们玩了一个叫“红蓝选择”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1)把我们30人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占据一间教室,互相之间不能沟通;

(2)两个组各自做出“红”或“蓝”的选择,两组都选“红”,则双方都得0分,两组都选“蓝”,则双方都得-1分,一组选“红”另一组选“蓝”,则选“红”的一组得4分,选“蓝”的一组得-2分;

(3)每选择一次,由老师向双方公布结果,然后双方再选,总共可以选择十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