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骠骑 >

第61部分

大汉骠骑-第61部分

小说: 大汉骠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逼得走投无路,想起这些,叔谷就恨自己入骨。

    这几日他也想通了,一定要回扶余弄个明白,但又不放心依雪。不过依雪一口回绝了,这女孩虽然年龄尚稚,但却牢记着父母临死前的遗训:万万不得返回扶余。

    叔谷虽然满脸失望,但也没有再多说,只是跪下来重重的磕了几个响头,恳求凌星好好照顾依雪,保留他主人的最后一点骨血。

    也正是依雪不肯随行,不然霍去病哪里容得他们安然离去。

    等霍去病走到她们下榻之处,凌星正在自己屋中安慰着痛哭的扶余小女孩依雪,最后叔谷的举动引得这小女孩泪流不止,在心底,她已经原谅了这个曾经追杀她的人,眼看着自己的亲人都离自己而去,身边连熟悉点的人都没有,哪里还止的住那长流的泪水。

    将依雪交给一旁的侍女,凌星起身来到霍去病身旁。

    依雪突然猛地抬起了泪痕满面的小脸,双目睁的通红,用不熟悉的汉语嘶声喊道:“报……报仇,我要报仇。”

    两人勉强才听懂了她的话,凌星神情一黯。

    霍去病眼中目光一闪,轻声道:“我会帮你报仇的,让你手刃逼死你祖父和父母的凶手,不过这之前,你要长大起来。”

    依雪睁大一双泪眼,茫然望着霍去病。

    霍去病干笑一声,竟然忘了这茬……

    凌星轻叹一声,柔声翻译了一遍,小女孩听得双目放光,虽然在她这个年龄,还不能完全明白仇恨的意义。

    “你对乌桓了解多少?鲜卑呢?”待依雪哭累了,下去休息之后,霍去病问道。

    见凌星一头雾水,霍去病补充道:“我想知道鲜卑和乌桓的战争能进行多久?会到怎样的程度?这也是伊鲁达最关心的。”

    “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了了之。”凌星肯定道:“有高高再上的匈奴,草原上除非能全灭对方部族,不然最后的结果都是如此,双方都知道,持续的战斗只会导致双方同时灭亡。乌桓和鲜卑都不是蠢人,他们肯定也知道这点,更不用说他们之间的战斗持续了上百年了。”

    “我有一种预感。”沉默了片刻,霍去病突然道。

    “什么预感?”

    “乌代绝对不是无的放矢,至少他不是为了我而发起了这场战争。发动战争必然有他的目的,希望我是多心了。”

    “有呼衍顿在我们手中,谅他也不敢生出异心。”

    “希望如此。”……

    第二日,苍狼军留在了驱狼塞,霍去病带领着数百亲卫和凌星等人返回了渔阳,这次,没有了扶余人跟在后面。

    张谨、赵破奴以及渔阳大大小小的官吏早就迎在了城外。

    “大人,你可总算是回来了。”亲眼见到了霍去病安然归来,张谨才真正的松了口气。

    “难道渔阳发生了什么大事?”霍去病奇道。

    “的确是大事。”张谨和赵破奴交换了个眼神:“长安有圣旨到,令大人前往长安述职,至于渔阳,朝廷自会派他人前来担任郡守之职。”
鹰击长空 第一百四十一章 推恩(上)
    寒秋十月,正是大朝会之时。汉承秦制,秦根据五德终始之说,认为周得水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按照五行学说,以十月为岁首,在十月举行大朝会之礼。

    大朝会是大汉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朝会了,意在尊君,有别于一般的处理国事的朝会。届时百官、诸侯王、郡国计吏和属部君长或使者,都要参加大朝会。

    离大朝会尚有数日,不过各地诸侯王、郡吏或者亲自赶来长安,或者派遣使者带上厚礼都赶在了路上,这样的朝会,只要不是实在抽不开身的,谁敢不来,又有谁敢耽误了时辰。

    主父偃在柳依的服侍下穿上了朝服,配上了代表身份的银印青绶,这代表着他拥有了位比九卿的权位。

    大汉官员印绶分三等,金印紫绶,这只有丞相,大将军等才有资格拥有。其次为银印青绶,御史大夫、九卿之流方能拥有,最后则为铜印黑绶。

    “去把我案上的那份奏章拿来。”主父偃对着柳依微微一笑,低声吩咐道。

    柳依应声取来奏章,轻柔的抚平了衣角的褶皱,望了望精神饱满的主父偃,柔声道:“你什么时候回来?”

    主父偃眼中充满了柔情:“今晚你不用等我了,也许陛下会留我彻夜。”

    “……”柳依脸上写满了问号,今日的主父偃充满了自信,和往日大为不同。

    “哈哈。”主父偃朗笑声中,大步出了门,只留下柳依一头雾水。

    “主父大人!”等主父偃到了未央宫正殿之外,顿时有不少人热情的向他打着招呼,和历史上那个真正的刻薄寡恩的主父偃不同,他人缘极好,从不和人交恶,再加上他官职不小,其他人也愿意和他结交。

    随口聊了几句,前方突然一阵混乱,不少的官员往那处涌去,看那架势,却是来了什么大人物。

    现今朝中以三人权势最大,分别是丞相公孙弘、大将军卫青、御史大夫张汤,卫青身为大将军,又是中朝出生,照道理应是三人当之无愧之首,但他心性温和,礼贤下士,并不争权夺势,才有了今日的局势。

    至于御史大夫,原本早就微弱,更是成了丞相的附庸,不过这一之位在张汤手中却重新焕发出了光芒,三公成鼎足之势。

    “公孙弘外谦和内刻薄,张汤生冷,不近外人,看来此人当是大将军无疑。”主父偃在心底暗暗寻思,脚下却如扎了根,并没有移动分毫。

    “主父大人,知道吗?今年的大朝会恐怕各诸侯王不能来齐啊?”身边一个官员小声道。

    主父偃回头看了一眼,隐隐有点印象,是太常属下官吏太常丞,论官阶也不算小了,但和自己这个和太常平阶之人比起然差了一筹。

    “此话怎讲?”主父偃谦道,他最主要的权务就是和各诸侯王有关,听到此事自然关心。

    “下官主管宗庙礼仪,每年大朝会之时,按例各地诸侯王、官吏都要来太常大人处来过场。”这官员神神秘秘道:“今年淮南国来的又是淮南太子刘迁,奉上厚礼,算起来,淮南王爷已经有五年大朝会之时没来长安了。”

    “五年。”主父偃心中一惊,自己对这方面却了解不多,遗漏了过去。

    “淮南王为何不前来,大汉律,大朝会非特殊情由不得延误,更不用说不来了?”

    官员呵呵笑道:“反正他们每次都有理由,淮南太子来了,陛下也就没有追问,这次更是说淮南王炼丹正到关键时刻,希望能练得长生之丹,献给陛下。说起来,他们淮南国每年所献礼物和别国都有所不同,都有丹药仙丸在内,也算是淮南一齐了。”

    主父偃点点头,早有传闻,说淮南王好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来往多有仙长之流,最喜炼丹配药。

    “还有中山王也不能前来,派了中山太子刘询前来。”官员的脸色突然变得暧昧起来:“据说中山王不能前来却是因为身子亏空,身弱力乏所致。”

    主父偃会意微笑,这中山王原本是诸侯王中极有才能的一位,不过自当年公孙弘前往中山国后,也不知发生了何事,性情大变,沉迷于酒色之中,声色犬马,致使身子早早的虚了下来,现在更是连大朝会都无法前来了。

    “果然是大将军。”此时,卫青在中官簇拥下行了过来,正好验证了主父偃先前的猜测。

    “当”一声接一声的清越的钟鼎之声响彻宫闱,朝会开始了。

    今日的朝会和往常无异,大多是围绕着大朝会之事进行,期间间杂了一些其它的小事,很快,随着刘彻一声退朝,诸多官员潮水般退去。

    捏了捏袖中的奏章,主父偃定了定神,并没有退下,反而往宫内走去。

    “微臣主父偃求见陛下。”

    “宣!”

    主父偃走入殿内,跪拜之后,微一扫眼,顿时发现卫青高坐案上,也在殿内,正微笑着看着他。

    “公言,有何事启奏,为何不在朝会中上奏?”刘彻懒洋洋的声音传了下来。

    “陛下,臣所奏之事乃是密奏。”对于卫青,主父偃并无太大顾虑,两人在颍川之时就会过面,不过卫青后来也是佯装不识,让他放下了心。

    “哦?何事?”刘彻稍微来了点精神。

    “微臣所奏之事关乎国家气运,乃是臣百思之后,结合历代案典所得。”主父偃俊脸微红,声音激昂起来:“臣有一策,可削天下诸侯,策名推恩。”
鹰击长空 第一百四十二章 推恩(下)
    偌大的未央宫宣室殿一片安静,所有的侍从早在一时辰前就被刘彻赶了出来,即使是最得宠的杨得意也不例外。

    没人敢靠近宣室殿,只能隐隐从里面听到一点声音。

    杨得意挥挥手一脸无奈的让传膳的官员退下,这已经是第三次前来询问刘彻用膳的时间了。不过也不知道三人在里面谈了什么,他也没有那个胆子前去打扰。

    抬眼扫了一下空中的秋日,已经是正午时分了,弱弱的秋日散发出最强烈的光芒,粗一看去,竟然被闪花了眼。杨得意忙不迭的闭眼,心中却浮起一个单薄的身影。

    “杨大人,皇后娘娘请您老去。”一个大长秋属下的小侍女快步走到杨得意面前,躬身道。

    “奴婢立即就去。”杨得意不敢怠慢,努力睁了几下眼睛,眼前依然是一片闪烁模糊。皇后有召,寻思这里一时半会也不会有结果,杨得意立即赶往皇后所在的椒房殿。

    皇后卫子夫掌管内宫,外更有大将军卫青是他亲弟,别说杨得意是刘彻宠臣,即使他地位更加重要,以宦官在那时的地位,杀他只是一句话的工夫。

    卫子夫询问的正是刘彻之事,自登上皇后宝座以来,卫子夫就恪守妇道,勤勤勉勉,把一个诺大的后宫打理的紧紧有条。和她比起来,陈阿娇在位之时只能用乌烟瘴气来形容了。

    “我听大长秋说,陛下已经迟了一时辰没用膳了,昨晚陛下歇息的晚,早上更是没有用膳,现在想必精力不济,你们是怎么做事的,不知道劝下陛下吗?”卫子夫皱起一双好看的秀美,轻声责道。

    大长秋是官名,宣达皇后的旨意,是皇后管理内宫的臣属,由宦官担任,论职务只比杨得意略小。

    杨得意哭着脸道:“奴婢不敢,不过一时辰前陛下召了大将军和主父大人议事,将奴婢等都赶了出来,并金口玉言,非得传召不得入内,奴婢也心急如焚啊。”

    “大将军也在?”卫子夫心中暗责卫青,不过她心性乖巧,不愿恃宠而骄,更加不愿违背刘彻意愿:“既如此,记住一旦陛下吩咐了,立即请他用膳,还有,立即报与哀家知道。”

    宣室殿内,刘彻正听得如痴如醉,不住为主父偃的妙策倾服,听到精妙之处更是忍不住拍案叫好。卫青也是脸上渐渐露出惊容,凝神听着主父偃细细陈述,丝毫不敢泄漏。

    正如那时当正午的烈日,主父偃此刻也到达了人生的巅峰,侃侃而谈中将千古留名的推恩令缓缓道来,不过殿内三人任谁事先都不可能想到推恩令的划时代意义。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好一句‘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卿家一言道破推恩本质。”刘彻拍案而起,双目炯炯有神,哪里还有一点疲态,兴奋的在殿内来回踱步,仔细的推敲着每句话,遇到不解之处,立即询问主父偃,主父偃的回答则更加让他奋然。

    “卿家此策和文帝时期贾谊之策‘众诸侯而少其力’倒极为类似,唉,可惜啊,可惜啊。”刘彻好不容易冷静下来,顿时觉得这推恩之法颇为耳熟。

    “贤臣也得遇明主方能一展抱负。”卫青道:“文帝虽贤,但老臣作梗,贾生不得重用,不问苍生问鬼神,要是贾生生在当今,毕竟不负他的大才,不过主父大人才学渊博,以我之见,也未必下于贾生。”

    刘彻闻言大喜,卫青这番奉承却极为入耳,让自命不凡的他心中欣喜。

    刘彻愤然道:“其实朕倒认为先帝之时晁错以法削之的法子更和朕的胃口,哈哈,世人皆不解晁错,认为他糊涂办事,操之过急,终于招来杀身之祸,这只是愚人之见,朕岂是如此庸才。朕倒认为晁错之策正和当时之道,唉,父皇糊涂了,竟然错斩了如此贤臣,不然战败七国之后让晁错削之,现时哪里还用得着顾虑诸侯。”

    刘彻只是随意说说,哪里知道这番话完全说到了他人内心深处。

    主父偃脸上浮现一抹潮红,身子激动的微微颤抖,热泪慢慢盈眶,更是在心底暗暗祈祷:祖父啊,您在天之灵,听到当今天子为您正名,九泉之下也得安息了。

    刘彻没有注意到激动的不能自己的主父偃,反倒是卫青多看了他几眼,续道:“朕这数年来多翻前朝史实,心中实在太多感慨,就拿这削诸侯之策来说。其实贾谊和晁错虽然方法不同,但引起的结果却是相同的,正是文帝深知诸侯势大,不从贾谊之策,看似老臣作梗,实是文帝保全贾谊之策。”

    这番观点实是石破天惊,震得两人不知所措。

    “两位爱卿有谁能替朕解疑?”刘彻含笑望着两人。

    卫青稍一思索立即放弃,这实在不是他所长。

    主父偃悄悄擦了下眼泪,细细思索起刘彻话中含意,半晌后突然恍然大悟:“微臣明白陛下深意了,文帝本是诸侯王中选出登位,其时诸侯之势无比强大,众诸侯而少其力之策必然会为诸侯识破,到时诸侯不服,起兵反抗,则江山有覆灭之险,贾生结果必然和晁错一般无二。”

    刘彻双目闪闪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