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高考状元学习法 >

第7部分

高考状元学习法-第7部分

小说: 高考状元学习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面咕噜咕噜往外冒水。然后对我们说:“明白了吧?就是这样挖的。”

大家一看,哇,原来挖井这么简单,于是自己也拿着铁锹找个地方猛挖一通,也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深坑出来,只是里边说什么也不冒水。大家挖得腰酸胳臂疼,却看不见一丁点水,想想自己的动作跟挖井高手没什么两样啊?于是得出一个结论:人家就是比我聪明。

解题的过程,并不等于思考的过程。就好像挖坑的过程,并不等于挖井的过程一样。这是我们很多人存在的认识误区。你向别人请教问题,他不仅给了你答案,还讲了一遍解题过程,这就好像他不仅让你看到水,还让你看到他在挖坑。但是,这并不是解题的核心,真正的核心他没有讲出来:为什么要在这里往下挖?

现在,我们总结出来解题的正确步骤如下:

第一,从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当中找出关键词,列举出来;

第二,从关键词展开联想,逐级扩散,尽可能把相关的知识点都想出来(横向思维)。

——当然,有的时候你还没有想多少点,就已经发现哪里有水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跳过这一步,直接向下深挖(纵向思维);

第三步,逐一思考,逐一排除,最后找到解题的思维路径(纵向思维)。

除了作文题和单纯考记忆的题目(比如默写古诗词、选择符合汉语意思的英语单词)外,用这三个步骤,可以解决我们考试中遇到的任何一道题目。实际上,这三个步骤运用熟练之后,对我们写作文的时候选择创意、理清思路,以及背诵单词和英语课文也是很有帮助的。

有的时候情况会复杂一些,比如某些难题不仅要找到一个思路,还需要找到几个思路,并把它们结合起来。但原理是完全一样的,这个我们也会在后面再做深入介绍。

对于很多觉得自己思路不够清楚、做题的时候总是找不到方向的人来说,按照这三个步骤画图解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它有点像纠正驼背的“背背佳”,对于习惯于弯着背走路的人来说,刚开始穿肯定觉得特别扭,但久而久之,却能够把错误的习惯扭过来。一旦形成了挺胸抬头走路的新习惯,也就不必再穿了。等你真正养成新的思维习惯之后,也就不用画图,一看到一道题目,条件反射一样的就按照这个思路开始想问题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思维的效率大大提高,真正成了一个“聪明人”了。 




我让数学四年没及格过的学生及格了



2001年的寒假,我在读大二,决定春节不回家,在北京找份家教挣点钱,希望能把下学期的生活费用挣出来,减轻家里的负担。找家教的时候还挺紧张,因为一直都是当学生,还从来没有教过别人怎么学习,害怕教不好。后来通过家教公司找到了一份,学生叫张浩,父亲是一个处级干部,家庭条件是很不错的。他在清华附中念书,成绩是绝对的一塌糊涂,其中以数学最差,据他自己说从上初中以来还没有过及格的经历。我心想都差到这个地步了,估计也很难再教坏了,随便传他几招,提高一点应该没啥问题,就接了这个活。

第一天到他家里,父母都很热情,又是饮料又是水果地摆了一桌子,真正留给放书放作业本的地方反而没多少。张浩把门一关,就跟我闲聊起来,把他收藏的各种汽车模型拿出来给我欣赏,又给我讲在学校的各种奇闻轶事,说来说去,就是不和我谈学习。

听他高谈阔论了快一个小时,终于开始讲数学题,我一边讲他就一边趴在桌子上哼哼。讲了三道之后,他说:“好了,今天差不多了,我们先玩一会儿吧。”

然后他就打开电脑,缠着我陪他玩拳皇。我开始不愿意,他就和我讲价钱:“只玩十分钟好吧,然后就开始学习。”我心想第一天当家教,别把学生逼得太急,不然以后不配合我了,于是就硬着头皮陪他玩。这家伙学习不怎么样,玩游戏的水平确实一流,我一局也赢不了他。正在这个时候,门开了,他父亲走了进来,看见我们正在玩游戏,什么也没说,又出去了。但这已经足够让我尴尬了,坚持不再陪他玩,又开始讲题,他仍旧是趴在桌子上哼哼。

一个寒假下来,基本上把他的寒假作业数学题讲了一遍。他倒是都明白了,还把寒假作业拿出去给别的同学抄。等到开学考试,数学还是不及格,甚至比以前还要差一些。

我对此十分沮丧,觉得自己一个寒假的努力白费了,虽然家教钱一分不少地给了我,但我觉得对不起这个工资。他们家里好像还对我并没有丧失信心,开学之后仍然继续让我做家教。我也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辅导方法,觉得问题就出在讲题上——就像前面一章说的,讲题只是告诉了他我思考的结果,而没有教会他真正的解题方法。

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策略,那个时候我还远远没有总结出从简单学习、系统学习再到解题的“三步学习法”,但也知道必须先把基础知识学好、把思路理清楚了,才谈得上做题。于是他每天放学回家,我总是问他,今天有哪些知识觉得理解上有困难的。先把重难点给他讲清楚,然后我又帮他理一遍思路。像我自己在中学时候一样,也要求他画一幅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我先给他一步一步画出来,然后再另外拿出一张纸,把中心画在纸的中央,让他自己画,中途还不断地给他提醒。最后,我还会把课本和图都盖上,和他一起把知识结构回忆一遍。

直到他能够比较顺畅地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复述一遍的时候,我才给他讲题。那个时候还没有想到“关键词-联想”的这么规范的解题方式,我就给他打了一个比喻:“解题这个东西,就好像挖山洞。山的这边是题目的条件,另外一边是题目的问题。你从两头开始往中间挖,挖通了,这道题目也就解决了。所以做题的时候,先看问题,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东西?又从条件出发想一想,从这些已知的东西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这两个方面如果有接触的地方,就很有可能是解题思路。”

通过一道一道的例题,我反复向他灌输这种解题思想。就这样,只用了一个月,第一次月考,他告诉我他的数学成绩四年来终于及格了。等到学期末的时候,他的数学成绩在班上已经处于中等的水平。

我这套教学的过程其实很简单,也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在学校老师已经把知识讲过一遍了,我再给他讲一讲重难点,这是“简单学习”把握知识点的过程;第二步,通过画体系图的方法,把知识点过一遍,在脑子里面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图,搞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三步,用正确的思路解题。这三个步骤,也和我们前面讲的“三步成为解题高手”的过程完全一样。这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学习的基本规律,一个正确有效的学习过程,必然会包含这三个步骤。

这三个步骤,我们在书的前面就已经讲了,以后的章节我们要讲一讲它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如何实现。




死读书不如会读书



如何读书是个重要的事儿。

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根基,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不论考试形式、考试题目怎么变化,最后都逃不出课本知识的范围。所以学习提高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把课本读懂吃透。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在沙滩上不能建立起高楼大厦”。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应用到学习中的时候却常常出问题。我在全国各地讲课,好多同学都在问,我买了好多参考书,做了好多好多的题目,但是成绩老是提不高,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你的书本知识没有吃透,好高骛远。题目是做不完的,参考书更是买不完。高考年年讲创新,你刻苦努力学习三年做那点题目不可能包罗万象,高考命题组那帮专家学者研究高考研究高中教育都几十年了,你能和他们拼谁见的题目多吗?所以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真正把基础知识弄透彻。而且,磨刀不误砍柴功,你课本都没有看明白,就急急忙忙地找参考资料来做,收效肯定不大。真正把知识理解了,再用做题来联系、巩固,自然事半功倍。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我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是我在大学的同班同学,浙江当年文科的数学单科第一名,147分。他跟我说过他学习数学的经历。他说他高一高二的各科成绩都非常好,只有一科不好,哪科呢?数学。到了高二的暑假的时候,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数学补起来。因为数学在文科成绩中分量是很重的,你其它科目再好,也很难考上像人大这样的一流大学。他怎么补的呢?方法很简单。就是把高一高二高三的数学书全都拿出来,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包括每一个定理是怎么证明的,每一个例题是怎么解答的,有几种解答方法,都完全看懂看透。然后再辅之以一定量的练习。就这么简单,两个月,当然是非常辛苦的两个月之后,高三开学,他的数学成绩就能始终保持在班上前三名了。

再举一个例子,我读高三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上课的前五分钟给大家读一段报纸的习惯。有一次在《中国青年报》上就刊登了这么一则报道:一个13岁的女孩考进了国家重点大学。记者采访她的父亲怎么教育孩子的,她父亲就说方法很简单,就叫她看书,看课本,把物理、化学书上的所有定理、公式、例题都背得滚瓜烂熟。当然这个事情比较特殊,和那个女孩的天赋有关系,并不一定值得大家效仿。但吃透课本知识,打好基础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需要精读的书,尤其是课本,既不能跟着老师过一遍就了事,也不能没有重点的一遍一遍浏览,必须多读几遍,而每一遍都要分主次、有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把书读透、读活。我的方法是“三遍读书法”。

第一遍:整体浏览;

第二遍:重点理解;

第三遍:综合记忆。

我以我准备考研的经历为例。因为我本科念的是法学,考研考的是经济,所以要自学高等数学与西方经济学。我买了指定的考研参考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来自学。刚开始看前面两节还觉得比较好懂,可是几乎每章都有那么一两节我怎么也看不懂。我就横下一条心,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它看懂,但后来发现不吃饭不睡觉还是看不懂。没办法,我只能跳过去继续往后翻。但是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使我前面某些东西没有弄明白,后面的部分我还是能看懂。于是,我以后再遇到看不懂的,看上三遍都还不懂,就不再理它,直接跳过去看后面。就这样,我先微观后宏观,把整本《西方经济学》都看完了,再回过头来看那些原来看不懂的部分。又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看就懂!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对于一个具体知识点,必须和整个知识体系结合起来理解。在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宏观的把握之后,再来理解这个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就比较容易了。所以说,第一遍应该以整体浏览为主,争取明白全书概要,不必强求理解每一个具体知识点;第二遍才细致地理清重点难点;第三遍就是重新梳理,记忆背诵知识点。这样三遍理下来,这本书才算基本上“看过”了。

这种“三遍读书法”的思想不仅用在读书上,用到背书上也很管用。2001年寒假我应湖北《楚天金报》之邀去武汉演讲,同行的有人大政治学专业2000级的张楠迪杨。她的名字很有意思,四个字,但既不是复姓也不是少数民族。她高中是当时在全国都很有名的北京广渠门中学鸿志班班长,也是我刚进人大的那一年辩论赛最佳辩手,后来代表人民大学参加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知识竞赛,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的教子有方栏目还专门给她录制过半个小时的专题记录片。她给我讲了她准备知识竞赛的故事,与我的“三遍读书法”不谋而合:

“当时时间非常紧张,我们要在三天内背完100页打印的A4纸的全部内容,而且要背得非常细。我们觉得怎么背都背不完,只得采取了一个迫不得已的办法。先用一天的时间把100页认认真真地看一遍,然后合上一页一页试着背,背不上来的就翻开打个勾,继续往下背。然后再回过头来专门看打着勾的东西,看完之后再背,还不会的打上第二个勾。就这样逐步地缩小范围,最后终于在三天内把绝大部分内容都背下来了。参赛的时候也没有出差错。”

说到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背单词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简单,看了就可以用,也是按照“三遍读书法”的原理。比如每天背50个单词,先整体看一遍,然后回头来看能不能记得,记不得的打上勾。第二次看的时候就专门看打着勾的,这样一次次缩小范围,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效果非常明显。这与“三遍读书法”在细节上有所差别,但先易后难、先整体浏览再重点突破的思想是一致的。 



如何听课和做练习


1如何听课和做笔记

要使自己上课不走神,就要做到“五到”。哪五到呢?

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

有的同学上课上得有点困了,就想趴在桌子闭着眼睛听一会儿,这下倒好,老师的讲课就跟催眠曲一样,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所以要眼到,就是眼睛要看着黑板、看着老师,不能埋着头听课。

耳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听课当然要用耳朵。口到,不是让你上课跟同桌讲话,而是要勇于回答老师的问题,我记得以前上英语课老师评奖试卷的时候,喜欢把题目念完,然后问:“这道题该选什么啊?”然后大家就一起答道:“A”,也有那么几声“C”。这时老师才公布正确答案。像这种情况,你也应该跟着喊,有人想:“大家都在喊,有我不多,无我不少,我只管听着不就行了。”其实你跟着喊一喊,有助于你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加强对题目正确答案的印象。如果总是闷着头听,就很容易走神。

所谓手到,也很容易理解,就是一边听一边要做笔记,或者在书上、在卷子上勾勾画画,把老师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