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寻找成为富人的理由:穷人到底缺什么 >

第4部分

寻找成为富人的理由:穷人到底缺什么-第4部分

小说: 寻找成为富人的理由:穷人到底缺什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园主一愣,接着摇摇头说:“不,泥土不能卖,卖了怎么长果?”
他弯腰在地上捧起满满一把泥土,恳求说:“我只要这一把,请你卖给我吧!要多少钱都行!”
主人看看他,笑了:“好吧,你给一块钱拿走吧。”
他带着这把泥土返回家乡,请专家化验,分析出泥土的各种成分、湿度等。然后,他承包了一片荒山坡,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开垦、培育出与那把泥土一样的土壤。最后,他在上面栽种上苹果树苗。
十年过去了,三个人的命运迥然不同。
第一位购买苹果的小伙子依然去购买苹果,运回来销售,但是每年赚的钱越来越少了,有时甚至不赚或者赔钱。
第二位购买树苗的小伙子早已拥有自己的果园,但是因为土壤的不同,长出来的苹果有些逊色,但是仍然可以赚到相当的利润。
第三位购买泥土的小伙子,也是最后拥有并收获苹果的人,他种植的苹果色香味甜,引来无数购买者,总能卖到最好的价格。
这个故事是现实的,三个人一个比一个聪明,他们留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样的机会,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结果。最先赚到钱的人不一定赚得最多,谁考虑得长远,放长线钓大鱼,谁收获得最多。
曾几何时,在IT业界广泛流传着一个“新乞丐奇遇记”:
有三个乞丐在纽约地铁站乞讨。第一个乞丐在地上写了个“beg”,一整天只要到几元钱。第二个乞丐在地上写了个“beg。”,结果一天下来要到了好几十万,还有人欲出重金购买他的网站。第三个乞丐面前的地上写着“e…beg”,结果IBM、HP等二十多家大公司抢着跟他结成战略联盟,并为他提供免费顾问团。
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我们已经真实地置身于一个网络经济的时代。今天的智慧可以撬动短暂的明天,但绝难撬动长远的未来。要想拥有越来越广阔的赚钱空间,必须目光放远,选择尽可能远的“支点”。同为“乞丐”,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乞丐”?
我们的生存方式、价值实现都因时代的变迁而深刻地变化着,已是不争的事实。十年前,当一个人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时,还指的是一生的努力和奋斗方向。一个作家凭几部作品,一个运动员因一枚金牌而终其一生,在人们眼里,依然是一种成功的人生。因为这样的成功已足以使人付出许多难以想像的生命成本。
如今,一个走出校门没多久的年轻人,就已成为业界精英或某家上市公司的主席。时代的速度使我们明白,过去需要穷尽我们一生才能实现的人生目标,现在我们也许只需要五年、十年就可以完成。“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曾经让我们多少的生命冲动被牢牢束缚至消失,而现在,我们相信,我们的一生完全可以精彩地做好两件事,甚至三四件事。生理的年龄已不再能标识我们生命的年轻和长度,据说21世纪人类的寿命将达到150岁,我们毫不怀疑这样的生命奇迹。
一枚硬币的启示
一枚一元硬币,看来微不足道,然而这对于富人来说,却值得人思考。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美国19世纪的三大富翁之一。他一生至少赚进十几亿美金,捐出的就有七亿五千万。他虽然拥有亿万家产,但他平时花钱却十分节俭。
有一天,他陪朋友到一家餐厅去吃饭。在那家餐厅附近,有一个年轻的乞丐拉着小提琴,朝行人乞讨。洛克菲勒一下子被那些美妙的声音吸引住了,他走过去聆听了一会儿,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年轻人,你很有音乐天赋,不应该靠乞讨度日。”

第12节:穷人最缺什么(11)

乞丐感觉面前这个老人很面熟,好像经常在一些报纸上看到。
乞丐惊讶地问:“你是?”
洛克菲勒笑着说:“洛克菲勒,一个靠搬运油桶谋生的老头。”
顿时,乞丐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洛克菲勒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纸币递给那个乞丐,不小心将一个一美元的硬币带了出来。那个硬币在地上划了一个圈后,滚落在乞丐身后的排水沟里。洛克菲勒走过去,俯身将那个硬币捡起来,然后仔细擦去上面的泥污。
那个乞丐诧异地问:“洛克菲勒先生,如果我像你那么有钱的话,根本不会去在乎那一元钱的。”
洛克菲勒若有所思地说:“也许,这就是你至今仍在乞讨的原因吧。”
就在洛克菲勒转身离开时,那个年轻的乞丐疾步追了过去,说道:“我想用你给我的这张整票,换那一枚硬币。”
乞丐如愿以偿了,洛克菲勒临走还拍了拍他的肩膀。
几年后,洛克菲勒有一次应邀去欣赏一场音乐演奏会。在演奏会结束时,一位年轻的小提琴家急匆匆赶到洛克菲勒面前,异常感激地说:“洛克菲勒先生,你还记得那一枚硬币吗?”说着,他从贴胸的口袋里,摸出一枚闪亮的硬币。洛克菲勒会意地笑起来说:“迄今为止,这是我知道的一枚最有价值的硬币!”
这样的例子很多。
同样一枚一元硬币掉在地上,华人首富李嘉诚会不顾众目睽睽,一路小跑过去,把那枚硬币捡起来,装进口袋里。这个亿万富翁竟然连一个小硬币也不放过。富人李泰柏则会给代他捡起的值班者100元酬谢,他对此的解释是:“若我不拾这一元硬币,让它滚到坑渠,它便会在世界上消失。而100元给了值班,值班便可将之用去。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大富并不缺钱,但是和穷人一样,不浪费一枚硬币,节俭的意识从未改变。的确,富人并不缺一枚小硬币,只不过他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而已。其实,这种习惯与财富无关,穷人的节俭大多是生活逼迫形成的,可是很多人成天想着等有钱了就怎么样怎么样,等财富来了,习惯也丢了。
富人不仅对一枚硬币“情有独钟”,即使一瓶矿泉水也不例外。
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一次来大陆捐资助学。在机场,他受到捐助学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那天天挺热,候机时,大家都买矿泉水喝。飞机到了,大家奔向前去,许多人把还没喝完的矿泉水和瓶子顺手扔到了垃圾筒里。
富翁走下飞机,和大家谈笑风生。他手中的矿泉水瓶子随着手晃动,瓶子里边只剩下一口水了。他拿着那个剩下一口水的瓶子上了汽车。车上的人递给他一瓶没打开的矿泉水。他摆摆手,把瓶中那一口水喝完后,才接过那瓶新水。这次到大陆,他留下了500万元的捐款。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瓶矿泉水也可以看出富人和穷人的巨大差别。不仅如此,有的人还从一瓶水得到了赚钱的智慧,并从此踏上财富之道。
日本的水泥大王名叫浅野一郎。23岁时,他从外地逃难般来到东京。东京是个十分繁华的商业城市,什么都要钱。他看到有钱人用钱买水喝,很是奇怪:“水还得用钱买吗?”像他这样随便弄点水就能解渴的人不免纳闷。看到这种情景,很多刚从外地来的人都会想:“东京这个地方,居然连喝点水都要花钱,生活费用太高了,怎么能够久呆呢?”于是他们离开了东京。可浅野一郎却在想:“东京这个地方,居然连水都能赚钱。”他立马兴奋起来,从此开始他的创业生涯。
同是一瓶水,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两个绝然不同的前景,于是,有的人富起来了,有的人穷下去了,有的人还是原地踏步。其实,财富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但如果你不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它,挖掘它,那么你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个穷人。
穷人VS富人:有没有“野心”。
两颗相同的种子一起被抛到了地里。
一颗这样想:我得把根扎进泥土,努力地往上长,要走过春夏秋冬,要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

第13节:穷人最缺什么(12)

于是,它努力地向上生长。在又一个金黄色的秋天,它变成了很多颗成熟的种子。
另一颗却这样想:我若是向上长,可能碰到坚硬的岩石;我若是向下扎根,可能会伤着自己脆弱的神经;我若长出幼芽,可能会被蜗牛吃掉;若开花结果,可能被小孩连根拔起;还是躺在这里舒服、安全。
于是,它瑟缩在土里。一天,一只觅食的公鸡过来,三啄两啄,便将它啄到肚子里。
在慨叹两颗种子迥然不同的命运时,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样简单的道理:越是想安于现状,越不能安于现状,因为各种偶然的因素使你的周围充满风险。相反,坚定地树起奋发向上的信念,敢于冒险,敢于承受岁月的风风雨雨,就一定会拥抱令人羡慕的成功。
据社会学专家教授预测,未来的社会将变成一个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高风险社会,如果人类自由行动的能力总在不断增强的话,那么不确定性也会不断增大。各种变化已经在我们身边悄然出现,勇敢地投身于其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竞争意识的萌发,使敢于冒险的人们有了危机感,主动应对各种风险。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们,如果还没有被惊醒,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被前一种人远远甩在后面。
追求财富应该算是每个尘世中人的人生目标之一。无可否认,我们学习、工作、奔波、忙碌,都是在追求着、创造着财富。生活无法与金钱彻底划断关系。于是,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在全神贯注地永无止境地追求着财富。可是,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是充满了甜美和微笑,而是无尽的苦涩和泪水,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而中途放弃,因为乏味而拒绝财富。只有一心一意的野心家,才能体验到赚钱的乐趣,把谋财当作事业来经营。
下面是一组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一生追求财富的结果是如何分布的。财富专家们曾对100位30岁的年轻人在50年后的境况作过预测性分析,届时他们将会面对以下的情景:
1人——事业有成,产业累积,充裕富有;
4人——财政上独立,自供自给,自由自在,不必依靠他人;
5人——还需为生计张罗,不能退休;
27人——已经去世;
63人——家道中落,一贫如洗。
上述情景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在我们周围早已存在的事实。
我们也许不能改变整体的事实结果分布,但至少有能力、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现状。
一位哲人曾说过:“你的内心拥有无穷的力量,能够引导你追求任何人生的目标。”其实,即使是再平凡的人,他的内心深处也埋藏着巨大的潜能。真正的谋财者,无一不是善于挖掘自身潜能的成功者。
如果把两颗种子比作人类世界中的穷人和富人,你现在就已经知道他们的不同命运。起点相同,终点却存在差异,我们不得不找找他们的本质差异。
穷人和富人:看得见的区别
前面讲过,穷人容易安于现状,渴望稳定少变,虽然事实总是让人失望。另一方面,这不是绝对的真理。如果所有的穷人都是这样,现在我们张口闭嘴提到的富人也就不存在了,甚至“穷人”这个词也不会存在了。
一天,一个年迈的富翁为挑选自己合适的继承人,特地把3个儿子叫到身旁。他对3个儿子吩咐道:“我给你们每人5颗稻粒,你们要好好保存。一旦我向你们要时,你们要还给我。”3个儿子异口同声地答应了,然后每人拿了5颗稻粒走了。
三年后的一天,富翁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把3个儿子叫到跟前,问问他们各自如何保存那3颗稻粒。
首先问到大儿子。他赶紧到自家仓库拿了5颗稻粒放在父亲面前。老人一看便知不是自己所给的5颗稻粒,问明情况后,十分生气地把大儿子责骂一通。原来,大儿子早就不屑一顾地把那5颗稻粒丢掉了。
接着问二儿子。二儿子不慌不忙回家取来盒子,把那5颗稻粒交给了父亲。父亲见后表示满意。原来,二儿子料想父亲肯定是有所用意,所以回去后用布层层把稻粒包好,放到一个盒子里藏了起来。

第14节:穷人最缺什么(13)

最后轮到小儿子。小儿子说:“父亲,我无法送来你给我的那5颗稻粒。我回去后找了块田,等到下大雨时把稻粒种到田里,然后再移植到其他地方,同时把四周围起来,精心管理。当年稻子长势很好,翠绿喜人。当稻子成熟时,我便及时收回,藏到罐子里。第二、第三年也如此。所以您现在要我把它全部弄来,恐怕得要辆马车去拉。”富翁听后十分高兴,决定选小儿子为继承人。
显而易见,大儿子和二儿子不如小儿子“富有”。在三个人的眼里,5颗稻粒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大儿子看来,稻粒就是稻粒,即使稻粒可以变成更多的稻粒,也不值得去想,更不用说去种去收,典型的只要“大金子”不要“小金子”,只要金子不要“金手指”。二儿子是完美的“守财奴”,钱不会多也不会少,和一无所有的老大相比,当然是富有的,如果稻粒储藏好的话。小儿子与两位哥哥截然不同,他懂得钱生钱、钱滚钱的道理,把5颗稻粒作为资本,不断投入收获,如此循环成为富人。
有钱没钱还不是划分穷人和富人的标准,准确地说,应该是财富相对多少的问题。打个比方,坐着的人和走着的人不一样,走着的人和跑着的人更不一样。以此类推,不是有多少钱就是富人,达不到就是穷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赚钱的方式和赚钱的速度。下面的故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很久很久以前,在意大利中部一小山村里,住着两兄弟。兄弟俩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让自己成为村里最富有的人。这一天,机会来了。村里决定雇兄弟俩每天把河里的水运到村里来,并按桶计算报酬。
兄弟俩各抓起两只水桶奔向河边,开始了他们的辛勤工作。第一天结束后,他们领到了应得的报酬。大哥高兴地大喊:“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但是,小弟却不以为然,此时,他感到腰酸背痛,手脚也起了泡,他害怕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做同样的工作,并发誓一定要建造出一条管道来,将河里的水运到村子里。可是,当他把这个计划告诉大哥时,却没有得到他的支持。于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就大相径庭了。
大哥每天依然提水,而小弟除了每天提水之外,又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建造自己的管道。
终于有一天,管道完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